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iou15

 差点气死 2019-11-13

由于夏季高温多雨,所以病变种类较多,除了署温病之外,还可以发生其
它的暑病。这里选择其中常见的冒暑、暑咳、中暑、暑秽四种暑病进行讲述9
    1.冒■
    寒邪束表,署湿内蕴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
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证候分析】冒暑,就是夏季的感冒,主要证候类型是寒邪束表,暑湿内
蕴。夏季气候炎热、潮湿,暑湿弥漫在空间,也弥漫到人体,所以夏季人们有闷
热感。不过天气炎热的时候正常人会有汗出,通过出汗可以把体内的暑湿发
散出去,所以不会生病。如果由于天气炎热而过分贪凉,比如用冷水洗澡或长
时间在空调房间生活,就容易发病。例如夏季室外暑热特别盛,进房间后因空
调的冷气突然降温,就会感觉周身发紧,这就是感受了寒邪的征兆。由于寒邪
困束肌表,毛窍收缩,体内的暑湿被憋在里面发散不出去了,就形成了寒邪束
表,暑湿内蕴的证候D由于外有寒邪束表,卫气不宣,所以见恶寒。邪气侵袭,
正邪相争,则见发热。由于寒主收引,腠理闭塞,气血涩滞,所以见无汗,周身
拘急,头痛。由于腠理闭塞无汗,体内的暑湿发散不出去而蕴于体内,湿阻气
机,就出现脘痞6暑热扰心则心烦。暑热伤津则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
脉濡数主暑湿内蕴。
    【治法】疏表散寒,涤暑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香薷二钱(6g)  银花三钱(9g)  鲜扁豆花三钱(9s)  厚朴二线( 6g)  连翘二饯
(6g)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
作服。
    【方解】这个证候的病机是夏季外感寒邪,由于寒邪束表而致暑湿内蕴,
属卫气同病。因为表有寒邪,所以要辛温解表,疏表散寒;因为内蕴署湿,所以
要涤署化湿。应该注意的是,夏季感受寒邪能否称为“伤寒”呢?不能。因为
伤寒是冬季感受寒邪所导致的病变,它不可能发生于夏季。中医学所说的
“寒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凡是人体感觉寒冷,就称为寒。但是冬季的“寒”
与夏季的“寒”差别很大,比如冬季气温在摄氏O℃以下,一般情况下就称之为
L一中篇各论
    ‘{.
    -嚆丫
    一刘景源沮病学讲稿—]
“寒”o在这种低温环境下,人体的腠理处于密闭状态,如果感受这种寒邪而  ‘
发病,就需要用麻黄、桂枝这类辛温解表药发汗散寒。夏季温度在30C以上,
一般就称之为“热”,在这种高温环境中,人体的腠理处于开泄状态。如果由
30C的高温环境中突然进入20C的空调房间,给人的感觉就是“寒”,人体就  ‘
可能由于腠理突然闭塞而发病.,这就称为“寒邪束表”o这种“寒”与冬季的严
寒在程度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治疗虽然也需要辛温解表;但是绝不能用麻黄、
桂枝这类大辛大热药物。香薷是治疗夏季感受寒邪的首选药物,新加香蔫饮  ‘
是治疗寒邪柬表,暑湿内蕴的代表方剂。方中香薷辛温芳香,既能发汗解表散
寒,又能芳香化湿。它的解表作用与麻黄相似,但是要比麻黄柔和得多,所以
古人说“夏日之香薷,犹冬月之麻黄”o银花、连翘清凉宣透,使内蕴的暑热夕}
达。银花与鲜扁豆花都有芳香气味'能够芳化湿浊。厚朴苦温'燥湿行气’蓁  {
湿浊下行。因为新加香蔫饮既能散在表之寒,又能清化在里的署湿,所以说它
是表里双解的方剂。这个方剂所用的药物轻灵,既能发散表寒,又能清暑化
湿。如果暑热比较重,伴见口渴甚,小便黄赤等,可以加清热涤署药,如竹叶、
西瓜犟衣、荷叶、石膏等。如果湿浊较重,伴见恶心,呕吐等,可以加祛湿药,如
藿香、佩兰、六一散等。
2.暑咳    ☆
暑邪在表,肺失宣降
【临床表现l发热,微恶风寒,头晕而痛,咳嗽少痰,胸闷胁痛,心烦,口渴,1了厂
舌苔薄黄或薄黄而腻,脉数而两寸有力。
    【证候分析】暑咳,是指夏季外感署邪而导致的以咳为主症的病变。这种
病变的病机是署邪袭表,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所感受的邪气,可以  ,
是暑热,也可以是署热夹湿。署邪袭表,正邪相争,所以发热。表有邪而致卫
气宣发受阻,所以微恶风寒。署邪上蒸,清窍不利,就可见头晕、头痛。暑邪袭
表,肺气宣降失常,则气逆而咳。因为邪气尚未入里,所以干咳无痰或少痰.o  .
