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温1

 差点气死 2019-11-12
    文献中,对温病的论述逐渐丰富。
    1. <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温病的病因、病名及某些症状,比如《素问·生
  t 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冬
    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两篇中都指出了冬天感受了寒邪,春天必然要发生温
    病。至于为什么冬天感受了寒邪,春天才发生温病,这两篇里都没有讲,但是
  . 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这就给后世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后世很
    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温病是伏邪发病。就是说,冬天感受了寒邪,当时
    不发病,寒邪伏于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发病。虽然这种理论是后人对《黄
  . 帝内经》进行的解释,但是可以说“冬伤于寒”是温病病因学说的肇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
    这段话是说,春天气温升高了,自然界的草和树木开始繁茂,自然界就流行着
    一种疠气,入类感受疠气就发生了温病。诸如此类的内容,在《黄帝内经》的
。喜I l62篇文章里,有几处叙述,但是不太多。书中提到了温病的名。称,提到了温
  4 病的病因,有的篇目中还提到了温病的症状,但是没有提到温病的治疗。不过
。hl"。 既然它是经典著作,而且已经提出于温病的问题,这对后世就产生了很大影
  ‘ 响,后世就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温病进行研究,所以应该说温病学说起
    源于《黄帝内经》。
    在《黄帝内经》之后,就是《难经》D《难经·五十八难》中说:“伤寒有五:
  ‘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在这里,“伤寒”这个名词出现了两
    次,一个是“伤寒有五”;一个是“有伤寒”o“伤寒有五’’中的“伤寒”,是广义
    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统称。就是说,当时把所有的外感病都称为伤寒,范围.
  · 很广。“有伤寒”中的“伤寒”,是狭义伤寒,是一个具体的病种,就是张仲景的
    《伤寒论》中所讲的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这两种证候。也就是说,这两种证候
    是真正的外感寒邪所导致的急性热病。而湿、热、温与寒邪无关,湿温、热病、
  . 温病当然与伤寒不同。可见在《难经》中已经提出了湿温、热病、温病与伤寒
    是并列的两大类外感病。也就是说,在广义伤寒的范围里,把钋感病分为两大
    类,一是伤寒类,它包括中风与伤寒;一是温病类,它包括湿温、热病、温病。
  . 《难经》中虽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但还是把温病放在广义伤寒里,还是没能
    脱离《黄帝内经》的范围,还认为温病的病因是“冬伤于寒”o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温病的认识
    《伤寒论>的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
  L一上篇总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的人。他的生卒年代大约是公元150-219年。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 ’
年、三国时期,与华佗、曹操都是同时代人。这个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外感病非
常多,疫病也非常多,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死亡。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写得
很清楚,他的家族人口很多,有200多人,从建安纪年起,不到10年的时间,就 ‘
因为外感病而死亡了100多人。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激励他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这一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而著成了《伤寒杂病
论>o’这部书著成后不久就“亡于兵燹”,“燹”是焚烧的意思。就是说,由于连 ‘
年的战乱,遭到兵火洗劫,使原书散佚。后来经过西晋太医令王熙(字叔和~)
对他所得到的残本进行整理编次而流传于世。什么叫编次呢?就是指王叔和
把他收集到的《伤寒杂病论》散乱的书简加以整理,按照他的想法编排次序, .
重新确定了书名,称为《伤寒论》。这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书名,原书名是《伤寒
杂病论》。当然,原书名中的“杂病”二字准确与否也需要讨论,下面还要讨论
这个问题。
    为什么讲温病要讲《伤寒论》呢?因为<伤寒论》中提到了温病的内容。
比如在《伤寒论·平脉法》篇里说:“师日: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胃之内,欲
有伏气,当须脉之。”这里所说的“伏气”指的是什么?当然不是伤寒,因为伤 ·
寒是感而即发,冬天感受寒邪当时就发病。感受寒邪当时不发病,邪气伏于
体内,以后再发,就称为“伏气”o关于伏气伏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病的高:;睾:
题,书中也有说法。在《伤寒论·伤寒例》中就接着讲这个问题:“《阴阳大
论》云:……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
病,至夏变为暑病。署病者,热极重于温也。”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寒邪是“藏于
肌肤”,这是讲“伏气”所伏的部位。至于什么时候发病,文中说“至春变为温 .
病,至夏变为暑病”o也就是说,伏邪至春、夏发病。这是<伤寒论>中引用的
<阴阳大论》中的说法。那么《伤寒论》本书中讲没讲温病?温病和伤寒究竟
是什么关系?这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简称就是“太阳上篇?’中 .
有较详细的论述。“太阳上篇”第1条是太阳病辨证的总纲,文中说:“太阳之
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话是说,凡是太阳病初起,都有脉浮,头项
强痈,恶寒的临床表现,是太阳病初起的共有症状。第2条说:“太阳病,发 .
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一条讲的是太阳中风的具体症状。第3
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
伤寒”,这一条讲的是太阳伤寒的具体症状。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一条讲的是太阳温病的具体症状。在“太阳上篇”前六
条中提出了三个证候名称,一个是太阳中风;一个是太阳伤寒;一个是太阳温
病。实际上“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就是太阳中风的定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