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传说(1)西口古渡

 zqbxi 2019-11-18

人类文明及经贸活动的起源均与河流有关。​

       黄河从内蒙古草原奔腾南下,成为晋蒙界河,在山西河曲县与内蒙准格尔旗之间九十度大拐弯向西,而后再次九十度大拐弯向南冲进了晋陕峡谷。

       峡谷起点的东岸,便是山西河曲县的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 ,位于河曲县城西端,黄河东岸之上。沿岸巨石垒砌,顺河而下百余米长,河面宽约三里,彼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是陕西省府谷县之大汕渡,乃是鸡鸣三省之地。​

       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门渡口,历史上为水旱码头,丝绸之路,商贾辐辏,渡河船只云集,五方杂处,兵民繁错,万家烟火于斯盛焉。

​       清康熙年间以来,河曲、保德一带百姓从这里渡过黄河,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垦荒种田、通商贸易,俗称“走西口”,这个渡口也就成了“水西口”。​

       随着商品交易的日趋活跃,这里很快便成为商贾辐辏的水旱码头。西口古渡以及上下游的娘娘口、石梯口等十数个天然的水旱码头,每天可停泊大船百余艘,运送货物千余吨,西口古渡更是出现“一年四季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驮”的景象。​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县府移驻于此。“十年九不收”的河曲县从此成为名冠三晋的富县。就这样,走西口“走”出了一个河曲城,西口古渡也成为黄河在晋陕峡谷一线最为重要的渡口之一。

       自上世纪中叶京包铁路逐步贯通后,黄河水运衰落,古渡的作用逐步失去,直至废弃。如今,古码头的繁忙和喧闹已经被黄河的宁静和城市的安闲替代,但那曲久唱不衰的《走西口》,却将西口古渡永远地铭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渡口有禹王庙(俗称河神庙),创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以前,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祭祀日,七月十五日为古庙会日。当晚夜幕中会首棹船于河中,投放三百六十五盏河灯于水中,以求神禹一年之保佑。古会期间,禹王庙张灯结彩,香客成千上万,盛况空前。蒙陕毗邻边民一衣带水摆船而来。山门外戏楼锣鼓喧天声遏三省。​

河神庙:

古渡楼台背后的戏楼:​

       西口古渡又称“君子津”。据旧志载,汉桓帝时有一位富商在这里去世,津长(管理渡口的地方官)将他和他的财物一同掩埋。十几年后,富商的儿子寻找父亲来到这里,津长遂将掩埋的财物原封奉还。汉桓帝听说此事后,大赞:“君子也!”这里于是被称为“君子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