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阳原创诗文赏读会|致友人书

 攒菁堂 2019-11-16

题书:刘颜涛

(视频建议WIFI网络收看)

朗朗清音的读书声

大地上宁静的风声雨声

春天站在一场声色里

生活重新开始,有一万种

——扶  风

    安阳市原创诗文赏读会是市图书馆2019年着力推出的阅读服务项目,旨在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安阳。赏读会以宣传、推介安阳原创文学作品为重点,运用诵读、赏析、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搭建作家与读者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市图书馆与市建行联手推出了以“书香”为主题的第三期原创诗文赏读会,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我们将陆续推出本期有声作品集,将作品原文、精彩点评、诵者感言等一并编入,请持续关注。

    今日推出刘颜涛先生的作品《致友人书》,点评嘉宾:姬学友教授,朗诵者:张诚,古琴伴奏:王献东。

致友人书.mp3 来自安阳文化大讲堂 00:00 04:34

致友人书

作者:刘颜涛

    王平先生台鉴:

    丙申新春前夕,蒙先生抬爱,有幸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艺术为人民”大美之春书画艺术界春节联欢会。活动安排缜密,不便促膝长叙,深以为憾!

    今获收书画频道2016《上巳雅集》电视晚会邀请函,可谓喜出望外。窃窃自喜者,一则仆之哮喘老病惧风寒而复发,整整一个冬季几乎足不出户,唯以翻翻闲书,听听京戏,消磨时光。亟盼春暖花开时节出门走走,吸纳阳春气息。二则随着年龄增长,怀旧之情愈炽,很想见见旧朋故友。当然,上巳雅集意义之深远,更在于仰前贤兰亭风雅,效先圣精神风度。活动主题以“游目骋怀”命名,更显示出先生及书画频道诸位同仁情怀疏朗,见识高远。艺术追求进而人生追求之最高境界者,宁非“游目骋怀”四字箴言乎?四字度世金针,何以得之?乃羲之书圣《兰亭序》中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宽博,襟怀坦荡是也。吾辈或戚戚于蜗角虚名,或惶惶于蝇头微利。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肯严责己过,而每每推诿于时世环境所至。此论纵非全谬,也是于理不周。遥想千七百年前,右军羲之所处魏晋时代,适逢社会变革文化转型之际,面对“自然”与“名教”,亦即个体与社会,生命与纲常,情感与伦理之时代性矛盾与冲突,却能于世俗嚣嚣中抱朴守真,特立独行。此乃极富时代特色之个性行为与人格风采,即让精神享受自由之文人风骨,让生命回归自然之魏晋风度。有其“游目骋怀”之潇洒风度,方有《兰亭序》之不见着意经营而又自然天成之满纸烟霞;有其“游目骋怀”之高逸情怀,方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千古经典“天下第一行书”。亦唯参透“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方能冲破名缰利锁,超然物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获得“游目骋怀”之大自在。故尔,欲得书圣真经,书道正脉,不仅要“呕十斗血”,心摹手追于传统经典,从有笔墨处求法度,更须“啮一团雪”,涤肺洗心于烟云供养,从无笔墨处求神理也。

    仆愚钝浅陋,有感活动主题引发些许联想,或当贻笑于先生。

    余言面叙,恕不一一。

    书祺        

    刘颜涛顿首   岁次丙申仲春望日

作者简介

刘颜涛,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书画院院长,河南省安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刘颜涛书信原稿

精彩点评

读颜涛兄《致友人书》

作者:姬学友

   咏梅馆长行事颇有地主范儿,地主的特点是很会派活,见不得有人闲着;长工不够用,就抓个短工。本来这次赏读会没我什么事,她马上郑重其事给我找了一个:“有一事相商,可否请您对刘颜涛老师的《致友人书》写一下评论,篇幅不限,赏读会后发到公众号里?”大概觉得这样不足以动之以情,就又补了一句:“我想不出来还有谁比您更合适写这个评论”。“更合适”倒未必,但我有一个明显弱点,给个棒槌就当真,于是当真爽快地应了下来。至于写出来中肯与否,我说了不算,交由颜涛兄和各位看官判个分明吧。

    我们研究一位作家或艺术家,他的书信尤其是写给亲朋好友的私人书信是绕不过去的。为什么?因为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友人,这样的私人书信往往会卸下平日里包裹严实一本正经的铠甲,而变得亲切自然,轻松随意,想什么就说什么、写什么,用不着刻意伪装,苦心经营。简单说,私信“不装”,因此更便于信腕直寄,吐露真言,更接近作者自我的真面目和真性情。颜涛兄《致友人书》即是如此。

    我阅读现代作家和艺术家的手札,已经养成了一种个人偏好和习惯,就是手札本身的字迹必须中看和入眼。只要合于这个标准,就特别愿意阅读,读起来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换句话说,我特别看重手札本身的书法艺术特性。颜涛兄手札最先打动我的,就是其扑面而来的摄人心魄的书法艺术特性。他以遒美劲健的小行书在朴素雅洁的笺纸上书就,字字蕴藉,行行洒脱,如金镶玉 ,如珠走盘,可以说集古质与今妍、金石味与书卷气为一体。显然,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漫不经心的经心、随心所欲的所欲,这种书写状态与信函文字表里如一,相得益彰。

