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人机变身快递小哥,还差几步?

 AI报道 2019-11-07

无人机变身快递小哥,还差几步?

图丨亿航 184

无人机第一股备受关注。11月1日,中国无人机初创企业亿航智能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募集资金最高1亿美元。在亿航的空中交通解决方案中,物流无人机是公司的重点发展方向。

无人机变身快递小哥,还差几步?

图丨迅蚁物流无人机

而在此之前的2019年10月15日,中国民航局向杭州迅蚁公司所属的杭州送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颁发了《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批准函》和《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许可》。这是无人机行业第一个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运行许可,也是全球范围第一个针对城市人口密集区的官方运行许可。

当前的物流无人机市场竞争激烈,除了无人机行业的玩家外,京东阿里苏宁等电商、申通顺丰等物流巨头也在该领域有诸多布局。可以说,无人机自动化物流配送正在成为物流业的一场卡位之争。

而双十一的到来,更是将“物流无人机”这一各家物流黑科技重中之重的卡位之争再次搬上台面。喊了多年的物流无人机发展的怎样了?今年双11会出演怎样的角色?无人机离变身快递小哥还差几步?这是大家对于当下物流无人机发展抛出的疑问。

无人机变身快递小哥,还差几步?

物流无人机窗口期,企业卡位之争

创造新的需求和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是任何行业赚钱的两条策略。

民用无人机是应用市场的新贵,在此之前的近百年,无人机主要被运用到军事领域。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进入和平年代后的无人机开始被延伸应用到民用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前,军用无人机占据市场规模的99%以上,而在过去几年间,民用无人机市场份额已经超过10%,远快于军用无人机的增长速度。

无人机产业是下游需求驱动型,“无人机+行业应用”是目前场景落地的常见模式。随着物流业务量的激增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配送范围的广阔,“物流+无人机”成为物流企业追求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的新尝试。

就我国物流业而言,快递量激增给传统物流配送带来了巨大压力。据国家邮政局数据,2018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507.1亿件,同比增长26.6%。2019年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77.6亿件,同比增长25.7%。根据2019年国家邮政管理工作总体要求预测,2019年全年邮政业业务总量完成15000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快递业务量达600亿件,同比增长20%。另一方面,物流行业是劳动力密集行业,运营中需要大批劳务人员从事分拣、配送等工作。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2013年的36390元/年增至2018年的49575元/年。物流行业急需使用“黑科技”解放劳动力,改变物流企业在末端配送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而无人机具有智能化、信息化、无人化的特点,并且凭借打破道路限制、降本增效、助推产业升级等优势,物流无人机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一时间,物流无人机成为众多创业企业及互联网巨头的切入点。

经济学规律认为,在行业窗口期,即每个行业的发展在开始的时候存在窗口期,这一时期进入的企业成功做大的几率较大。

企业在无人机与物流领域的结合创新也一样,在各自看好的窗口发力,各有侧重。2013年,亚马逊提出使用无人机送货的概念,此后,许多中外企业纷纷布局。国外,Amazon、Google、DHL等巨头及初创公司的持续测试,Amazon Prime Air展开无人机送货设计,UPS则希望通过无人机将医疗用品运送给医院和家庭,甚至,Uber、Kitty Hawk和NFT等初创公司则加入了空客和Bell等航空巨头的空中出行竞争行列;国内,上万家企业参与到无人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除了大疆、亿航、极飞、壮龙等专业公司外,京东、顺丰、中通、菜鸟等更是频频发力无人机物流配送。

不过,总的来说,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运用主要分三种类型:

大载重、中远距离支线无人机运输。送货的直线距离一般在100km~1000km左右,吨级载重,续航时间达数小时。主要应用场景:跨地区的货运(采取固定航线、固定班次,标准化运营管理)、边防哨所、海岛等物资运输、以及物流中心之间的货运分拨等。

末端无人机配送。空中直线距离一般在10km以内(对应地面路程可能达到20 km~30km左右,受具体地形地貌的影响),载重在5kg~20kg左右,单程飞行时间在15~20分钟左右(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主要应用场景:派送急救物资和医疗用品、派送果蔬等农土特产物品等业务。

无人机仓储管理。如大型高架仓库,高架储区的检视和货物盘点,以及集装箱堆场、散货堆场(比如煤堆场、矿石堆场和垃圾堆场)等货栈堆场的物资盘点或检查巡视。

此外,在紧急救援和运输应急物资等方面,无人机也能发挥常规运输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并能把现场信息第一时间传至指挥中心。

以下AI报道就国内外各具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分析,从中窥探物流无人机的发展脉络及现状。

亚马逊:率先尝鲜,试足末端小型无人机投递

亚马逊可以说是最早公开提出发展物流无人机的一家。2013年底,杰夫·贝索斯宣布要发展无人机送快递业务,其目标是发展一种可以负载5磅(2.25公斤)快递盒子,可以在半小时内把快递送到10英里(16公里)的无人机。