肺失宣降,气机不利’,所以见胸闷胁痛。暑热扰心则烦,暑热伤津则渴。暑热
在表,所以舌苔薄黄而不厚,如果是暑热夹湿,则可见舌苔薄黄而腻。脉数主,
热,两寸有力主邪在上焦口雷少逸在<时病沦》中说:“暑咳之为病,积在暑月    ,
也。良由暑热下逼,先伤乎上,夫五脏之位,惟肺最高,为诸脏之华盖,暑热袭
之,肺经先病者,固无论矣。且暑中有火,肺体属金,火未有不克金者也。其脉
濡滑而数,两寸有力而强,咳逆乏痰,既有也少,或身热口渴,或胸闷胁痛,此皆
署热入肺之脉证也,宜用清宣金脏法加滑石、甘草治之。”
    【治法】清涤暑热,宣肺止咳。
    【方药】雷氏清宣金脏法(《时病论》)
    中篇各论—J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牛蒡子一镘五分(4. Sg)  川贝母(去c’)二钱(6g)  马兜铃-t( 3g)  杏仁(去皮、
尖,研)二钱(6s)  陈瓜萎壳三饯(9g)’桔梗-钱五分(4.5g)  冬桑叶三钱(9g)
    加枇杷叶三饯(9g),去毛,蜜炙为引。
    【方解】雷少逸的<时病论》一书中没有方名,所有方剂都是以法名方。
“清宣金脏法”实际上就是清热宜肺的方剂。方中牛蒡子、冬桑叶宣肺透邪。
枇杷叶清肺降逆止咳。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口桔梗配杏仁,一升一降,以恢复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宣降复则咳可止。川贝母、瓜蒌皮清化热痰,瓜萎皮又能
宽胸理气。方中诸药配伍,有清有透,有宣有降,使邪有出路,肺的宣降功能恢
复,则其咳自止。如果是暑热夹湿而见舌苔薄腻者,可在方中加入滑石、甘草,
也就是“六一散’’,以清暑利湿。这个证候病情不重,所以用药也轻。
  3.中暑、暑厥
  【临床表现】高热,口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气急喘促,喉间痰鸣,四肢
厥逆,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沉伏。
    【证候分析】中暑发于夏季高温天气,是因人在烈日下行走或在高温环境
下劳作,导致暑邪卒中而发病。暑邪卒中人体,正邪相争,所以见高热。暑热
伤津,所以口渴。由于暑热卒然进人人体,导致肺的宣降功能矢常,气机闭塞
宙不通,以致肺中的津液不能正常地向周身敷布,津液就凝聚成痰,痰浊蒙蔽心
    f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D中暑的神昏是痰蒙心包,它与风温病的热陷心
飞了,暑蓝某篙。热陷心包证是热邪灼液成痰,痰与热胶结,相合而蒙蔽心包,同时
    还有营阴损伤。可以说,它是内有营热阴伤,外有热痰蒙蔽,其来也渐,其势也
    深。中暑是暑邪突然外袭,这种病人不见得有营阴损伤。痰的形成,不是热邪
  .  灼液成痰,而是由于暑邪闭塞气机,津液不能敷布而凝聚成痰,痰蒙心包而致
    突然神昏,其来也卒,痰热并不胶结。暑热痰浊塞滞在肺,宣降失常,所以肺气
    上逆而致气急喘促。痰阻气道,所以喉间有痰鸣音。舌红苔黄,脉数都主热
    重,脉滑主痰凝。如果热郁痰凝特别严重,以致气机闭塞,气血不通,也可以见
  J  沉伏脉。但是这种病人脉并没有绝,不是微细欲绝,而是沉伏不出,必须重按,
  。    推筋着骨始得。四肢厥逆.是由于热郁痰凝,气机不通,阳气不达于四末所致。
    中暑的病人伴见四肢厥逆,就称为“署厥”,也就是中暑合并休克。
    【治法】芳香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藿香正气散、至宝丹、通关散。
    .    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术青木香乌犀屑  香附子炒去毛朱砂研,水飞  诃黎勒煨,去皮  白
    檀香  安患香别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  沉香  麝香研  丁香  荜茇各二两(各60g)
    龙脑研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一两(各30g)  熏陆香别研,-两(308)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上为细末,人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圆如梧桐子大,早  ’
朝取井华水,温冷任意,化服四圆。老人、小儿可服一圆。温酒化服亦得,并空
心服之。。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腹皮  白芷紫苏茯苓去皮,a一两(各30g)  半夏曲  白术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荽汁炙  苦梗各二两(各60g)  藿香去土,三两(908)  甘草炙,二两半(75g)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d  ’
如欲出汗,衣被盏,再煎并服。
    至宝丹(方见风温章)
    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    、.
