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博科夫《看,那些小丑!》,文学生涯的独特回忆

 燕山茶社 2019-11-15

纳博科夫《看,那些小丑!》,文学生涯的独特回忆

《看,那些小丑!》中译本

《看,那些小丑!》是纳博科夫去世前三年(出版于一九七四年)的长篇小说,应该是他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作品了(还有一部未写完的《劳拉的原型》)。无疑这部小说是纳博科夫对本人写作生涯(或者说文学生涯)的一种独特的回忆,只不过是用了虚构的形式。

事实上,《看,那些小丑!》和纳博科夫第一部英语长篇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有点相似,都是以作家为主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但此书是作者的自述,后者则是叙述者对作家的追述。

很明显,《看,那些小丑!》中罗列的主人公的俄文作品或是英文作品其实也对应着纳博科夫的真实作品,如《塔玛拉》与《玛丽》,《红礼帽》与《斩首之邀》,《挑战》与《天赋》(还有《荣耀》),《见到真相》与《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海滨王国》与《洛丽塔》,等等。对于熟悉纳博科夫小说的书迷来说,这些自是稍加留意就能辨认出来的。当然,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又对这些作品进行了巧妙的改写,或者说二次创作。

对了解纳博科夫生平的人来说,《看,那些小丑!》也不难发现融合了他的生平,例如他大学讲课的经历(不介绍作家生平的授课风格),还有现实中身边的人物也成为了书中的角色(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蒲宁)。有趣的是,在康奈尔大学教授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时,纳博科夫特别强调了书中的“我”绝不等同于真实的作者本人,将来他所回忆康奈尔的自己也不是真实的纳博科夫。(见《文学讲稿》)

关于书名的题解,见于小说第一部分(全书共七部分)的第二章节,叙述者的姑婆说:“草木是小丑,文字是小丑。场景、数字都是小丑。把两件东西放在一起——玩笑、形象——就有了一个三料小丑。来吧!玩吧!虚构世界!虚构现实!”这些话还是让人费解的。如果牵强附会来理解,也许说的是文学就像小丑向观众(读者)表演的具有欺骗性的把戏。

我们也可以想起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则和小丑有关的寓言:“一场大火在某剧院的后台突发。一个小丑跑出来通知公众。众人认为那只是一个笑话并鼓掌喝彩。小丑重复了他的警报,他们却喧哗得更加热闹。因此我认定世界的末日将在所有聪明人的一致欢呼中到来: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个玩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