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孩子一起成长——关于儿童的攻击性及其它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1-11

与孩子一起成长——关于儿童的攻击性及其它

当孩子出生,父母就天经地义地成了家长。如果以为生育了孩子并提供了饮食,父母的责任就尽了,那是极其错误的。 如果父母不懂得学习进步提升自己,并与孩子一起成长,那要成为现代社会中的合格家长是极其困难的。女儿桐3岁时,幼儿园老师让我写点育儿心得,下面就是我的一点育儿经验和体会。

一、关于孩子的攻击性

桐在一两岁的时候,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跟小朋友玩的时候常常会抓打小朋友,还有时会抓阿姨的头发。有一次,她抓起奶瓶狠狠地砸在我的头上,头上出血的我眼泪流下来,还是忍住了打她的冲动。只是非常担心,她这样下去,等到了幼儿园会不会天天有家长来告状,或者长成一个无法无天的小霸王。

后来我看到书上说,人天生具有攻击的本能,这种攻击性在弗洛伊德那里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中的死本能,如果这份先天的攻击性在小时候未得到宣泄,比如母亲在婴儿咬乳头的时候责打孩子,在孩子打大人的时候大人给予更猛烈的回击,那么孩子被压抑的攻击性就可能在成人后转化成更具威胁的暴力行为。心理学认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即是过度压抑的攻击性未得到合理释放的结果。所以在孩子两岁前,应让孩子的本能欲望得到充分宣泄,对孩子的宠爱怎么样都不过分。女儿在快3岁时,慢慢不再打小朋友了,在幼儿园里也没有经常听说打咬别的小朋友。我想也许是在她小的时候,我的忍耐和小朋友家长的体谅让她发泄完了与生俱来的攻击欲望吧。

二、培养孩子的内部评价系统

上周桐开始上舞蹈课,新鲜感过去,昨天上到15分钟就跑出来说不想跳舞了,我同意她不上课,但是因为不再跳舞了,需要她将舞蹈衣脱下来还给老师,结果她不同意。还是进去上了,并且坚持到最后出来。一出门就喊:我坚持到底了,妈妈买巧克力买东西给我。我大声赞扬了她的坚持却没有同意买奖品给她。我以为,从小应该培养孩子的内部评价系统,而不是用物质等外部奖励去刺激孩子。学习舞蹈是她自己的选择,坚持学下来收获的是学习和成功的愉悦,而来源于内心的喜悦就是对她最好的奖赏。让孩子听从内心的召唤,为自身的快乐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或者物质奖励而学习。

用物质奖励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的方式虽然符合心理学上的强化原则,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好的方式。而用不好的行为作为孩子的奖赏就是有害的,比如有的家长规定孩子完成了某项任务就可以打游戏,有的老师答应学生考了多少分就可以不写家庭作业等,我以为都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

家长明明是反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的,却把这个作为奖励,这只会让孩子加大对游戏的心瘾,认为打游戏是世界是最好的事情并为之而奋斗。短期看似乎促进了良好行为,事实上却埋下更大的隐患,因为他颠覆了孩子内心基本的价值观。有朝一日,当他不受管束了,就可能会在电子游戏中沉迷不起,这是许多好不容易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最后沉溺于电子游戏荒废学业的原因。当上大学成为孩子全部的奋斗目标,而打游戏就是目标实现后的奖赏,怎么能责怪孩子在目标实现后一蹶不振。

而老师免孩子作业的行为效果也如出一辙,做家庭作业本是一件开心有益的事情,老师却用不能做作业的方式来“奖赏”学生,这里面包含的意义是:努力学习的目标是不做作业不学习,自相矛盾的价值观只会让孩子找不到方向。

习惯于用内部评价系统来评价自己的孩子,会更深刻地了解内心的需求,更具自我价值感,更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为此而负责。而习惯用外部系统来评价行为的孩子更多地可能为别人而活,失去自我意志的同时也会失去来源于内心的创造力。 如果你的孩子因为考了99分而情绪抑郁,那并不值得夸耀,虽然这表明孩子重视学习,但是他过度以分数评价自己的行为会削弱他内在的自我价值感。