    皂角  细辛各一钱(各38)
    为细末,取少许吹鼻取嚏。
    【方解】病人突然昏倒是因为窍闭,窍闭是因为痰凝,痰凝是因为气机不  ·
通,肺不布津,所以治疗必须从宣通气机人手。也就是说,要通过宣通气机而
使壅滞之气散开,气行则津行,津行则痰化。关于具体方药,张凤逵《伤暑全
书>中主.张“先以辛温药解散之”,雷少逸在<时病论》中提出用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属辛温芳香开窍之剂,它是用大队辛温芳香走窜的药物行气开
    郁,以开心包之闭,所以称为“温开”。张风逵提出用“辛温药解散之”,雷少逸.-u-f}
    主张用苏合香丸,雷氏用药与强氏的原则一致。中暑的病人高热神昏为什么
    反而用辛温药呢?这是因为暑热壅滞而使气机闭塞,以致津液代谢发生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非用芳香发散不能散滞气。如果骤然用大剂寒凉,友而会使痰
    浊寒凝冷冻而不能化开。如果一时找不到苏合香丸,可以用藿香正气散的水  ,‘
    剂代替。如果暑热很重,体温很高,也可以用至宝丹。至宝丹也是芳香开窍之
    剂,它虽然也偏凉,但以芳香开窍为主,有发散作用。总之,暑热聚于肺,以致
    气机闭塞,津液不布,聚而为痰,要用发散药,使气行则痰开,从而达到开心包  ,
    之闭,苏醒神志的目的。另外,还可以用通关散擤鼻,这个方剂是用皂角、细辛
    各等份研末。皂角、细辛都是辛温走窜药,走窜作用非常强,把它们研成末,用
    纸捻蘸少许送人鼻腔,病人马上就打喷嚏,通过打喷嚏就可以宣气机,通阳气,  .
    有开窍醒神的作用。因为它有通关开窍作用,所以称为“通关散”o
    中暑的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有似于巾风,但中风的病人伴随口舌喁
斜,半身不遂,醒后常留有后遗症。中暑的病人虽然神昏,但是没有半身不遂
症状,醒后如常人,不留后遗症。
  4.■秽
  【临床表现l身热有汗,头晕而胀,胸脘痞闷,呕恶,烦躁,甚则神昏,耳聋,
    中篇各论—-l
  厂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
    【证候分析】“暑秽”,实际上就是中暑。不过,中暑所中的是暑热邪气而
    暑秽所中的是暑湿邪气,所以名称不同。这个证候又称为“秽浊”、“龌龊”、
  .    “发痧”o秽浊与龌龊都是肮脏的意思,是指感受了自然界暑湿秽浊肮脏的邪
    气而发病。雷少逸<时病论》说:“秽浊者,即俗称为龌龊也。是证多发于夏秋
    之间,良由天暑下逼,地湿上腾,暑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混于内,人受之,由
  ·  口鼻而入,直犯膜原。初起头痛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频欲恶心,右脉滞
    钝者是也。然有暑、湿之分,不可以不察也。如偏于暑者,舌瞢黄色,口渴心
    .烦,为暑秽也。偏于湿者,苔白而腻,口不作渴,为湿秽也。均宜芳香化浊法治
  ·  之,暑秽加滑石、甘草;湿秽加神曲、茅苍。”正如雷少逸所说,夏季炎热多雨,
    由于长期闷热,自然界各种湿热秽浊之气弥漫j在这种环境中,人就容易感受
    秽浊、龌龊之气而突然昏倒,昏闷无声。按过去迷信的说法,北方称为“撞
  ·  客”,南方称为“客忤”,认为是撞见鬼了,或者撞见黄大仙了,实际上是感受了
    湿热秽浊、龌龊之气。因为暑湿邪气卒然侵袭人体,正邪相争,所以发热。热
    蒸湿动,所以有汗。湿热上蒙,清窍不利.就出现头晕、头胀、头痛。湿邪阻滞
  .  气机,所以见胸脘痞闷。胃气不降,则恶心、呕吐。热扰心神,所以烦躁。如果
2t}篓浊蒙蔽心包,就可以出现神昏。湿浊上蒙,清窍不利,堵塞在耳窍,就可见耳
弋.--聋。暑湿秽浊内蕴,所以舌苔腻,如果湿邪重,则苔白腻而脉濡;如果暑热重,
  .  则苔黄腻而脉濡数。
    【治法】芳香化浊,祛湿辟秽。
    【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藿香叶一钱(3g)  佩兰叶一钱(3g)  广陈皮一钱五分(4.5g)  制半夏一饯五分
    (4.5g)  大腹皮-钱(3g)(酒洗)  厚朴八分(2. 46)(羹汁炒)
    加鲜荷叶三饯(9g)为引。
    ’  【方解】所谓芳香化浊,祛湿辟秽,就是用芳香化湿的药物祛除暑湿秽浊
    之气。方中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浊。陈皮、半夏辛温燥湿。大腹皮、厚朴燥湿
    行气以降浊。荷叶芳香化浊以升清。如果以暑热邪气为主者,加滑石、甘草,
    也就是六一散,以涤暑利尿。如果以湿邪为主者,加神曲消导醒胃,茅苍术辛
    温燥湿。如果病情紧急,为了取用方便,也可以用藿香正气水。如果昏迷不
    醒,可以用通关散取嚏以开窍通关。还可以用玉枢丹,也就是紫金锭,用水化
    开灌服,以芳香辟秽,清热解毒。    、
    沦
    各
    篇
    中
