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热痰气'丨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19-11-11

月经过少及其病因病机

月经过少属中医妇科“月经病”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d,甚或点滴即净者。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30mL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少,经水涩少、经量过少、经量少等。月经过少最早出现在王叔和《脉经》中,“经水少,不如前者,何也?师曰:曾更下利,若汗出、小便利者可,何以故?师曰:亡其津液,故令经水少”。现代医学认为,月经周期调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和卵巢。除了下丘脑、垂体和卵巢激素之间的相互调节外,抑制素-激活素-卵巢抑制素系统也参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对月经周期的调节,此外,HPO的神经内分泌活动还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影响。因此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月经过少,其中导致月经过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手术损伤、生殖道炎症、卵巢因素、药物作用、生活情绪因素及其他。反复宫腔操作史是最常见的导致月经过少的原因,据报道,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近期发生率为5.33%,远期发生率为3.0%,反复宫腔操作可致子宫内膜变薄,操作不当可直接造成子宫内膜、宫颈口内膜的损伤,甚至会直接损伤内膜肌层、基底层,创面的不良愈合使宫腔粘连,或术中可能伤及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使受体含量减少,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受到影响发生月经过少。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激素疗法和病因治疗,但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又有增加肿瘤和血栓的风险,病因治疗又多停留在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上,不利于中医规范诊疗的普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疗水平的发展辨证论治[1]。

诸古籍皆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月经过少、后期、闭经,“虚、热、痰、气”为四大主要病因,《妇科玉尺》说:“经水不通、不调不出虚热痰气”。并引李杲言:“经行时,余血一点未尽,或外被风寒,湿冷暑热,或内伤生冷,七情郁结,为痰为瘀,曰血滞。”病机分虚实两类。李时珍曰:“经闭有余不足二症”,分为血枯、血隔。如张介宾曰:“血枯血隔本不同。盖隔者阻隔。枯者枯竭。阻隔者邪气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冲任亏败。源断其流也”[2]

辨证论治(一)[3]

1.益气养血:气血相互滋生,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本病核心病机为阴血亏虚,古代医籍中治疗本病多注重气血双补。《证治准绳》曰:“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竹林女科证治·调经上》曰:“妇人以血为主,惟能谨于调护,则气血周流月水自然如期。”可见调护气血在月经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四物汤为养血的经典方,古人常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减治疗本病。《万氏妇人科》曰:“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四物加人参汤主之。”南宋·齐仲甫《女科百问·第七问》曰:“月水依时来,不快利者,何也?养荣汤,治妇人血海虚弱。”《罗氏会约医镜》曰:“补虚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山药、枸杞子、黄芪、杜仲、肉桂)治瘦人经水渐少,属血虚也。脉若无神,宜大补气血。”

2.滋水养血: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到滋水以养血之法:“行经太少……骨热气逆,足痿脉数,子宫干涩,经血前后,均无浆水,宜左归饮……以滋天癸之水。女子之经,血中有水……夫此水乃肾中冲阳之气所生,气亢则水竭,而血不濡,热证于是乎生矣;气寒则水冷,而血不运,寒证于是乎生矣……以滋肺肾,亦能启水之源,此以滋水为养血之法也。”《傅青主女科·调经》云:“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治之法不必泄火,只专补水,水既足则火自消矣……方用两地汤(大生地、元参、白芍药、麦冬肉、地骨皮、阿胶)。”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经候微少,当养血益阴,宜柏子仁丸(柏子仁、牛膝、卷柏、泽兰叶、续断、熟地黄)。”明·张景岳《妇人规·经脉类·血虚经乱》曰:“小营煎(当归、熟地黄、芍药、山药、枸杞子、炙甘草)治血少阴虚。如营虚于上而为惊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枣仁、茯神;如营虚兼寒者,去芍药加生姜;如气滞有痛者,加香附,引而行之。”