根据亚马逊的统计,亚马逊在美国投递的货物,86%在5磅以下。另一项来自沃尔玛的数据显示,70%的美国人生活在距离沃尔玛超市5英里之内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被认为,如果亚马逊把货仓建得跟沃尔玛一样密,亚马逊的无人机小包裹投递就可能产生较大的需求。对此,有研究机构认为,目前美国市场上的快递利润很高,以UPS Ground为例,每单的成本可能仅有2美元。而根据亚马逊给出的估计,未来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成本可以低至每单一美金,这将低于美国市场上其他当日达或者隔日达快递。

基于这种需求,亚马逊的快递无人机比较合适使用传统的多旋翼构型,并且也同其他机构一起研发更多构型。物流无人机可以做到:垂直起降、送货返回、自动充电、等待下一单等。2016年12月,亚马逊的无人机在英国剑桥送出了第一单快递(在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禁止商业性的无人机快递业务)。

不过,也有人提出,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成本只计算了从终末货仓到用户的费用,之前的费用似乎没有计算在内,并且,这需要用户都有个可以起降无人机的场所的前提下,此外,政策允许。

中国对于物流无人机的研究甚至并不比亚马逊晚。早在2019年10月15日民航局发出首张《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许可》之前,中国的物流无人机企业及其项目便已频频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包括物流类企业顺丰、京东物流、苏宁物流、菜鸟、中国邮政等,研发商企业智航、迅蚁、大疆等,引发关注。

顺丰:业务集中偏远地区,人机结合

根据2017年6月顺丰官方公开的《顺丰无人机发展史》显示,自2012年顺丰创始人王卫提出物流无人机的设想,顺丰开始研究无人机,并已在无人机领域获得了百余项专利,推出多款无人机,比如四轴多旋翼机型、倾转旋翼机型等,以覆盖不同的送货场景,这些无人机的最大有效载重在5-25公斤之间,最大载重飞行距离在15-100公里之间。

2017年7月12日,顺丰试飞大型无人机在水上起飞项目;2018年3月27日,顺丰控股子公司江西丰羽顺途科技荣获由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颁发的国内首张无人机航空运营(试点)许可证,根据许可证的规定,顺丰物流无人机可在民航局批准的试点区域内使用无人机开展物流配送。

而就在2019年10月25日,顺丰旗下大型物流无人机运营企业丰鸟航空科技宣布打造全球首创的“数字塔台”+“无人机”运行模式,开展数字塔台在国内的全面推广,首家机场项目力争将于2019年底建成,用于支持丰鸟物流无人机的管制活动。据介绍,丰鸟航空前期主要业务集中在偏远地区,而数字塔台带来的更好的机场保障能力,以及更低的机场运行成本,帮助将业务和航线覆盖到更多地区。

此外,丰鸟航空在全国首次提出并成功践行“干线有人机+支线大型无人机+末端小型无人机”三段式航空运输网络,目前已布局3款无人机、签约超过10个支线运输机场和通航机场、率先获取5条无人机运行航线,实现了国内首次吨位级无人机飞行和首次场景运营服务。

京东:业务集中偏远地区,全自动配送

京东是国内做物流无人机“最高调”的一家。2017年7月,刘强东阐述了京东未来无人机的布局:将在四川建立185个无人机机场,建成后将实现24小时内送达中国的任何城市。并且不仅四川,京东还将在陕西建设100个无人机机场。

当然,京东布局物流无人机确实也并非噱头。据了解,2015年12月,京东设立无人机研发中心;2016年初,京东首次提出“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无人机智慧物流体系;2016年6月8日实现全球首次无人机全自动配送;2017年6月投入使用全球首个无人机运营调度中心,并在陕西西安、江苏宿迁将无人订单配送升级为常态化运营,成为国内首个进行常态化无人机配送的企业;2017年底和2018年初,分别落地全球首个全流程智慧化无人机机场和全球首个无人配送站。

2018年6·18期间,京东第一架重型无人机JDY-800正式下线,目标有效载重量达到1-5吨,飞行距离超过1000公里,同时,宣布成立京东超重型无人机项目,目标有效载重量达到40-60吨,飞行距离超过6000公里;2018年11月,取得首个包含物流配送经营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许可证》,京东集团正式成为全球首个获得省域范围从事末端物流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许可的企业;2018年11月,京东自主研发的首款支线原生无人货运飞机完成首飞;2019年1月,京东物流无人机成功实现在印尼首次飞行,这是中国物流无人机在海外的首次成功飞行。

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3月,京东X无人机自主研发了3大系列末端配送无人机,能够实现自动起飞、巡航、卸货、返航,并在飞行控制、主动避障、视觉识别、深度学习以及集群飞行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积累,配送范围覆盖国内陕西、江苏、青海、海南等9个省份。

此外,阿里菜鸟、苏宁以及多家研究机构也纷纷布局。如,2018年10月,航空工业通飞华北公司运五B大型商业无人机系统完成首飞,最大任务载荷重量1.5吨,飞行高度可达4500米,巡航速度可达18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500公里;菜鸟ET物流实验室研发的无人机被用于仓库安防、快递末端场景的配送,早前曾在福建进行过首次跨海飞行,完成了对沿海岛屿居民的网购配送;苏宁则计划围绕无人机上下游配套产业在全国建设5000个无人机智慧物流枢纽,覆盖无人机通航、研发、生产和售后的地面服务网络,集中管理无人机行业资源等。