  - - -l
湿温病的病因是外感湿热邪气。夏末秋初季节,气候炎热,降雨量多,湿
  广-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  热蒸腾,人体处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中,就容易感受湿热邪气而发病。在湿与
    热两种邪气中,初起往往是以湿邪为主,呈现湿重于热的证候。湿温病虽然是
    外感病,但是发病与否和人体的脾胃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脾胃功能健全,
  ‘  一般不容易发病。如果素体脾胃功能呆钝,平素就有水湿内停,再外感湿热邪
    气,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
    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指出,湿温病
  ’    的发生是因为“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在湿温病的发病过程中,由于温热郁蒸,往往是以三焦某一部位为中心而
    影响到其它部位,一般来说初起是起于上焦,然后渐次传于中焦、下焦。初起
  ·  湿热邪气先侵犯上焦卫分,但因为湿热是弥漫性的邪气,它也可以同时向里弥
    漫,所以常表现为以湿邪为主,卫气同病的证候,临床中既可见恶寒,发热,身
    热不扬,周身重痛等卫分症状,同时又有胸闷脘痞,纳呆不饥,舌苔白腻等气分
  -  证的表现。湿温病在上焦的证候除卫气同病外,还可以出现湿热酿痰蒙蔽心
    包证。这个证候的形成,是因为在湿温病的发展过程中湿热郁蒸,热邪煎熬湿
    邪,把湿邪凝聚成痰,从而寻致了湿痰蒙蔽心包,出现神志的变化。上焦病不
  .  解,就渐次传于中焦,由于湿温病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所以湿热病在中焦
。204。妻留l时间最长,而且变化也较多。湿温病传至中焦,初起多呈湿重于热。在
    rg过程中,如果人体的阳气旺盛,或治疗中大量使用温燥药物,它可以从
弋了厂言雹黧:向湿热并重转化。再进一步发展,还可以表现为热重于湿,甚至化燥
    成温而转化成温热病。如果人体的阳气素虚,或者治疗中过度使用寒凉药
    物,它可以从阴化寒,向寒湿转化,最终变成寒湿病。如果中焦湿热既不从
    阴化寒,又不从阳化热,往往是渐次传人下焦。因为湿温病是湿热两种邪气
    为患,湿邪不去则热不伤阴,所以下焦湿热并不损伤肝血肾精,而是阻滞在
    膀胱或大肠,导致水液代谢或食物代谢失常,出现小便或大便排出障碍。下
    焦湿热病也有湿盈于热与热重于湿的不同类型。在湿热病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湿热交混,一般来说不损伤阴液,只要不化燥成温,一般不入营分、血
    分,而是始终流连在气分,所以湿温病不论是在上焦.、在中焦、在下焦,都是
    以气分证为主。
    湿温病后期,有三种发展趋势。一种是湿热邪气已解而脾胃功能未复的
    后遗症。一种是从阳化热,化燥成温而转化成温热病,进而深入营分、血贫而
    见神昏、出血等症状,甚至气随血脱而见虚脱亡阳的危重证。一种是从阴化寒
  ‘    而转化成寒湿病,甚至损伤肾阳而见湿盛阳微,寒水内停之证。
  I    ”
  L一中篇各论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湿温病的诊断要点有五个方面。
    一是发病季节在夏末秋初,也就是夏秋之交。湿温病是肠道传染病,这个
季节如果饮食不洁,很容易导致传染。.    ~
    二是起病缓慢,,初起有恶寒,发热的表现,类似感冒,,但是恶寒重,热势不
扬,头身重痛,反应迟钝,胸脘痞闷,舌苔腻,脉濡缓,不能误诊为感冒。
    三是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所以病程长。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以湿热流
连气分阶段时间最长,大约持续十几天甚至二十多天。
    四是在病变过程中,可以出现白痔。在第二周至第三周,也就是第十四天
到二十-二天这个阶段,可以出现肠出血,便血鲜红或紫红,甚至气随血脱,导致
虚脱亡阳。
    五是暑湿病与本病都是湿热邪气致病,所以有相似之处。.但是暑湿病起
病急,初起即见高热,口渴,大汗,心烦,脘闷身重,脉洪数,它是以热邪为主而
夹湿。湿温病初起湿邪偏盛,热象不显。,另外,发病季节不同,暑湿病是在夏
季发病,而湿温病发生在夏秋之交。伏暑病与本病也有相似之处,但伏署是在
秋、冬发病,初起虽有表证,但以里湿热证为主,而且比湿温病初起热势重。
    湿温病是湿热两种邪气为患,所以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清湿与
热孰轻孰重,以决定用药是以祛湿为主还是以清热为主。男外,还要辨别邪气
所在的部位,以选择不同的药物,有针对性地治疗。病变初起,湿热邪气在上.