3.温经养血:热则流通,寒则凝塞,若胞寒气冷,则血为寒凝,故应用温经养血之法治疗血寒、寒凝冲任所致月经过少病。《临证指南医案·调经》中记载月经过少的治法方药为“温养冲任,栽培生气方法,八珍去术草地加小茴肉桂蕲艾香附紫石英河车胶丸”。《傅青主女科·调经》曰:“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治法宜于补中温散,方用温经摄血汤(熟地黄、白芍、川芎、白术、柴胡、五味子、续断、肉桂),此方大补肝、肾、脾之精与血,加肉桂以祛其寒,柴胡以解其郁,是补中有散,而散不耗气;补中有泄,而泄不损阴,所以补之有益,而温之收功。”《女科要旨·调经》曰:“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乖,以平为期;至于用方,以四物汤加香附、茯神、炙草为主,阴胜加干姜、桂、附、吴茱萸及桃仁、红花之类……热则流通,寒则凝塞;故治血病以热药为佐,肉桂之类是也。”

4.清热养血:阴虚血热,热伤津液,津血同源,津液耗伤亦可致月经量少,故可用清热养血之法治疗。《张氏医通·妇人门上·经候》曰:“黑瘦多火人,经少,色深紫而不受孕者,为胞血枯而精被烁也,四物换生地加芩、连。”《女科要旨·调经》曰:“别其阴阳……阳胜加知、柏、芩、连、门冬之类。”

5.养血活血:各种原因导致血瘀,使瘀血阻滞冲任胞宫,血行不畅,致月经量少,古人用养血活血之法治疗。明·赵献可《邯郸遗稿》云:“经水涩少不快,宜四物加红花、葵花。”《济阴纲目·调经》曰:“四物加葵花,治经水涩少。一方又加红花、血见愁(此方全在血分,葵花须用红者,乃润燥之药)。四物汤加熟地黄当归汤,治经水少而色和。”《金匮要略》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土瓜根散方:土瓜根、芍药、桂枝、蟅虫。”

6.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冲任或肝气郁结,疏泄失调,冲任血海阻隔均可致月经量少,治以疏肝理气之法。《临证指南医案·调经》曰:“心下有形不饥,经水涩少渐闭,由气滞渐至血结,左右隧道不行,大便坚秘不爽,当与通络。”《女科要旨·调经》曰:“方氏曰:大抵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气为先,香附之类是也。”《张氏医通》云:“妇人受气则气乱,经期亦乱,故调经以理气为先,归附丸。”《丹溪心法》曰:“经行微少,或胀或痛,加延胡、没药、白芷与本方(四物汤)。”

7.健脾化痰:肥人多痰湿,治疗肥人月经过少,多采用健脾化痰之法。如《罗氏会约医镜》中芎归二陈汤(当归、茯苓、半夏、陈皮、川芎、香附、甘草、枳壳、滑石、生姜)治肥人经水少者。

辨证论治(二)[4]

辨虚实:

以经量的明显减少而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也可伴有经期缩短。月经过少虚证有肾虚、血虚之分。

肾虚证见:经来量少,1~2d 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血虚证见:经来量少,色淡红,质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实证有血寒、血瘀、痰湿之分。

血寒证见:经行量少,色黯红,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血瘀证见:经行涩少,色紫黑有块,小腹刺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舌紫黯,或有瘀斑紫点,脉涩有力。

痰湿证见:经来量少,色淡,质粘。形体肥胖,脘闷痰多,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分型施治

1 肾虚型:

治则: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加味。当归、熟地、山茱萸、杜仲、山药、怀牛膝、甘草、紫河车、丹参。

2 血虚型:

治则: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八珍汤加味。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益母草、鸡血藤。

3 血寒型:

治则: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加减。当归、白芍、川芎、肉桂、吴茱萸、丹皮、泽兰、艾叶、乌药、小茴香。

4 血瘀型: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当归、熟地、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香附、乌药、鸡血藤。

5 痰湿型:

治则: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加味。苍术、香附、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胆南星、枳壳、橘红。

参考文献:

[1]黄旭春,曹晓静,王小云.月经过少中医诊疗指南评价与修订[J].河南中医,2019,39(02):211-215.

[2]刘格,杨晶,王薇华,孙静.月经过少、月经后期、闭经的13部中医古籍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7,45(05):119-121.

[3]邢玉,刘艳霞.月经过少病古代文献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5,34(04): 291-293.

[4]苗凌娜.月经过少的证治述要[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121-122.

整理丨菟丝子

校对丨王德福
图片丨菟丝子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