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奇台有座叫唐朝墩的古城遗址,据考证,唐朝墩古城就是唐代的轮台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天宝13年(754年)至德二年(757年)出任北庭都护府都护封常青的判官期间,他常往来于北庭和轮台之间,并在轮台创作了数首与饮酒有关的诗篇。例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一诗中“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一诗中“轮台客舍春草满,颍阳归客肠堪断。……中酒朝眠日色高,弹棋夜半灯花落。……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等。尽管那时的酒也许不是蒸馏酒,但是轮台——也就是古城奇台酿酒饮酒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初年(1403年)持节大臣陈诚所著的《西域番国志》中对别失八里所辖的奇台一带就有“饮食惟肉酪,间食米面,稀有菜蔬,小酿酒醴,惟饮乳汁。”的记载。这里的“小酿酒醴”应该指的是粮食酿造的蒸馏酒,也就是白酒,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兰州历史博物馆馆史记载:“古城酒始于明朝,发展在清代,盛于当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历史”。 到了清代,古城酒酿造盛极一时。清代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纂纪昀得饮此酒,赋诗赞曰:“十里闻酒香,无需问牧童。”清道光进士黄浚谪戍新疆,去巴里坤查案,经奇台而作《戈边野色》中,有诗句:“夕照红连圈马地,酒城青黯野回家”,正是对奇台古城美酒繁荣昌盛的实录。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山西人张氏在北斗宫挂牌开张“杏林泉”,名曰“杏林泉”,以泉周围杏树成林而得名。 据《奇台县志》记载:清代乾隆中期奇台市场繁荣,人丁兴旺,工商业发达,酿酒业发展很快,段氏在县城东大街市口开永生泉酒作坊,罗氏开大生泉酒作坊,晋人张氏在北斗宫开设杏林泉酒作坊。 据《奇台县志》记载: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各地人口陆续迁入奇台,四路商贾接踵而至。《杏花村汾酒文化丛书》中的记载中有“新疆古城大曲,是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由山西汾阳杏花村酒师来到新疆奇台县建烧锅,才成为西北边陲著名酒品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王朝在奇台堡(今老奇台镇)设立奇台县,隶属镇西府,奇台县管辖今之奇台县全境、木垒县全境和吉木萨尔县大部。至咸丰年间,汉民已过7000余户,这时奇台“承平已久,闾阎相望,比户可封,阡陌纵横,余粮栖亩,最为富庶。商务成为新疆的中枢,缠市之盛,为边塞第一。” 光绪以来,随着阿古柏侵略者被剿灭和伊犁的收复,新疆出现了新的繁荣迹象,尤其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奇台县治由老奇台迁到古城后,古城奇台不但是经济中心,也成为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古城酒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酿酒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地再度兴起,白酒产量猛增,这种兴旺的发展势头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古城酒业公司在一次施工中,偶然发现了一个砖砌窖池和一个储酒木酒海,可以看出当年的酿酒规模和产量,尤其是高1.4米,宽2.4米,容量达4千千克的木酒海向我们展示了当年私家酿酒作坊白酒产量。该木酒海上书写有“宣统贰年(1910年)新正月吉立”字样。据专家鉴定,该木酒海属于国家珍贵文物。 ![]() 民国初,古城酿酒业持续发展,酿酒作坊不断增加,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人口不足1万的古城镇,酿酒作坊多达20多家,白酒总产量每年达到90多万斤。不仅如此,古城酒的酿酒技艺开始向外传播。据奇台文史第四辑中记载:“说起古城酒与三台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台‘富盛源’烧坊掌柜霍登甲为了多出酒,出好酒,曾来奇台县聘请‘德兴隆’酒大师韩孟玉,邹德山前往三台酿酒,再则,古城山西商号在三台镇也开了学号。较著名的是由孔庆华经营的‘天源盛’专司酿酒卖酒,直到1945年才撤出三台。” 民国10年(1921年),外蒙宣布独立,与中国的商贸往来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关停了古城奇台的驼运之路,古城白酒销路受到很大影响,期间虽然仍有私商由阿山转运,但是销量大大减少。 民国22年(1933年),盛世才借“四一二”政变发生之际,攫取了新疆最高统治权,新疆进入了盛世才军阀独裁统治时期。盛世才统治初期,为了巩固其统治权,在政治上亲苏反帝,制定出台“六大政策”。同年5月中旬,马仲英二次挥师新疆,迅速占领木垒,攻占奇台。为了筹措继续西进的军费,马仲英强迫奇台商会发行了《奇台商会流通券》,大肆搜刮民财。同时,为解决粮秣紧缺问题,还强行查封了古城奇台所有的酿酒作坊,奇台酿酒业暂时停废。马仲英占据奇台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对奇台县的经济损害很大,包括酿酒业在内的各商家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民国23年(1934年)8月1日,盛世才把省军命名为“反帝军”,取消了国民党军队的统一番号,实行地方自治,与关内经济来往仅限于民间,致使关内货物滞塞,奇台商业逐渐陷于萧条。在此情况下,古城白酒外销明显减少,白酒酿造业出现衰退迹象。在盛世才主政时期,凡是粮食歉收的年份,政府都要禁止酿酒,对于不执行禁止酿酒令者,会遭到刑事处罚。古城酿酒业,国家安宁则兴盛,战乱饥荒则衰败。 民国25年(1936年)后,酿酒业再度兴起。当年全县酒产量增长至70万公斤以上,其中销往外地的酒占总产量的30%。1938年奇台县把已有的“义兴泉”、“恒太源”、“万裕隆”、“永合泉”、“杏林泉”、“复兴隆”等14家烧酒作坊合并为五大作坊,都以方形为池,倚“泉”而建。 |
|
来自: 昵称67330032 > 《古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