焦,一般是湿重于热,治疗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简称辛宣芳化法。.它
的作用是疏通肌腠,使腠理通达,,气机通畅,微有汗出而邪从汗解。这种治法
称为小汗法,是通过小汗而逐渐地向外透发湿热邪气。湿邪粘腻,难以速除,
所以只能用小汗法反复透邪,使湿邪逐渐消除。因为是小汗,不可能出一次汗
就把邪气排除干净,所以治疗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如果急于求成而误用‘麻
黄、桂枝这类大辛大温的药物,不仅不能发出汗来,反而鼓动湿热邪气上蒙清
窍,内闭心包,导致吴鞠通所说的“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的危重证。
湿热邪气传到中焦,治疗要以辛味与苦昧药物为主,辛能开郁,苦能燥湿。如
中篇各论—_J
    !囊一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厂一‘
    果湿重,应该用辛温配苦温,辛开苦降,燥湿降浊。如果湿热并重,要适当加入
    苦寒药,仍然是辛开苦降,燥湿清热降浊。如果热重,应该用苦寒与辛寒药物
    配伍少量燥湿药,以清热为主,兼以祛湿。湿热深入下焦,导致大、小便排泄失
  ’  常,治疗要因势利导,用淡渗利湿法,使湿浊从小便外解,热邪也就随着湿邪排
    出去了,这就是从湿中泄热的方法。如果热也重,可以在祛湿药中加入苦寒清
    利的药物,如栀子、竹叶、木通等,淡渗与清利并用,消除下焦的湿热。
    在治疗湿温病的全过程中,始终要考虑到脾主运化水湿,胃主受纳水谷,
    所以要加入健脾益气,醒胃消导的药物,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湿邪就容易排
    出。还要考虑到,湿热邪气往往容易弥漫三焦,导致气机阻滞,气不通则湿不
  ’  能去,气化功能不恢复,湿邪就没有通路,所以治疗中一定要加入理气行滞的
    药物。同时,也要考虑到肺主通调水道,所以宣肺的药物也必不可少。这几个
    方面都照顾到了,还要考虑到湿热邪气弥漫性的特点,它虽然在上焦,也往往
  ·  弥漫于中、下焦;在巾焦,也可以向上、下焦弥漫.;在下焦,也同时向中、上焦弥
    漫。所以,治疗中要兼顾三焦,治上焦不忘中、下焦;治中焦不忘上、下焦;治下
    焦不忘申、上焦,在选药的时候要注意配伍。这就是治疗湿热病的方剂中都有
  ·  兼顾三焦之药物的原因。
-必k    湿温病除了用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饮食禁忌,尤其是中、后期或者刚刚
盘惦
飞了,耋愈之初'一定要节制饮食,油腻、甜、粘、生冷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一定要控制,
  .  要进流食或半流食,防止加重脾、胃、大肠的负担而导致肠出血。在生活上,除
    饮食护理外,同时还要注意起居护理,防止因感冒而复发或因过度劳累而复
    发。因为不管是哪种情况导致复发,复发以后的病情都比原发病重。这是因
  .  为,原发病是健康人得病,复发者是虚人再发病,所以治疗起来更为困难,这个
    后果一定要考虑。
    湿温病后期邪气已解,脾胃功能未复者,可以用健脾醒胃的药物善后调
  .  理,但是不能用大补的药物,以防死灰复燃。湿温病如果出现从阳化热而化燥
    成温,就按温热病治疗。如果从阴化寒而转化成寒湿病,则应该用温化寒湿法
    治疗。对湿温病各种证候的辨证论治,下面将按照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
  .  于湿三种类型分类讲述。但是还要考虑到,湿温病一般都是从上焦到中焦再
    到下焦渐次传变,所以在按照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分类的基础上,在
    每个类型中再按照上焦、中焦、下焦的顺序排列讲述。这种讲述方法,可似说
    是以湿与热两种邪气比重的分类为纲,以病变部位为目的讲法。
    .  1..湿重于热
    湿重于热,是指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的证候类型。其临床特点是湿遏热
