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血逆行说倒经

 谷山居士 2019-11-05

四川成都市/孙清廉

       前不久的一天,老朋友的孙女打电话给我,说她已三个月没来月经了,但过去从没有流过鼻血的她现在却每个月都流鼻血,还有头部胀痛等症状,问我这是怎么一回事。我详细询问情况后告诉她,这是“经血逆行”造成的,中医称之为“倒经”,这种情况吃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月经是子宫内膜在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刺激下周期性生长且按时剥脱、排出的血液,其主要成分是血液和内膜组织。月经的周期介于 22 ~ 35 天之间,有规律性,每次月经相差一般不超过一周,持续 3 ~ 7天。而有少数年轻女性经血不循常规,出现经血逆行,于月经来潮前 1 ~ 2 天,或正值行经期,或在行经后,出现有规律、周期性的鼻衄或吐血,并伴有无月经或经血量少(或还伴有小腹部坠胀、全身不适等症状),似乎是月经倒行逆上,在中医学中称之为“经行吐衄”,古称“倒经”或“逆经”。

       现代医学认为,产生经行衄血的原因是由于鼻黏膜等器官对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较为敏感,雌激素使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加,因而容易导致破裂出血。

       而中医学认为,经行吐衄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热气逆”所致。因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血的升降运行皆赖于气,气热则血热而妄行,气逆则血逆而上溢。特别是平时不重视养生保健、情志抑郁、肝火内盛、性情急躁易怒,或平时喜吃辛辣香燥食品之人,更容易引发。

       中医认为,导致血热气逆,经血妄行的原因多为实证,最常见的是肝经郁火,火炎气逆,迫血上行;少数为虚证,一般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本病应本着“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治疗法则,清热降逆、引血下行。

肝经郁热型

【症状】经前或经期衄血,量较多、色鲜红,心烦易怒,或见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尿赤便结,经行量少或不行,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清肝泄热,降逆止血。

【方药】清肝引经汤(即当归 12 克,白芍 12 克,生地黄 15 克,丹皮 10 克,栀子 10 克,黄芩 10 克,川楝子 10 克,茜草 10 克,牛膝 10 克,白茅根 30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或用犀角地黄汤(现用水牛角代替犀角)、玉女煎等方加减。

       笔者也常用师传凉血止衄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丹皮、生地黄、藕节、白茅根、牛膝、大黄)。此外,代赭石、仙鹤草、侧柏叶等常随症加减。

肺肾阴虚型

【症状】经前或经后衄血、吐血,量较少,色黯红,经来先期,平时可见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咽干口渴、潮热咳嗽,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多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清热凉血。

【方药】《傅青主女科》顺经汤加味(当归 10克,熟地黄 12 克,沙参 12 克,白芍 12 克,丹皮 10 克,茯苓 10 克,黑荆芥 10 克,牛膝 10 克,麦冬 10 克)。此外,生地黄、白芍、玄参、旱莲草、枸杞子、女贞子、玉竹、旋覆花等多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 1 剂。

       本病治疗,一般不宜过用苦寒泄降攻下之品,以免损伤阴血。

       此外,患者平时应重视养生保健,保持平和乐观的良好心态,避免生气动怒;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和香燥之品,不饮烈酒,以免动热生火。

       现代医学治疗此证,有局部病变者,常采用压迫、电灼、麻黄碱(可收缩血管)、棉球塞入鼻腔等方法止血。如无明显局部病变,衄血量多,亦可采用单纯孕激素假孕疗法或雄激素进行治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