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早的“空城计”是谁摆的?它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唐封叶 2019-11-12

说起“空城计”,国人立马就会想到诸葛武侯在西城城楼上弹琴唱歌,吓退司马仲达(司马懿)二十万大军的故事,当然这都是托了小说《三国演义》和京剧《空城计》的福。

其实稍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空城计”在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只见于私家笔记,史学家分析当时形势,多认为此事为子虚乌有。不过诸葛亮摆没摆过“空城计”不要紧,因为中国历史上“空城计”的真实、成功案例有很多。正史中记载,南北朝时北齐祖珽守徐州、唐朝时张守珪守瓜州,都玩过“空城计”,并吓退、击退了敌军。《三国演义》传世后,“空城计”的案例就更多了。但要说中国有信史记载以来最早的“空城计”,可能比大家想象得还要早得多——它见于《左传》一书,时间在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66年。这年头真顺,想必大家一定能记住。

要讲这最早的“空城计”,有必要先给大家简略介绍一下春秋前中期的天下局势。这时周天子已经东迁洛邑百余年,不但周室复兴无望,还发生了“王子颓之乱”(王子颓是周惠王叔叔),朝廷威信更加低落。春秋初年的“小霸”郑国,在郑庄公寤生死后,先后有四个公子争位(“四公子之乱”),国势也是一蹶不振;而且由于当初郑国开国君主郑桓公听信西周太史伯阳父的话,把郑国从西郑(考古证实在今陕西凤翔一带而非陕西华县)迁到中原中枢地带,“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占据中原要地使它日后成为强国反复征伐蹂躏的对象,这也是郑桓公、郑武公父子没想到的。

话说这前后又有两个国家势力逐渐壮大:一个是东方的齐国,齐桓公上台并任用管仲改革,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大霸”;另一个是楚国,楚文王在位十三年,先后灭掉了南申国、邓国、息国、缯国、应国等国,初步奠定了楚国“南方霸主”的地位,并开始觊觎中原。

楚国,就是这最早“空城计”故事中的进攻一方。

话说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齐桓公在鄄(juàn)城(今山东鄄城)大会宋、陈、卫、郑四国诸侯,周天子都派代表单伯与会,标志齐桓公正式称霸。齐国称霸,那边楚文王心中自然十分不服,于是借机找茬,以郑国郑厉公杀死弟弟子婴回国继位为君却没及时通报楚国为借口,北上攻打郑国,不过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两年后,楚文王在征伐黄国的回程路上病死。

转眼十一年过去,时间到了鲁庄公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666年。这时楚国已经是楚文王之子楚成王在位,但大权掌握在他的叔父、楚文王的弟弟令尹(楚国宰相名)子元手里。

这令尹子元当宰相不想着如何发展楚国,却天天惦记自己的美貌寡嫂——已经年近四十的楚文王夫人、楚成王的母亲息妫。这一年子元在息妫居住的宫室旁修了别墅,天天在里面摇铃铎跳万舞,来吸引诱惑息妫。

这息妫本是陈国公主,最初嫁给息国国君做夫人,所以被称作“息妫”(夫家国名+娘家姓)。后来楚文王灭了息国,把美貌的她抢过来做了老婆。按说息妫该恨楚文王,但可能是美女爱英雄吧,慢慢地她也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

现在息妫听到小叔子子元摇铃铎跳万舞,不由得想起了死去的楚文王,于是哭着说:“先君文王让人跳万舞,都是用来演练军事的。现在令尹不去找仇人报仇,却在我这个未亡人旁边跳这种舞,不是太不对劲了吗?”

“未亡人”(寡妇)这个词,最早就是见于这里。

子元听说后,不由得有点羞愧。为了彰显自己的威武气概,为了抢夺中原要地做出一番事业,好让心上人瞧得起自己,他决定去攻打哥哥楚文王生前没打下的郑国。

当年秋天秋高马肥之际,令尹子元点起600辆兵车,浩浩荡荡向中原杀去。

有人可能不了解,这600辆兵车到底是多少兵力,在当时算规模大还是规模小的呢?战国时的兵书《司马法》里有两种说法,一说1辆兵车配车兵和步卒30人,一说1辆兵车配车兵和步卒75人。一般认为之所以有不同记载,是因为各时期的编制不一样,早期每辆兵车配备步卒较少,后期越来越多。因为此战在春秋前期,我们就按30人算,所以600辆兵车的兵力大约是18000人,这在春秋前期的战争中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了。要知道30多年后著名的城濮之战中,晋国不过出动700辆兵车;而后来秦穆公派孟明视等三将袭郑,才派了300辆兵车。

