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劲的传递:直击和横击

 乡下人53kx2025 2019-11-09

直劲可用于直击,横劲可用于横击。

内劲的传递练习就应该从横与直两个方面来考虑。直劲的传递有赖于关节的开合,横劲的传递有赖于筋膜的腾起。

内劲的传递:直击和横击

1. 关节开合

内家拳的核心是脊柱的锻炼。拳经有云:节节贯串,说的就是脊柱的上下对拉运动,即椎关节的开合。

为什么经过锻炼的脊柱能节节开合呢?人体脊柱的结构非常复杂,成年人脊柱的椎骨共有24块。椎间盘是位于脊柱两椎体之间,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组成的一个密封体。上下有软骨板,是透明软骨覆盖于椎体上,下面骺环中间的骨面。上下的软骨板与纤维环一起将髓核密封起来。从腰1到骶椎之间都存在有腰椎间盘。椎间盘的总厚度为全脊柱总长的l/4-1/5。腰部的椎间盘最厚,约为9毫米。

脊柱的开合主要缘于椎间盘及软骨板的弹性。脊柱在丹田力的催动下产生并传递弹性波。

力由脊发,根在腰、在脊。以腰、脊为中心,上摧肩肘,下摧胯膝,节节贯穿。心意真传就是盘练中节,把人体的身躯练成一个弹簧。而人在三岁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所以,内劲训练首先就是要打开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这就要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方能奏效。长期练习之后,您的脊柱就可以像弹簧那样随意抖动。摁压一个弹簧,你会感受到它的反作用力。压力越大,反抗越烈。突然松手,弹簧会在内力的作用下伴随着震动迅速恢复原状。

脊柱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将内劲肩、胯传至作用点。这就是李亦畲所说的“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不过,他所说的“气”,其实就是机械波。

“要学会脊骨的节节用力,节节贯通,否则,劲力不能传出去。天长日久,脊椎敏感了,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这是前辈总结的经验之谈;

2. 筋膜腾起。

内劲发于丹田,通过脊柱将力上传于肩,下传于胯。这中间,脊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当内劲到了肩、胯之时,传到头部容易,传到四肢可就有点难了。练过的朋友都知道,丹田力往上传容易,往下传难。这是因为脊柱是由24块小骨头组成的。只要脊椎间能够自由开合,那么丹田一动,脊柱就会像弹簧那样把劲力传上去。

从结构上看,脊柱的每个脊椎都差不太多。而手臂的骨节则突然变粗变长,腿骨更甚。若将脊柱比作软鞭,则手臂就是九节鞭,腿脚就是三节棍了。软鞭一头系着九节鞭,一头系着三节棍。要把软鞭的抖动传给九节鞭尚不容易,要传给三节棍就更难了。

内劲的传递:直击和横击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内劲通过之际,若关节不能及时理顺,则内力的传递就会受到阻滞。以肩关节为例,平时大臂基本上是和脊柱折叠的。实战状态下,即使训练有素者,也不会张开很大的角度。这种状态显然不利于内劲的传递。因此,务必要在内劲到来之际及时打开肩关节。这就要靠关节伸肌的帮忙了。而关节能否及时张开,取决于你的训练水平。

因此,打通劲路,除了关节的开合练习外,还得训练关节伸肌,使其筋膜在内劲到来之际能够及时腾起,将关节张开。非此内劲不能顺利通过。若某处使不上劲,那就是某处的劲路没有打通。这时候就应该考虑是该处关节不能开合还是筋膜不能腾起。

软鞭的设计由粗而细,鞭把一抖,鞭身就发生横波运动,且波动幅度越来越大,传到越细的部份速度就越快,传至末端时已达超音速。用软鞭击人不需使多大力气,且令敌人难以捉摸。

抽鞭有三个环节:一、理顺;二、反拉;三、前甩。横劲传递亦是如此。可是由于你的胳膊腿总不如鞭子那么柔软,所以没有长时间的努力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横劲和直劲相结合,就是所谓的螺旋劲了。

当下肢的劲路打通之后,丹田之力就会顺着腿部传至脚下。这时候蹬地,脚下会感到异常吃力,为什么?这是因为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射。