    .  伏、热象不显。因其病变部位不同,表现形式也有所区别。病变初起.,邪犯上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焦,往往呈卫气同病。如果湿热酿痰蒙蔽心包,可以出现神志失常。湿热传人  ‘
中焦,或在膜原,或在脾胃,都以湿阻气机为主要特征。湿热传人下焦,或湿阻
膀胱,或湿阻大肠,则导致饮食物代谢失常,二便排出障碍的病变。
    (1)湿热郁阻,卫气同病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或无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
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
不爽,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恶寒而身热不扬,是指恶寒与发热相比较,热象不显而恶寒
突出。湿邪粘滞,,阻滞气机,使体表气机不畅,体内阳气被阻而不能宣达于体
表,所以恶寒突出。病人在恶寒的同时也存在发热,但是由于湿热裹结,热蕴  ·
湿中不得发越,所以热象不明显,这种热型就称为身热不扬。热蒸湿动可以有
少量的汗出,但是汗不多,是少量的粘汗,这是湿邪外蒸的表现,不是津液外
渗。如果湿邪较重,气机不通,也可以无汗。午后申时是阳明经气主令,阳明  ·
是多气多血之经,这段时间正气充盛,抗邪有力,所以体温比其它时间更高。
这种病人体温一般在38℃左右,午后可以升高到39℃左右,所以称为午后热
甚。湿是有形之邪,重浊粘腻,湿那粘着于周身,所以出现头重如裹,周身沉  ,
重,肢体倦怠沉重而有紧柬感。上面所说的这些症状与感冒相似,应该加以鉴    L
别。它与感冒的不同点主要在于这种病人有表情淡漠的特殊表现。感冒的差_-孝差
人没有神志异常的变化,而这种病人从发病就开始发呆,所以吴鞠通称之为
“秋呆子”o这是因为,湿热郁蒸,湿浊像雾一样笼罩在胸腔,以致清阳不宣,
使神志活动发生了障碍而反应迟钝,表情谈漠,呈无欲貌,但是并没有陷入昏
迷。面色淡黄,是湿阻气机,气血不能上荣所致。!四肢发凉,是湿阻气机,阳气  ,
不通,阳气不能达于四末的表现。湿邪弥漫于里,气机不通,所以胸闷脘痞。
湿邪困阻脾胃,升降失常,脾胃呆钝,所以纳呆不饥,没有饥饿感。如果胃气上
逆,还可以出现恶心甚至呕吐。湿邪下注大肠,则大便溏泄,但是因为湿阻气  ,
机,腑气不通,所以大便虽溏,却粘滞不爽,排出不畅。小便不利,是因湿阻气
机,水道不利所致。因为湿热裹结,热蕴湿中,不扬于外,所以舌苔白腻。脉象
濡软,缓怠无力,是湿邪弥漫,气机不畅的表现。通过这些临床表现可以看出,  .
湿温病初起,是以湿阻气机为主要特征,因为热蕴湿中,热象不明显,所以说这    ;
种证候类型属于湿重于热。从这一系列的症状来看,甄有湿热邪气在手太阴
卫分的表现,又有湿热弥漫于里的气分见症,所以诊断为上焦卫气同病。
    【治法J辛宣芳化,宣气化湿。    :
    【方药】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藿朴夏苓汤(<医原》)    -/
    中篇各论—J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厂一。
    藿香二饯c6g)  半夏钱半(4.5g)  赤苓_钱(9g)  杏仁三饯(9g)  生慧仁四镘
    (12g)  白蔻仁六分(I.8g)  猪苓钱半(4. Sg)  淡豆豉三饯(9g)  泽泻饯半(4.5g),厚
    市卜·饯(3g)
  ’    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五饯(isg)  飞滑石六镜(18g)  白通草二钱(6g)  白.蔻仁二镬(6)  竹叶
    二饯(68)  厚朴二钱(6g)  生薏仁六钱(18g)  半夏五钱(15g)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解】辛宣芳化,.是辛温宣透、芳香化湿法的简称,是指选用辛温芳香的
    药物,用其辛温来宣表透邪,用其芳香来宣化湿浊,使邪气从表而解的治法。
  ‘  但是因为湿邪同时也弥漫于里,又影响到上、中焦气分,所以还要用辛开苦降,
    淡渗利湿的药物以祛除气分之湿。又要配伍健脾醒胃,理气行滞之品以宣通
    气机,使气行则湿动,从而达到宣气化湿的目的。藿朴夏苓汤中,以辛温芳香
  ·  的藿香、淡豆豉与杏仁相配,共同开通上焦肺气,宣化湿浊,使邪气从表而解。
    半夏与蔻仁有辛温开郁燥湿的作用,而且蔻仁还能芳香醒胃。厚朴苦温燥湿,
