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印章为什么要“残破”?原因、好处与规律如下

 冬不拉拉 2019-11-15

以“残破'寻求的主要情趣

(1)虚实相生舒展透气

篆刻印章过于平整易板,适当残破则可得虚实相参之美,又可以残衬全,产生和谐之美。如明代汪关所刻“王庆長氏”印,“庆”、“長”二字繁刻成白文,其中多破损粘连之笔,两字的上部形成了大片白块,既有空灵舒展之感,又与“王”、“氏” 二字的空白相呼应。两字中似断似连的红线,与“王”字有断有连的朱文笔道相呼应,更显得有神。“王”字极简,却有五处断笔,以此反衬“氏”之全,更觉奇趣横生。

篆刻印章为什么要“残破”?原因、好处与规律如下

又如吴昌硕所刻“無須老人”印,红底较多容易板,故在大片红底中残破出许多白点,既得虚实相生之趣味,又使全印生动起来。各字的起笔处,笔画较粗,井在两边做了不少残破,似书写在宜纸上墨汁渗出的毛刺效果。

篆刻印章为什么要“残破”?原因、好处与规律如下

再如“寿伯”印,却在大片空白中留下不少自然的红点。既得虚实相生之趣,又生动和谐,新颖别致。

篆刻印章为什么要“残破”?原因、好处与规律如下

(2)使笔画断续粘连以求气势贯通

古代封泥年久残破,笔画、边格之间多断续粘连,若即若离,笔断而气连,形残而意全,气势贯通,神完气足。名家精心仿之,以增强作品的气势。如吴昌硕仿封泥之作“明道若昧”印,残破得浑然天成,断中有连,连中有断,气脉贯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古朴生动,令人见而难忘。

朱文印多以实体相粘接,白文印则多以残破相粘接。有些地方的残破,表面上并不相连,但仔细看又好似有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全印连结在一起。篆刻术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气”连。如,吴昌硕所刻“莫銕(銕同铁)”印的残破,既破除了空处的呆板,又把左右两边联结起来

篆刻印章为什么要“残破”?原因、好处与规律如下

明道若昧 莫銕

(3)破俗媚之弊求古拙之情

明代杨士修认为:印章的古拙主要表现在古貌、古意、古体”上。名家常以残破求“古貌”之趣。吴昌硕以“缶廬”颜其室。该印仿白文古鉨,线条较细,印底残破较多,古拙之趣极浓,给人“此缶不落周秦后,吾庐位置齐箕帚,虽不求美亦不丑”(此印跋语)的心理感受

篆刻印章为什么要“残破”?原因、好处与规律如下

又如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所刻“秋子”细朱文印,疏密有致,虚灵舒展,线条流畅。几多残破,粗细起伏,笔断意连,线残而形全,既清新活泼,又有古朴之趣

篆刻印章为什么要“残破”?原因、好处与规律如下

再如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所刻“问梅消息”印,以徐徐渐进的方式,用切刀刻成,笔道粗细变化较大,稍有残破。这些轻微的残破,似红梅映残雪,让人想起上官婉儿的“斗雪梅先吐,惊风树未舒”的诗句

篆刻印章为什么要“残破”?原因、好处与规律如下

(4)因碎而残古朴奇绝

石印材的质地不同,软硬、腻脆的差别很大,在刻制印章的过程中,很难掌握印石崩裂的程度,有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残破美”,明代沈野、清代赵之谦都是崇尚“完美”的,但对意外取得的“残破美”,却很欣赏。沈野在《印谈》中说:“余刻印章,每得 鱼冻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为喜,因 用力随其险易深浅作之,锈涩糜烂,大有古色,”赵之谦则说“臣趙之谦”印,是“因碎而碎,甚至 有致”(该印跋语),吴昌硕 的“缶主人”印边款是:得汉印烂铜意”。

篆刻印章为什么要“残破”?原因、好处与规律如下

印人在刻印时难免无意走刀,或有“败 旦出现了这种情况,也不必灰心。首 先应对所造成的刀痕的特点,进行仔细的观察 分析,考虑如何因势利导才能化残为美。以合乎形式美的技法进行处理,甚至可成为奇特的“残破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