入射波(推进波)与反射波相互干扰而形成的波形不再推进(仅波腹上、下振动,波节不移动)的波浪,称驻波。海啸时驻波多发生在海岸陡壁或直立式水工建筑物前面。沿着腿部下行的机械波遇到地面的反射也会形成驻波,此时的波幅已是下行时的两倍,此时再蹬地,当然倍感吃力了。

拳论中有“劲起于脚,主宰于腰,灵通于背,形于手指,发于脊骨。”的说法。劲到底是起于脚还是发于脊?显然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脚下的劲主要源于大地对下行机械波的反射,蹬地之力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常见一些高明的拳师坐在椅子上,脚下根本无需着力就能把人发出去。可见“劲起于脚”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百兽万物之运动、力量均源于脊骨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发力必不是用脚。

内劲的传递:直击和横击

唯一正确的结论就是:力由脊发。

丹田力经反射形成的驻波加上蹬地的肢体力再与由丹田上传之力合成共同作用于对方身体,其打击力之巨可想而知。同理,我们的拳脚遇到对方身体时也会发生反射,当打击力的方向与受击打部位垂直时也会形成驻波。因此,欲求最佳击打效果,必求垂直打击。

练习举例

1. 竖劲练习

双脚自然开立,略宽于肩,双手抱拳如泰式。吸气引腰提踵翻胯(左拳配左踵,右拳配右踵),呼气抖鞭把。以左勾拳为例,当劲力上传至上臂时,左臂内旋(顺时针)使拳心向内自然上勾,勿使拙力;右拳拳心向下置于腹前;下传至脚,脚跟下踏。左右交替练习,四八呼即可。切记周身放松,勿使一处紧张。练至力达拳面(或脚跟),此功即告成。

2. 横劲练习

练功要诀:呼吸长而匀,动作松小慢双脚自然开立,略宽于肩,双手下垂。吸气于丹田,再使会阴微微上提。呼气的同时猛烈收缩呼吸肌,迫使腰椎由前凸变为后凸。随着脊柱的抖动,劲力先由髋关节下传至膝,则膝向前顶;上传至头,则头向前倾;后经肩关节传至肘,则肘向外撑。开始少练,后加至每次四八呼即可,多练恐受伤。当练到想多慢就多慢时,你就能体会到各肌肉、关节在发力过程中的那种协调性、节奏性。这时候,只要你提气发力,肘、膝就可以在瞬间抖出去。

3. 专项练习

传劲专项练习要根据不同的技术分别去练。发现那个动作使不上劲,就单练哪个动作的劲路。以挑肘为例。泰式站立,当内劲上行至肩时顺势上挑肘尖。

注任何一个宏观的或微观的物理量所受扰动在空间传递时都可形成波。产生这些波的前提是介质的相邻质点间存在弹性力或准弹性力的相互作用,正是借助于这种相互作用力才使某一点的振动传递给邻近质点,故这些波亦称弹性波。

内劲之放大

丹田劲出来了,脊柱打开了,稍加练习就可以用于头、肩、胯。可是要继续传下去,就得开肩胯了。肩胯之重要,不仅仅是力的传递问题,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内劲的放大。尽管人体的关节有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不外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决定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固性的因素主要有关节面的形状、关节面的面差、囊内外韧带的强弱、有无关节盘的介入以及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弱和收缩幅度。

武术上所讲的筋,即狭义之筋,专指肌腱和韧带。因此,传统武术上把肌腱、韧带之力称为筋骨力,把肌腱、韧带的训练,称为筋骨训练。

正是由于韧带、肌腱及肌肉的抗拉伸力和抗张力,使之在被拉伸之后,有了极强、极快的恢复力。关节面在受到压力后,也会产生一定的恢复力。我们正是利用它们的恢复力,使内劲得到放大。较强的弹簧恢复力也较强。由于髋关节的特殊性,它比其他关节具有更强的恢复力。

