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与人文图典:扇子说古

 沪学 2019-11-06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苏东坡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下阙。“羽扇纶巾”,把周瑜从容闲雅的态度写得栩栩如生。周瑜手中的羽扇,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扇子的起源,比它还要早得多。

扇子在我国渊源甚古。晋朝人崔豹《古今注》说:“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作五明扇。”无独有偶,在《黄帝内传》中,也有“五明扇”的记载。所谓舜作“五明扇”,其实就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野鸡)尾羽做成的扇子,故又称“羽扇”。直到周朝,扇子大多仍用羽毛制成。王嘉《拾遗记》说:“周昭王时,修塗国献丹鹊一雌一雄,盂夏取鹊翅以为扇,一名条融,一名仄影,此疑羽扇之始也。”但是这种羽扇还不是后世严格意义的扇风的扇子,只不过是侍者手执、为帝王挡风、蔽日、障尘的长柄扇,此后逐渐成为仪仗的装饰,称之为“翣”。《古今注·舆服》上说:“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翣,以障翳风尘也。”《小尔雅·广服》上也说:“大扇谓之翣,古时仪卫中备此用以障蔽之具,又称障扇,俗称掌扇。”从羽扇到掌扇,可见扇子在周朝的演变。

出土汉墓中的宫女执扇图

有些学者认为,作为扇风的扇于是汉朝以后出现的。这种说法很难成立。我们的先人在盛夏酷暑的季节,用一种扁薄的东西来扇风,应当是很自然的事情。用羽毛制作的扇子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成为帝王的装饰品,二是成为人们手中的扇风器,当在情理之中。汉朝陆机写过一篇很有名的《羽扇赋》,其中说道:“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楚襄王是战国时代的人,可见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白色羽毛扇了。

古代团扇图

“翣”,后来就演变成宫女手中的团扇,由于是拿在手中的,有时有遮面的功能,故又俗称为“便面”。南方妇女尤其喜欢使用团扇。因为团扇是用又轻又细的绢制成的,故又被称为纨扇。秦汉时代以后,这种扇子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汉朝学者扬雄《方言》上说:“扇,自关而东谓之箑(即翣),自关而西谓之扇。”董仲舒《春秋繁露》上也有“以龙致雨,以扇逐暑”的记载。汉朝末年,手执白羽扇,成为时尚的一种儒雅风度。《语林》上记诸葛亮“与晋宣帝(司马懿)战于渭滨,乘素舆,著葛巾,提白羽扇,指挥三军。”在戏剧舞台上,诸葛亮手执羽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形象,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汉代的能工巧匠还发明了一种“轮扇”。《西京杂记》上说:“长安巧工丁缓作七轮扇,轮大皆径尺,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是最早的机械风扇的记载了。今日我们有电风扇,除了电能之外,倘要探究中国的机械风扇,真得给丁缓大书一笔呢!

汉唐以后,无论在宫廷或是在民间,扇子成为普遍使用的器具。历代文人墨客借扇子而诗兴大发的不乏其人。如孙《望海赋》:“华组依波而锦披,翠轮扇风而绣举”;崔国辅《七夕》诗:“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周贺《再过王辂原居纳凉》诗:“扇风调病叶,沟水隔残云”;方干《浅井》诗:“夜入明河星似少,曙摇澄碧扇风翻”……真是佳句荟萃,不胜枚举。

到宋元时代,我国的扇子史上出现了两件新事:一是扇坠的出现;二是折扇的传入。

出于对美的爱好,人们往往在扇柄下挂一装饰品,这就是扇坠,如玉坠、香坠、琥珀坠之类。《五杂俎》上说,“扇之有坠,唐前未闻,宋离帝宴大臣,见张循王扇有玉孩儿坠子,则当时有之矣”。《夷坚志》上也说:“宋高宗有折叠扇,以玉孩儿为扇坠。”此后,扇坠作为扇子的附属物一宜相当流行。

明唐伯虎秋风丸扇图 现藏上海博物馆

扇枕温衾

至于折扇的传入,高江村《天禄识馀》认为,“今之折叠扇,初名聚头扇。元时,高丽始以充贡。明,永乐间,稍效为之,今则流传授广,团扇废矣”。高江村认为折扇是在元朝从朝鲜和日本传入中国的。清代另一位学者赵翼不同意这一看法,他在详细考证史料之后,认为“折扇非始于元,盖宋金时已有之,特其时尚未盛行,民间就多用团扇”。元代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学者胡三省认为,在汉魏六朝时代,就有佩在腰间的腰扇,这就是折扇。但赵翼否定这一看法,说:“此恐误矣,唐时尚未有折扇,何得六朝已有之,胡三省盖以后世之物,妄为附会耳。”参照赵翼的考证,我们再看前述宋高宗已有折叠扇的史料,可知折扇源于我们的兄弟邻邦朝鲜和日本,北宋宣和年间开始传入我国,到明朝初年,明成祖喜欢折扇舒卷展开颇为方便,“命工如此为之”,从此折扇风行天下,制作也转加华侈,备极精巧。

晚清点石斋画报上的拉扇驱热图

清代北京风俗画“插扇面图”

清代《清都市景》 插扇面行业小贩

折扇传入后,大约在南宋时又开始了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的风气,到明清愈加盛行。折扇与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一经结合,就不仅只是日用品,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此后各地又陆续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湘记扇、罗汉扇、平板竹扇、黑金冲扇等等。今天苏州檀香扇厂生产的檀香折扇、象牙折扇,其精、新、奇、巧,出入意料,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自古及今,五彩缤纷的扇子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难解难分,史上一直流传着有关扇子的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今天它的实用价值的确不大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扇子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成为收藏爱好者的物品,装点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附记:本文作于1985年,曾经在解放日报刊载,后被全国多家报刊转载,30多年过去了,收入拙作《中华风物探源》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推送一组扇子图,以飨读者。

题图:新中国妇女风采 1962年第3期《人民画报》封面:话剧“桃花扇”中的主角李香君

2016527日于沪上五角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