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应该避免给予孩子过度关注

 人生如玩游戏 2019-11-15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而让我们不停地为他们忙碌,并且我们觉得不高兴或者烦躁时,我们可以确定自己正面临孩子要求过度关注的情况。

一家人到度假小屋避暑。爸爸出去钓鱼了,妈妈在厨房忙碌。两岁的小红站在门口。“妈咪!”“怎么了?”“妈咪!”“什么事,宝贝?”“妈咪!”“我听到了,宝贝,什么事?”“妈咪!”妈妈放下手里的事情,走过去。“什么事呀?”“散步!”“等一会儿哦。”妈妈回到厨房继续忙。小红仍然站在门口,鼻子贴在纱门上。“妈咪!”“又怎么了?”……同样的情况重复了三次。当小红第四次重复时,妈妈再次走向她:“哦,好吧,小红,我们出去散散步,但我等一下要回来做晚饭哦。”妈妈牵起小红的手,扶着她下了台阶,两人一起去散步。

小红没有过去找妈妈,而是让妈妈过来找自己,妈妈的回应是对小红寻求过度关注的最终妥协。

这个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并不快乐,她认为当她不能得到关注的时候,她就没有了价值感,没有了家庭地位。她不断寻求确定自己是否重要。因为有这样的自我怀疑,当妈妈注意到她,她就停一下。很快,她又会产生同样的潜意识疑问:“妈妈仍然会关注我吗?”“我在妈妈心目中有重要位置吗?”这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会产生多么可悲的影响,而且妈妈在此时也觉得很无奈。

每次小红的做法得到妈妈回应时,就是一次成功,

这样反而给小红渐渐形成了一堵“墙”,这堵“墙”让小红没有寻求获得自我价值的其他方式。每次她这样叫妈妈,都会成功。我们假设妈妈停止自己的回应模式,不再回应小红的过分要求,小红没有得到她习惯的妈妈的回应和妥协,她将会——刚开始会有不满和反抗——寻找不同方式解决她的无聊。

这里不是说任由小红自己去寻找,这样有可能使小红做出破坏性行为,而是妈妈可以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帮助。妈妈可以在看到她有恰当行为时,给予她鼓励。就现在的情形而言,妈妈对自己不够尊重,任由女儿把她当成奴仆。同时,妈妈也表现出对小红的不尊重,她不相信女儿有独处的能力。

妈妈可以不理会小红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唤,第一次叫她的时候,妈妈可以愉快地回应,告诉女儿她现在很忙,但不用走过去。小红又叫妈妈时,她可以不做任何回应。小红可能会尖叫,妈妈可以继续忙自己的事情,保持情绪稳定平和。妈妈有权继续工作,也有义务和责任训练孩子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小红没有权利随心所欲,想出去散步就把妈妈叫出去散步。妈妈不对小红忽然兴起的念头让步,可以跟小红设定一个散步的时间,让小红感受接受规律和顺应环境的好处。如果小红走过来要求妈妈去散步,妈妈可以说:“现在还没有到散步的时间,宝贝。”然后不再说什么,不论小红做什么,妈妈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继续做她的事情。

下午妈妈的朋友来家里喝咖啡,三个孩子中的老小小丽跑过来告另一个孩子的状。妈妈说:“嗯……我想可能她今天下午有点不舒服吧。”小丽问:“为什么?”妈妈努力向她解释。可是每次妈妈讲完,小丽又问:“为什么?”最后妈妈让小丽出去玩,好让她和朋友继续聊天。小丽出去了,没过一会儿又回来问:“为什么?”大部分时间都被小丽这样浪费掉了。妈妈向朋友承认:“每次家里来客人,她就用这招儿来引起注意。”

妈妈知道这是小丽的招数!小丽是老小,认为自己应该拥有所有的关注,让妈妈为自己忙个不停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让妈妈的注意力不被朋友占据,比自己和伙伴玩耍及友谊更重要。而妈妈似乎不明白女儿的行为不恰当,屡次原谅她。妈妈明白她的招数,却不明白招数后面的心理含义。一旦认识到女儿让她一刻不得闲是因为如果得不到妈妈的关注,她就会感到不安和迷茫,妈妈就能学会拒绝给予女儿过度关注,这样才是真正帮助她成长,并学会自我满足。

当着客人的面训练孩子不容易,小丽第一次打岔时,妈妈可以说:“我明白你的意思,现在家里有客人,你是想继续和伙伴玩先不打扰我们,还是在你自己房间玩更高兴?你来决定吧。”这样给孩子选择,能够提高她的合作意愿。

当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时,我们可以审视一下当时的情况。孩子是真的想要了解知识信息吗?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孩子无休止地问“为什么”其实并不是想知道答案,而是要让父母保持对他的关注。当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时,他的表情怎样?他是好奇吗?他的问题合理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为什么”是不合理的问题,是为了让父母为自己忙碌。他利用父母想“教”他的念头,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并不是真的想学习。

如果我们停下来,仔细观察一下,就能很容易发现不同。如果孩子反复询问相同的内容,方式也是一遍遍重复,前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第二个问题就冒了出来,是为了问而问,而不是为了学而问,那我们很有可能掉进了这个陷阱。我们可以笑着给孩子一个会心的微笑:“我喜欢这个‘为什么游戏’,只是我现在必须去做别的事情了。”或者,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和紧闭的双唇,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不喜欢自己的把戏被识破,所以他有可能表现出无辜、生气、愤怒,或者用变本加厉的方式想要得到更多关注,这时候父母不用惊讶,可以平静地暂时离开现场。

当我们不再对孩子要求过度关注给予回应,我们必须在他们合作及表现好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确立自己的价值。当小红自己玩时,妈妈可以说:“小红,这样真好,你知道怎么照顾自己了。”当小丽和伙伴玩得愉快时,妈妈可以说:“我看到你和朋友玩得很开心。”

我们需要给孩子关注,但我们也需要察觉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之间有何不同?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而让我们不停地为他们忙碌,并且我们觉得不高兴或者烦躁时,我们可以确定自己正面临孩子要求过度关注的情况。我们来审视这个情况:孩子要求的是什么?如果我们不介入,孩子自己能否处理?如果我们有所回应,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我们的反应会帮助孩子懂得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还是会导致他认为自己无助、无力,需要他人帮助才行?我们要帮助孩子根据不同需求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我们要进行这样长期的正面影响,而不是获得立竿见影的短期满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