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代的霸主为什么必须讲仁义?

 七侠荡寇志 2019-11-14

春秋时代的霸主为什么必须讲仁义?

齐桓公

春秋早期的政治与战争,与后世有很多不同。西周时,诸侯如果不按“周礼”行事,不纳贡、不朝觐、不参加盟会、不派兵随周王征讨等,都会遭到周王的惩罚。同时,周王也负起保护诸侯国免遭戎狄入侵、平定诸侯国内乱,以及协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的责任。后来霸主继承和代行的是周王的这种职责。

可以说,“争霸”运动的初期,实质是一场周文明的自救运动。从齐桓公的“争霸”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前期,“霸主”地位主要是一种荣誉,而不是获得实利的资本。战争的目的,是使各国遵守国际秩序,而不是灭掉其他国家。楚晋两国一百多次讨伐郑国,却都没有把它灭掉,就是证明。事实上,齐桓公调节各国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会盟而不是战争。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其中事关天下全局的就有九次,因此才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说。他经常用军事威慑和政治外交谋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条件,用“轻其币而重其礼”(《国语·齐语》)的外交手段控制诸侯,把对手束缚在周礼的框架之内。与楚国的召陵之盟是其中典型的一次。

春秋时代的霸主为什么必须讲仁义?

春秋五霸

在齐桓公当政期间,中原国家有力地抵御了外族的入侵,而内部则没怎么发生大的战争。在他的倡导下,各盟国之间通过和平外交方式,化解双方的矛盾,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生命损失。正因如此,孔子才极力赞美齐桓公的丰功伟绩,认为桓公为存亡国,继绝世,可谓功高盖世。

所以,春秋早期,诸侯争霸的第一个条件是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获得其他诸侯的衷心拥护。史记说:“唯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荀子》就认为“以信立者而霸”,赵岐又是把五霸视同为“直道而率诸侯”。虽然进入春秋之后,“周礼”已经遭到破坏,但是它是各国公认的唯一准则这一点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时期“许多诸侯国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仍坚持以‘礼’行事,把‘礼’作为治国、外交的手段。‘礼’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持社会秩序的本质特点使它在治理国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竹简,战国

这一点,在葵丘之会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齐桓公扼制了楚国北上势头回到中原后,他“攘夷”功业之盛达到顶点。公元前651年夏,他主持各国,在葵丘举行会盟。周王对齐国的阻楚之功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弓箭和马车。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孟子·告子下》记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的“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可见维护周礼或者说维护周政治文明,是齐桓公的首要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