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iu8

 差点气死 2019-11-13

辨舌、验齿也就是舌诊和齿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象的变化或牙齿的变化,
作出诊断的诊法。
    1.辨舌
    辨舌,分为望舌苔与望舌质两部分。人的舌长在口腔,它虽然体积很小,
但是对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舌肌称为舌质、舌体,是肌肉脉络组
织,它内联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昀经络有的直接与舌联系,有的间接与舌联
系,它们的功能状态都能通过经络反映到舌面上来,所以舌质的变化能反映五
脏六腑的病变。舌肌上的经脉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它的血液很充盈,颜色是鲜
红的。因为它上面覆盖了一层薄白苔,所以透过舌苔看舌质就是淡红的了。
舌苔是附着在舌面上的苔状物,由胃气蒸化胃津夹浊气而生成。在正常的情
况下,舌苔是薄白的。正常的薄白苔应该是透过舌苔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淡
红的舌质。如果看到的舌质是鲜红光剥的,那就说明没有舌苔了。如果只见
舌苔而看不到舌质,那就是厚苔。通过望舌质的变化,可以观察脏腑的虚实、
气血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通过望舌苔的变化,可以观察感受邪气的性
    r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质、病位的浅深、胃气的强弱。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卫分证与气分证邪浅、病  ‘
轻,以实证为主,所以舌象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舌苔上。营分证’、血分证因为损
伤了血中的津液,甚至于损伤血液,舌象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舌质上。
    (l)辨舌苔舌苔的变化主要见于卫分证与气分证。总的来说,舌苔薄  ‘
与白就标示着邪浅病轻,舌苔厚与黄就标示着邪深病重。关于舌苔的生成与
变化,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12条下章虚谷的注释中说:“舌苔如地上初
生之草6”这句话是说,舌上正常的薄白苔就如同地上春天初生的草一样,嫩  .
草茸茸,并不茂盛,薄薄一层,透过小草可以看见地皮。在第14条下他又注释
说:‘‘‘邪人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然无病之人常有微薄苔如草根者,即胃  .
中之生气也。,若光滑如镜,则胃无生发之气,如不毛之地,其土枯矣。胃有生  ,
气而邪人之,其苔即长厚,如草根之得秽浊而长发也。-章虚谷以地上生草比
喻舌上生苔,这个比喻非常恰当。草的生长,一是需要土壤,一是需要阳光,一
是需要水分,一是需要肥料。舌上生苔与地上生草一样,生成舌苔的土壤是舌  ,
体,阳光就是人体的阳气,因为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这里是指胃的阳气,简称为
胃气或胃陌。水分就是人体内的津液,也主要来自于胃,简称胃阴或胃津。人
体内的肥料是什么?是浊气。健康人有没有浊气呢?有。因为人在生存的过  ·
程中不断地在进行新陈代谢,也就是气化,这个气化过程要不断地产生浊气,
但是健康人体内的浊气有一定的量,不可能没有,但也不会过多。上述这些差+:=f -
件都具备了,就可以生成舌苔。可以说,胃中的阳气蒸化胃阴,又夹杂着浊气
布于舌面,就形成了正常的薄白苔,所以章虚谷比喻正常人的舌苔如“初生之
草”,但是它必须有根。就如同地上刚刚长出来的小草,虽然嫩而矮小,但是
有根,人体正常的舌苔就应该是薄白而有根。所谓有根,就是紧紧地附着在舌  .
面上,擦之不掉,刮之不去。一刮就掉的是浮苔,是无根之苔。如果前面所说
的几个条件发生变化,草的生成也就发生变化。比如说,阳光不充足,草就枯
黄了。水分不足,草就干枯而死了。没有肥料的不毛之地,草也不能生长。在  .
人体内,如果胃的阳气不足,无力蒸化,就不能生成舌苔。胃的津液不足,也不
能生苔。人体内没有浊气是不可能的,有生命的人就存在新陈代谢,就会产生
浊气,但是浊气必须靠胃气的蒸化才能分布到舌面生成舌苔。胃中的阳气a  .
足与胃中的阴液不足都不能生成舌苔,舌面都足光的,二者如何区别呢?要望
舌质。胃阳不足的舌质是淡白的,这是因为,阳气不足,对血液的推动力不够,
血液不能营养舌面而致舌面缺血,所以舌质的颜色比正常浅。胃阴不足的舌
质是鲜红的,这是因为,津液不足,血液浓缩,所以舌质的颜色比正常深口形成
厚苔的原因是浊气盛’,这与肥料充足草就疯长的道理一样,浊气多了舌苔就
厚。在外感病中,外界的邪气侵犯人体,体内的浊气增多,就可以形成厚苔。
上篇总论—J
1‘_j国I,______L‘‘‘二二二二二己=,______-l—.il二二二二;===,____—__——-.i;;i誊===毒蓄蚕昌零雩=羞三j喜曹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在温病过程中,观察舌苔主要反映卫.气这两个阶段的病变o_般来说,
    热邪在卫分多见簿白苔。这是因为,热邪在表,还没有人里,脏腑功能还没有
    发生变化。如果再进一步发展,邪渐入里,把舌苔烤黄了,就出现薄黄苔。但
  ’  是因为还没有完全入里,所以舌苔不厚。.如果热邪深入到气分,就见黄苔。因
    为气分热盛必然损伤津液’.所以舌苔不仅黄,而且燥。由于热邪深入到脏腑,
    干扰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新陈代谢发生障碍而致浊气盛.,所以舌苔就变
  ‘  厚。总之,气分证的舌象特点是i可见黄厚干燥苔。如果热邪特别盛,再发展就
    可以形成灰苔、黑苔。这个道理就如同烤馒头一样,先烤黄了,再烤就糊了,变
    成灰、黑色。在湿热病中,舌苔不仅厚而且腻。由于湿热病是外感湿与热两种
  ‘  邪气,所以舌苔的变化还与湿和热两种邪气的比重有关。病变初起以湿邪为
    主,舌苔见白而厚腻。如果热邪逐渐显露,就出现淡黄厚腻苔,热再重,就可以
    出现黄厚腻苔。如果湿热逐渐化燥,还可以见黄厚干燥苔。
    总而言玄,温病的卫分证与气分证主要反映在舌苔的变化上。从舌苔的
    薄与厚,可以判断邪气的轻重、病位的浅深;从舌苔的颜色,可以判断邪气的性
  ,  质以及程度的轻重。  ’
    (2)辨舌质营分证、血分证主要反映在舌质的.变化上,其特点是舌质色
I娄k绛。这是因为。热邪已经深入到血脉之中,,不仅胃'阴.已大伤,而且迸一步导致
‘刁  :
    扣津液的损伤,阴液大伤就不能生苔。所以一般来说,营分证~血分证多
飞了,三罢妻冀无苔。.<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14条说:。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口
    绛,深红色也。”其所以呈深红色,是因为血中津液损伤,血液浓缩而使舌的颜
    色变深j再进一步发展,就由绛变紫.o
    7总之,在温病的过程中尽管有三焦所属脏腑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变化,
    但是从舌象来看,不外舌苔与舌质的变化口舌苔主要反映卫分、气分的病变,
    舌质主要反映营分、血分的病变a望舌苔主要是望舌苔的薄厚,以观察浊气的
  .  多少;望苔色白、黄、灰、黑的变化,以判断热邪的浅深轻重i望舌苔的润燥i一
    般情况下润者多为津液耒伤或有湿邪,爆者多属热盛津伤。望舌质,主要是观
    察其颜色红、绛、紫的变化,以判断营、血损伤的程度。在临床实践中,必须要
  .  把舌苔与舌质结合起来观察,一般来说.卫气同病;卫营同病、气营两爝、气血
    两燔这类证候的舌苔与舌质都有变化,必须综合分析。比如说,病人舌质绛
    紫,苔黄燥,就可以判断黄燥苔是气分热盛,而舌质绛紫说明血液损伤也很严
    .重,二者结合起来看,就可以明确诊断为气血两燔证。
    .  2.验齿    一
    .  关于验齿的问题,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30条中.写得非常简明扼要。
    叶天士说:擘再,温热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
  L一上篇总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l
不燥胃津,必耗肾液。”谴段话指出了验齿分为望牙齿与望齿龈两个方面。
    (1)牙齿干燥在温病的过程中,牙齿干燥是因为热邪损伤津液所.致。
牙齿干燥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牙齿表面干燥但有光泽,在《叶香
岩外感温热篇>第31条中称为p.光燥如石”o就是说,牙齿表面虽干,但形体  ’
不枯。叶天士说:“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这种情况是胃热炽盛而消耗
胃津,以致律液不能濡润牙齿,所以它表面干燥。但热邪并未损伤肾精,肾精
不虚,精能生髓而充养牙齿,所以表面虽干但仍有光泽。叶天士又说:“若无  ‘
汗恶寒,卫偏盛也一辛掠泄卫,透汗为要。.”这句话就是说,温病初起无汗,恶
寒,牙齿表面干燥,但有光泽,这是由于外邪侵袭,卫分邪气盛,阳气被邪气阻
遏,肺的宣发功能障碍,不能正常地输布津液于牙齿,所以牙齿表面干燥。这
种情况就用宣表法治疗’用辛凉的药物透泄表邪’使表解汗出'卫气通畅'就能,‘i
够输布津液于牙齿。牙齿干燥的第二种类型是燥如枯骨色。所谓干燥如枯骨
色,是指牙齿不仅表面干燥,而且里面也干燥,就是像枯骨一样,灰白晦暗没有
光泽。叶天士说:“若如桔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就是说,热邪深入下
焦.使肾阴耗竭,精枯髓干不能充养牙齿而致燥如枯骨口因为齿为骨之余,所
以通过观察牙齿如枯骨色,就可以推断全身的骨骼也同样是干枯的,这种情况
当然难治。叶天士通过观察牙齿的变化就能看出这么深刻的问题,他的这种
判断非常符合临床实际。在临床上,肝肾衰竭的病人,到后期如果见到牙齿如:75
枯骨色,一般都难以救治。.
