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雨木风叶楼 2019-11-07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一家老店,一种点心,一个人和清晨的回忆。粉状氯化钙

很多时候,关于饮食的文化,就深藏在街角巷弄里,或许是那辆摊煎饼果子的小车,热气腾腾的面条摊,又或是那堆跳动着炭火的煤球饼,他们司空见惯却又不显眼地存在着。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清晨,踩着古镇湿滑的青石板,顺着曲折蜿蜒的弄堂,走入古镇深处,寻找能填满饥肠的美食。其实古镇从不缺少传统美食,多得是手艺人,还有不少动辄就是几十年的老店镇场。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藏在古镇深处的老店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怀念曾经的门头,更有老店的味道

我始终坚信,受到当地人认可的才是对味儿的,好吃的店,这也是我对美食的执念。

俞记馒头排得上名号。不同于那些被游客挤爆,兼具观光的景区特色店,这家店地处古镇深处,很少有游客探访,基本都是街坊老客光顾。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老板俞建德,在古镇生活了几十年。年轻的时候,为了谋生计,跟观城的老师傅学习了面点手艺。出师后在家开了一家馒头店,和妻子一起经营,一直到现在,已经三十几年。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早些年,他们也做大饼油条,那时候天天排队。他说有记者来采访,把店里吃早餐的客人全给吓跑了,“那些老街坊都很害羞”。这事儿说起来也有二十几年了,即使是现在回忆起来,夫妻俩依旧一脸骄傲。后来因为实在忙不过来,索性不做大饼油条,光做馒头了。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俞建德在案板上麻溜地做着馒头,他熟练地摊皮擀面,然后把一大勺豆沙放到面皮上,再加上一勺白糖,看着这殷实的馅料,馒头肯定好吃,特别是对于好甜口的人来说,简直太得劲。放好馅料,面皮在他手里快速地旋转翻飞,很快,馒头就被封上了口。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馒头里面的豆沙馅是自己做的,每天都要炒上一大锅,经过不断翻炒、搅拌,豆沙口感更加绵软细腻,不会有颗粒感。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为了让馒头更加松软,醒面这个步骤不可少,放在蒸笼里的馒头要过段时间才能蒸。大煤炉里彤红的炭火窜着火苗,“噌噌噌”地舔舐着蒸笼,很快蒸笼就升起白烟,再过个几分钟,打开蒸笼盖,馒头已经完全吹胀开来,体态丰腴,馒头个头很大,偌大的蒸笼里只能放下十来个。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老婆在一边等着,她学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掌握其中的诀窍,做出来的馒头总欠了点火候,所以只能帮忙打下手。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一字排开晾着的馒头,等着主人来领

等馒头一出炉,为了不让蒸笼上的荷叶粘到馒头上,她趁热把馒头翻一下,放在筛谷柴上晾干,等着客人来取。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刚出锅的馒头掰开一半,里面的馅已经变成流体的糖沙,有些还没融化,带着颗粒状的白糖。滚烫的糖汁冒着烟气,在松软的面皮里流淌开来,顺着边缘“啪嗒啪嗒”滴落下来。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这时候必须得冒着嘴巴上腭被烫掉一层皮的风险,一口咬下去,热气瞬间冲入口腔,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豆沙和白糖融合的香气随之而来,一口接一口,直到把手指上的馅儿也舔干净。一只下肚,打个饱嗝,好不满足,就爱大馒头的这股实诚劲儿。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每天的早餐馒头做的不多,他家现在以订制为主,前一天客人打来电话预订,老板根据数量和面、拌馅儿,第二天一早起来就开始做。等到快中午的时候,客人把馒头取走,夫妻俩的工作也就完成了。如果赶上造房子、乔迁的好日子,他们就得加班加点赶制馒头,最多的时候每天要做一千多个。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上梁掼馒头依旧是传统

在丰子恺先生的记忆中,新屋“缘缘堂”上梁的那一天,他的父亲按照当地的习惯做了很多“上梁馒头”,为了纪念长眠于地下的祖母,父亲还书写“春晖”二字,亲手刻成图章,用红色盖在每一个馒头上,抛掷给前来看热闹的人们。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抢馒头是在二十年前自己家上梁的那天,前一天晚上我就叮嘱妈妈,一定要在四点半叫醒我,在迷迷糊糊中一直期待着五点钟快些到来,第二天早上被一阵霹雳啪啦的鞭炮声震醒后,立即从床上弹起来,飞奔冲向新房。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在屋顶上,老伯像大鸟一样栖息在上面,在众人的仰视下,喊一声彩头,就抛一对馒头,我和哥哥姐姐一起挥舞着小手要馒头,围在四周的村里人满载而归,而我作为新屋的小主人却什么也没有抢到。

老屋承载着曾经生活过的记忆,新屋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正是人们对这种新生活的祝愿和希冀,让上梁那天掼馒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做“上梁馒头”的手艺也流传了下来。

藏在古镇深处三十年,是甜食者的心头好,不是熟客找不到


口味是一种主观感觉,以上纯属自己试吃感受。自费试吃,与商家没有任何利益关系。更多美食文章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吃货的小江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