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酸碱理论到减肥,为什么你总是被谣言伤害

 kenasi 2019-11-05

        今天“所谓‘人体酸碱理论’创始人被判罚1.05亿美元,当庭承认‘酸碱理论’是谣言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真是大快人心。荼毒了将近两代人的“酸碱理论”正式被实锤是谣言,这也让营养科普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酸碱理论诞生至今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即使许多官方平台、学术文章在辟谣,但是辟谣的力度还是赶不上亲戚朋友在朋友圈、微信群转发的速度。在中国知网上,搜索酸碱体质,虽然大部分是辟谣文章,但仍然有一两篇还是在说“酸碱食物可以调节人体酸碱性”的文章。

       这让我想到之前也有个热点:一名粉丝在家族群转发《101条谣言全辟掉》的文章后立马被移出群聊。虽说文章为了简洁,在部分辟谣项目里没有太过详细的说明条件,没有罗列出特殊例子,但也不免是比较全面的辟谣文章。

       亦或者是点赞党,秒回党,但其实看都不看。

       这类人已经对谣言相信到“迷信”的地步。因为谣言都抓住了“信仰者”的痛点,比如对中老年人来说,胡扯一些中医理论,和“长命百岁”“防癌治癌”等拉上关系,它们就会深信不疑。对于青年人来说,和“美容养颜”“减肥”扯上关系,谣言就深入人心。再加上现在人们对营养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只是片面,片面的知识加上片面的宣传,可能就成了人们心里“最完整”的“知识”了。

营养谣言是怎样诞生的?

营养谣言的诞生主要有这么几种:

1、正确的营养理论但错误的结合

2、夸大某种营养素的功效

3、有效果但是人体不能吸收

4、贪图便利的心理

      特别是在减肥领域,利用这些谣言制作的方法,制造了多少减肥谣言,产生了多少所谓减肥产品,让多少人既浪费了钱,又伤害了身体。

1、正确的营养理论但错误的结合

      “酸碱理论”就是典型的例子。人体的确有酸碱性,例如体液是弱碱性,Ph值在7.5左右,而胃酸是酸性,Ph值在0.9-1.8之间。食物也有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之分。但是这两个理论一结合,就诞生了谣言,再和“养生”“癌症”一挂钩,这个理论瞬间就深入人心了。然后所谓“调节人体酸碱性,预防癌症”的产品应运而生,消费者口袋中的钱也就“打水漂”了。如果人体的酸碱度可以大幅度改变,那也就离“死亡”不远了。

2、夸大某种营养素的功效

       这一点在减肥谣言、减肥产品的宣传中被大量使用。例如酵素,水果蔬菜经过发酵后可能会产生一些物质,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厂家便会夸大他的功效,变成分解脂肪,具有减肥功效。但是酵素和醋类似,这是助消化而已,如果像苹果醋饮料一样添加了糖,那反而还会增肥,得不偿失。

3、有效果但是人体不能吸收

       化妆品里的胶原蛋白就是这一类。皮肤的弹性的确和胶原蛋白有关,但并不意味着食用胶原蛋白或者涂抹胶原蛋白人体就能吸收。胶原蛋白只能人体自行合成。但是许多商家就会宣传自己的产品添加了胶原蛋白,对皮肤有好处,但其实并没什么用。

4、贪图便利的心理

       减肥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时间长不说,还得抵得住诱惑。所以类似按摩、针灸、减肥茶等等快速瘦身的减肥产品就产生了。可是用过了大家才会发现,根本没效果。可能一两天内减掉了一两斤的体重,但这只是水分,治标不治本,过两天就胖回来了。这些都是利用了消费者贪图便利快速的心理,短时间的效果蒙住了消费者的双眼,最后才会发现还是被欺骗了。

要怎样分辨营养谣言?

      人体是复杂的机器,营养素也不像药品一样,可以很快出现效果。营养素也是一环扣着一环,没有哪种营养素能够快速立马见效。就像减肥一样,除了手术,

      没有短时间快速减肥还不反弹的方法。

      市面上的减肥产品基本都是“谣言”。好一点的产品最多只能作为辅助减肥的方式。除了“管住嘴,迈开腿”之外,没有既能减肥,又能让身体健康的方法。即使是管住嘴,也得有科学的理论支持,而并不是一味无脑的节食、吃素。

       话说回来,酸碱理论让许多人知道经常吃某一种食物会改变人体的酸碱性。虽然知识点是错的,但是却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减肥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营养均衡,才能长久有效的保持好身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