    (2)齿缝出血齿缝出血,就是指齿龈出血。齿龈出血也有两种情况,有
实与虚之分。<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33条说:“而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胃
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就是说,如果温病初起齿缝流血清稀而色鲜  ,
红,伴见齿龈肿痛者,是因为’胃火冲激损伤龈络,属实证。如果齿缝流血面不
伴见齿龈肿痛,是因为“龙火内燔”.。所谓“龙火内燔”,就是指龙霄之火上炎,
也就是肾阴虚而相火旺’,虚火上炎损伤龈络,属虚证。
    .  .
    斑与疹见于温热病,白痞见于湿热病。对斑、、疹、白庸的形态、色泽、分布
情况进行观察,对疾病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辨斑、疹
  斑见于血分证,疹见于营分证。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I临床中要认真
观察分析加以判别。    、
    .    上篇总论—J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广‘‘’一。
    (1)斑、疹的形态斑。是形如粟米(粟米就是小米),或如大豆,甚或连接
    成片,斑斑如锦纹,不高出皮肤,拂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的皮下紫斑。也就是
    说,斑的形态是大小不一。发斑初起一般先见小斑点,如小米粒样,或者如豆
  ‘  粒样,继续发展往往就连接成片,几个密集的豆粒状的斑融合在一起,形成片
    状斑块。《金匾要略方论一百合狐盛阴阳毒病脉证治>篇说:“阳毒之为病,面
    赤斑斑如锦纹。”锦纹,是指丝织品上的花纹,就如同一块绸布上面织出一片
    大红花的样子,标示出血量多。斑是出血性疾患,是肌肉出血瘀于皮下所形成
    的,初起的时候出血量少,就呈现点状,形如粟米。继续出血,小点就变成了大
    点而形如大豆。出血特别多,大点就融合成片,.以致斑斑如锦纹。从时间上来
  一  看,初起出现的少,时间越长越多。从出血量来看,出血量越多,斑的面积越
    大。因为斑是肌肉部位出血,血瘀在皮下而不在皮上,所以一般情况下不高出
    皮肤,用手去抚摸就没有碍手的感觉。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出血量特别多,
  ·  反复出血,斑块重叠,也可以突起来而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是辨别斑的关
    键,无论它是否高出皮肤,用手按压下去,原来是什么颜色,手抬起来之后还足
    什么颜色,斑的颜色绝对不会消退。为什么呢?因为斑是出血所致,血已经溢
  ·  出脉外,不在血脉中了,所以用手按压血液没有回路而不能褪色。
。点k    疹,是形态如粟米j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皮下红色丘疹。就是
午说,疹的状态是小米粒样大的红点。疹是皮肤上细小血络中充血所形成,因为
  ·  血络细小,所以疹的形态是小红点,不会太大。细小的血络因充血而突起,所
    以疹高出皮肤。因为疹高出皮肤,所以用手去抚摸有碍手的感觉。但是疹用
    手按压可以褪色,这是辨别疹的关键。也就是说,用手按压下去,红点可以消
  .  退。但不是永远消失,很短的时间内红色就恢复了,疹点又起来了。疹之所以
    压之褪色,因为它不是出血.,而是皮肤表面细小血络中充血所形成的。充血是
    血液瘀滞在血络中,所以血络因血液不流通而突起。但是血液并没有脱离血
  .  络,用手按压,它可以在血络中回流,所以红色可以暂时消退。因其病变并没
    有解除,瘀血并没有消散,所以很短的时间内血液又回来,红疹就又出现了。
    压之褪色与不褪色,是辨别斑与疹的关键。!
    (2)斑、疹的形成机制关于发斑的机制,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就
    是说,发斑是阳明气分胃热炽盛,气分高热窜人血分而导致的气血两燔的病
    变。气升高热突然窜人血脉之中,对血脉与血液都有所损伤,一方面是灼伤血
  .  络,一方面是迫血妄行。所谓灼伤血络,是指高热窜人血络,特别是小的血络,
    使其因受高热灼伤而变得焦脆,容易破裂,出现出血倾向。所谓迫血妄行,是
    指热邪进入血络之后,鼓动血液,使其运行速度加快,单位时间内的血流量增
    大,加大了对血络的冲击力,而使血液容易冲出血络,出现出血倾向。比如说,
  L一上篇总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    河堤在春季、秋季、冬季水少的季节一般不会决口,而夏季降雨量过多就容易    ’
  ’决口,这就是因为水流量增大了,流速加快了,加大了对河堤的压力所造成的。.
    发斑的道理也是一样,比如说,同是这一段血络,在正常的体温下每分钟通过
    40ml血液,如果体温升高,血液流速加快,血流量增大,每分钟通过的血液增  ‘
    加到60ml,对这段血络的冲击力就必然加大,再加上热邪对血络的灼伤,血络
    变得焦脆,压力加大后血络就很容易被冲破,血液就溢出脉外而出现出血症
    状。如果血液从肌肉部位的血络溢出,因为外面有一层皮肤包裹,血就瘀在皮  ‘
    下而形成斑。因为斑是肌肉部位出血,所以又称为肌衄。因其是血络外的瘀
    血,所以压之不褪色。    .
    概括起来说,发斑的机制是气分高热窜人血分,形成气血两燔之势,热邪  ·
    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瘀于皮下而形成皮下紫斑。
    关于发疹的机制,恼子贤说:“疹为太阴风热op就是说,发疹是风热邪气
    侵袭手太阴肺卫,同时又窜入营分而导致卫营同病的病变。热人营分就是热  ·
    人血络,而全身的血络都通于心,血络有热当然就导致心热。人体的血液是从
    心脏向周身流动的,心营热盛必然使血液运行加速,向体表流动当热也就加
    速,血液中的热邪如果能从体表散出去,就不会发疹。但卫营同病的病人体表  ·
    有风热邪气郁阻气机,使体表的细小血络不通畅,营分的热邪就没有出路,细J77
    小血络中的热邪就不能向外发散。内外夹攻,就形成Z卫有邪阻,营有热逼的一
    形势,致使血液瘀滞在皮肤的细小血络之中,血络因充血而突起,就形成了细、了厂 -
    小的红色丘疹。所谓细小血络,就是指细小的血管,比如经络学说中所说的浮
    络,就是指皮肤表面的细小络脉,实际上就是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因为瘀血
    是瘀在浮络之中,并没有脱离血络,所以用手按压可以褪色a    .
    概括起来说,发疹的机制是卫分风热窜入营分,形成卫营同病之势,卫有
    邪阻,营有热逼,使血液瘀于肤表的细小血络之中而形成丘疹。
    斑的发出部位是肌肉;疹的发出部位是皮肤。胃主肌肉,所以也有人说斑  .
    发于胃;肺合皮毛,所以也有人说疹发于肺。
    。(3)斑、疹外现的临床意义  斑与疹的出现说明热邪已经深入营分、血
    分,所以标志着病情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温热病中能够出现斑、疹
    也未必是坏事。为什么呢?它说明营分或血分的热邪有向外的趋势,是热邪
    在找出路。一般在斑、疹将发未发之际,往往出现高热,烦躁,口渴,舌绛苔黄,
    脉数,这是热邪部在体内发泄不出来的表现。而斑、疹发出之后,热象往往就
    -    .
