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

 明悟好学 2019-11-10

“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龙脉之首皇京城,五岳神仙聚百宁。

道传五湖四海真,德化天下大一统。

 

柏宁岗五岳庙是中原知名的千年古庙,由晋代真人葛洪创建,历代修葺,几经兴衰,沧海桑田,臻于今日,是中州大地上第一香火大庙。有“中州神仙皇京城”之誉。五岳殿为五岳庙的主殿堂,供奉有五岳大帝神像,是栢宁岗誉为“中州神仙皇京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意为统领三山五岳之所有神仙。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五岳庙位于万山之首的紫云山区东首之高岗(柏宁岗)上,形胜称紫云山之余脉,是谓紫云龙脉之都案。据《襄城县志》记载:柏宁岗原称百牛岗(俗称百宁岗)。距县城东南22 公里,前临汝水,后依麦岭,左跨沂城,右望首山,南北绵亘十数里。岗上有"五岳庙",殿宇巍峨,气势磅礴,庙内松柏参天花木蔽日,清静幽雅,令人神怡。

    五岳庙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帝王将相频频光顾,才子雅士屡屡留墨,显贵富贾不断捐建,经久不衰,奥妙在于它敬奉的不仅仅是道教神,还以“一道化三教”、“三教合一”为立庙宗旨,涵盖儒、释、道三教的圣、佛、神。故人云:“烧香不烧香,先到百宁岗(五岳庙)”。其意,到了五岳庙,诸神都拜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古刹大会及每月初一、十五,香客如潮,商家云集,盛况不凡,吸引着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上万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五岳庙是晋代道教理论家葛洪创建。他弃官从道后,追随黄老足迹来到襄城具茨山(黄帝访贤人大隗遗址)修道,在其伯祖葛玄炼丹得道之处(葛仙观)重新习炼大丹,针对当时抑道扬佛的辩论著书立说,建立道教神仙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亲手选址创建了一座体现自己神学体系的全神庙——五岳庙。意旨按道教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把全天下诸神(其中包括儒家和佛教土生土长的活菩萨)共塑一庙,以真正达到与佛教"三世说"相抗衡之目的。

    五岳庙的规模:鼎盛时期的五岳庙以占尽五岳、供俸全神而著称。据《嘉靖汝州志》载:“柏宁岗五岳庙规模大,建制早,神像之全乃中州之冠”。目前只有二十五座殿堂,七十余道众,不及鼎盛时期(占地四百余亩,殿堂一百多座)的四分之一。当年葛洪以百条神牛建岗之说,亲手规划建设了一百座殿堂。一时间"全神庙"之名传遍大江南北。王羲之慕葛洪之名,到此观赏,亲题"五岳庙"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镶嵌在南大门中间;并题:"风规弘既往,器识导将来。"名留千古。

    五岳庙与道教仙真的渊源颇深。忠孝净明道创始人许逊亲临此庙悟道,把葛洪提出的"儒外道内"的理论变为现实,并提议在此庙建一座"忠孝、仁义"双全的关公殿。这个殿也可以称为儒、释、道三教中最早敬俸的关公殿。北魏时期北天师道寇谦之亲临此庙悟道,并极其巧妙地依据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把葛洪创立的元始天王殿,改为"三清殿"。全真派祖师王重阳亲临此庙悟道,依据该庙"一母化三母"、创立了"三教合一"的全真道。丘处机继承老师的遗愿,亲自派人和出资重修被战乱毁坏的五岳庙,并亲题"三教堂"之名。又扩大了规模,使五岳庙出现了历史上鼎盛时期。

    五岳庙受到历代皇家御封。这个极为奇特的全神庙,受到封建皇帝的恩崇,甚至慕名巡视。早在北魏时期,以黄帝后裔自居的道士皇帝,太武帝拓跋珪来此庙观赏,御封"天下神仙皇京城",使五岳庙名威大振!唐太宗李世民来此庙悟出了如何正确处理儒、释、道三教关系的宗教总政策,出现了历史从来未出现过的三教和平共处、相互争艳的繁荣鼎盛时代,为此亲笔题词"天下第一妙"。宋朝道士皇帝宋徽宗慕此庙的绘画艺术而来,御笔划《老子西去化胡图》并题诗一首,留下"画中画"的千古美名。明太祖朱元璋,依据刘伯温建议,御封"京都城隍",享有统领天下城隍的至高无上的权利。自明太祖朱元璋御封五岳庙“京都城隍”之后,“百宁岗的城隍管得宽”之威名鹊起,慕名前来观光旅游者纷沓而来。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到此庙观赏,从中悟出了治国治本之国策,临走时留言为"一言止杀,立盖世奇功",用以高度评价丘处机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

