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方剂31首精选之31---温胆汤

 臭心结 2019-11-18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    .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  陈皮三两(15g)

甘草炙一两(3g)  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

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枣l枚,水煎服)。

    [功用]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眩悸呕恶或癫痫。

    [病机分析]  其证由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胆为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

喜柔和,恶抑郁。张介宾云:“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类经.藏金类》卷

3)。倘若寒热有偏,或七情所伤,损及少阳冲和之气,令胆郁气滞,则疏泄失职,影响

脾胃运化,脾为生痰之源,痰湿由生;若病后或饮食劳倦等亦致脾胃失运,疏泄悖常,

气机不畅,水湿停聚为痰为饮。痰浊内阻,致土壅木郁,少阳失其生发之令,故令胆

热,而成胆胃不和之证。是证之成,终不离乎痰湿胆热及气机郁滞。痰热上扰神明,则

心烦不寐或夜多异梦;胆受其病,失于决断,则触事易惊;痰浊上蒙清窍,则作头眩,

甚者发为癫痫;痰湿内阻,胃气上逆,发为呕恶。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治宜祛痰理气,清胆和胃。方中

以半夏为君,其性辛温,长于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因证为胆热,又与痰热相兼,故臣

以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该药甘而微寒,归肺、胃、胆经,故《本草思辨录》卷4

谓:“黄芩为少阳脏热之药,竹茹为少阳腑热之药,古方疗胆热多用竹茹,而后人无知其

为胆药者。”二药相合,既化其痰浊,又清其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

和,呕烦自止。治痰当理气,气顺则痰消,故佐以枳实,苦辛微寒,取其破气清痰,使

痰随气下,以通痞塞之功。枳实与半夏相配,则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陈皮

辛苦而温,燥湿化痰,既可助半夏祛痰,又可健脾,尚能增枳实行气之功。正如《本草

纲目.果部》卷30所云:“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

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

乃摄气之龠,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痰之所成,邪之本在

湿,脏之本在脾。故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效。陈念祖曰:

“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时方歌括》

卷下)。以上均为佐药。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生姜,既可助君臣祛痰

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大枣之用,一者与甘草、茯苓为伍,健脾补土以治湿,二者与

生姜相配,调和脾胃,使中州健运。诸药相合,化痰而不过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

得化,胆热得清,胃气和降,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所治痰热之证为湿痰而有化热之象,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

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本方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妊娠呕吐等

屑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使用注意]  本方适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但其热象较轻者。若痰热重

者,本方力有不逮,当随证化裁。

    [源流发展]  温胆汤之名,首见于北周。姚僧垣《集验方》。该书已佚,但其部分内

容为《外台秘要》所收载。孙兆在校正《外台秘要》序中云:“古之如张仲景、《集验》、

《小品方》最为名家,今多亡逸。虽载诸方中,亦不能别白。王氏编次,各题名号,使

后之学者,皆知所出。”姚氏之温胆汤,现收载于《外台秘要》卷17病后不得眠条下。

书曰:“《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其组成为生

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方

中重用生姜,且有半夏、陈皮温性之助,故其方以“温胆”为主。《备急千金要方》卷

12所载之温胆汤,其主治与《集验方》温胆汤相同,唯组成将“枳实二枚”改为“枳

实二两”,故其亦属“温胆”之方。上述两方除生姜用量较重,性略偏温之外,余药及

其相互间配伍关系均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之温胆汤相近,或可谓其组方立法之源。

    考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共载温胆汤3首。其一,为卷8之温胆汤。主治

胆虚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摇,臂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胆