    减轻。比如说,发斑之前见高热,头脑昏闷不清,甚至出现耳聋,斑发出之后就
    减轻了;发疹之前见高热,胸闷,咳嗽,疹发出之后胸闷,咳嗽都减轻了。这就
    说明通过斑、疹外发热邪也随之外散,有了出路口总之,这都说明热邪是在向
    —J
    上篇总论一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厂1
    外发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发斑、发疹也是热邪透出的一种出路。斑,、疹发
    出之后的预后如何呢?当然有病情减轻的,也有病情并不减轻,甚至越来越重,
    的,那就应该从各方面去进行观察了。前人总结出的经验,一是观察斑、疹的
  ‘  色泽,一是观察它的形态是紧柬还是松浮,一是观察它的分布是稀疏还是致
    密。另外,还需要结合全身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观察斑、疹的色泽。色,是指颜色;泽,是指光泽。斑、疹的色泽应以红活
  ‘  荣润为顺。荣,是指颜色鲜红而有光泽。惘,是指晶莹而不干枯。话,是指活
  ‘  泛而不紧束。这说明‘血液运行流畅.,热邪有外达的趋势,是好现象,届顺证。
    如果色艳红如胭脂,说明血热炽盛。紫赤如鸡冠花,说明热毒深重,:是血中津
  ’  液损伤严重,血液浓缩瘀滞的标志。,色黑,标志热毒极盛,血液耗损严重,所以
    病情危重。.但是色黑之中又分为几种不同情况,如果黑而尚有光泽,说明虽然
    热毒盛,阴伤重.,,/fEl是还有生机。如果黑而隐隐,四旁赤色,说明虽然热邪郁于    .
  ·  里,但是气血尚活,还能流通,这时候用大剂清凉透发的方药,还有转成红色而
    可以救治的希望。如果黑而晦暗,像煤烟一样没有光泽,就说明血中的津液被
    大量消牦,血.液已经凝聚了,元气已衰败而热毒仍然锢结难解,邪无出路,所以、
  ·  最为难治,预后不好,属逆证口总之,无论是斑还是疹,其颜色越深,说明血中
。亮卜津液的消耗越重,病情·当然也就越重.a雷少逸说:‘‘红轻、紫重‘黑危。”这句话
-彳r高度地概括了斑、疹的色泽与痞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    ,
    观察斑、疹的形态。斑、疹的形态与病情的轻、重以及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余师愚在《疫疹一得.》中说:“苟能细心审量,神明于松浮、紧束之问,决生死于
    临症之顷。”这就是说,医生必须要细心观察斑、疹的形态是松浮还是紧柬。
  .  所谓松浮,就是浮布在皮肤表面,用手触摸有松动感,很活泛。所谓紧束,就是
    指用手触摸提捏而不动i像扎了根一样。一般来说,斑、疹松浮活泛,如洒于皮
    面者,标志邪毒外泄,热邪有出路,预后大多良好,属顺证:如果斑、疹紧柬有
  .  根,从皮里钻出,如余师愚所说的“如履透针,如矢贯的-,,则标志热毒深伏有
    根,锢结难出,血液干涸瘀结,预后不好,属逆证。斑、疹紧束如同有根,有人
    勾“斑钉”,形容如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样,提之不动拔之不出。余师
  !  警嘉妻嚣。如履透针,如矢贯的。这句话形容得非常形象。履,是指鞋。做
    鞋要纳鞋底,纳鞋底的时候要克拿锥子扎眼,再用大针往来穿绳子,而拔针
    是很不容易的。“如矢贯的”也是形容词。的,是射箭的靶子。矢,是指箭
  .  头。把箭头射在靶上,,也很难拔出。,这种情况就说明热毒深伏,血液凝聚瘀    ,
    结,邪无出路而阴液干涸,所以病情重,预后不好。还有的斑呈“饼塔”状,
    这是形容它像烙饼一样,烙出●张放在盘子里,再烙出一张就摞在上面,一
    层层往上摞,斑如果像烙饼一样层层摞搭,说明是肌肉部位反复出血而不    j
    L    I
  L一上篇总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止,反复发斑,当然属于危象。    ‘
    观察斑、疹分布的疏密j斑、.疹分布的疏密可以反映热邪的轻重。.如果
  斑、疹的分布稀疏均匀,说明热邪轻浅,邪出有路,一般预后良好,属顺证。.如
  果斑、疹的分布稠密,融合成片+.说明热毒深重,预后不好,属逆证n所以叶天  ‘
  士说:“宜见而不宜见多。”    .-.
    辨斑、疹除了注意斑-、疹本身的色泽、形态、疏密之外.,还要结合全身症状
  综合分析才能有助于正确地辨.证。如果斑、疹透发之后热势降低,神清气爽,
  说明通过发斑、发疹热邪有出路而外达了。外解则里和,邪气外解,里面的脏
  腑自然就安和。如果斑、疹发出后热仍不解,甚或反而升高,或者斑、疹甫出即
  没,刚刚发出几个就不再往外发了,这说明正气衰败,没有力量托邪外出。,如  ·
  果再见神志昏聩聩,四肢厥冷,脉沉伏不出,更说明热毒内闭,正气衰败,预后
  不好。总的来说,结合临床全面观察,有助于斑、疹的辨证及判断预后。
    关于斑、疹的治疗,在各论中要专题讲述,但是在这里也要先作概括地提
.  示。简单地说,治疗原则是斑宜清化,疹宜透发。‘所谓斑宜清化,就是指清热
  凉血化斑,用叶天士的话说就是“凉血散血”。因为斑是热邪灼伤血络,迫血
  妄行,使血溢出脒外,瘀于皮下而形成的,所以治疗首先是清热凉血,同时还要  ·
  消散瘀血。散血的方法是养阴药与活血药并用,通过养阴来释稀血液,,使它具一参产
  有流动性’再加上活血药的推动,使瘀血消散,以化斑汤和犀角地黄汤为代表-≯r
  方剂。所谓疹宜透发,就是指宣表清营透疹。因为疹是卫分风热走窜营分,卫  .
  有邪阻,营有热逼而使血液瘀于肤表血络之中而形成的,所以治疗应该用透热
  外达的方法,使卫分与营分的热邪向外透达。具体来说就是用辛凉质轻的药
  物使邪气外透,邪有出路,血络通畅则疹自透发。关于斑、疹的治疗禁忌,前人  ,
  提出:“斑宜清化,勿宜提透。”提,是指升提。透,是指透发。就是说治斑不能
  用升提、透发的药物。因为发斑是血热导致的出血,越用升提透发的药物,出
  血越多,甚至出现痉厥的重证,所以只能清化,不能提透。“疹宜透发,勿宜补  .
  气’’,就是说,治疹应该用透热的药物宣畅气机而不应该用补气之品,以防其
  壅滞敛邪。.  .