    当然,吸引我读下去的,还有作者所传递的文理新见。信的一开始是必要的叙旧,这原是老派文人留下来的谦让礼仪的再现,于古风艺事中浸润日久的颜涛兄自不例外。因为是同道友人,作者并没有做过多的寒暄,而是在聊了几句个人近况和心境之后,很快就切入到书法艺术的本体上了。

    书法本体一词,容易被误解为单纯的笔墨技巧,点画线条,实际何止于此?东坡诗云:“写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颜涛兄是一位优秀的书法艺术家,他当然不会狭隘到仅仅把书法本体局限在点画线条与笔墨技巧上。他深度思考的是建立在技巧之上的“字如其人”和“书以载道”,始终关注的是书法艺术的本质功能和人文情怀。因为字是人写的,而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的。所以颜涛兄在谈到自己受邀参加“上巳雅集”的愉悦心情的同时,话锋一转,触到了许多与书法艺术相关的专业话题。诸如古代书论、中国书法史、书法与人生、经典的诞生与书家的修养,甚至还有艺术哲学层面的话题。等等。说实话,在一封主要以叙旧和友情沟通为宗旨的篇幅不长的书信中谈论艺事,要容纳如此丰富广博的书法艺术见解方面的内容信息,殊非易事。没有对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稔熟,没有自我长期书法实践和体验的积好化之,是不大可能自出机杼的。然而颜涛兄却做到了,而且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此信最值得称道的蕴含是,颜涛兄首先对“上巳雅集”活动主办者“游目骋怀”的理念作了简洁明了的释读,然后以此为引子,议论风生,渐入佳境,逐次道出自己追慕前贤服膺经典的谦逊态度,以及久悟方得深思内省的书法艺术理念。

    颜涛兄认为,游目骋怀之奥义,就是在艺术上“仰前贤兰亭风雅,效先圣精神风度”,对此,他以疑问的句式作了进一步的肯定和强调:“艺术追求之最高境界,宁非‘游目骋怀’四字箴言乎?”在颜涛兄看来,这四字不仅适用于艺术世界,而且完全可以扩展到整个人生和社会领域,用他自己的话说,四字箴言也是“度世金针”。这就顺理成章地把专门之艺术推广到综合之人生,把从艺的衷心归因于做人的道理,从而将艺术与人生、从艺和做人的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有效打通,并有机关联起来。王羲之所以能在他名垂青史的《兰亭序》里总结出“游目骋怀”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因为他具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博大心胸和坦荡襟怀,这样的心胸和襟怀远远超越了艺术上的斤斤计较和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故兰亭序能管领风骚越千年而流传,而不朽。

    读史使人明智。追慕先贤,一味崇仰是不够的,还应该揽先贤之镜以为自照:与先贤相比,当代书家究竟缺少什么,失去什么?应该杜绝什么,坚守什么?这种深思内省能力,是衡量一个书法家艺术境界高下的重要指标。颜涛兄的书艺成就有目共睹,他早已是站在当下中国书坛前沿的人物,早已是有资格和中国当代书坛对话的人物。按一般世俗标准,作为一个成功者,他完全可以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而欣然自得。但我没有在他身上看到丝毫的小富即安沾沾自喜甚至固步自封的现象。他清醒地意识到,与古代那么多卓越的大师小师相比,整个书法界包括他自己,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既有天赋出身方面的,也有文化修养方面的,更有精神风骨方面的。总之,这种距离大多属于个人心性方面。后人要做的,是尽可能心无旁骛,心追手摩,潜心修为,以期书艺之自我提升,而不是浅尝辄止,目光如豆,甚至胸无点墨,蝇营狗苟。事实上,当代书坛这种背离先贤遗训和书法精神的乱象比比皆是。这一点,颜涛兄在信中也不留情面地谈到了:“吾辈或戚戚于蜗牛虚名,或惶惶于蝇头微利,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肯严责己过,而每每推诿于时世环境所致。此论纵非全谬,也是于理不周。”颜涛兄在批评这些乱象时,并没有独善其身,把自己摘出去,“吾辈”一词即是明证。这是一种不自满、勇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的反思精神。

    鲁迅先生有言:“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先贤所处的时世环境,王纲解纽,绝对的乱世,但取得的成就却光耀千秋。究其原因,人格心性风骨外,就是这种不自满不推诿、勇猛精进的精神。对此,颜涛兄以厚重的历史感精准到位地解读了书圣之为书圣、经典之为经典的时代语境,以经典及其诞生的书法史实,阐释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艺术家成才之原理。说得大一点高一点,颜涛兄以史证理的这个理,暗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论述。

    一封短信,以文论史,以史论艺,且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颜涛兄之艺术修养,之人文关怀,不亦可敬乎!

    己亥春夏之交  草于三闲斋

姬学友

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鲁迅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术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河南省高校省级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2012-2013学年度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 

姬学友教授书


朗诵者风采

朗诵者:张诚


古琴伴奏

古琴伴奏:王献东

策划|王咏梅  编辑|李京  

摄影|风影传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