分享

《伤寒杂病论》治便秘方探析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19-11-04

第 1262 期

作者 / 1赵彬 2岳妍 1天津中医药大学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

编辑 / 许奇 ⊙ 校对 / 钱秀华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中医对便秘的认识由来已久,张仲景称便秘为“大便难”“大便坚”“脾约”“阴结”“阳结”等,认为便秘病因病机多与外感、津亏肠燥、阳虚寒凝、阴血亏虚等有关,治疗上随证而异,施以不同方药,并非唯独泻下一法。其创立的治便秘方至今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1 寒下剂

1.1 大承气汤

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欲外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阳明腑实之证已成,故以大承气汤荡积除滞,泻下导滞,“急下存阴”。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力。佐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本方用于治疗阳明腑实之便秘,症见:大便不通、频转时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以痞、满、燥、实,舌红苔黄,脉实为辨证要点。同出至《伤寒论》的大承气汤类方还有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同大承气汤相比较,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大黄、枳实、厚朴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攻下之力较清,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症。

1.2 大陷胸汤

本方具有泻热逐水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临床应用以心下疼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燥,苔黄,脉沉而有力为辨证要点。方甘遂功逐饮,泻热破结,为君药。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泻热,润燥软件,为臣佐只用。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之邪从大便而去。

2 和解剂

2.1 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世代医家认为此方由小承气汤合桂枝汤而成,功用为解肌发表,行气通便。方中用小承气荡涤肠胃之热,桂、甘、姜、枣解表调和营卫,厚朴半斤独倍他药,以倍其行气之功。由此可见,此方为表里双解剂,重在行气,主治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临床症见:腹满,大便不通,发热,脉浮而数。

2.2 四逆散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素问·五脏别论》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即脾胃的腐熟运化、肝胆的疏泄、肺气的肃降、肾阳的温煦、大肠的传导都是正常排便所必备的条件。可见“便秘不离大肠,非独大肠也。”四逆散在《伤寒论》中明文治疗“泄利下重”,并未提及治疗便秘,但“便秘”和“泄利下重”同为胃肠之病,病机同为升降失调,气机不畅,传导失司,故亦可用于治疗便秘。方中柴胡、芍药相配为肝胆药,枳实、甘草同为脾胃药,此二组能疏肝理气、调和脾胃;芍药、甘草相伍,可以除血痹、缓挛痛,有缓急止痛之功;枳实、芍药相配,一气一血,有行气和血之能;柴胡、枳实,一升一降,升清降浊、推陈致新。纵观此方,其主要功用是畅达气机、疏肝理气、调和脾胃。 临床中可用于治疗寒热不明显、肝脾不和、肝气郁滞所致便秘。

2.3 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148条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所谓“阳微结” 是指气结不散,阳气不布,三焦气机不畅而致外有表证,内有邪热郁结清浅之实滞。方中柴胡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法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生津。 诸药合用共奏通调气机、开郁散结之功,“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则便结自除。临床上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胆火郁滞、枢机不利之便秘。《金匮要略》中还提及小柴胡汤治疗妇人产后血虚便秘兼外感之证,“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汉,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予小柴胡汤可使风邪外出,津液得留,肠道得润。

2.3 大柴胡汤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炙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本方主治少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本方证由小柴胡汤方证发展而来,病邪进一步入里,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但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临床以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清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3 润下剂

脾约丸为润下法的代表方。成无己曰:约者结约之约,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脾约。与此丸以下脾之燥结,肠润结化,津流入胃,大便利,小便少而愈以。方用大黄、枳壳、厚朴泄热通腑;麻仁、白芍、杏仁养血润肠;蜂蜜甘缓润。本方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临床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

4 温下剂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入内阻于肠道,传导失司,故大便不通。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方中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之功。苦寒之大黄配伍辛散大热之附子、细辛,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亦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5 祛湿剂

《伤寒论》第174条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脾性恶湿,寒湿袭中,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不能散精,肺无一以通调水道,水液运化失调,故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加白术汤方用炙甘草、生姜、大枣、附子、白术,治以解表祛湿,同时补中生津通便。原方重用白术四两,为后世重用白术治疗慢性便秘提供借鉴。

6 活血化瘀剂

抵当汤方证为阳明病蓄血证,《伤寒论》第257条曰:“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无表里证,指无表证和半表半里证。但发热七八日不已,明是里有热,脉虽浮数,当是里热外迫之候,故可以适方下之。假令已下,脉浮数而脉数不解,热合于瘀血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又不大便,故肯定有瘀血也,宜抵挡汤下之。方中水蛭、虻虫均为有力的祛瘀药,合于桃仁、大黄,故用治较顽固的瘀血证而大便难者。

7 结语

如前所述,《伤寒杂病论》中治疗便秘的条文虽然散在于书中的各篇,但其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书中论述便秘的治法不单单使用攻下一法,而是结合外感、津亏肠燥、阳虚寒凝、阴血亏虚等病因病机,基于“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肺与大肠相表里”“肾开窍于二阴”等中医基础理论,创立了润肠、温阳、利水、化瘀、和解等治法。《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思维在当今临床诊治疾病中仍有指导意义,学习其意义在于借鉴仲景经验,结合当今临床病例特征,从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亚太传统医药》2016年第3期第56-5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