.    在临床中,有的时候斑与疹同时存在,这种现象称为“夹斑带疹,,o一般
  是先发疹,而后又发斑,疹与斑夹杂出现,。疹的形成机制是卫营同病,斑的形
  成机制是气血两燔。如果卫分的热邪不解,进而则传人气分,营分的热邪不
  解,进而则传人血介,于是就形成卫营同病与气血两燔并存的局面,从而出现
  夹斑带疹的临床表现。这种病人既有斑又有疹,二者初起都是小红点,鉴别的
  方法是用手去按压,压之褪色的是疹,压之不褪色的是斑。这有什么临床意义
  呢?山疹向斑发展意味着病情加重,所以要细心观察。春温病的病人开始是
    ..J
    上篇总论一
广一刘景源沮病学讲稿一
发疹,而后逐渐发斑,就出现夹斑带疹。这说明病变初起是因卫营同病导致体
表的细小血络中血液瘀滞而发疹,进一步发展则由卫营同病而致气血两燔,使
血溢出脉外瘀于皮下而发斑。这种病人的治疗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
而论。初起以发疹为主者,应该以透邪为主,给邪气找出路,使它透表而解,热
邪有出路了,自然就不再逼人血分,而斑也就不再发。因为已见斑点,可以适
当加入凉血化斑的药物,但量不能大,防止过于寒凉而遏阻气机,反而使邪气
没有出路。如果斑已经融合成片,就应该治以凉血化斑,而不能再用宣透的’
药物。
    温病的发斑是由于热邪动血而形成的+,热属阳邪,所以称为“阳斑”o临
床上还有一种“阴斑”,,是由于脾气虚不能统血,也就是气不摄血,使血不循
经,溢出脉外,瘀于皮下而形成的。这种斑的颜色青紫晦暗,不伴有热象,却伴
见气虚的表现,如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脉弱等。如果进一步发
展而致脾阳虚,甚至肾阳虚,还可以出现形寒肢冷等表现。阴斑与阳斑的病因
不同,治法也大不相同。脾不统血,见气虚表现的,用大剂量的人参或党参、黄
芪补气摄血。脾肾阳虚的,在补气摄血的基础上加干姜、肉桂、附子温振元阳,
引火归原。
上如L.    2.辨白痞
鼬『    白痞,见于湿热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称之为“白疹”。白痞的形态
”!¨  是形如粟米的小水疱,内有淡黄色浆液,小水疱破溃后有浆液流出。白痔一般
    见于胸、腹部和颈。项部,背部偶尔可见,四肢与面部极少见。一般可以自行消
    退,退后不留瘢痕,也不留色素沉着。白痔一般在湿热病一周左右出现,往往
  ..  与汗并见,出一次汗,发一次白疳。
    湿热病中发白瘸的机制是湿热郁蒸。一般来说,是在湿热并重的情况下,
    热蒸湿动,就使湿热向全身弥漫,湿热弥漫到体表,有毛孔之处湿邪就从毛孔
  .  蒸出而为汗,没有毛孔之处湿邪不能蒸出,就把皮肤拱起来而发白痞。所以白
    痞是与汗并见,出一次汗发一次白瘙。这种病人的汗不是持续地出,而是出一
    阵就止,止后又出。这是因为,热与湿并重,热把湿蒸发到体表,湿从汗出,热
  .  也随汗而泄,热就没有那么大鼓动力了,于是就热泄汗止,体温也随之稍有下
    降。汗止之后,体内的阳气又与郁在体内的湿邪斗争,热势就逐渐地上升,于
    是就鼓动湿邪而再出汗,同时也再发白痞。随着汗与白痞的发出,湿热邪气外
    泄,体温虽然稍有下降,但因湿热邪气并未尽解,所以汗止之后体温又上升。
    这种病人的特点是出一次汗发一次白痞,体温稍降,但继面复热。白痞与汗都
    出于体表,可以说是表证,但其病机却是湿热郁蒸于里而发于表,所以说这种
    情况属于有表证而无表邪。
  L一上篇总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治疗白痞应该用宣气透痞法,,正如吴鞠通所说:“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  ’
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因为白痞的发出是湿热郁蒸,外达肌表
之象,所以其治疗应当因势利导,透热与祛湿共施。吴鞠通所说的“辛凉淡
法”,就是指辛凉透表与淡渗利湿的药物同用,使湿热下渗,则气机通畅,腠理  ‘
通达则邪从表解。如果单纯用辛散解表之药,因其湿热在里,则不可能从表而
解;如果单纯用苦寒清热之药,因其湿热并重,又恐冰伏湿邪,所以“纯辛走
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o
    白痞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湿热并重,郁蒸难解,但另.-方面也说明正气能
够托邪外出,湿热有向体表自找出路的趋势。所以正常出现的白痞是晶莹饱
满,亮晶晶的小水疱,这就说明湿热虽盛,但正气不衰,正因为正气不衰,正气  ‘
才能鼓动湿热邪气外发。’如果白痔色如枯骨,干枯空瘪而没有光泽,就说明阳
气与津液均将枯竭,正气已经没有力量鼓动邪气外出.,这属湿热病的危象,治
疗就应该采用补益气阴的方法。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厂‘    ,
.    表现,与外感病明显不同。除了与伤寒、内伤杂病鉴别外,温病的发热也有各
    种各样的发热类型,也必须加以区分,特别是要掌握每一种发热类型的病机,
    只有把病机搞清楚,才能做出鉴别,才能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1)发热恶寒发热恶寒,是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病人既有发热又有
    恶寒,而且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这是温热邪气侵袭体表的主要标志,是卫分
    证的诊断依据。它与伤寒不同,伤寒是恶寒重,发热轻。外感病中发热与恶寒
  ‘  的轻重不是以体温的高低为标志,而是以病人的自我感觉为标志。比如说,伤
    寒的病人恶寒重,发热轻,他的体温可能是39℃,甚至可能是40C,但是病人
    的突出感觉是怕冷,不感觉热。这是因为‘,寒邪闭塞腠理,使阳气郁于里而不
  ’  能宣发到体表,体表得不到阳气的温煦,所以自觉恶寒很重。而温病的发热,
    体温可能是38qC,但是病人自我感觉热重,恶寒是次要的。所以说伤寒与温
    病的恶寒与发热轻重是以自我感觉为主,不是用体温表来衡量。
    温病表证发热的特点是患者自我感觉发热重,燥热难耐,有的病人形容鼻
    ’子像冒火似的,实际上体温并不很高,一般是在38C左右,同时还有轻微的恶
    寒,如果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温瘸表证出现发热的原因是因为温热邪气侵
  ·  袭体表,人体的正气调动到体表与邪气抗争,正邪相争,功能亢奋,所以体温升
    见发热。温病表证见轻微恶寒的原因是温热邪气袭表,虽然使腠理开泄,
等隰
    毙够向体表宣发,但是因为体表有邪气阻滞,邪气欲进而使体表的气机不
    l气向外宣发受阻,所以也有恶寒症状。但仅是表郁而不是表闭,腠理并
    萋芸萎鍪闭塞,所以恶寒轻。
    概括起来说,伤寒初起是寒邪柬表导致表闭,腠理闭塞,,卫气不能宣发于
  .  表,所以恶寒重。温病初起是温热邪气袭表,导致表郁,卫气宣发虽然受阻,但
    并没达到表闭的程度,所以恶寒轻。
    (2)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恶寒与发
  ..热不是同时出现,而是交替出现,这种热型见于邪在少阳。少阳,是指足少阳
    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温病中,热邪郁于足少阳胆经,或湿热邪气郁于手少
    阳三焦经,都可以出现寒热往来。也就是说,温热病、湿热病都可以出现寒热
  .  往来的症状。少阳病之所以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是因为气机的升降出人失
    常。少阳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具体来说,手少阳三焦经主持人体气机
    的上下升降,是升降之枢;足少阳胆经主持人体气机的表里出入,是出入之枢。
  .  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俸,气机的升降与出入是相辅相成的,气机的升降与出入
    某一方面失常,另一方面也必受其影响而失常。就如同南北纵向与东西横向
    两条道路,其中任何一条道路发生堵塞,则另一条道路也会相应堵塞.o所以在
    温病过程中,手、足少阳的病变往往互相影响而导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寒
L上篇总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热往来的症状,是表里出入失常的表现。表里出入之枢是在半表半里之间,它  ‘
就像门轴一样,管理门的开关。邪气侵袭少阳:,就如同一.只脚在门里、另一只
脚在门外,横跨在半表半里之间弋邪气从门外的半表向门里进,它就阻塞了阳
气向外宣发的通路,使阳气不能宣发于体表,于是就见恶寒。由于阳气受阻,  ‘
未与邪气抗争,所以只恶寒而不发热。由于半表半里部位被邪气侵犯,全身的
阳气必然要向这个部位调动,阳气源源而来,越来越充足,正气就奋起与邪气
抗争,于是就出现发热,由于阳气充足,就不恶寒了。阳气在与邪气斗争的过  ’
程中必有损伤,损伤到一定程度,抵抗邪气的力量不足了,邪气就又要向里进,
就又出现恶寒口但是阳气并没有衰竭,稍事休息后,又从全身源源不断地向半
表半里调动与邪气抗争,于是又出现发热。可以说,少阳病是正气与邪气在半  ·
表半里之间处于拉锯状态,所以就形成寒热往来交替出现的局面。总之,寒热
往来的病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邪进则寒,正争则热。
    应当说明的是,不要认为寒热往来的症状仅见于疟疾。疟疾是少阳病,所  ·
以它有寒热往来的症状,但它的寒热往来是有规律的,比如间日疟是隔一天恶
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次,其时间是固窟的。但是寒热往来的症状不仅见于疟
疾,还可以见于其它病变的少阳病,除疟疾外的少阳病寒热往来就不一定有时  .
    o毒k一
间规律了,而是一天可以发作数次,甚至数十次。
  寒热往来的病机是足少阳气机表里出入失常,但是手少阳经气机升降失≮8I_
常也必然会导致出入失常,所以手少阳三焦的病变也同样表现为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这种发热类型按卫气营血辨证属于哪个阶段?是卫分还是气分?有
人说半表半里证的半表是卫分,半里是气分,所以它是卫气同病a这种说法不
对,因为半表半里证既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而是邪气侵袭手、足少阳而导致  ,
少阳枢机不利,升降出入功能失常的证候,因为.是胆与三焦功能失常的病变,
所以它属气分证范畴。
    (3)壮热壮热,义称为高热,或大热。是指热势炽盛,体温在39℃以上  .
