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嘏《江楼感旧》,作者登高望远,望月怀人

 古稀老人赵 2019-11-13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赵嘏的《江楼感旧》诗。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江楼感旧》,作者登高望远,望月怀人

《江楼感旧》

本诗首句“思渺然”,和前面“归思方悠哉”,“乡心正无限”一样。独上,直点孤独的心境。“上江楼”,江楼一般都很高,也看得很远,古人登高意欲使心境开阔,扫除心中的阴霾,于是“上”这个动作本身,就说明了诗人情绪的阴郁和茫然。当然,茫然的背后,可能是失落,痛苦以及为种种情绪所围裹的无奈。紧接着,诗作写眼睛所见。“月光如水水如天”,写月光就像清水一样的明亮、澄澈,而此夜宇宙澄清,水天一色,于是在地面,在空中,在银色月华的普照里,上下敞亮空灵,浑然一体。这样一个夜晚,宇宙亮彻。如此夜晚,如此良宵啊。

赵嘏《江楼感旧》,作者登高望远,望月怀人

这第二句是写登上江楼后,满目所见。当然,喜欢咀嚼诗歌滋味的人,可能有种感觉,就是这第二句写起来很突然。有人可能说怎么会突然呢?这两句在结构上很融洽,首句写上楼,次句写所见,没有任何问题啊但是,在细心人看来,首句写人的心境阴郁、黯然,而次句忽然敞亮、澄澈,既是环境的描写,又是心境改变的写照。

赵嘏《江楼感旧》,作者登高望远,望月怀人

而这,当然是诗歌的内容而非结构的内在性的对比。当然,这又有衬托的意思。以首句衬托次句,以显示次句——实际上,则是要凸显登高的所得:宇宙的浩瀚和明亮,驱逐了心灵的狭隘、黯淡和忧郁。以上两句,诗意似乎做足,心情也获得了足够多的开阔。然而,诗作第三句在结构上进行强有力的折回与逆转,使诗歌由明亮的色彩转向了阴郁。

赵嘏《江楼感旧》,作者登高望远,望月怀人

我们接着看。“同来望月人何处”,它的出现,使诗歌获得了数层逆转或转向。这一句不是简单地与本诗的次句相关联,而是突然斗转星移,将开头两句由当前时态翻成了过去的某一个场景,而且景界也由实景变成了虚拟之景。这是第一层转向。再看,由于第三句出现,而使得本诗的前两句强烈的对比,获得了一个极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诗歌抒情主人公由首句的孤独、苦闷,到次句登上江楼之后,因偶遇冰清玉洁的“同来望月人”,而使两颗孤独、忧郁的心灵,在相遇、相感之中冰消雪融,而存在于两人的心中的阴霾,也都烟消云散。于是,在眼前宇宙的澄澈里,他们纯洁的心灵与这宇宙合而为一了。这是第二层转向。

赵嘏《江楼感旧》,作者登高望远,望月怀人

赵嘏

第三层,再度折回。可能,自去年今夜的相会之后,他们之间有了一个约定就是今年同夜,再在此楼相会,但因种种原因,去年的望月人没有再度出现,果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期待变得茫然,于是美好的心境便再度回折,忧郁笼罩着内心,而眼前的月色也笼罩着一层忧郁。而今,如此良宵,如此美夜,又是同样的月光同样的夜晚,同样澄澈的世界,因为同心之人的缺失,风景已经与去年大不相同。

赵嘏《江楼感旧》,作者登高望远,望月怀人

赵嘏

结句说“风景依稀似去年”,有一种物是人非的追念和淡淡的烟愁。所谓“风景依旧”,是说风景可能还是“月光如水水如天”。但真的同去年一样吗?其实,风景是否相同并非关键所在,而是,诗人期盼着的“同来望月人”,是诗人的知音同契才是最为重要的。所谓“风景依稀似去年”,只不过是诗人表达遗憾的极为委婉的说法。这首诗感情写得很真挚,表达手法很别致,通过对比,通过内容和结构上的粘连,使得“望月怀人”的主题获得了非常温情而委婉的显示。

参考资料

《江楼感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