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用法】吴茱萸6-10g、当归10-12g、芍药10 -12g、川芎6-10g、麦门冬15-20g、半夏10-15g、人参10-15g、阿胶10-15g、桂枝10-12g、丹皮10-12g、生姜6-10g、甘草3-6g。水煎二次,温服,每日二次。 【来源出处】来源于《金匮要略》。 【功能主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来,或崩中去血过多不止。 又治曾经损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发热下利,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 【经验参考】 《金匮要略》有关温经汤的条文为“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从“妇人年五十所”来看,本条文所述类似于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的一个过渡时期,一般发生在45-55岁之间。部分妇女在此期可出现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症候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本病与雌激素水平低落和身体衰老有关。“暮即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少腹里急,腹满”可能为生殖系统萎缩,导致的生殖道和下尿道的感染症状。更年期也可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表现为下血数十日不止。“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这只是一种病机的推测。不排除其中有“半产”的病例,但温经汤证的瘀血在少腹不一定能触到实质性包块。如果把瘀血分为虚实的话,那么,本方所主就是瘀血的虚证。 关于温经汤的方义,刘渡舟先生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温经汤的“温”不应该当“热”字讲,应该当“和”字讲。就是说温经汤应该是温和经水的方子。为什么不作“热”解,而作“和”解? 是有文献资料可以证明的。考《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座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它说明了经水在温和的条件下才能保持正常……所以说,温经汤的作用关键在气煦、血濡之效,而治妇女半产漏下等证如神。如果我们不从气血两方面的作用加以考虑,而单纯的强调它的气煦为阳一面.则必失掉了血濡为阴的另一面。这样,对于治疗手掌烦热和唇口干燥等证,也就不能发挥作用。严格地讲,温经汤的治疗如春天的气候是温和而流畅.它不同于附子汤的治疗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灼金为能事,两方的特点不同,所以证候亦各有所异(《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编者认为,刘氏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温经汤的制方立意是很有帮助的。胡希恕先生则认为,本方的应用面很广,并不限于此证。以其含有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义及诸方的合并证,即本方的适应证。证情相当复杂,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即可不误(《经方传真》)。其实,本方又何尝不含有桂枝汤、桂枝茯苓丸、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痕迹。结合这些方剂来理解本方,无疑是有神益的。比如,本方证的瘀血证可以看作桂枝茯苓丸证之轻者,故去桃仁;月水过多,此胶艾汤证也;唇口干燥乃麦门冬汤证也;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此又是“内有久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等等。 应用温经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时会有一过性出血加重的现象,要给予足够认识。如岳美中治周某某漏下,经水淋漓不断,经色浅,夹有血块,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服本方20 剂后漏下忽见加重,夹有黑紫血块,血色深浅不一。岳老认为下血忽见增多,乃为佳兆,系服药之后体质增强,正气渐充而带血行之故。此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病亦难愈。嘱继服原方6 剂,隔日1剂。药后连续下血块五日,之后下血渐少,血块已无。又服原方5 剂,隔日服。药后下血停止(《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其二,有文献表明,温经汤可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具有调节性激素、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促进新陈代谢等药理作用。温经汤可能具有促排卵作用。如果以促进排卵为目的使用,当于月经干净后服用为佳,避免本方对月经的影响。对于不同的治疗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时机来用方。 其三,慢性感染多有局部血瘀寒凝,而本方有散寒和活血作用,因此常被用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门纯德先生还把本方创造性地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收到良好效果(《名方广用)》)。近代研究本方可使气血流畅,局部营养代谢得以改善,对寒湿凝滞的慢性炎症具有治疗作用(《中医名方新解与应用》)。 其四,注意腹证表现。温经汤腹证通常表现为腹部膨满,下腹部苦里急,有冷感,或触诊下腹部冷凉,但无腹中包块,腹肌软弱无力,或有腰腹冷痛,喜温喜按(《古方妙用》)。 其五,从一些治验来看.本方所治的不孕症常伴有手指端粗糙、裂口而疼痛,或手掌、手背等出现湿疹,而且往往是手部症状先得到改善,其后才得以妊娠。我们不妨把这些手部表现称为温经汤证的“手证”,包括手掌烦热,手掌干而粗糙,擦之沙沙作响以及指甲边缘的肉刺等。这些都是手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温经汤也可视为一张“美手剂”。其实,不论是经文中的“腹证”、“唇证”还是这里的“手证”,都是力求从客观上寻找用方的证据罢了. 其六,和地黄剂的四肢烦热相比,温经汤证是上燥热而下寒冷。面目烘热,口唇干燥乃至起皮,手掌烦热乃至皲裂,但下腹部和腰部却是冷的,双脚也是冰冷的。这也是本方证特征之一。 其七,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时需要和加味逍遥散证相鉴别。手足烦热、口唇干燥、暮即发热等瘀血证,不可误认作“逍遥热”。就虚实而论,本方证要比后者虚弱。体力和精力相对要差,精神状态偏于抑郁,而加味逍遥散证则偏于兴奋。本方证是深入血分,而彼证侧于气分。因为含有人参、麦冬和阿胶,因此,本方的濡润作用是加味逍遥散不能比拟的。相反,因为含有茯苓、白术这些燥湿药,加味逍遥散对于有水湿内停者更为适宜。 其八,临证要灵活调整方中药物的剂量。血虛明显者,加大当归、白芍、阿胶的用量;瘀血甚者,加大川芎、丹皮用量;寒症明显者,加大吴茱萸、桂枝、生姜用量。刘渡舟先生根据临床经验,提出凡用温经汤,必须重用麦冬以滋肺胃之津液、又能通心肺而养营血,同时还能监制吴茱萸、桂枝等温燥而避免耗阴,可以减少服药后引起的头晕、咽干.心烦等副作用(《经方临症指南》)。温经汤的加味药多为香附、艾叶、熟地、桃仁等。 【注论精选】 程云来: 妇人有瘀血,当用前证下瘀血汤。今妇人年五十,当天癸竭之时,又非下药所宜,故以温药治之,以血得温即行也。经寒者温以茱萸姜桂,血虚者益以芍药归芎,气虚者补以人参甘草,血枯者润以阿胶麦冬,半夏用以止带下,牡丹用以逐坚癥。十二味为养血温经之剂,则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调月水。(《金匮要略直解》) 吴谦等: 妇人年已五十,冲任皆虚,天癸当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宿瘀下也。五心烦热,阴血虚也;唇口干燥,冲任血伤,不上荣也;少腹急满,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瘀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愆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医宗金鉴》) 陆渊雷: 此条亦不似仲景辞气,《千金》主疗与此异,《外台》但引《千金》不云仲景方。然温经汤实妇科要药,不可废也。“五十所”,犹言五十许。旧注“所”字多属下为句,非。“下利”程氏(金鉴)并云当作“下血”,是。《千金》云“崩中下血,月经来过多”方药亦但调经止血,非所以治下利也。“带下”亦谓腰带以下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惟本方放能治赤白带下耳。本方主腹痛崩漏,略似胶艾汤,惟有唇口干燥等上虚热之证,与胶艾汤不同,其挛急痛又略似当归芍药散,惟无水气之变,与当归芍药散又不同……(《金匮要略今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