的发热类型+o它的特点是持续高热,但恶热而不恶寒。壮热多见于气分证,是
热邪人里,邪气盛而正气不衰,全身的阳气都集中在病变部位与邪气抗争,正
邪激争于里,人体功能活动极度亢奋,体温居高不下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温病  .
的极期,也称为高热期,它是温病发展的转折点。为什么说是极期?因为这个
阶段的体温最高,体温高的原因是因为邪气盛,而且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极为
澈烈。为什么说它是转折点?因为再继续发展,病情就要发生转化了。气分
证的转化有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正气强盛,能够胜邪,病情就向愈发展;一种
趋势是正气没有力量驱逐邪气,或正气衰败,病情就向深、向虚发展,或窜人血
分而导致气血两燔.,或消耗营阴而深入营分,或出现虚脱、亡阳的气分虚证。
    上篇总论—J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所以说,这个阶段是转折点,也是治疗的关键时刻。这个阶段如果用药及时、
    正确,体温比较容易降下来,如果治疗不及时,犹豫彷徨,或者是用药错误,很
    快就向虚的方向发展。    ,
    气分壮热可以见于上焦手太阴肺的气分证,也可以见于中焦手足阳明的
    气分证,还可以见于胸膈、肝、胆热盛。可见,其涉及的脏腑相当广泛,可以说,
    凡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激烈,热势鸱张而又没有人营分、血分者,都
  ‘  属气分壮热口
    (4)日哺潮热  日晡潮热,是指发热以下午3—5时为甚。日晡,是指申
    时,就是下午3—5时。潮,是指像海水涨潮落潮一样,有规律性。就是说,这
  ·  种病人的热型是持续性高热,而到下午3—5时热势更高。比如说,其他时间
    体温是39℃,到下午3时体温就开始上升,升到下午5时,这两个小时之间升
    到400C甚至41℃,很有规律,每天如此,就称为日晡潮热。这种热型多见于肠
  ·  腑热结证,是手阳明大肠腑有燥屎内结,同时伴见腹满痛拒按,舌苔黄燥,甚则
    黑有芒刺,脉沉实有力。阳明热结腑实证出现日晡潮热与十二经分十二时辰
    主令的规律有关。申时是阳明经气主令,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正气充盛而抗
  ·  邪有力,正邪相争最为激烈,所以申时体温最商。由于日哺潮热是正邪激争,
。奢功能亢奋的表现,所以这种热型属气分证范畴。
’~哥厂    (f5.)身热不扬身热不扬,应当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方面是指热型,另
  .  一个方面是指全身症状。从热型来看,身热不扬的病人体温i~.,用体温表量可
    能是39qC,但是皮肤表面不灼手,甚至手、足、胫部反而发凉。身热不扬的热
    型见于湿热病初起,是因为湿热裹结,热蕴湿中,热被包裹在湿中发泄不出来
  .  所致。体内有湿热邪气,正气就要与邪气相争,正邪相争就导致发热,所以病
    人的体温是升高的,但是热郁在湿中发扬不出来,所以身虽热而不灼手。这就
    如同火在灰中埋着一样,里面是一团火,但表面看不出来。身热不扬的病人皮
  .  肤初扪之不灼手,但久扪之则热。这是因为用手扪的部位热不能发散出去,时
    间长了手下就逐渐感觉到热势上升了。就如同刚出锅的粘糕一样,表面的热
    气散出去了,所以看起来是凉的,但里面是热的,因为里热不能发扬于外,所以
  .  热象不显。
    ,身热不扬除了指热型外,也包括全身症状。从全身症状来说,里热盛应该
    面红,但这种病人面部不仅不红,反而淡黄;脉搏不数反而濡缓;大便数日不
    下,但是一旦排便却并不干燥,反而溏滞;发热的病人应该烦躁,这种病人不仅
    不烦躁,厦而呆痴,反应迟钝。身热不扬是湿热裹结,‘热蕴湿中不能发扬于外
    所致,是功能失常的病变,所以这种热型属于气分证范畴。
    (6)身热夜甚  身热夜甚,是指24小时持续发热,而到夜间体温更高。
  L一上篇总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比如说,其它时间体温是39C,到夜间就升到40Co这种热型见于热灼营阴  ‘
证,是热邪深入血脉,损伤血中的津液,既有热邪盛又有营阴伤的反映。因为
热邪盛,,正邪相争,所以持续发热,体温达到39C。到夜间体温更高,是营阴
不足所致。人体的阳气昼行于表,夜行于里,夜间阳气人里,阴虚不能制约阳  ‘
气,所以热度升高到40Co白天阳气出于表,体内阳气相对减少,阴阳失衡缓
解,体温就稍降,4La不是降到正常,而是仍降到39℃o因为身热夜甚的病机是
热灼营阴,营热盛而营阴伤,所以这种热型属营分证范畴。
    (7)夜热早凉夜热早凉,是指夜间有低热,早晨则热退身凉,体温恢复
正常。这种热型见于温病后期,是余邪未尽,邪伏阴分的后遗症。温病通过治
疗,大部分邪气已经解除,但是余邪未尽,潜伏在血脉之、中,部位很深,所以称  ·
为邪伏阴分。由于大部分邪气已经解除,所以体温降下来了,白天不发热d夜
间出现低热,是因为热邪潜伏在阴分,夜间阳人于阴,而阴分本有伏热,就导致
阴不能制阳,阴阳失调而出现低热。早晨阳出于阴,阳气出表,热自然就退了。  .
因为邪在阴分而不在表,所以热退无汗。夜热早凉的病机是余邪深伏于血脉
之中,所以这种热墅可以归属于血分证范畴,不过它仅是后遗症而已,邪伏的
部位虽深,但邪气并不重b
    这种热型与身热夜甚不同,身热夜甚的病机是热邪盛而营阴伤,所以是持
续发热而夜间更甚;夜热早凉的病机是余邪伏于阴分,邪气并不盛,所以白羹:毒£
不发热,仅见夜间低热。
    (8)低热低热,是指体温在38℃以下的持续性发热。这种热型多见于
温病后期的肝肾阴虚证。低热的出现,是因为热邪深入下焦,损伤肝血、肾精,
导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阴虚阳亢而发热。往往伴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
两颧红,牙齿干燥如枯骨,神倦欲眠,舌绛无苔,脉沉细散大等津血大亏,亡阴
脱液的危重表现。因为低热是见于温病后期热邪耗损肝血肾精,邪少虚多的
证候,所以这种热型属血分虚证范畴。
  ,2.汗出异常
  ’在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也是主要症状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健康人出汗
是一种生理现象。《黄帝内经》中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是说,人体的阳气  .
蒸化了体内的津液,通过毛孔渗出体外就是汗。健康的人出汗有调节体温的
作用,比如在天热的时候,为了调节体温,就通过出汗向外散热,所以夏天出汗
多。进热的饮食后,体内热量增多,也通过出汗向外发散以调节体温。剧烈运
动后脏腑功能亢奋,体内就产热,体肉的热也要通过出汗向外发散。总而言
之,人体能够保持恒温,就是通过汗来调节。汗的出与不出,是由卫气来控制
的,健康的人应该出汗时就出汗,不应该出汗时就不出。在温病过程中的出汗
    上篇总论—J
  广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就不正常,应该出汗时它可能不出,不应该出汗时它却不自主地外出,.这就称
    为汗出异常。..