再说郑国方面,当时郑厉公已经死了,在位的是他的儿子郑文公,郑国正卿(执政大臣)则是文公弟弟叔詹。他们得到楚国出动600辆兵车的罕见兵力来袭的消息后,自然是吓得够呛。因为史书记载实在太简略,不知道是这哥俩急中生智,还是经郑国朝野哪位高人指点,总之他们最终定下了一个“空城计”来御敌。

那边令尹子元带着楚国大军来到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的西南郊外,却不见有郑军出来迎战,于是顺利地进入了“桔柣(dié)之门”。为《左传》做注的西晋军事家兼学问家杜预解释说,“桔柣之门”还不是郑都外郭的门,而是外郭之外远郊的门。唐封叶猜测这很可能是郊外的一个类似牌坊的门,也即一个象征性的门,仅仅标志过了这个牌坊,就进入郑国都城地界了。现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旅游景点的外围都有这样的象征性的门,大家肯定能想象得出。

因为快到郑都外郭下了,子元做出部署,由自己和斗御强、斗梧、耿之不比等将领做前锋,由斗班、王孙游、王孙喜等将领为后队,继续向前挺进。不一会,他们来到了郑国都城外郭下,这时只见城墙上还是没有郑军防守。子元于是带领楚军从郑都外郭西城墙三个门中最南面的纯门进城(郑都外郭每面三个城门共十二个门)。

到了城里,还是空无一人,楚军一路搜索前行,很快到了“逵市”,也就是郑都内几条道路交汇点的一个大市场。从这个市场往前望,郑都内城都看得很清楚了。只见郑都内城城门的千斤闸门是拉起来的,一直能看到内城里面,仿佛郑人在邀请楚军入内城。

到了这个时候,子元等一众楚将终于感到不对劲了,他们停在逵市上观望起来。这时候又有怪事发生,有一些人从郑都内城里走出来,嘴里咿咿呀呀说的好像都是楚国话。

令尹子元见了,心里越发发毛,怕被郑人“关门打狗”,对众将说:“不好,郑国还是有能人的!”于是下令楚军不得入内城,退到郑都郊外扎营。

诸位看官看看,这里的子元像不像《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郑人的计策和做法像不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在楚军攻郑的时候,那边中原霸主齐桓公已经联络鲁国和宋国来救援。楚国令尹子元本来已经被郑人搞得疑神疑鬼,现在听说诸侯联军来救郑,心中更没有底气,于是连夜拔营逃走。

再说郑人,他们使“空城计”也是兵行险着,迫于无奈,其实心中也没底,怕楚人真进城怕得要死,本来也想连夜逃出内城撤到东南方向的桐丘去。后来有人发现郊外的楚军营地一片寂静,郑国派间谍凑近侦察,发现楚人营帐上面落满了乌鸦,明白那里其实已经空无一人了,举国上下才松了一口气。

就这样,郑国郑文公和正卿叔詹摆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空城计”,在诸侯联军的配合下,吓退了楚国令尹子元的近两万大军,成功捍卫了家园。

本文最后,我们再说说这个“空城计”里几个主角的最后结局。

先说楚国令尹子元。他徒劳无功从郑国返回后,不知道脑子哪儿短路,居然住进了楚王宫,也就是侄子楚成王的宫殿。中国历史上的权臣,多是在外打胜仗立威后才敢干逼君的事情,这子元啥功劳没立就想僭越了,真是既无能耐,又无见识。有大臣劝谏他,他居然把人抓起来。一年多后,楚国申县县尹斗班发动突袭把他给杀了,楚成王真正亲政,并封斗谷于菟(wūtú)为新令尹,这就是著名的令尹子文。

再说郑国郑文公和正卿叔詹。虽然他们赢了这一局,但因为郑国占据中原中枢要地,之后几十年间他们不得不继续在齐、楚等大国之间摇摆、周旋,日子并不好过。说远一点,一直到郑国灭亡,郑人都是过着这种倒向北方被南方打,倒向南方被北方打的苦命日子。郑文公晚年还做了一件大错事,就是晋献公的公子重耳流亡天下路过郑国时,郑文公没能善待这个同姓公子。叔詹劝郑文公要么善待重耳,要么杀了重耳,郑文公一概没听。后来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返国继位为晋侯即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个霸主,随即联合秦国发兵攻郑。郑国大夫烛之武虽然说退了秦兵,但晋文公仍不肯放过郑国,要求郑国把说要杀死自己的叔詹交出来。据《史记》记载,郑文公本不愿交出兄弟叔詹,最后叔詹为了郑国的安危自杀,晋国才在立了亲晋的郑文公之子公子兰为郑国世子后撤兵。大家看过了史上第一“空城计”的故事,别忘了这位既智慧又忠勇的郑国正卿叔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