    行气降浊。半夏、蔻仁、厚朴三药相配,辛开苦降,燥湿降浊,宣畅中焦气机。
  、  赤茯苓、生慧苡仁、猪苓.泽泻淡渗利湿,而且赤茯苓、生惹苡仁还有健脾作用。
时‰  这个方剂辛宣芳化、辛开苦降、淡渗利湿三种祛湿法并用,同时配人了健脾醒
事兰、理气行滞之品,应该说组方是相当全面的。但是也小有缺点,因为湿邪毕
  .  竟是以上焦卫分为主,方中宣透的力量稍嫌不够,临床使用中可以加苏叶、白
    芷这类辛温芳香的药物。藿朴夏苓汤中的药物,总体来看是以温性为主。这
    是因为,其证候属湿重于热,而湿邪非温不化,所以治疗重点在于祛湿,湿去则
  .  热不独存。如果过早、过多使用寒凉药物,反而容易导致湿邪冰伏。
    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中,吴鞠通提出湿温病初起在上焦的证
    候用三仁汤治疗,他说:“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
  .  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汗之则神昏,耳
    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捆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
    仁汤主之。”他在本条分注中又说:“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
    气,气化则湿亦化也。”三仁汤中用杏仁配竹叶宣透上焦以开通肺气。用白蔻
    仁、厚朴j半夏辛开苦降以行气燥湿降浊。用生惹苡仁配滑石、.通草淡渗利湿,
  ’  生慧苡仁还有健脾作用。这个方剂的特色是用杏仁,滑石、通草这三味药相配
    伍以通利三焦水道。这个方剂体现了开上、畅中、渗下的原则。三仁汤中杏仁
    的用量达五钱(15g)之多,突出地体现了吴鞠通所说的“轻开上焦肺气”的观
    点。但是对湿温病初起卫气同病的证候来说,这个方剂辛宣芳化的宣表作用
    毕竟不足,临床使用时可以加蓉香、白芷、苏叶等辛宣芳化药物。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
    三仁汤与藿朴夏苓汤都是开上、畅中、渗下的方剂,二者的区别在于:藿朴  ‘
夏苓汤中有藿香与豆豉,透表的力量强;三仁汤.中有竹叶与滑石,从湿中泄热
的力量稍强。在临床中可以根据病情酌情选用。
    湿温病初起卫气同病的证候恶寒而身热不扬,与太阳伤寒有疑似之处,但  ’
脉不浮紧而濡缓,而且舌苔白腻,所以不能用麻黄、桂枝之类的辛温药大发其
汗,以防鼓动湿邪上蒙清窍,内闭心包而致“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其午后热甚,脘痞纳呆,大便溏滞,又疑似于阳明热结,但面色淡黄,无腹满痛  ’
拒按,所以不可妄用苦寒攻下,以防损伤脾阳,反致“洞泄”不止。其脉弦细,
午后身热,疑似于阴虚症状,但舌苔白腻,脉濡缓,所以不可用滋腻朴阴之品,
以防滋腻敛邪助湿而致“病深不解”。
    (2)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昼轻夜重,昏则谵
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涌滑或濡滑数。
    7  ■
    【证候分析】身热不扬,说明热蕴湿中而不得外扬。午后热甚,是申时阳
明主令,正邪相争激烈的表现。所谓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是指在湿热郁蒸的过
程中,热邪煎熬湿邪,使湿邪逐渐凝聚成湿痰而蒙蔽了心包。因为心包被湿痰
蒙蔽,所以就导致了神志失常。但是热势不重,所以病人昏迷的程度浅,表现
为时昏时醒。昼轻夜重,是因为夜间温度低,阴寒盛,湿痰易于凝聚而使心石j荤莹
蒙蔽状态加重,所以表现为神昏以夜间为重。昏迷的时候可以出现谵语,醒转
来的时候也不像正常人那样完全清醒,而是发呆,反应迟钝,但是对外界刺激
有反应.,呼之能应。总之,时昏时醒说明昏迷的程度不深。这个证候是气分
证,是气分的湿痰蒙蔽了心包。湿与热两种邪气的存在形式是热裹在湿中,热  ,
邪把湿邪煎熬成痰,从外面把心包蒙住了,热邪并没有深入到营分,也没有损
伤营阴,所以舌不红绛。舌苔白腻,脉濡滑都表明是气分的湿痰重而热象不明
显。如果病人阳气不虚,病情逐步发展,热邪不断煎熬湿邪,湿邪就逐渐凝聚,  ..