    (1)无汗温病中的无汗,是指体温升高,应该出汗但却不出汗。温病的
  ’  无汗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见于卫分证,其表现是发热,无汗,同时伴有恶寒。
    这是由于热邪侵袭体表,热邪要向里进,阻滞了气机的通路而导致表郁,使卫
    气的宣发失常,津液代谢发生障碍,卫气不能把津液宣发到体表,所以汗不能
    出。但是温病的表郁无汗与伤寒的表闭无汗不同,伤寒的表闭无汗皮肤是干
    燥的;温病的表郁无汗皮肤并不干燥,是潮润的,甚至还可能有少量的汗出,但
    是汗出不畅。
    温病无汗的另一种情况是营分证的身热,无汗。营分证的身热是里热,而
    且体温很高,可以达到39C以上,为什么无汗呢?这是因为热邪损’伤了血中
    津液,导致营阴不足i汗源亏乏而无汗可出。营热无汗往往与身热夜甚,心烦
  ·  躁扰,舌红绛,脉细数并见,用大剂清营养阴药物清营热,滋汗源,往往可以使
    阡出热退。
    (2)时有汗出  时有汗出,是指汗出热减,继而复热。这种病人是持续发
    1:,在热势升高时就有汗出,但是汗不多,量少而粘,汗出后体温稍
    :也随热降而止。汗止后热势又升,升到一定程度则又有汗出,反夏不已。
芝;}.蓁薰起伏,
    阡出见于湿热病,是气分湿热郁蒸的结果。热邪在体内熏蒸,鼓动湿邪,
    显动而使湿邪向体表弥漫,通过毛孔渗出体表就是汗。因为出汗可以散
    冀篱署要汗出后体温就稍有降低,但也不是降到正常体温,这就称为汗出热减。
    出汗散热之后,体内热量不够了,没有力量鼓动湿邪了,汗就不出了。汗止之
  .  后湿热又继续郁蒸,体温就又逐渐升高,这就称为继而复热d因为湿邪粘腻,
    不可能一汗而解,所以汗出热减,继而复热反复发作,缠绵不已。这种汗不是
    津液所化,而是热邪鼓动湿邪所生,湿邪粘腻,所以汗少而粘。这种汗出往往
  .  伴见外发白瘙,出一次汗发一次白痞。
    (3)大汗在温病过程中,大汗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蒸蒸.汗出,见于
    肺胃热炽的气分里实热证,在大汗的同时伴见高热,面红气粗,喘急鼻煽,烦渴
  .  饮冷,脉洪大有力。这种大汗出是肺与胃的热邪炽盛,鼓动津液,使津液大量
    地向外渗出的结果。由于这种大汗是高热迫津而出,所以是热汗,就像用水壶
    烧开水一样,从壶里向外蒸发热气,因此形容它是“蒸蒸汗出”o
    .    J
    温病大汗出的另一种情况是冷汗淋漓,见于虚脱亡阳的危重证候,在大汗
    的同时,伴见形神衰惫,喘喝欲脱,脉微细欲绝。这是由于高热大汗大量地消
    牦津液与阳气而导致。阳气大量外脱而不能固表摄津,所以大汗不止。气脱
    阳衰,不能温化水液,所以汗液清冷。如果再进一步发展,阳气继续大量耗散
  L一
    一上篇总论
    —_刘景辣温病学讲稿—]
外脱,就出现四肢厥逆的亡阳危象,亡阳是虚脱的迸一步发展。
    温病大汗出的又一种情况是汗出如油,见于亡阴脱液的危重证候,在大开
的同时伴见低热,齿枯舌痿,目眶塌陷,脉微细欲绝或散大无根。这种大汗是
重度脱水,津液枯涸,阴液将亡的征象,所以又称为绝汗。
    总之,温病中的大汗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大汗伴见高热,热汗蒸蒸而出,
是功能亢奋的表现,属气分实证。虚脱亡阳的大汗,是冷汗淋漓,伴见全身的
寒象,是功能衰竭的表现,属气分虚证。亡阴脱液的汗,量多而粘,汗出如油,  ‘
伴见一派津液枯涸的表现,属血分虚证。
    (4)战汗战汗,是指在温病的过程中病人突然全身寒战颤抖,继而全身
大汗出的病状。战汗的“战”字,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方面是讲病机,是指  ·
正邪交争而战,也就是正邪激烈相争交战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形容症状,也就
是出现全身战抖的症状o温病不可能刚发病就出现战汗,战汗多见于气分证
的高热期,一般是在发病的第五六天出现。在气分高热阶段,邪气强盛,但正  ·
气不衰,正邪对峙,势均力敌,正邪相争激烈,人体功能极度亢奋,就可能出现
战汗。战汗的前提是邪气盛与正气不衰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如果邪气不盛,正
气一鼓作气祛邪外出.就不可能出现战汗;如果正气衰,无力与邪气抗争,也不  ·
可能出现战汗。从战汗的病机来诜,是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对峙,势均力
敌,正气与邪气都集中在病变部位互相对峙,激烈相争,人体功能极度亢奋,所二幸}
以出现高热。但是由于全身的阳气都集中到邪气所在的部位与邪气抗争,阳
气就不能布达于周身了,所以就出现全身发冷而寒战。正邪交战到一定的程
度,逼迫津液外出,就出现通身大汗,这就称为战汗。战汗的特点是先寒战而
后汗出。汗出之后,一般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战后汗出,汗出之后体温下降,称为“汗出肤冷”o一般来
说,汗出之后高热渐退而周身转凉,体温可能恢复到正常温度;也可能比正常
体温还低,周身发凉,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汗出肤冷”o同时还可见神形衰惫,
昏昏欲睡,,脉弱无力,脉搏虽然无力,但并不躁动,平静和缓,这是好现象,标志
着通过战汗正气把邪气驱逐出去了,所以体温下降了。在正邪激争的过程中,
正气虽然驱逐了邪气,但是正气也必然受到损伤,由于阳气不足,病人的功能
星低下状态,所以神形衰惫,昏昏欲睡,脉弱无力,甚至皮肤发凉,体温低于常
人。遇到这种情况不必惊慌,因为脉虽无力但从容和缓,这说明正气虽然受
损,但并未虚脱,而且成汗后邪气已退,经过一段时间,正气自然就会恢复。在
这种情况下医生或家属不要去扰乱病人,比如一会儿问他要不要喝水,一会儿
问他要不要小便,或频繁地翻病人的眼皮,看他瞳孔有没有变化,或反复地去
看他还有没有呼吸等等。这样做,反而扰乱病人的神志,使他精神紧张,烦躁
上篇总论—J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r————一。
    不安,消耗正气。正确的护理方法是让病人静卧休息,以使阳气自行恢复。
    第二种情况是战后汗出,汗出之后出现肤冷,而肤冷之后仍然汗出不止,
    称为“肤冷汗出”。“汗出肤冷”与“肤冷汗出”的含义大不相同。汗出肤冷,
    是指战后汗出身凉,身凉后汗就不再出了,而且脉虽无力,但从容和缓。肤冷
    汗出,是指战后汗出身凉而汗还在继续出,不仅汗继续出,体温还继续降,同时
    见四肢逆冷,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躁疾。这说明正气没能战胜邪气,是正气
  ‘  衰败,虚脱亡阳的征兆。肤冷之后的汗出,是阳气外脱,不能收敛津液所致。
    四肢逆冷,是由于阳虚不达于四肢。烦躁不安,是虚阳浮越,浮阳内扰心神的
  -  表现。.脉躁疾,是指脉搏跳动的节律不整,幅度忽大忽小,三五不调,但脉率又
  ·  很快,这是由于阳气浮越,虚阳扰动,使血行失常而致脉搏失常。总而言之,肤
    冷之后仍然汗出,标志着正不敌邪,将要出现虚脱亡阳,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第三种情况是战而不汗。就是说,战后无汗出,同时伴见精神萎靡,疲乏
  ·  衰惫,脉微弱。出现这种情况标志着正气虚无力鼓邪外出,或津液亏乏,无源
    作汗,总之是正虚不能托邪外出的表现。因其正虚邪踞,所以属危候。正如吴
    又可历说:“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
    概括地说,汗出肤冷,是邪从汗解;肤冷汗出,是阳从汗亡;战而无汗,则说
—茜严明正气不足,无力托邪外出。
    第四种情况是一战不解,隔一、二日再战。这是指战后虽有汗出,但汗出
飞r后体薹雯逐渐上升,隔一、二日后又出现战汗。这说明正气虽然不衰,但邪I气
    非常强盛,正气不能一战而鼓邪外出,所以一战不解,隔一、二日再战,反复战
    汗而解。我在临床中曾经遇见过连续战汗20天的病人,她所患的是湿热病i
  .  属于湿热并重的证候,因为湿热胶结难解,邪气不能一汗而祛,所以反复多次
    地出现战汗。
    3.口渴
    口渴,也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但是在温病过程中口渴的表现并不相
    同,有的口渴欲饮,有的口渴却不欲饮。对温病口渴症状的分析,有助于判断
    津液的损伤程度及其运行敷布的情况。
    (l)口渴欲饮  口渴欲饮,是指口渴想喝水,这是津液损伤的表现。温病
    初起,邪在卫分,津伤不甚,口渴程度较轻,所以虽欲饮水,但所饮不多。温病
    中大渴而欲冷饮者,多见于肺胃热炽的气分证,往往伴见高热,大汗。由于高
    热大汗而致津液大伤,病人就要大量地饮水以自救,这是病人求生欲望的表
    现,是自然反应。病人之所以喜饮冷水,是因为泠水能降温。概括地说,就是
    因为热盛津伤,所以渴欲冷饮。
    (2)口渴不欲饮  口渴不欲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湿热内蕴:一
L上篇总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种是温病夹痰;一种是热人营分。
    第一种类型见于湿热病中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的证候。由于湿热裹结,
热与湿互相煎熬,像熬胶一样,,热只煎熬湿,并不消耗津液,,津液未伤,所‘以一
般表现为口不渴。也有的病人有口渴的表现,但口虽渴而不欲饮o、这种口渴  ’
不是因为津液损伤,而是因为湿阻气机,气化不利,阳气不能敷布津液,以致津
液不能上承到口腔而出现口干、口渴。但是因为体内有多余的水湿,所以口虽
渴而不欲饮,或饮水则呕。
    第二种类型见于温病夹痰。平素痰湿体质的人又患温病,就容易形成温
病夹痰的病变。痰与湿同类,容易阻滞气机而导致津不上承,所以也会导致渴
不欲饮。也有的病人渴喜热饮,但饮水不多,多饮则吐,这是因为痰湿得阳与
则化’少量热饮可以助阳气’使痰湿松动。但多饮却又助长痰湿’所以多饮茎  {
吐。可见,渴喜热饮者所喜的是热而不是水D
    第三种类型见于热灼营阴的证侯。热邪深入营分。蒸腾血中津液,,使血【f
.津液上潮于口,口腔里得到津液的滋润,所以不渴。这种口,不渴往往伴见身裁
夜甚,舌光绛无苔,脉细数等,说明营阴损伤很严重。所以这种口不渴不是葛
兆,而是热邪深入营分消耗营阴的危重证。
    4.神志异常。^k
    神志舁常也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在温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神志的暴
异常变化,可以判断病变的发展阶段。
    (1)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谵语,是指语言错乱,语无伦次,是
在昏迷状态下无意识的胡言乱语。出现神昏谵语,’标志着病情严重,但是在程
度上也有所差别,,有的是在营分,有的是在血分,还有的是在气分。因为病变  .