    尝游五岳庙,品道文化妙。游客疑问:五岳庙既不在京都,又不在名山大川,为什么能够引起封建皇帝和道教历代祖师的接踵而来?为什么能成为中州大地的第一香火大庙?为什么多次遭战乱破坏,而迅速得以重建,巍然屹立在人世间?其奥妙皆在一个""字,即"天下神仙皇京城"。五岳庙,可谓是葛洪神仙系统的百科全书,是道教深深扎根于华夏的演变史,是儒家历朝历代忠臣良将的大荟萃。特别是以理智和端正的态度,拂去历史的迷雾,还"神"们本来面目,来研究道教,认识道教,有助理解博大精深、充满奥妙哲理的中华传统文化。

    柏宁岗五岳庙的神仙灵应,百求百应,百应百灵,远近闻名,信士香客们对“柏宁岗五岳庙”的称呼都简称为“百灵岗”而省略“五岳庙”三字。五岳神显圣最著的莫过于明代官军在岗下剿灭祸国殃民之万余贼寇那一战,其经历过程,惊心动魄。明代邑人尚书辛自修(“襄半朝”人物之一)有记,题曰:

《柏宁岗重绘五狱神像记》

    我襄柏宁岗五狱神庙,古迹也。嘉靖癸丑(1533),秋八月既望,师贼流毒兹土,大肆抄掠。本省副宪,今南京大司徒曹东村公,督运追剿,阵于岗下。乃祝太山之神曰,某居位食禄,分当捐躯破贼。尊神受昭代之秩祀,血食万年,忍阴视危急而不之拯耶?言巳,烈风俄起西北,昼日晦冥,尘沙蔽目。贼适结营东南,惊溃不能支。我军乘风纵击,大破之,僵尸十余里。元恶既歼,余党遁散。居民在一方者,亦仗借军威,保全家口。人等深感神功之默助,结社累年,积金百余,倩工妆布金采,饰整冕服,以壮观仰。其左右侍从,及覆尘座几等,亦皆易旧为新,鲜华灿烂。起工于隆庆六年(1572)初夏,讫工本年季冬。请予言以纪其事。予曰:“若知所以德神而报之,宜矣,抑知神之所以显其灵异乎?当师贼寇襄,声势锐甚,于时都军者藩臬五六公,各拥强兵,彼此观望,莫敢先发。即武弁(bian) 者流,亦皆缩步不前,间有兵刃初交,辄捧头鼠窜,以观苟免。惟曹公奋袂大呼,挺身决战,至欲挥剑自刎,以厉将士,忠义之气,直贯天壤。是以祷神而神效灵,激兵而兵用命。万余剧寇,一鼓就捕,是神之功德,实曹公之忠义假之也。故观于神之显,而曹公之忠义益彰;观神之假于曹公之忠义,而神之正直益显,观于若辈之所以报神,而神之功德于曹公之忠义,益永永不可泯矣。”予故记其实而推本于曹公。使后之人,知感神者,不徒以文。而凡受王事者临难知所以自奋云。 (明隆庆六年[1572]作) (见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五岳大帝神仙图

五岳大帝是指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认为山清水秀,云缠雾绕,地大物博,高峻雄伟,神秘莫测,令人敬佩又令人恐惧。于是人们祀之为神,顶礼膜拜。汉代开始,对五岳的祭祀开始形成制度,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的功能,从此庙祀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祀典。东晋葛洪《枕中书》则以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五岳之神在唐代被封为王:封中岳为中天王,封西岳为金天王,封东岳为天齐王,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元代被封为帝:封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为安王大贞玄圣帝,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帝。然明太祖洪武诏改神号,称五岳为: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但五岳大帝的信仰已深入民间,所以民间仍称五岳之神为五岳大帝。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所构成的,在天上有五方天帝所掌管,在地上由五岳大帝所掌管,只要是在五方之中、五行之内的所有神仙、人类或生物,均归属其管辖范围。所以,在中原襄城五岳庙的形制最大、神仙最多,规格最高,就连五岳庙的城隍也管里宽。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转载]“中州神仙皇京城”----柏宁岗五岳庙
壬辰年仲春九宫山人于鹰城怀古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