总的来说,不同于亚马逊的短途轻量终端运输,国内物流无人机参与者虽然有考虑无人配送全流程打造和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但都相对更加侧重支线大型无人机的布局。一方面,在用户都有可以起降无人机的家庭户外场所(庭院)的前提下,像亚马逊那样用小型无人机进行最后一段的快递业务,是有市场的,但这显然并不适用于中国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城市地区;另一方面,人口集中区的末端物流配送成本相对较低,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用无人机运送高价值、高时间敏感性、收发位置固定的货物,被认为是更容易获得商业成功的模式。并且,目前中国对于无人机在市区的飞行管制较多,所以在前期业务试点期,选择偏远地区是一种不错的过渡模式。

全自动物流无人机,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多远?

根据2018年摩根士丹利的蓝皮书预测: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已达1.5万亿美金,其中一半份额是空中自动化配送。尽管物流无人机是种新型模式,但市场还是给予了很高的关注。

在2019年10月15日杭州迅蚁送吧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许可》后,迅蚁CEO章磊对外公布,“今年年底,迅蚁将完成新一轮融资,并朝着更大的商业目标迈进”。据AI报道了解,2015年11月成立的迅蚁,此前已完成多笔融资。2016年5月,获得天使湾、九合投资;2017年6月,获得由红杉资本中国领投、天使轮投资方九合创投跟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2018年8月,完成由熊猫资本领投、戈壁创投跟投的3000万元A+轮融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与九合创投也在内。

不同于迅蚁的纯资本机构投资背景,智航无人机的投资方还包括了顺丰速运。2015年10月,智航获得顺丰速运和北极光联合投资;2016年末,再获力合清源千万级融资;2018年7月,获得由清研资本投资的数千万元B轮融资。智航在物流无人机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大载重、长航程无人机的研发,这也契合中国市场的需要。

此外,还有很多“小作坊”式的团队也在开发物流无人机,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的状态。青桐资本董事方洁认为:“物流末端是劳动密集型环节且时常面临复杂的地面环境,用无人机替代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但市场的活跃并不能代表产品的规模化应用落地时机到了。

真实可见的实际应用案例、规模化推广的对应产品,以及可以用统计数据证明的应用成效,这是判断技术规模化应用和红利兑现的三大标准。目前,物流无人机受制于技术、成本以及政策法规因素,还停留在测试阶段,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较长的一段路。无人机物流能否在未来成为一个可复制推广的模式,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

安全问题。物流的市场主要在人员集中的区域,这也带来一个直接问题,安全风险系数高。这里的安全,既指无人机自身的安全,也指快件的安全,更指公众人生及财产安全(无人机坠落事件频发),包括无人机在配送快递过程中会不会乱飞影响民航安全等。

物流无人机的全自动化技术。“无人机的全自动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是现场的自动化,即不需要派人到现场去把无人机放出来,目前主要是通过自动机场,也就是无人机的自动机库来实现;第二个是飞行的自动化,即整个飞行的过程可以自动的去完成,不需要飞手去操控;第三个是处理的自动化,这部分和行业的结合度也相对最紧密,不同的行业及应用场景需要处理的内容不同。”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始工业无人机自动化应用研究的公司,复亚智能创始人、CEO曹亚兵分享道。现实中无人机送货的全流程是特别复杂的,并不像试验阶段所有送货条件都经过精心设计,如果要实现无人机配送的全流程自动化,还需要解决很多难题。比如,严苛的起降场地要求(并不能指望每个用户都有可供无人机起降的场所)、突发的气候状况、参差不齐的障碍物。此外,在第三环节,如何精准定位以及正确识别客户、如何签收等等。

成本及收益。目前无人机送货还属于试点阶段,缺少可规模化推广的对应产品,也缺少可以用统计数据证明的应用成效。在越来越拥挤的赛道中,资本也正从跟风式的概念投资转向理性的价值导向的理性投资。但可以期待的是,待主要技术问题突破后,自然会有像小米一样的成本杀手入场,重塑产业链。

政策。政策,作为把关的一步,如果前边的一系列问题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评价标准不能量化,那么在政策批准方面,物流无人机的商业化也只能道阻且长。

显然,要过渡到一个物流无人机普及的世界,不仅要在技术上做出重大改变,还需要安全、监管和社会接受度等方面的改变。有观点认为,或许未来的无人机送货只能先在郊区固定线路进行,最后一公里还是需要人来送。也有观点并不是那么看好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认为未来民用无人机重点细分领域主要集中在航拍及娱乐、农林、安防、电力这四大板块。

对于无人机这一新事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曹亚兵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一项新技术,最后如果不是噱头,肯定要解决很多行业痛点。现在,关于无人机,各个行业其实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怎么去用,我相信逐渐的会找到一些比较好的场景和使用方式。”

无人机变身快递小哥,还差几步?

图丨2018年11月15日CCTV-2

确实,随着5G、AI、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对行业的赋能,可知的是,无人机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行业应用类的无人机将大幅增加,但谁又能说得清届时无人机将在物流场景的应用中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