的阶段不同,神昏谵语的表现也不一样。
    营分证的神昏谵语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神昏谵语,口反
不甚渴或竟不渴,舌红绛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营分证的病机是热灼营阴,营  .
热阴伤。也就是说,热邪深入血脉,损伤血中的津液,既有热邪盛,又有营阴损
伤。出现神昏谵语是营热扰心与营热阴伤两方面的原因。营分证的热邪是伏
在血脉之中,心主血脉,所以营分有热必然就导致心热,心有热就内扰心神,又  .
加营热不足而心神失养,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心神外越,所以就,出现神志不清,
阵发性谵语。但是营分证与血分证相比还是处于轻浅阶段,所以病人主要表
现为烦躁不寐,躁动不安,时有神昏谵语,处于半昏迷状态。
    血分证的神昏谵语表现为.: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
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舌绛紫,脉数。热邪深入血分比蕾分证病情更
为严重,所以神昏谵语,躁动不安的程度也更重,往往是持续性昏迷而不是时
    上篇总论—J
    热人心包的神昏谵语表现为:身热灼手,四肢厥逆,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
昏馈不语,舌蹇,色鲜绛苔黄燥,脉细滑数。这种证候又称为痰热蒙蔽心包。
因为“心主血属营”:心包是心主的官城,热邪深入到心包,必然要损伤营阴,
所以也属营分证范畴。但是这种证候不仅有营阴损伤。而且还有热痰,所以它
不同于单纯的热灼营阴证~而应该说是气分有热痰,,营分有阴伤的气营两燔
证。从病机来看,这种证候的神志改变是由于痰蒙热扰所致6出现神昏谵语、
是因为营热内扰心神。但是气分有热痰、热痰蒙蔽了心包,使心神内闭而不能
外越,所以病人虽谵语却并不躁动,而是在昏昧状态下4出觋谵语,再进一步发
展就进入昏愤状态连谵语都没有了。这种情况就如同把鱼放在热水盆里,又
在盆上加一层盖板,把鱼盖在里面,鱼想蹦也不能蹦出来,所以只能听见盆里
有声,而从外面见不到鱼在躁动。如果再给水加热,就把鱼烫死了,盆里也就.
没有声音了苦这种情况就称为心神内闭,它标志着昏迷的程度更深。
    从上面所讲的内容可以看出,营分证、血分证的神昏谵语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神昏谵语伴见躁扰不安,属于心神外越型;一种类型是神昏谵语而
不躁动,属于心神内闭型。这两种类型的病机不同,治法也大不柏同。心神外
越型是热邪内扰所致,治疗应当用清营凉血法,清热就可以t醒神。心神内闭型
既要清热,又要豁痰开窍,开窍才能醒神。
‘  气分证也可以出现神昏谵语,它的表现是:日晡潮热,腹满痛拒按,神昏谵
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舌红苔黄燥或焦燥,脉沉实‘“循衣摸床”,是指病人
在神昏谵语的状态下做出的无意识的动作,两手捻衣服边,或摸床边。“撮空
理线”,是指病人无意识地两手乱抓,好像在空中捌线,实际上什么也没抓着。
这是阳明腑实证的表现,属气分证,其病机是燥屎浊热‘由大肠上扰心神,简称
浊热扰心。燥屎浊热与痰不同,它虽然是浊气,但是它并不蒙蔽心包,是浊热
扰心而使心神外越,所以在神昏谵语的状态下伴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的无意
识动作。
    (2)昏馈不语昏愦不语,是指病人陷入深度昏谜.;沉沉昏昧,既不谵语,
也没有任何反应。这种类型往往是由痰热蒙蔽心包证的神昏谵语发展而来c!
初始有神昏谵语,但是不狂躁,继续发展就逐渐陷入深度昏迷,就连谵语也没
有了,病情非常危重。
    (3)神志昏蒙神志昏蒙见于湿热病,它的病机是气分的湿热酿痰蒙蔽
心包。因为是湿与热两种邪气致病,湿热在体内郁蒸,热邪煎熬湿邪,到一定
L上篇总论
    -·啬丫I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程度就聚湿成痰而酿生湿痰,呈现既有热、又有湿。又有痰的状态。湿痰形成  ‘
之后就可以蒙蔽心包而致神志昏蒙。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的表现是:身热不
扬,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昼轻夜重’,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舌苔白腻
或黄腻,脉濡或濡数。这种病人不是深度昏迷,而是处于意识朦胧或浅昏迷、  ’
半昏迷状态,呈阵发性昏迷,不昏迷的时候也不像正常人那样清醒而是发呆。
这种病人虽然因湿痰蒙蔽!D包而心神内闭,但并不严重,所以对外界刺激有反
应,呼之能应,说明意识没有完全丧失。    ’
    湿热病中的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要与温热病中的痰热蒙蔽心包相鉴别。湿
热酿痰蒙蔽心包的痰是湿痰,热邪裹在湿痰之中,.所以热邪不入营分,不伤营  .
阴,这种病人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属气分证。因为热裹在湿中,没有  ·
伤阴,不入营分,所以病情轻,呈意识朦胧或浅昏迷、半昏迷状态,虽然意识模
糊,时昏时醒,但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痰热蒙蔽心包的痰是热痰,热痰蒙蔽在
外,热邪灼伤于里,热邪人营,损伤营阴,所以它属气营两燔证。热痰蒙蔽于  一
外,热邪扰心于内,痰蒙热扰,所以呈神昏谵语或昏惯不语状态,昏迷程度
深重。
    (4)神志如狂温病中神志如狂的表观是:身热,少腹急结或硬满按之疼  ·
痛,;’神志如狂或发狂,舌绛紫而暗,脉沉实或沉涩。这种情况见于下焦蓄血证。
在温病过程中,热邪深入下焦,消耗血中津液而使血液粘滞成瘀,则导致瘀热:9}
蓄积在下焦的血脉之中。心主血脉,下焦血脉中的瘀热上扰心神,就导致了神
志失常,表现为轻则如狂,重则发狂。如狂,是指似乎疯狂了,但是还有自制能
力。发狂,是指完全没有自制能力了。虽然都是狂躁的表现,但病情有轻重之
别。少腹急结或硬满,舌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沉涩,都是蓄血瘀结在下焦的
表现6    ‘.
    5.痉厥  ‘  .