与孩子一起成长——关于儿童的攻击性及其它

三、要外向还是要内向

跟女儿出门,小区里的人桐一路喊过去,还耐心地向别人介绍我,因为她我忽然认识了许多邻居。我性格内向,女儿的性格这样外向,跟阿姨的性格如出一辙。她上幼儿园前阿姨几乎天天带她出去玩,去别人家或者请小朋友来家玩。养育者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阿姨的大嗓门、交际能力和外向性格,桐全部学来了。很多家长问我孩子外向性格是怎么养成的,其实孩子天生的模仿力是巨大的,孩子的任何行为几乎都是模仿来的,如果大人出门大声跟人打招呼,大人经常在孩子身边大声跟人交流说话,那么孩子很自然地就学会了跟人交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比如带孩子串门参加亲子活动等也是消除社交恐惧的好办法。另外,鼓励和赞美孩子、无条件地接纳,让孩子有安全感,当他在人前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得到大人的赞扬而不是指责时,他自然就不怕社交了。如果孩子的行为有不妥之处,也无须在公众场合责难孩子,而是平静自然地给孩子做个示范以纠正他的过错。人的习惯是不断重复强化再重复的过程,如果打小就不给孩子重复的机会或者当你孩子好的行为出现时没有得到适时的正强化,那孩子收获的就只能是习得性无助了。任何性格都有其正面和负面的意义,没有必要一味要求孩子改变自己的天性。我是喜欢女儿的外向性格的,但是,当看到她在美吉姆欢动课上整节课兴奋激越手舞足蹈的时候,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安静从容气定神闲的时候,我还是担心的。过度的外向可能会消耗掉她内在成长的力量,使她比内向的孩子更不易集中思想更无法安心专注于事情。为了弥补她性格的不足,我决定暂停欢动课,增加亲子阅读时间。鼓励她坚持上完每一节舞蹈课、音乐课和绘画课。

四、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合适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对于幼儿的教育,我认为最近发展区理论非常适用。我在桐两岁左右看“花园宝宝”“天线宝宝”电视片时,就开始试着让她看经典的迪斯尼影片,她对于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故事抱有极大的兴趣,在看过影片之后不厌其烦地进行角色扮演。在我给她买的大量的书籍中,低幼读物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她两岁的时候就可以跟我一起读中国民间故事及世界名著如《白蛇传》、《丑小鸭》、《母亲》等美绘本,大段的文字阅读丰富了她的语言,培养了她的表达能力。现在,家里已经堆满了各种年龄段的儿童读物,一旦发现她能够接受某种难度的书时,我就会在她手边放上这类书。从来不强迫女儿学什么,但是当发现她对某种知识感兴趣的时候,我必须做的就是给她提供学习的机会,给她一个脚手架,帮助她攀爬到可能的高度。当发现桐能够画出有点像样的小人的时候,我给她报了专业的美术班。当她表现出对舞蹈的兴趣时,我让她开始了舞蹈的学习。试听过一节英语课,桐上了半小时退场说不学英语了,我也不强迫她,等待机缘成熟吧。有一次女儿要买巧克力,阿姨指着上面的字说:你看这上面写了苦和辣字,不能买。她回来跟我说阿姨骗人的,我说谁让你不识字呢,于是她忽然来了识字的热情,一气学了几十个字,包括苦辣香臭等,在识字上,我以为,不必要非得从大小人开始,孩子的记忆是惊人的,只要她想学,多难的字都可以过目不忘。因此,我特别提醒自己不要错过孩子学习的敏感期,孩子在敏感期里学习的效率是无可比拟的。比如自行车,阿姨现在还不会骑,桐已经可以骑上车飞奔了。买来准备等她大些用的旱冰鞋,桐在家滑过几次之后,就可以完全独立地自由滑行了。我在耐心地等待她的更多敏感期的到来。

与孩子一起成长——关于儿童的攻击性及其它

五、从做中学

蒙特梭利说:婴儿天生有一个精神胚胎,孩子会在这个精神胚胎的指引下自主成长,大人需要做的只是陪伴,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相信孩子有非常大的自主能力,给孩子足够大的自由空间,这是我一直遵循的原则。从女儿能够独立移动攀爬取物开始,我就从来没有限制过她的任何可能的自由,刀、剪、针、电插头等危险物品,她从来都是自由取用,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大人需要做的只是在旁边指导他如何使用。对于孩子正确使用一切物品的能力,我有充分的信心。每次当桐爬高时,我从来不禁止她,只是在她爬上去之后,教她如何安全地返回地面,而不是挂在上面惊慌失措。当孩子想切菜的时候,我给她整个的胡萝卜黄瓜,让她自己切细再放进小锅里烹饪。阿姨做馒头的时候,她拿着大块的面团做各种点心。虽然用掉了一些食材,跟早教的学费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生活中,我们会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在带女儿参观博物馆时,我告诉她那些明清家俱里曾经发生过的宝玉和林妹妹的故事,在杭州西湖上泛舟时,女儿绘声绘色地给船上的游客讲了白娘子和雷锋塔的传奇,而哪吒的风火轮及八仙的宝贝更是我们角色扮演游戏里不可缺少的道具。因为济公的故事,我们专程去看了飞来峰,当女儿认真地跪拜在灵隐寺的佛像前的时候,我看到了她的专注和佛缘。

