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记校长谈|高位构建我们的未来教育

 雨阳2019 2019-11-07

谈到未来学校,我不由得想起凯文·凯利这位未来学家,他在《必然》这本书中提到了未来20年的12种必然趋势,并做了深刻地阐述。书中预测了关于未来的种种必然,比如未来数据需要关联、流动起来,否则是无效的;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它本质是“认知的趋势”……这些趋势正在教育领域发生。

面对科技带来的教育“必然”,我认为,人工智能并不能替代教育全部,只是承担其中一部分工作。未来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识,“教”和“育”一样,“教”的是知识,“育”的是文化。技术重塑教育的力量,但教育的本质终究要回归到教育本身和人性的认知上来。

未来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

未来高中学校可能的变化是:教书的功能趋于弱化,而育人的功能不断强化;教书的功能趋于同化,而育人的水准则因为师资差异不断分化;班级授课的形式可能大大减弱,而导师制则大行其道;学校从象牙塔转变为学生与社会与未来生活的桥梁。

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面临重大挑战。未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不再单纯地从学科的角度来考虑,而将从人的素养来考虑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很多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将加快,以往很深、复杂的知识,可能在学生踏上社会时,已经淘汰、更新。从前的“学习”更多的是把不懂的学会——这是学科性的思路,现在,“学习”则意味你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性的思维,做出选择、判断,需要学会借助各方力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从国际趋势看,在高中阶段,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学科,或者学习同一学科里面不同水平层次的内容。比如以活动课程、课题研究、探究式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等为抓手,进行跨学科的共同学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特·A·施文迪曼表示:为应对未来日益复杂的跨学科挑战,我们应当建立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用创造性的方案解决复杂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聚焦于问题的解决,且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

让学生学会借用外脑是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内脑是用自己的大脑,外脑就是借别人的智慧。未来,人的外脑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但是人的大脑功能的衍生和人体其他功能的衍生一样,都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够实现真正衍生的,不学习不会自动得到衍生。而未来,你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这跟你对这些衍生功能的学习掌握程度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只是要发展自身,还要不断学习运用外手、外脚、外耳和外脑。

校园的概念将重新界定。未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来自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中学与大学的结合。学生更多的成长与发展将来自学校能给学生找寻到的资源与课程。印度新德里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布里耶什·库马尔提出,学校还应加强与附近的研究机构合作,与那里的科学家讨论交流,激励学生用创新方式研究和解决问题。

全能型教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未来高中教师所承担的教书的功能将可能让位于AI智慧学习技术,在传授知识方面转变为向学生提供学习路径、学习方法指导,从为学生提供学科教学,转变为带领学生探索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从负责为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因此全能型教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的水准决定育人的水准。

挑战未来从现在开始

未来学生或学习可能的变化——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在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学生在高中阶段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高中校园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融入社会、探索未知领域的场所,而学习的空间已突破校园范围;学生离开高中学校时已经具备从事学术研究或参加工作的基本能力。

未来不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创造力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致力于培养有品格、价值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的教师该如何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呢?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教师成长的故事。2002年韩恭恩入职我校,成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机器人教育,在参与了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教练员培训后,和机器人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十五年来,他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新时期学习型创新型人才,将学校的机器人教学从一个普通社团发展成为创新实验中心,社团多次代表中国队赴国外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并获冠军,他也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机器人裁判和教练。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断学习是教师面对挑战的唯一路径。

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孔子教导有三立——立功、立言、立德。未来,“立功”与“立言”可能都让机器做了,但是立德永远不会,人类与机器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仁爱,这是最大的立德。把仁爱带到未来的教育当中,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教育永不停止的价值追求。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为时创新,人尽其才”的校训,确立了“有德性,会合作,敢担当,善创新”的育人目标,把“德”放在首位,成立了德育研究中心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坚持“教学寓德,活动育德,实践养德,评价导德,管理促德”的德育工作原则,以“体验式”德育为特色,打造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学校德育模式,着力培养德才兼备,有责任担当的学生。学校持续开展“讲英雄故事,向英雄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建成“钱学森生平业绩展览馆”,开设“走近钱学森”校本课程,用钱老科学报国的精神激励学生。通过举办道德大讲堂,举办迎新活动、素质拓展、主题团日活动来培养学生爱国奉献、至诚报国,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理性质疑、不畏权威,诚实守信、坚守底线的精神。

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最高准则即“需要问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思维自由”。《科学》杂志上,美国学者奥斯伯恩说:“科学家的特质之一即具有批判性和理性质疑精神”。面对未来的挑战,批判性思维更具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强化“多维反思”“矛盾质疑”老师基于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先创设问题,而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再根据假设查找资料建立相关模型,设计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总结规律。以此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

艺体科融合育人,成就学生的精彩。柏拉图认为,人要在体育、艺术、学习兴趣上全面发展,这是很重要的教育思想。面向未来,我们构建了“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实施科学与艺术的整合教育。学校开发了视野拓展、常规实践、活动实践、探究实践“四大系列”实践育人课程,结合生涯规划,与十余家知名科技企业建立联系,让学生进行深度职业生涯体验,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了解与自我特征相关的专业和职业,立志报国;组建了涵盖合唱、戏剧、美术等艺术社团,通过社团活动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组建了篮球队、游泳队、田径队等运动队,不仅斩金夺银,更收获了一种态度、一种力量、一种品质、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我们还开辟了劳育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亲手种植蔬菜或大宗作物,观察植物生长。他们不仅学到知识,还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意义,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尊重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未来就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我们认为,泡得了书房、下得了厨房,能担当、有责任的孩子,未来一定很幸福!

(作者系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