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胃脘痛,恶心呕吐,反复发作,温中散寒、宣通阳气。王某,男,27岁。胃脘痛已4年有余,反复发作,苦楚难言。3日前受寒,胃痛骤起,痛势较剧,泛吐酸水,痛甚恶心欲呕,喜暖喜按,舌暗、苔薄,脉弦。曾作钡餐造影:无异常改变。 证属寒邪犯胃,胃阳被遏,胃失和降。拟温中散寒,宣通阳气。用良附丸加减: 高良姜,香附,苏梗,陈皮,佛手,香橼皮,炒川楝子,延胡索,煅瓦楞子,乌贼骨,马尾连。 本例素有慢性胃炎(胃脘痛)病史,本次由感受寒邪引起,痛势剧烈,喜温按,辨证属寒邪犯胃实证。治用良附丸温中散寒止痛。若伴见泛吐酸水,恶心呕吐,属胃阳被遏所致胃失和降,故配伍苏梗、橘皮顺气和胃,香橼皮、佛手通气降逆,川楝子、延胡索、瓦楞子、乌贼骨疏肝行气止痛。诸药合用,温中散寒、行气和胃、通阳止痛,寒散气行,则胃脘痛消。 下面我们在介绍几种改善脾胃病的办法: 1、清热祛湿 适用于湿热阻滞中焦,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宜用连朴饮。 若湿热阻滞,吐泻,腹痛转筋,宜清热利湿,升清降浊,多用蚕矢汤。 若湿热邪在气分,湿重于热,头痛头晕,恶寒,身热不扬,胸部憋闷,呕恶不饥,食欲不振,便溏不爽,小便黄褐,舌苔白腻,脉濡缓,宜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用三仁汤或用藿朴夏苓汤。 若湿热阻滞肠道,身热,下利黏腻臭秽,肛门灼热,口干作渴,汗出,苔黄脉数,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2、温阳止血 适用于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大便下血,或吐血,血色暗黑,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宜用黄土汤。 3、扶脾抑肝 适用于脾虚肝乘,腹痛,肠鸣泄泻,每在精神抑郁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泻后仍腹痛,苔白脉弦,宜用痛泻要方,若久泻,可加炒升麻。 4、泻脾胃伏火 适用于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或弄舌,舌红脉数,宜用泻黄散。 5、消痞除满 适用于心下痞满,寒热互结,脾虚气滞,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可用枳实消痞丸清热散寒,益气健脾,消痞除满。 水热互结,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应和胃消痞,散热除水,用生姜泻心汤。 胃气虚弱,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宜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用甘草泻心汤。 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应温化寒湿,行气除满,宜用厚朴温中汤。 6、启膈通幽 适用于噎膈,痰气交阻,吞咽梗塞,食道不利,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治宜开郁化痰润燥,常用启膈散。 瘀血内结,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吐出,甚至水饮难下,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青紫,脉细涩,治宜滋阴养血,破结行瘀,多用通幽汤。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