射箭时,射手张弓搭箭对准目标,拉满弓弦,然后轻轻一放手,箭就会利用弓的弹性恢复力飞出去。这要比直接使劲扔箭,射程远了不知多少倍。

把一个泥丸团在铁棍头上,然后手持另一头一抖,泥丸并不会甩出多远。再将细竹杆头上团上泥丸,只需轻轻一晃,泥丸便能飞出很远。这是因为挥动竹竿时,远端会因为惯性而力图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近端却由于你的用力而前冲。富有弹性的竹竿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其外侧被拉伸,内侧被压缩。可是又因为竹竿的弹性,它会迅速恢复原来的形状使竹竿在瞬间弹直。最终,泥丸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飞出去。我们正是利用竹竿的特性,巧妙地将人体之力转化为竹竿的弹性恢复力。

内劲的传递:直击和横击

内劲也可在“先反拉(压缩)、后反弹”的过程中得到放大。我们把这种原理称之为“拉弓射箭”。拉弓(压缩)使其变形,弹性使其恢复。但是恢复速度远比拉弓速度快得多!看看脑瓜嘣儿是怎么弹的。以中指弹嘣儿为例。屈指使拇指搭于其指甲盖上。然后利用屈肌的收缩将伸肌及其肌腱拉开并使中指与拇指形成对抗。随着抗力的增加拇指向后滑动与中指脱离。由于外力的突然解除,中指则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瞬间恢复到伸直状态,只听“嘣儿”的一声脆响,脑瓜壳已受到重重的一击。两指间抗力越大,弹力越重。

弹嘣儿的特点。其一,短距离。弹嘣儿不需要很大的空间。只要有点距离就能奏效。其二,大力道。虽然伸肌的力量远远小于屈肌的力量(据说只有十分之一),但是弹嘣儿的力量是屈肌无论如何到达不到的。其三,高速度。大家想想看,除了弹嘣儿,还有哪样手指动作会有如此的高速度?

这就是拉弓射箭打发的理论依据。以横肘(膝)为例。当内劲传到肩(髋)关节时肘(膝)不是冲前,而是利用惯性顺势反拉。此时,向着目标的一侧肌腱、韧带及肌肉均被拉伸,而背着目标的一侧肌肉应顺势收缩,使拉伸幅度进一步加大。然后借着肌腱、韧带的恢复力,使内劲得到放大之后再向前撞。有了肩(髋)关节的加速度,攻击的速度更快,力道更足。这样的力,整劲自不必说了。因为内劲本来就是整劲。

横向击打都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如横肘、鞭腿等等。而纵向击打攻击的蓄力方法与此又有所不同。

竖劲的放大首先靠的是关节盘的弹性恢复力。内劲到来之际,在关节充分放松的前提下,远端会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近端却由于内劲的催动而前冲,对关节盘形成一定的压力。此时再顺势收缩关节腔使关节盘压力进一步增大。这样就可以利于关节盘的弹性恢复力使内劲得到一定程度的放大。但是由于关节腔、关节盘的构造决定,其活动范围及弹性极其有限,内劲的放大不是很明显。

竖劲的放大,还得靠外劲的帮助。内劲到来之际,关节屈肌顺势适度回收使其屈曲并使伸肌肌腱得到拉伸,而后利用肌腱的弹性恢复力及伸肌的力量迅速打开该关节。若劲路上各关节都能如此运动,则内劲的放大效果就相当可观了。

一般地,向外攻击时劲路上各关节先压缩后释放,肢体先屈曲后伸展,如挑肘、上勾拳;向内攻击时该劲路上各关节先拉伸后压缩,肢体先伸展后屈曲,如下砸肘、上顶膝。这样,内劲就可以在外劲的帮助下得到放大,进一步增强打击力,提高打击力。

内劲的传递:直击和横击

拳经云:出洞入洞紧随身,伸缩束展一命亡。其中,束展二字中的束就是压缩、屈曲,展就是释放、伸展。可见,我们的前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如果说弧线型攻击是松开撅弯的钢板,那么直线型攻击就是释放压缩的弹簧。有些打法又可以两种力量皆而有之。

综上,欲将内劲放大,那么在力的传递中,中节特别是肩、胯关节,必须有个先反拉、后反弹或先压缩后释放的过程。这首先需要你的肢体充分放松,然后是开肩开胯,使你的肩胯能够如弹簧般开合,像钢板般弹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