    痉与厥是两种证候。一痉,是指四肢抽搐,或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
视,或牙关紧闭,又称为动风。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昏厥,也就是神志昏迷o
一是指肢厥,也就是四肢逆冷。因为在温病过程中痉与厥往往同时出现,所以
常常痉厥并称。比如病人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同时出现手足逆冷,就统称为
痉厥。但是“神昏痉厥”,这种说法就不对了,因为厥本身就包括神昏,再提出
“神昏”,不仅是重复,也说明对厥的概念理解得不准确a
    (l)痉痉,又称为动风,因为它不是外感风邪,而是肝的功能失常而引
起的动风,所.以称为肝风内动。在温病过程中,动风有两种类墅,一种是实风,
一种是虚风昏
    温病中的实风内动是由于热邪炽盛导致筋脉拘挛而动风,所以称为热极
上篇总论—J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厂.
    生风,临床表现为:壮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头晕胀痛,
    手足躁扰,甚或神昏狂乱,四肢厥逆,舌干绛无苔,脉弦数。这种病人四肢抽动
    非常有力,想用手拉是不能拉直的。颈项强直,是指脖子僵硬。角弓反张,是
  ‘  指像一张倒拉的弓一样,身体向上挺,卧不着席。这种类型的动风病机是热邪
    炽盛,灼伤筋脉,使筋脉发生了拘挛,简单说就是热灼筋挛。就如同把新鲜的
    牛蹄筋放到开水锅里煮,它马上就收缩卷曲了。请问:刚刚把蹄筋放在开水
    里,筋里的水分损伤得严重吗?其实水分并没有消耗多少,但是马上它就卷曲
    了,这说明不是因筋里的水分减少而是由于热的刺激,使它发生了拘挛。也就
    是说,这种病人虽然有高热,高热当然会伤阴,但是阴伤与热盛的程度相比较,
    以热邪盛为主而阴伤并不严重,是因热灼筋挛而动风,所以称为热极生
    ;实风内动。按卫气营血辨证来划分,热极生风应该属血分证。这是因
    血养筋,肝热则血热,热血作用于筋,使筋因受热的刺激而拘挛抽
    f以这类证候属于血热动风。
}茎蔫血,血
    热极生风除了血热动风外,还可以见于营分证。因为营与血没有绝对界
    }热则血热,不过它是血分的轻浅阶段而已。有的病人身热夜甚,口不渴,
  .  鬈窑鏊萎,时有神昏谵语,舌红绛无苔,脉弦细数.,同时又见四肢抽搐,这是营
。童L分证的表现,其动风的机制是营分热盛。营热盛则血中津液热,血中津液也归
.镗:
飞彳矿’苎于肝,所以营热则导致肝热而引起动风。因为肝热是由营分热盛而来,所以
  .  这种类型称为营热动风。
    除了血分热盛、营分热盛可以导致动风外,气分热盛也可以引起动风。比
    如说,病人壮热恶热,大汗出,喘急鼻煽,舌红苔黄燥,渴喜冷饮,脉浮洪,同时
  .  也可以出现四肢抽搐。再比如,病人日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大便秘结,腹满
    痛拒按,舌红苔黄燥或焦燥,脉沉实有力,同时也可以出现四肢抽搐。也就是
    说,气分无形热盛与气分有形热结之证都可以出现动风,这是因气分热邪窜入
  .  血分而引起的肝热动风。.因为肝热是由气分热邪窜入,病变中心在气分,所以
    称为气热动风。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中有两个名词与动风有关,--介名词是“金囚木
    旺”,一个名词是“风火内旋”,这两个名词都是指气分热盛引动肝风。“金”,
    是指肺,“木”,是指肝。所谓“金囚木旺”,就是指因肺热盛而致肺金被热邪所
    困、所囚。由于肺金被热邪所囚困,它就不能正常地制约肝木,以致肝木偏旺
    而反侮肺金。可见,“金囚木旺”实际上就是指由脯热而导致肝热。肺热可见
    高热,咳喘,大汗,口渴;肝热就可导致筋挛而出现动风。所以说,“金囚木旺”
    就是指肺热引动肝风的病变。“风火内旋”,是指肺、胃热盛,移热于肝而导致
    肝风内动。比如病人大热,大渴,咳喘,呕吐,这是肺气上逆与胃气上逆的表
  L一上篇总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现。如果肺、胃的高热窜人肝而引起肝风内动,就称为“风火内旋”。
    在湿热病中,气分湿热也可以引起动风。湿热动风的病机是湿热邪气阻
滞气机,导致阳气不通,津液与血的运行发生障碍,以致筋脉得不到阴血的滋
养而拘挛抽搐,发生动风。湿热动风属气分实证,它既不是热极生风,也不是  ‘
虚风内动,而是湿阻气机导致血不养筋发生的动风。.湿热动风在临床中并不
少见,比如暑湿病中的动风就多属湿热动风。
    温病中的虚风内动见于温热病的后期,是由于热邪深入下焦,消耗肝血肾  ‘
精,导致肝肾阴虚不能柔养筋脉,以致筋失所养而发生拘挛动风。因为肝与肾
乙癸同源,肾阴虚则肾水不能滋养肝木以致肝阴虚而动风,所以这种动风称为
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吴鞠通描述虚风内动的临床表现是“手指但觉蠕动”蓟
“瘼(2)“手指但觉蠕动”’是指手指轻微地颤动或抽动。“痪疯”’是指四霎  ;
缓慢地抽动,用手可以拉直。总之,“手指但觉蠕动”与“瘼疚”都是指抽搐替
缓、无力,这与实风内动截然不同。实风内动是抽搐急迫、有力,伴见高热等实
证的表现;虚风内动是抽搐徐缓、无力,伴见低热,两颧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
足背等肝肾阴虚的表现。
    (2)厥厥证分为昏厥与肢厥两类o昏厥是指神志昏迷,属前面讲过的
神志异常病变,这里主要讲肢厥。    。喜气
    肢厥,是指四肢逆冷,又称为四肢厥冷或四肢厥逆,实际上就是指手足冷:- 'f -
《伤寒论》第337条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
是也。”可见,厥字的含义一是指病机,是指阴阳气不相顺接;一是讲症状,是    ’
指手足逆冷。在病理状态下,由于某种原因使人体阴阳气的循环发生了障碍
以致不能相接续,就可以出现手足逆冷的厥证。导致阴阳气不能接续的原因  .
很多,或者由于实,或者由于虚,都可以致厥。因实致厥,往往是由于某种原因
堵塞了气机的通路;因虚致厥,往往是由于正气不足,气不能正常流动,所以厥
证在临床比较常见。比如气厥,既有实证,也有虚证,气郁不通可以致厥,气虚  ,
不运也可以致厥。血厥,也有实证与虚证之分,瘀血阻滞可以致厥,血虚失荣
也可以致厥。此外,还有痰厥、食厥、蛔厥、热厥、寒厥等等。厥证为什么叫做
逆冷呢?这个“逆”字,是指逆血流方向而言D血液是从心脏向周身流动的,  .
而病人的手脚冷与血流方向恰恰相反,是从末梢向上发展,开始先见于末端,
而后逐渐向上,而且越向上病情越严重,呈向心性加重。比如说,如果冷在手
指第一节,说明阳气能够列达第二指节,如果三节手指都冷了,就说明阳气只
能到达手掌,如果冷到手腕,说明手腕以下都没有阳气达到。如果冷到肘,说
明肘以下都没有阳气了。所以说,冷的部位越逆着血流方向向上发展则病情
越重。一般来说,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死不治D
    上篇总论—J
    一刘景源沮病学讲稿一

    在温病过程中,出现四肢厥逆L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Eli于热,称为
    热深厥甚。就是说,体温越高,手脚越冷,而且冷的部位越向上发展病情越重。
    这是因为热邪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非常激烈,全身的阳气都调动到病变的
    部位来与邪气抗争,由于阳气集中抗邪而没有余力到达人体最远端的四肢,所
    以就出现四肢逆冷i称为“热厥”o这种情况要使用清热药物清泄热邪,邪气
    解除了,手、足的温度自然恢复。再一种情况是由于高热大汗导致阳气虚脱甚
    至亡阳。在正邪相争的过程申;正气被大量消耗,最后正气不支而虚脱亡阳,
    因阳气虚不能到达四肢而致手足冷,同时伴见体温骤降,冷:汗不止等一派气脱
    阳亡的寒象,称为“寒厥”,:这种情况与热厥不同,一是全身都见寒象;,一是全
    身高热而手足冷,临床中要严格区分。另一种情况,见于营分证、血分证0是
    由于热邪大量消耗血中津液,,使血液粘稠,运行缓慢涩滞,因血瘀气滞而致阳
    气不通,不能到达四肢,也可以出现手足冷,这种情况属营分、血分虚证。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