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新规定,所有卖保险的都害怕这件事......

 至真至程 2019-11-04
国家新规定,所有卖保险的都害怕这件事......

常有小伙伴来问我:猫姐,现在保险代理销售误导这么乱,国家就不管管吗?

管!怎么没管!

从2017年就出手了,发布了《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双录”正式出台!

啥叫“双录”?

说白了,就是面对着摄像头,保险代理人问一大串问题:balabalabalabala ,明白了吗?

我们挨个问题回答:明白!

这整个对话全程被录音录像,这叫做“双录”。

提问的内容会包括销售人员介绍自己身份,介绍产品和核心内容,对免责条款说明,投保人签署合同,抄写风险提示语句等等录音录像。

“双录”最大的作用在于,将来如果发生了理赔纠纷,咱们可以依靠这个录音录像,判断究竟是谁的责任!

虽然之前出台了政策,但是主要是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投保超过1年的人身保险、年金、万能等产品才需要双录。

而就在今年10月份,江苏省全面实行了“双录”政策,并且实施的力度更大,规定范围也更广:

由投连险产品扩展到所有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从老年消费者扩展到所有个人消费者。

既然开始了第一枪,估计其他省份也会慢慢加入。也就是说,未来可能人人买保险都要做双录了!

这样看起来,实行双录似乎非常不错!

但没想到,反而成了某些销售机构的“保护罩”,甚至是诱导销售的噱头,忽悠大家趁还没实行双录赶紧买保险。

国家新规定,所有卖保险的都害怕这件事......

提早规划买保险是正确的,但却扭曲了“双录”真正的意义!

银保监会启动“双录”最根本的是为了保护咱们消费者的权益,避免销售人员的误导。

如果本身健康就有异常,什么身高、体重、住院史,就算没有双录,现在基本上各种健康大数据都互通,社保卡记录一查便知,你以为保险公司不能查得到?

所以这种说法根本就是在曲解我们对“双录”的理解!

“双录”还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录像内容也只是简单讲解,真正说明讲解和推销过程并没有放到录像里面,实际上只能避免比较低级的诈骗。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下面这张图片:

国家新规定,所有卖保险的都害怕这件事......
国家新规定,所有卖保险的都害怕这件事......

这位大妈被高收益所吸引,一步一步被销售诱导,在“双录”时按照银行职员吩咐,面对风险提示一直回答:清楚明白。结果拿自己的养老钱买了高风险产品,最后血本无归.......

大家别觉得大妈傻,实际上很多人确实是这样子!

猫姐遇到过很多小伙伴,是听完我的课程之后才认真去看自己买的保险,一看才知道已经入了坑。

保险并不是像买衣服一样是一次性消费品,而是一旦决定了就有可能要交几十年的钱!

所以,不管有没有录像,一定要听清楚业务员跟我们介绍的,最好是在投保之前自己先做做功课了解一下保险,才不会那么容易被坑!

可能有些小伙伴会问:那在互联网买保险,也要做双录吗?

因为互联网保险本身就公开透明,咱们在买保险之前自己就能够提前看到保险条款责任,承保机构,缴费方式,退保风险等等。

这跟传统的付费前只能看到业务员的计划书,无法更完全仔细了解产品是不一样的。

而且,银保监会文件也有明确说明:目前互联网销售的保险,并不需要“双录”。

国家新规定,所有卖保险的都害怕这件事......

另外,互联网保险投保成功后,也有电话回访这一环节,也会被录音,有点类似“双录”的。

但不管有没有双录,咱们买保险全过程,一定的弄明白,特别是免责条款,健康告知等等,这些都是有可能会影响后期理赔的大事儿,更加得搞清楚!

实在不懂的,留言来问我也行。

可别稀里糊涂一直回答:清楚明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