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看了这么多书,还是看不懂、记不住、用不了?

 风华56 2019-11-08

一、读书的三大问题



程颐曾言:“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也有人说,“唯旅行与读书不可辜负,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需要在路上。”

读书是世间美好之事,但在这美好事物之前,却硬生生躺着三只拦路虎:

读不懂、记不住、用不了

  • 读不懂

年初之时,信誓旦旦地立下读书的宏愿,一年要读XX本书籍。兴致冲冲地打开书,看了几页,看不明白;再看几页,还是看不明白;再看,算了,不看了。于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 记不住

我们常说开卷有益,一本经典的书籍确实如此,它把世间的万千道理融汇在字里行间,能让人足不出户就阅尽世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关上卷呢?emmm,好像只记得只言片语了。“定位就是要抢占人的空白心智,只做第一”“非暴力沟通,就是要用爱的语言”……再往前回溯一下,一个星期前、一个月前、三个月前,你还记得你读过的书在讲什么吗?emmm,我好像看了《定位》《非暴力沟通》《原则》这几本书,再无其它。

  • 用不了

《爆款文案》看了无数遍却依旧写不出爆款文案,《引爆点》看了无数遍却依旧引爆不了自己的品牌,《浪潮式发售》看了无数遍却发售了自己的产品,《精益创业》看了无数遍却还是创不了业……为什么?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猜你内心的答案应该是:我不够努力,或者我不够聪明,或者套路过时了,或者作者藏私没有真正地写出成功的方法等等。

读不懂、记不住、用不了,你在读书时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呢?

二、问题的本质只在于两句话

读不懂、记不住、用不了,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更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看的书太少。读书是有方法的,是的,没错,读书也需要方法。

在介绍读书方法之前,我们先看“读不懂、记不住、用不了”这三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只有了解了病症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有效。

1、读懂、记住,本质是理解

当我们理解了一个事物时才能读懂和记忆,那什么是理解?

理解是:新的知识与已有的体系建立联系的过程!

当书的内容,与我们自身原有的体系无法建立联系的时候,就会读不懂、记不住了。

那什么是建立不了联系?有句古话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说的其实正是这个道理。作为士兵,它的体系里只有攻击、防御、兵器、剑法、马术等等;而作为秀才,他的体系里只有之乎者也。两个人的体系相去甚远,无法建立联系,所以当秀才想要和士兵说道理时,士兵是无法理解的。

在我们看书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想让文科生看懂理工生的书是不容易的,想让理工生明白文科书籍的词藻优美也是极其不易的。当你去看一本商科书籍,而你本身对于商科毫无了解时,阅读确实是不容易读懂、记忆的。

对于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看懂记忆了不同的内容,也是这个原因。读懂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找联系的过程,不同的联系,不同的体系,那么你看到,你记忆的内容就会不同。

2、从“重点原则”回到“以终为始”

说到找联系,书籍本身也会有一个天然的障碍——作者的表达逻辑。

受到书的篇幅限制,以及想要让读者有兴趣继续读等原因,很多书的表达逻辑上多是重点原则。什么是重点原则?就是告诉你,一件事中最重要的是A、B、C、D。然后开始讲为什么重点是ABCD呢?每一个点展开给你讲了若干故事,然后就结束了。

让我们来看两本书的目录,来理解一下重点原则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向你保证,这是两本极其优质、极其经典的书籍。但从目录来看它们的表达逻辑,依旧是重点原则。是的,他们都分别都提取出了沟通、营销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通过故事说得很清楚。但看了这两本书,就真的会做沟通,会做营销了吗?

当然,需要先申明的是:重点原则,并非一无是处!

这样做的好处是:

  •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趣味性强,让人愿意听下去

  • 寓教于乐,更具体,更贴近生活,也就更容易理解

但这样做,会带来的坏处是:

  • 合上书,你只记得那个故事的情节和最后的一句结论

为什么重点原则能讲清楚知识点,却让你无法用起来?

原因一:找到重点很重要,但不能缺失非重点

这不是一个串项链的游戏,不是你集齐了所有的珠子就能自然串起一条项链。

对于复杂事情尤其如是,很多人都知道二八原则,是将80%的精力放在20%的关键上,但它没说完的是:没有80%不重要的部分,你依旧做不成事!

就好像你去拼一个模型,我把关键零部件给你,却不给你其他像螺丝一般的基础零配件以及装配说明书,试想一下,这个模型,你是否有可能拼成功?

原因二:事情发展的顺序遵循的是因果关系,而非重点原则

众所周知的是,事情发展的顺序遵循的是因果关系。什么意思呢?你不努力工作,就会被批评。你让老板开心,就能升职加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需要找到做成这件事的所有“因”,而不是重点要素。

有人问丘吉尔,如何才能做到成功?他说了三点,一是不要脸,二是坚持,三是坚持不要脸。也许这三点确实很重要,但这三点是成功的所有“因”吗?恐怕不尽如是。

真正地想要把书里的内容用起来,怎么办?把内容从重点原则,还原、补充到以终为始,能完全覆盖事件发生的因果全过程。

当然,可能有的人会说,有些书里也写出了方法呀,它不是重点原则,但我好像还是用不起来,为什么呢?这一点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内容里说清,请往下看哦~~

三、其来有自深度阅读三步法

我们已经知道了导致出现“读不懂、记不住、用不了”这三只拦路虎,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1、无法与已有体系建立联系

2、书籍表达逻辑是重点原则而非因果关系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想向大家介绍我们的读书方法论——其来有自深度阅读三步法。

我们的读书方法,本质上是带着三个问题读书:

1、这本书在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与我是否有关?

