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丛谈】观莲节

 沪学 2019-11-06

按照传统岁时,今天(丙申年六月廿四)是观莲节。当然,江南有的地方也有放在六月六过节的,民间俗称“荷诞”,就是“荷花生日”。这是上海本土的一项岁时节事。据地方志书记载,宋代已有观莲节,明代俗称“荷花生日”。每到观莲节这天,水乡泽国的江南一带,此日是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举行划船、赏荷等活动。纵观历史资料,观莲节的节俗活动主要有:

(1)观莲花  早在宋代,每逢六月廿四,时值酷暑盛夏,民间便到荷塘泛舟赏荷,消夏纳凉。采莲弄藕泛起的清波,增添很多乐趣。夜间,享受皓月当空的夏夜风情,好不惬意。

(2)放荷灯  是日夜,以天然长柄荷叶为盛器,燃烛于内,让小儿持以玩耍。或将莲蓬挖空,点烛作灯。或以百千盏荷灯沿河施放,随波逐流,闪闪烁烁,煞是好看。七月十五里的“放河灯”无异。

(3)品莲馔  莲的花、叶、藕、籽都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品。唐时就有于观莲节吃“绿荷包饭”的习俗。柳宗元《柳州峒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明末屈大均记载荷包饭的制作方法时说:“以香梗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透香,名曰荷包饭。”

(4)尝莲籽  莲花、莲籽自古就是制作食品的原料。宋人喜欢用莲花花瓣捣烂掺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莲糕食用;明时则将其制成荷花酒,宋朝的玉井饭和元朝的莲籽粥,则都是以莲籽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美食。

赏荷花的老夫妇

杭州西湖荷花展中池塘里的游人

青年男女在观莲节的爱恋

    人们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遍染荷香。封建社会,男女之大防,交流机会很少,观莲节时,青年男女能够得到交流,借此来表白心中的爱,诗云,“荷花风前暑气收,荷花荡口碧波流。荷花今日是生日,郎与妾船开并头。”观莲节,由此成为江南汉民族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

关于观莲节的缘起,传说最多的是——据传唐大历年间江南吴郡有个叫晁采的才女,在六月廿四这天,与其丈夫,各以莲子互相馈赠。有人问晁采,何以以莲子与郎君互赠?才女晁采引诗答曰:“闲说芙蕖初度日,不知降种在何年?”“芙蕖”,即荷花的别名。曹植《洛神赋》有云:“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说的就是荷花的可爱与清雅动人。江南夏日,荷花盛开,赏荷、采莲成为自然的民俗活动,经过传说的比附,逐渐演绎成荷之诞辰日。

说到这里,有朋友要问“荷花”与“莲花”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荷即莲,莲即荷,“莲”这个字特指荷花的果实。其实莲花和荷花原本就是同一种植物。古时候,人们叫它“芙蕖”,叫它的花为“芙蓉”,花苞为“菡萏”,叶子为“荷”,花托为“莲蓬”,所以莲、荷都是芙蕖的一部份。《尔雅释草》云:“荷芙蕖,其实莲”,现在皆与荷混用,其实两者并无差别。睡莲与荷花的区别在于,荷花的叶片没有分岔,挺出水面,而睡莲的叶片有分岔,是浮在水面。睡莲不结莲蓬,种类及花色繁多,更有白天及夜间开花的不同种类,多用于切花及水池美化之用。

荷花在华夏文化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花卉。荷集花、叶、香三美于一体,出泥不染,婷婷玉立,是历代诗人骚客吟咏的对象。李白赞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东坡咏之,“荷背风翻白,莲腮雨褪红”。荷花独具风姿神韵,更被赋予了内在独有的君子特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气质,通透、洁净、澄明如水,是华夏理想人格品质的象征。在汉方医药和汉族饮食文化中,荷花也占有特殊地位。唐代已有“荷包饭”美食。荷叶可清热解暑,荷花活血化痰,莲须清心固肾,莲子心清心安神,莲子养心补肾,藕可生可熟可药,被李时珍称为“灵根”,诗人赞之:“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莲花也是佛教的象征物,喻沸法的清净无染。莲花也有爱情和繁衍后代之意。由于荷花所特有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以及荷花与人们的生活联系之紧密,才形成了情趣盎然、美轮美奂的华夏“荷文化”。

采莲女 车协雨季风拍摄

1960年代观莲节男子坐池塘边留影

西湖畔的荷花总是别有一番风味

这面老式镜子背后的采莲女子独具风情

1990年代男子坐在荷花池塘边留影

题图:1951年,毛泽东和女儿李讷观赏荷花

2016年7月27日(农历六月廿四)于沪上五角场

按语:古人说学贵有恒、积学聚宝。本公众号新推“岁时丛谈”,作为本人的一份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意在唤起保存与传承中华传统节事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供对此有兴趣的学者或艺人批评与讨论。了解古人的节日生活,将有助于我们当今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关注本微信公众号(shanghaiminsu)即“上海民俗”的汉语拼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