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大事

 龙眼世界 2019-11-06

------上篇《生活自理》

我家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老伴。

佛学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按此说法,我们一家两口人,便是两个世界。回归世俗的说法叫“二人世界”。这个“世界”是什么?《国家》的唱词告诉我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正是这种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使我们中华民族成为世界绝无仅有上下绵延了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而今万众同心势不可挡地奔向民族的伟大复兴。

曾阅读过这样的话:人一辈子做好两件事就够了:孩子小时,管好他不妨害社会;自己老了,管好自己不拖累子女。咋看这话似乎境界不广,不显山不显水,故没往心里去,而今细思极对—儿女前半辈子的幸福取决于父母,而父母后半辈子的幸福取决于子女。小而言之,教育关乎儿女的成才,家庭的幸福;大而言之教育关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未来----正是这样亿万个有责任担当的家庭成为国家脊梁,支撑起国家的崛起!如今自己也步入了做第二件事的时候--不拖累儿女。不拖累儿女的前提条件是“晚生病、少生病、不生重病”----不摔跤、不痴呆、不堵塞心血管---而能生活自理-----这是父辈们为子女创造的最大福祉;也是为社会减轻负担为国家节省财力所作的实际贡献。早些年流行一句很中肯的话: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因为普通之家有一个久病不愈的老人,或重病一场,足以摧毁这个家庭;两亿多的白发老人,即便小半陷入大病即可拖累我们的国家。《2019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为60-70%;每年医疗费保守估计需要人民币150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这个年岁的人平安呆着和健康活着----就是做国家大事,为国家尽责任作贡献。

回望往事,头一件事可谓做得筋疲力尽,放眼未来,后一件事但愿如愿以偿!如果说“二人世界”家庭的幸福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家庭温暖和幸福与凄凉和不幸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在我看来,就在生活自理有人陪伴,有之则温暖幸福,缺之则凄凉不幸。因为人生无苦便是有福,见惯世态炎凉的老年人对“锦衣玉食”之洪福鲜有梦寐以求的稀罕或贪念,而对“老病孤舟”之凄惨则是刻骨铭心的忌讳或恐惧。所以向生活自理有人陪伴的幸福源地出发,是为当务之急。人们不禁要问:路在何方?窃以为,能上能下即是直通幸福源地的脚下之路。所谓能上,是指能担责任遇事即上;所谓能下,是指能给温暖居人之下。在老人的“二人世界”里,所谓的“事”最大莫过家务事,所谓的“人”最多也就老伴一人。

先说“能上”吧。所谓“能担责任遇事即上”的“能上”,指的是夫妻双方责无旁贷身先老伴担负起家务劳动的责任:上市采购风雨无阻、下厨做饭大权独揽、整理内务不让巾帼。这可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虚构,而是自耳闻目睹的社会采风。我原在的老国企单位中上层老领导干部都居住在单位修建的小区福利房改房里,军医大学毕业原单位医院院长,退休后承包自家“家政业务”,每天除了两点一线,精神矍铄走在市场与家的路上—蜗居在家不出门一步。而其“美丽如花”同学夫人,则混迹于“露天门球场”和“树荫牌桌”整天不用着家。无独有偶,身躯瘦小的化验室老主任,退休后履行与院长“雷同”的职责,所不同的是除了喜欢变换家具摆设的位置,总在倒腾挪动家具,还有其夫人是大字不识的没有工作的普通家属,按其北方老家的习惯,家务是女人的专职,男人是不沾边,而主任反其道而行之,放任其妻逍遥自在。去年,老伴住院同室病友病情严重,其82岁的丈夫个儿矮小,是原华锡集团的技术干部,在任中国诗词协会的会员,事业有成的子女均在外地,二人居四大间福利房,老妻久病在身多年几乎事事都靠老伴伺候,真个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今年退休人员社区医院体检,偶遇一位陪伴体弱有病的老伴来体检的老寿星,见其红光满面,两眼炯炯有神,气度不凡。便问其高寿,答曰:86岁。再问养生秘诀,答曰:“劳动”。且告诉我,已退休的同城儿子每周来看望他,都是亲力亲为张罗饭菜。真是英雄所加略同----竟然与我的养生观如出一辙---生命在于劳动,健康在于家务。