六、给孩子爱和自由

一个孩子,如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爱和自由,那他的人生必定是快乐而富足的。在孩子上幼儿园前,我常抱着宁愿宠坏孩子,也不管坏孩子的想法而放任她。我希望她能够在爱和自由中充分发展她的精神胚胎,在探索世界中获得足够的创造力和内在能量。让孩子为了自己的意志而活着,而不是在爱的名义下强加给孩子家长的意志。当孩子大些,我感到了约束的必须。给孩子设立一些规矩是我不得不做的事情,虽然我常常为此感到痛苦。比如规定孩子睡觉和看电视的时间,这成了我和她之间斗争的主要内容。而我从中得出的经验是:要从自己胜算大的事情上入手建立微信,拗不过孩子的事情最好不要强调规矩,不然家长出尔反尔反而适得其反。比如她为了看“爱冒险的朵拉”可以哭半小时以上直到我不得不妥协,令我很有挫败感。另外,规矩一定要有一致性和一贯性,如果一家人有人认为孩子可以做某事有人以为不可以,或者这时候可以而另一个时候又禁止,孩子会无所适从,家长的微信也无从建立。 这种情形也容易扭曲孩子的人格,当家长喜怒无常,孩子无标准可循,他能做的只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评价尺度,以讨好家长为行为准则。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自我意志的丧失。

七、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现在大多数父母都知道在孩子摔跤时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但是却有很多家长不懂尊重孩子的感受。每当孩子摔跤后,总听大人对孩子说:不疼,勇敢的孩子。你不是我,怎知我痛?如果我们一直否认孩子的感受,并且鼓励孩子否定自己,孩子的人格就会分裂,他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正确的还是大人的说法是正确的。孩子和任何成人一样需要的是理解和共情,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他所想感他所感,用孩子的眼睛去感受世界发现世界并与之共鸣,那么孩子被理解了包容了就安全了幸福了。因此,每天孩子从幼儿园或学校回家后,家长都有必要给孩子一段时间,专注地倾听他一天的感受,让孩子充分宣泄情绪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他正向的引导。

共情,就是设身处地体会对方感觉的能力,既不是评价也不是鼓励,更不是向对方输入自己的价值观。家长缺乏这种能力时,孩子会把情绪压抑进潜意识里,日后这些得不到宣泄的情绪稍被触动,就可能引发报复性反弹。比如痛苦被压抑过多的孩子容易形成抑郁的体质,而嫉妒或攻击的欲望得不到宣泄就可能形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八、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当孩子“说谎”、“偷窥”或者有其它不当的行为时,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说孩子是“骗子”“小偷”,不要把孩子的行为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当孩子说谎时,家长需要了解原因。如果你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个不需要谎言的环境,孩子就无须说谎。当孩子的不良行为出现时,需要了解他的行为目的,如果他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满足他的需要,不当行为就不会发生。因此,给孩子创设不需要通过犯错达成某些愿望的环境,就是家长的任务。成为自己,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我努力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且适时提供机会帮助她实现自我成长。我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成为怎样杰出的人才,只希望她将来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把爱好发展成为事业,养活自己服务社会。

另外,我永远不会跟孩子谈孝顺,我以为孝和顺是违反人类天性,违背人与人平等共处的原则的。作为父母,生而养之,是动物也具有的本能,而教育更是父母推卸不掉的责任。你分享了孩子的成长喜悦,你把玩了一个全新的鲜活生命的成长过程,孩子以他亲历的每一个瞬间丰富了你的生命,这就是回报。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给予的同时就在获得,父母没有强迫孩子孝顺的权利,正如孩子成年后无权“啃老”一样。如果你与孩子之间爱的流动是自然的双向的,当你们有了心灵上这份联结,所谓“孝顺”、“老有所依”都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让孩子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他想要的人生,成为他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