2、这本书如何解决问题?背后的原理、通用方法、场景化解决方案分别是什么?

3、习得什么?如何习得?

    先看第一个问题:这本书在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否与我有关?

    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买书的?大多数人是因为别人的推荐,可能是大咖的分享,可能是朋友的推荐。因为大家都说这本书好,所以就买书开始阅读。但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对他人是好书,对自己就一定是好书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想要学习什么知识,这本书是否能解决你的问题,是否能满足你想学习的内容?这是在开卷前我们就需要明确的。只有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才能明白我们需要花多大的精力去看这本书。

    如果文不对题,只能解决你少量的问题,那么泛泛而读即可;但如果它解决的问题正是你目前的困境,那么你就需要计划好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学习了。以实际的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让你的阅读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

    开卷虽有益,但想明白这个问题更有益于开卷。

    第二个问题:这本书如何解决问题?

    还记得我们在前文说的,重点原则和以终为始吗?如何真正地做到,把书里的内容用起来呢?

    抽取出模型,由模型演变成通用方法,由通用方法变化成场景化解决方案。核心是抽取模型!

    到这里,就可以先解释清为什么有些书里写了方法,我们却依旧用不起来呢?方法是存在使用条件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结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就好像,在8、90年代,赚钱的方法可能是贩卖光碟。但在今天,这个方法还能成功吗?因此,但凡我们的实际情景,与书中案例的情景有所不同,就会出现“用不起来”的现象。而篇幅有限,作者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场景,说清所有的变化。

    那怎么办?抽取模型!

    模型的本质是事物的因果关系,也即我们俗称的规律。古人有言,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外在环境再怎么变化,但“什么因得什么果”是极难发生变化的。还是上面的例子,三十年前赚钱的方法放到现在可能行不通,但是赚钱的原理却始终没变过——把稀缺的资源卖给有需求的人。基于这样的原理,在不同的时代里,我只要找到稀缺的资源是什么,谁有需求就可以了。而不会受限于方法用不起来。

    只要知道了原理(即模型),就能演变出万千方法。读书也是,只要我抽取出作者表述内容背后的原理,我就能不只限于他所提的方法,自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变化出更多的方法。而方法在不同的场景下,会出现些许差异,就会衍生出场景化解决方案。

    看到这里,可能读者会问:模型、方法和场景化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模型是事物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条件下会得到什么结果,而方法是怎么让条件发生。方法是可指导你实际行动的步骤。而场景化解决方案是不同情境下的操作方法。

    举个例子:如何才能做好菜?

    【模型】

    好的炊具+新鲜的食材+合适的火候+适当的调味品

    【通用方法】

    1、清洗食材,去除不可食用的部分

    2、将食材处理成适当的大小

    3、清洗炊具,并擦干水

    4、食材入锅,控制火候

    5、加入油、盐等调味品

    6、关火出锅装盘

    【场景化解决方案】

    场景一:如何做好青菜?

    1、把买好的青菜浸泡在清水里

    2、清洗锅铲,并擦干水

    3、热油烧开,放入少量的盐

    4、青菜切成适当大小,入锅

    5、快速翻炒3~5分钟,出锅

    场景二:如何做好咖喱鸡肉?

    1、将买来的鸡腿肉清洗、剔骨,并切成3*3左右的肉块,加入少量的生抽、盐腌制

    2、将土豆、胡萝卜切块备用

    3、大火烧开水,倒入土豆、胡萝卜直到软化熟透,装盘

    4、小火将鸡肉翻炒,倒入上步的土豆、胡萝卜,加入咖喱块

    5、中火焖3分钟,直至咖喱汁浓稠

    6、关火,出锅

    ……

    在这里再小结一下:

    • 抽取模型:找到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万变不离其宗,让自己能够依据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方法,而不限于书中表达的方法。

    • 提炼通用方法:将重点因素补充成完整的方法,让自己能够一步步操作,而非只知道几个关键词。

    • 演变场景化解决方案:根据书中的内容,提取出最常见的场景以及解决方案。更有利于自己在面对同样场景时,高效地拿出来应用。

    第三个问题:习得什么?如何习得?

    书看懂了,模型抽出来了,方法也提炼出来了,最后一步是学习。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确定自己学习哪些内容。但投入多大精力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学习呢?

    投入多大精力学习,学习到什么程度,这点其实在第一个问题里已经回答了。如果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能解决你的很多问题,那你自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学习。 你想掌握通用方法,和你想掌握模型,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也是不相同的。这一切,取决于你的目标。

    如何学习?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说的一样,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想要果,就需要先循因。有的知识点是你一念转变就能学会的,有的知识点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学会,有的知识点需要先了解其他的基础知识才能学会,有的知识点……

    只有了解了学会这些知识点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对比现状,你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若不具备条件,可以放弃不学,不浪费时间;也可以先补充条件,再来学习。

    当你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书,你明确了你的目标,你的目标激发了你的动力。抽取模型、通用方法、场景化解决方案,能让你更好地与自己已有的体系建立联系,把残缺不全的重点原则补充成为了实操意义极强的完整套路。并且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原理,不再受限于书中的场景,而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演变不出的方案……

    相信这样的你,会极大程度地改善“读不懂、记不住、用不了”的读书困局!真正地开始享受读书这件美事!

    这是读书方法论的上篇,核心在帮助大家了解“读不懂、记不住、用不了”三大难题背后的原因并且给予一些破解之法。在下篇中,我们将展开读书法的进阶之旅——读书是一门技术,与你是否聪明无关。在破除这三大难题之余,更好地读书。

    作者有话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