生命在于劳动,这不是哗众取宠或标新立异的口号,而是对历史国情和现实社情判断的结论。从农耕时代到农业大国,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农民。维持健康的基本方式是体力劳动加中草药疗治。只是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才有了生命在于运动的流行说法。我的祖辈们生活在农村,不管年事多高,均保持劳动习惯,无吃闲饭的人。外祖母享年97高寿,临终前一直能生活自理。而今文明病呈燎原之势,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吃得太好,动的太少”---即既缺少劳动又缺少锻炼。所以应该回归劳动。对于退休老人而言,所谓劳动就是做家务。而家务的核心项目就是做饭烧菜。中餐其制作工艺的讲究和环节的复杂,增加了家务劳动的强度和时间。对于一个身体硬朗的古稀老人而言,为子女做饭从采购到制作,其辛劳程度堪称负荷饱和状态。若两老口子,相互配偶,外加洗衣、拖地、整理内务,属于劳逸适度的范围吧!

劳动光荣和热爱劳动是否成为鄙夷不屑的过去式了呢?国医大师段富津如是以身说法:每天早晨5:30起床,洗漱完毕后,便开始帮家里擦地然后去早市买菜。有人讶异于年届耄耋的他还每天擦地、买菜,对此,段富津解释说:“人不能停止劳动,擦地、买菜,既做了家务,又锻炼了身体,并且算不妄作劳,一举三得啊。”由此可见,家务劳动换来了健康的饮食和舒适的居室,营造了家庭温馨和幸福;延续和延长了自己动手的能力,锻炼了体魄,于己于家两便其利,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十来年的职业生涯,除了早期的干部参加劳动之外,后期不再有体力活,但比较那些遇事动辄“累死啦”、“奔溃啦”的白脸青年,我却从未感觉到什么是劳累,什么是困难,什么是焦虑!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中国最勤劳的最后一代人!吃苦耐劳是劳动人民的本色---正是它奠定了我人生的底色。记得,告别大山来到省城上学的头天下午,我从数里路外的山地,翻山越岭挑回五担红薯,每担都在210斤左右。之前可谓无活不做,挖过窑洞烧木炭,冰天雪地脱掉外衣赤膊挑柴火到平原卖钱,采山果到县城火车站贩卖往返近百里路,上初中前还只身外出,到学校所在地帮湖南瓦匠看场,独自一人,每天做挖土、挑水、打泥砖,以致后来被初中的师兄师姐们笑称为“瓦匠”。正如先烈方志敏在《清贫》的风头和豹尾之所写: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而今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业已告别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对于我们也只是一种遥远的记忆。但是我们不能忘却它对我们生命的激励---无论青少年抑或进入晚年的我们。为此我常思忖,对于普通“二人世界”家庭而言,即便其中一个生活不能自理,但只要另外一个“能上----能承担事遇事即上”,那么这个家庭就能“生活自理”,子女就“无事一身轻!”幸福也就有了希望和保证。否则,“久病床前无孝子”,“老而不死是为贼”二者必居其一。再者,晚年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躯体不能动弹,思想却还健康活着,这种被活着没有自由的“活死人”,即便身价连城命又何来幸福可言?所以自由行讨的乞丐比卧床不起的国王幸运;有能力伺候亲人比被亲人伺候幸运;有亲人可伺候比失去被伺候的亲人幸运。

我们知道婚姻中夫妻有相互赡养和相互照顾的义务和责任,虽然有法律为婚姻兜底,有道德为婚姻助力,但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法律也无能为力,道德更爱莫能助。因此能上----能担责任遇事即上”是最能为“生活自理”兜底和助力的可靠力量。

2019年11月6日于柳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