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业耗竭?业界关注,一起强大,誓落实处!

 麻醉MG 2022-10-09 发布于山东

与会专家集体向江医生致哀

2019年中华医学会第27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期间,与会专家在大会闭幕式上,集体默哀向在11月1日突然去世的年轻的麻醉同道江医生默哀。

近年来,医生猝死频发,其中麻醉科是同行眼中最累人的6大科室之一。上榜理由:外科快迅发展,刚性需求凸显,麻醉人才短缺,超负荷运转,几乎是所有医院面临的问题。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2.4名麻醉医生的标准,我国应配备30多万名麻醉医生,而目前中国仅9万多名麻醉科医生全力坚守在临床一线。

较低的职业成就感、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使麻醉学科逐渐成为临床各科室中的“高危学科”。专家们认为,这种危不仅仅是麻醉医生个人生命和健康之“危”,更加是这个学科发展之“危”。此次年会期间,海内外麻醉专家与国际华人麻醉专家汇集一堂,在顶层设计和学科战略目标上更加坚定了大家对本次大会的主题的信念和共识:以人为本,一起强大!

谈及学科未来发展道路时,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教授对麻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新的定位,即“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和人文麻醉”。其中,“人文麻醉”是“以人为本”的终极体现。一方面,要以患者为本:作为医生,不仅仅只是提供技术的服务,要对鲜活的生命予以情感的呵护和心灵的安慰。在点滴的人文中,使患者群体了解、认可麻醉这个行业;另一方面,更要以员工为本:极致的患者就医体验背后需要有良好工作机制的团队支撑。因此,要呵护好麻醉医生这个宝贵的群体,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谈及故宫博物院这些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时,他总结出:当我们的文物(兵马俑)得不到呵护的时候,它们是没有尊严的,他们是蓬头垢面的。只有他们得到了保护、得到了展示,他们才会光彩照人。是呀!一线医生是临床学科的宝贵财富,每天,是他们呵护着病人、保障着手术,只有关注他们的现状,关爱他们的成长,他们才能擎起保卫人民健康的重任。

2019年10月30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国际华人麻醉学院学术研讨会,ICAA年会暨协和-宾大围术期患者安全专题研讨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顺利召开。

(CSA—ICAA年会暨协和-宾大围术期患者安全专题研讨会开幕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质量与评价处副处长马旭东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麻醉安全不仅仅是患者安全,也包括麻醉人员的安全。我们要关心我们的麻醉医师队伍,我们要关心我们的麻醉护理人员队伍,去保障他们的健康发展,去保障他们的执业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的服务。

国际华人麻醉学院院长刘仁玉教授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黄宇光主委共同关注着国内麻醉医生的职业环境。他们希望从健康科普角度使公众能够多了解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及重要性,进而提升公众对麻醉学科的认可度。由于麻醉医生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过短,以至于绝大多数患者并不了解麻醉,术前访视几乎成了唯一的一次沟通。为此,黄宇光教授和刘仁玉教授共同合作,携手海内外知名专家联合录制了一段视频。

(手术当天的安全与舒适——对话麻醉医师)

视频中展现的是国外麻醉医生术前访视的真实场景,麻醉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了自己在手术中的工作内容,患者及家属惊讶于麻醉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对于手术可能带来痛苦的焦虑情绪也一扫光。这充分说明,人文麻醉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患者,我们自己也是受益者。

关注基层,一起强大,实现学科发展的均质化与全覆盖!是海内外麻醉专家们的美好愿景。江医生的离去,唤醒更多人对麻醉这个紧缺而宝贵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从长计议,为了呵护好患者,必须首先呵护好医护人员自身。正如飞机上倡导的“先自己戴好氧气面罩,再去救人”,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让我们更好地保护麻醉医生,珍惜生命,倡导人文,努力践行以人为本,迈向一起强大的伟大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