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德”?

 渐华 2019-11-10

说德,其实不能离开道。因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德,是道的体现。也就是说,道是德的本性。

每个人对道与德的理解都不同。在老子眼里,道与德,越高越简单,越低越庞杂,因而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颇有点象金字塔,从上至下铺下来,越往下越复杂,到人这一层面,道与德已具万物之象。

而中国的文化就来源于对这种“象”的认知和领悟。“象”包括天象、地象、人象。天、地、人,古人谓之“三才”,因而也可统称为三才之象。相对应的,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其显象,就是德。据《易传·系辞下》记载:“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而“三才之道”的显象,就是其“德”性,《易·说卦》这样描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即是说,天德是“阴与阳”,地德是“柔与刚”,人德是“仁与义”。对天而言,天无德,会阴阳失调,天道崩坏,苍穹尽空;对地而言,地无德,会刚柔不济,万物凋敝;对人而言,人无德,就会仁义丧尽,天灾人祸降罚之。

苍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是因文字有“载道”之能,即“文以载道”,将使“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中国的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这种文化是由天、地、人之象演化而来,其内涵是“天人合一”。据《周易》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因而,古之圣人将天文、人文演而化之,就形成了人的文化。据《周易》记述:“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杂乱纷繁),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圣人对“象”的演化最终形成各种典礼制度,使“德”在人中不再抽象,而是具有了具体的行为标准。道家是“真”,佛家是“善”,儒家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德”的标准,已经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荀子在《劝学》篇云:“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其实,中国数千年各朝代的历史,都在演绎着什么是“德”以及“德”的重要性。譬如夏商周的兴亡。大禹因治水之大功德而建立了巍巍大夏,却因夏桀的残暴无德而覆没;连对鸟都“网开一面”的成汤,因仁德齐天,创立了商朝,后因商纣的乱德暴虐而灭亡;文王、武王因重仁德,诸侯依附,万民归顺,仅以数千兵马即灭了强大的商朝,并建立了著名的“周礼”,影响至今。

一个个朝代兴衰的历史,无不在诠释着什么是“德”?为什么只有“有德者居之”?为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朝代的更替如此,人的权位富贵亦如是,皆是随德而来,无德而不得,失德而散尽。这就是“德”。德对任何生命都至关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