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血的雪族(连载43):追述凉山彝族头人斯兹伍各的一生

 天然呆阿福 2019-11-08

5 孙氏大家庭

我们的这个长篇叙述,随着传主跌宕起伏的斑斓人生,由彝名的斯兹伍各渐变至汉名的孙子汶,由一个纯粹的彝族村落渐渐述及有更多汉人甚至全是汉人的各种场景和事件,也因多数文献由汉人撰写,即使作者是彝人,也是用汉字来撰述,而且孙子汶本人在汉人堆里穿长袍马褂,讲一口流利的西南官话,仿佛已被完全汉化,就像一个汉人一样,其实,他的彝人思维及其生活习性是根深柢固的,他穿彝装在彝人堆里无半点汉族痕迹,而且,他所遵循的彝家习惯,有些是来自遥远的清溪马氏土司年代。

定居于安宁河边的木武斯兹,其家族成员的彝名取名,有清溪、甘洛一线的彝家风俗,这是改名为孙忠、孙忠礼的马龙之子马忠、马忠礼从清溪那边带过来的。如今称汉源的清溪地区,是中国彝区的最北端,其彝人不属于凉山,却多数来自凉山,就像安宁河彝汉杂处一样,他们也是在这样的杂处环境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彝家风俗。比如他们对家中男性的排序是,老大叫阿木,老二叫木连,老三叫木基,老四叫木嘎,老五叫木古……对女性的排序是老大叫阿依,老二叫阿呷,老三叫阿芝,老四叫阿古……且往往以此取名。

查木武斯兹家谱可知,孙忠的两个女儿,长女名阿依,次女名阿呷;孙子汶的长子孙学孟在大家庭的子侄中排行老三,彝名为木基尔布,次子孙学周排行老四,名木嘎尔哈;孙忠礼一支的孙绍安长女孙阿依,其彝名为斯兹阿依,次女孙阿呷为斯兹阿呷,三女孙小芝为斯兹阿芝。如此之类,举不胜举,而这种排行称呼,是完全不同于安宁河彝人的习惯的。不过有的好像并不符合这样的顺序,其原因一是某人的排行在大家庭中有变动,二是前面有亡故的兄弟或姊妹。有的也有变异,如孙子汶的二妹叫呷呷,次女叫斯兹伍佳,其呷呷伍佳均从阿呷演变而来。当然,有的并不遵循这个原则取名。孙子汶给他的第三子取汉名为孙学仁,其学字辈又按仁义礼智信排下去;这种汉彝相杂的取名,可以看出孙子汶于彝族文化的坚持,于汉族文化的吸收,以及彝汉相融的特殊情况。

我们所说的木武斯兹大家庭,是指各兄弟虽然已经成婚但并未分家的情况,比如孙绍绪(即孙奎武)、孙绍德、孙绍福(即孙子汶)兄弟三人就是这样。他们的子女,其排行是统一的,如孙子汶长子孙学孟前面有孙奎武之子孙学陞、孙绍德之子孙学勤,所以他在大家庭中被称为三公子,后辈称他为三叔或三舅。即使分了家的,木武斯兹的小辈,均按阿依、阿莱、阿嘎、阿吉、尔古……喊父亲及父亲的各个兄弟,这相当于汉族的大爸、二爸、三爸、四爸、五爸……古瓦对我们说:我父亲排行老五,但我从未喊过他一声阿达(即爸爸),而是喊他尔古或阿古,即五爸。这样的不分彼此,是强化了家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家族团结。若某个孩子的父亲不幸亡故,仍同样感受到家族的亲情,不会有被忽略被遗弃的感觉,而叔伯对侄子的召唤和驱使,一如对自己亲生的一样有权威。这一点,也是不同于安宁河彝人。

木武斯兹家族有祭祖习惯,这也有异于安宁河流域的土著彝家。我们知道,凉山彝族有送祖灵风俗,彝语称它的仪式为尼木撮毕。在凉山,毕摩将死者的亡灵招到一个被称为玛都的竹根上,把它摆在家里,由家人定期祭祀,隔若干年,待父辈、祖辈甚而曾祖辈的玛都越积越多且家境不错时,就一次性办一回尼木撮毕,把这些祖灵全送至祖先处;至此以后,这些祖灵跟这个家庭就一刀两断,不再有任何瓜葛了,即它们不会再以鬼魂的形式干扰家人的生活,而家人向它们祈求保佑也不管用了。木武斯兹家族也做尼木撮毕送祖灵,但不同的是,他们每年于农历十月份的彝族年,全族一同祭祀自马伯以下的各代祖宗,其中包括反叛朝廷的马龙;这跟汉族宗祠自某一著名祖先或始迁祖起,挂绘像摆灵牌全族祭祀相仿,这样的慎终追远,在凉山彝族中是绝无仅有的。

本章全文见  有血的雪族(连载43):追述凉山彝族头人斯兹伍各的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