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昵称67189605 2019-11-05

学生在性格倾向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焦虑倾向等。

自卑 就是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或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感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在中小学生中更为常见,通常表现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甚至生理反应上。自卑感强的人对自我的评价不符合客观实际,对自己提出批评过多,评价过低,甚至没有一处优点;缺少自己的见解,有些可能好与他人比较,有些可能惯于自我比较,常为对自己无能为力而焦虑。

常用消极思维,总是想到坏的方面;常用过度概括的思想方式,将一次的失败概括为“我不行”;自卑感强的学生人际关系敏感,过度重视他人的评价,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愿望:认为这些是可耻的,说出来会被别人笑话,严重的自卑会逃避一切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在诸多竞争活动中明明能成功也放弃机会。由于害怕失败和胆怯,有自卑感的学生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如:失眠、盗汗、心悸。如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就会蔓延到其它方面,以至发展到人格被这种无能感侵蚀。

抑郁 的学生则看上去疲乏倦怠、表情冷漠,整个生活弥漫着灰暗的气氛。有的人还自暴自弃、愤愤不平,认为自己受到别人的迫害,想独自离家,甚至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很多抑郁的学生并不主动诉说情感体验,但当深入询问时,常常能清楚描述其抑郁情绪。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对一些原来喜爱的事情也没了兴趣,退缩、抑制、没有愉快感;不愿意与人交往,故意回避熟人,干什么都高兴不起来,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好,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对未来缺乏信心,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后悔,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抑郁的学生还会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疲劳、头痛等生理反应。

焦虑 也分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表现为与亲人、家庭分离时非常不安,害怕亲人出意外,担心与亲人失散,害怕独自留在家中。第二种是处境性焦虑:它是由亲人亡故、父母不和、自己因病住院、意外事故,家庭、学校教育不当等所导致,可发生于平时情绪较稳定学生身上。第三种为过度焦虑反应,女生更为普遍。有这种情绪问题的学生大多性格温顺、胆小、多虑、敏感、缺乏自信、智力水平良好,对未来的情况总是有许多过分的、不切实际的烦恼,总担心自己诸如没有能力完成学业、考试成绩不好被嘲笑、与同学相处不好而遇到困难,对日常一些小事也过分焦虑,并因此出现紧张、窘迫感,并伴随睡眠障碍、食欲不振、心动过速等。

以上诸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还不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而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属于一般的心理问题。但发展起来,少数人会变成心理障碍,例如异性社交障碍、学校恐惧症等。学校中只可能有极个别的学生患有重度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和重度心理疾病不属于心理教师辅导的范畴,需要及时识别和转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