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科普 | 遇到困难就放弃?你可能得了“习得性无助”!

 锦瑟_1984 2019-11-16

作者:小璇

原创:智慧行学院

(ID:wisdom-bank)

01

朋友小芸说她最近又失恋了。

原因是,男朋友要去深圳发展,而她想留在广州,看到两个人可能即将要异地恋的局面,她没有信心,决定还是提出分手。

我很不解,为什么明明互相喜欢的两个人,要分开呢?何况广州和深圳,也离得不远。

“异地恋是没有结果的”,小芸说。

说到这件事情,小芸开始说出心里的隐忧。

没想到前三次异地恋失败,会给她造成这么大的负面影响,让她感觉爱情在距离面前,变得摇摇欲坠。

本来前两次异地恋失败,小芸也尝试去相信这只是个例。

但是第三段感情,不巧又是异地恋,她也有很努力去维系彼此的感情。至少两周,必定要和男朋友见面。一个星期,约好视频3、4天。

但终究,还是分手了。

所以在小芸心里,异地恋=没有结果。

这一次,听到男友要去深圳,她开始回想到前几次的经历,变得没有信心了。

不得已,只能先提出分手,当断则断。

像我朋友小芸这样,

经过一次、两次特殊事例的“假性反复论证”,

最后迫使她在心里相信,“异地恋无果”这种情况是真的。

在心理学上,这样的心理效应,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02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

心理学上指的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这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的一个实验。

虽然说起来有点残忍。

但是他当年就是拿一条狗做实验。

先把狗放在笼子里,然后一边放着广播,一边电击这条狗。

只要广播一响,就电击狗,如此反复。

 

这样子实验了很多次,最后,那条狗都被电麻木了,就算打开笼子的门,也瘫在里面不动。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最让人痛心的是,这个时候广播再响,哪怕没有电击,狗竟然起了反应不断的呻吟颤抖,样子就像被电击时候一样痛苦。

像狗狗这样,养成了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对待“广播”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前期被“蹂蹑”后,哪怕后面得到解脱,它依旧活在痛苦中难以自拔,成为惊弓之鸟。

塞利格曼发现:无法脱逃的狗狗,因为自认为无法避免被电击,而丧失了斗志。即使外在环境后来改变了,它们仍旧展现出无助的行为。

这个过程就是:多次遭受挫折——有了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出现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习得“无助”,成为常态。

这种情况,我们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1、当一个人拥有这样的心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像上面的例子,就是“怀疑一切”,“我是无助的”、’“我做不到”,变得消极的去看待问题。

TA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战胜困境。

而把问题归咎于,“事实就是这样样子”、“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不是我能改变得了的。

2、那又是什么,造成一个人的习得性无助呢?

从上面狗被电击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被迫变得“习得性无助”,离不开外界的环境因素。

但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是因为具备主观能动性,能更深层的思考问题,决定自己的行为。

如果沉陷在“无助陷阱”中,

不做出行动和改变,那么造成“习得性无助”的更多原因,是个人因素。

一、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无助感都是“习得”的,没有天生如此。

你的失落、绝望、丧,都是因为多次“情绪积累”的结果。

比如有一些人,被长期否定和忽视,便丧失了信心。

 

二、外人过度的评判和否定

这个多是来源于外界。

可能是父母,可能是老师,可能是朋友。

如果无论你做了什么,收到的都是他们的负面反馈。

比如:这都不会,你怎么这样笨?

你创业几次都没有成功,怎么还有勇气敢试?

那么,来自最亲近人的负面评价,往往最打击一个人的信心。

这会让他们真的相信,自己就是这么“不堪”。对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逐渐降低,产生信心不足,造成了所谓的胆小怕事,行为退缩。

所以,恰当评价方式,会造成一个人的“习得性无助”。

三、不正确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

比如一些人,因为多次“意外事件”导致自己失败, 慢慢的,他就归因为自己“命不好”。变得丧失信心,不再有动力。

因此,他会丧失主动努力的信心和动力,而寄托于“命运”的垂青。

以上的情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习得性无助”的例子?

03

说到习得性无助,让人想到顾城先生的一首诗: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见过万千花最后凋零的例子,自己也无能为力去改变,就变得不愿意去种花。

其实这也像很多人在爱情中的表现,从一开始“异地恋很难”、“父母不同意很难”……

就决定放弃和这个人,一起去创造人生其他可能性。

这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心理,多可惜。

曾看过美国有一部很知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如今想来,里面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电影里面有一个老头布鲁克斯,年轻的时候因为犯事被抓进去了,判了终生监禁。刚开始的时候是非常排斥监狱生活的,当然也非常的害怕。

他不能离开监狱,这是他的无助。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交上了一些“狱友”,也慢慢习惯了这种生活。

几十年后突然有一天,他收到通知说:”经过这些年的改造,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不会给社会带来威胁的人了,他可以回家“。

这下子,布鲁克斯不知道如何是好。是该高兴,还是发愁?

高兴的是,他终于迎来自由。发愁的是,他没有信心在外面的世界生活。

结果,他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决定:在监狱里面再犯一件案子,这样子自己就可以继续待在监狱了。

虽然在狱友的劝阻之下,犯事没有成功。但他离开监狱后,还是感觉生活无所适从,最终选择自杀了。

这不禁让人感慨,习得性无助给人带来的悲剧:如果一个人长久生活在深渊中遭受痛苦,慢慢的就会变得无力挣扎了。

比监狱更可怕的是,自己心中有种“牢”

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习得性无助的例子,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比如,很多人家长总是怕孩子骄傲。

所以做错了就责骂,做得好呢也要训诫TA戒骄戒躁,没有一句夸奖。

这样长期下去,难免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失去自信。

在他往后的人生里,会不断的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不行”、“是不是我不够好”?

且无论多大的成就,都填补不了TA内心渴望的“满足感”。

对生活感到无力,永远对自己不满意,陷入我执的一生。

相信作为家长,你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过这样的一生。

因为,一个人如果拥有“习得性无助”信念,TA不会勇敢的为自己争取更好的人生!

04

我们身边经常能听到一些口头禅——

“就是这个样子的,没办法”

“我就是命苦”

其实这些破坏创造“新可能”的信念,都是“习得性信念”。

如果看了上面的内容,你发现自己刚好也有这个困惑,想知道我们该如何调整“习得性无助”?

改变的开始,是觉察。

学院君建议,可尝试以下小方法:

1、检查归因模式:是不是遇到困难,容易夸张“难度”和“后果”?

2、做新的尝试:开始一个新的尝试,在尝试中找新的结果。

3、鼓励自己:在生活中及时鼓励自己,奖励自己。

4、及时扼杀消极念头:一发现自己陷入消极情绪,就反问自己会不会想严重了?

心理学家谢切洛夫曾说:“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外界的负面暗示,会造成你的负面信念。

但是正面的鼓舞,也能让你塑造正面信念。

在心理学上,与习得性无助相对的一个词叫习得性乐观。

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在遇到失败的时候,能多看到正面积极的因素,然后影响行为和结果。

所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强化这个良好的心态,是你改变的开始。

作者:小璇。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wisdom-bank)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转载请后台回复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