裹在湿中的热邪就逐渐显露于外,向湿热并重转化而出现舌苔黄腻,脉濡滑而
数的表现o    -
    【治法】化湿清热,芳香开窍。
    【方药】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石菖蒲三钱(9g)  广郁金二戗( 6g)  炒山栀三饯(9g)  青连翘二钱(65)  细木
通一钱半(4.5g)  鲜竹叶三饯(9g)  粉丹皮三钱(9g)  淡竹沥五饯( 15g)  灯心二钱
(6g)  紫金片(即玉枢丹)五分(1.5g)
    芬合香丸(方见暑温章)
    中篇各沦—J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一

    至宝丹(方见风温章)
    【方解】菖蒲郁金汤的君药是石莒蒲与郁金。菖蒲辛温芳香,化痰开窍。
    郁金辛寒,行气活血,是气中血药,能促进气血流通。湿痰阻滞气机,血液也不
    通畅,所以在行气的同时兼以活血,疗效更好。方中的丹皮辛寒,也是活血药。
    热邪并没有进入营分、血分,为什么要用凉血药呢?因为湿热裹结,热邪不能
    向外散,它就容易逼入血分,为了防止热邪进入血分,所以用辛寒的郁金和丹
    皮凉血透热,以阻断热邪进入血分的途径。菖蒲与郁金这一对药经常一起配
    伍使用,在行气活血,芳香开窍的作用上互相促进。方中的竹沥有清化热痰作
    用,配合菖蒲、郁金化痰开窍,但是竹沥大寒,在湿痰重的情况下,用量不宜太
    大。紫金片就是把紫金锭切成片,又名玉枢丹,是常用成药,有辟秽解毒化浊
    的作用。菖蒲、郁金、竹沥、紫金片是通过化湿痰而芳香开窍。山栀、木通、竹
    叶、灯心草导湿热下行,从小便而出。连翘透热外达。这个方剂既能清热,又
.  .  能透热,也能导热下行,使邪有出路,同时还有芳香辟秽,化痰开窍之功b但是
    它芳香开窍的力量毕竟不足,所以在湿重于热,以湿为主的情况下,要配人苏
    合香丸,用其辛温芳香之性,燥湿化痰开窍。如果病情逐渐发展,舌苔由自转
  ·  黄,脉有数象,说明湿邪逐渐从阳化热,已经呈现湿热并重之势,这时候就不能
    “温开”的苏合香丸了,而应该用“凉开”的至宝丹。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莘圣导翟甏于湿重于热,又可以见于湿热并重,临床辨证要注意观察舌、脉。从
    舌象上看,要注意舌苔白腻还是黄腻;从脉象上看,要注意脉数与不数。舌苔
    白腻、脉不数,用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舌苔黄腻、脉数,用莒蒲郁金汤送
    服至宝丹。从发展趋势来看,如果病人是阳盛体质,治疗中又大量地使用辛温
  .  燥烈的药物,使湿邪越来越少而热邪越来越重,最后就可以从阳化热,使湿痰
    凝聚成热痰而使证候发生变化,转化成痰热蒙蔽心包而陷入深度昏迷,治疗就
    要用安富牛黄丸清热豁痰开窍了。这里是说有这种发展趋势,一般来说不至
    于发展到那么严重的程度。
    痰热蒙蔽心包证与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这两个证候都有神志昏迷的表
    现,但病变的性质不同,轻重程度有异,二者要仔细鉴别。从病变的类别来看,
  .  痰热蒙蔽心包证见于温热病;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见于湿热病。从病因来看,
    痰热蒙蔽心包证是温热邪气;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是湿热邪气,而且初起是以
    湿邪为主,热蕴湿中。从病机来分析,痰热蒙蔽心包证是温热邪气灼液成痰,
    热痰形成之后蒙蔽丁心包,它不仅有痰蒙,同时热邪又深入血脉,消耗营阴,内
    .    .
    扰心神,是既有痰蒙又有热扰,所以病情危重;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是湿热郁
    蒸,热邪煎熬湿邪,使之凝聚成痰,痰由湿生,所以它是湿痰蒙蔽心包,正因为
    是湿痰,所以热邪仍然包裹在湿痰之中而不入血脉,不伤营阴。从证候类型来
  L一中篇各论
    一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看,痰热蒙蔽心包证属气营两燔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虽然有神志的改变,  ‘
但是因为它没有营阴损伤,所以属气分证b正因为这两类证候的病变阶段不
同,一属营分证,一属气分证,对人体的损伤程度不同,所以临床表现也不同。
痰热蒙蔽心包证的表现是神昏谵语或昏愤不语,昏迷的程度很深,昼夜都处于  ’
深昏迷状态,呼之不应,同时见痰壅气粗;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的表现是时昏
时醒,昼轻夜重,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昏迷的程度轻、浅。从舌象、
脉象来看,痰热蒙蔽心包证见舌蹇短缩,舌质红绛.,苔黄燥,脉细滑数;湿热酿  ·
痰蒙蔽心包证的舌质没有变化,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从治法来    .
看,痰热蒙蔽心包证因为是热邪深入营分,损伤营阴,所以要清心凉营,同时要
滋养营阴,又因为热痰胶结难解,所以还要豁痰开窍;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因  .
为是湿邪重,所以要以化湿为主,同时兼以清热,又因为它是湿痰,不是热痰,
也不胶结,所以要用芳香的药化湿开窍。从治疗的方药来看,痰热蒙蔽心包证
要用清官汤送服“三宝”,其中首选安官牛黄丸,用清官汤凉营养阴,用安宫牛  ,
黄丸豁痰开窍;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要用菌蒲郁金汤送服芳香开窍药,或用荪
合香丸,或用至宝丹。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见舌苔白腻、脉濡滑,千万不
能用安宫牛黄丸,防止它冰伏湿邪。“冰伏”这个词是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
指在湿邪重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大剂量的寒凉药,就把湿邪冻成冰块伏在体_蔓^▲一
内.如同把心包冷冻起来而使昏迷程度加深’也就难以化解了。依此类推,在l罕o
温病的治疗中,凡是湿重于热的证候,都不能过早使用寒凉药物,而是要用温
化的方法祛其湿邪,湿去则热无所依附,必然随湿邪而外解,这就是通常所说
的湿去则热不独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