慑,奔气在胸,喘满,浮肿,不睡。方用半夏、麦冬、茯苓、酸枣仁、炙甘草、桂心、

远志、黄芩、萆藓、人参、糯米。其药物组成与《备急千金要方》治虚烦不得眠之千里

流水汤基本相同,而与卷9之温胆汤相去甚远。其二,为卷9之温胆汤,即今所论之

方。其三,为卷10之温胆汤。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眩惑,

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

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组成与卷9之温胆汤相同,即《集验方》温胆汤减

生姜为五片,另加大枣一枚、.茯苓一两半,将枳实二枚改为二两。虽卷9云此方治“胆

寒”,但主治后亦云:“又治惊悸”,而卷10治惊悸之温胆汤则未言其治“胆寒”,陈氏认

为其病机乃“心胆虚怯”,“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表明温

胆之名,是因其承袭《集验方》之故,然减生姜之量,则主治心胆虚怯,痰涎为患之证。

    后世医家减生姜用量,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诸证,继而又

发展为治疗胆郁痰热之胆胃不和诸疾,不断扩展其适应范围,成为化痰理气,调和肝胆

脾胃之方。临证凡遇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致肝胆之气疏泄不利,津液不布,聚而成

痰,或兼肝(胆)脾(胃)不和,而见不寐、惊悸、呕吐、呃逆、眩晕、耳聋、耳鸣及

癫、狂、痫等均以本方加减治之。如《直指小儿方》卷1之温胆汤,加酸枣仁一味,以

安心神,治“小儿惊悸顽痰”,用法中有竹茹少许,盖其热象不显。《医方类聚》卷23

引《经验秘方》之温胆汤,功在“定心志”,去竹茹、大枣,加远志、酸枣仁,其理略

同。《明医杂著》卷6之温胆汤方亦去竹茹,主治“胆气怯弱,惊悸少寐”等症。《世医

得效方》卷9载温胆汤,加用人参以补虚,功在“补虚除烦,化痰和胃”,以治“大病

后虚烦不得眠”等症,如未效,加用远志、五味子、酸枣仁以增敛汗安神之功。《证治

准绳.类方》卷5之十味温胆汤,去竹茹之清胆和胃,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之人参、

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治心惊胆怯,气郁诸证。妇科方面,《陈素庵妇科补解》

卷1用温胆汤治“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经血忽闭,面青筋搐,

口吐涎沫,”方以安神志、调气血、燥痰湿为功,有“温胆汤”之名,而其方中只用

“半夏、广皮、甘草、茯苓”。《万病回春》卷4所载温胆汤,组成较为复杂,加用黄连、

栀子以清热泻火,酸枣仁、茯神、辰砂等定惊安神,而突出补气养血之品如参、术、

归、地等,合半夏\,枳实、竹茹等化痰清热,治疗“内有痰火,惊惕不眠”之证,可谓

“扶正达邪”之妙剂。《活人方》卷6之温胆汤组成上多黄连、黄芩、天麻、厚朴、苏子

等,用以治“痰气火并结于中宫”之眩晕,干呕作酸,腹痛便燥诸症。《增补万病回春》

卷2的加减温胆汤,主治“痰火烦躁,惊惕失志,神不守舍”之证,加用炒栀子、黄连

清热泻火,人参、麦门冬、当归、白术补虚扶正,朱砂、酸枣仁以安神魂,竹沥临服加

入,以益清热化痰之功。全方功似《万病回春》之温胆汤,而药力大于前者。李中梓

《医宗必读》将温胆汤列入惊、不眠证两门,认为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

心惊胆怯,气郁生涎,或短气,或自汗。又认为不眠原因有五:气虚、阴虚、痰滞、水

停、胃不和。如由痰滞不得卧眠则用温胆汤加南星、枣仁、雄黄末。《医宗金鉴.妇科心

法要诀》卷46加味温胆汤,方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芩、黄连、

麦门冬、芦根组成,水煎时加生姜。功在清热除烦,和胃化痰,用于孕妇恶阻。《医宗

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5加味温胆汤,较前方少黄芩、芦根,加灯心,水煎服。功用

略同,而药力稍逊。用治小儿胃热,食人即吐,口渴饮冷,呕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

色赤。《杂病源流犀烛》卷6温胆汤治“怔忡,包络动者”,其组成比《摄生秘剖》之天

王补心丹少丹参、元参、桔梗、天门冬、当归身,而多金石斛、甘草二味,盖宗滋阴养

血,补心安神之法,其名温胆者,似因主治“怔忡”,与胆怯有关。《杂病源流犀烛》卷

6之加味温胆汤,又名参胡温胆汤,在《三因》温胆汤基础上,增香附、陈皮、人参、

柴胡、麦门冬、桔梗、大枣,共奏“补心养肝,理气化痰”之功,用治“心肝两虚而善

悲”。《古今医彻》卷1之温胆汤,系《三因》温胆汤加钩藤组成,取钩藤清热平肝,熄

风止痉之功,而主治“伤寒挟惊”之症,当为广义伤寒挟惊,必见痰热内扰为患。《笔

花医镜》卷2之温胆汤,去竹茹之寒,加人参、熟地、炒枣仁等益气养血安神之品,用

治男科病,主治“胆气虚寒,梦遗滑精”之证。《六因条辨》卷上在本方基础上加黄连

一味,名黄连温胆汤,重在清热除烦,化痰和胃,以治痰热内扰,失眠、眩晕、心烦、

口苦、舌苔黄腻诸证。王海洲等(《河南中医》1985,3:24)在临证中对温胆汤随症加

味,衍化运用,分别名为参芪温胆汤、生脉温胆汤、芩连温胆汤、五子温胆汤、四君温

胆汤、建中温胆汤、三黄温胆汤、柴芩温胆汤、桃红温胆汤、血府温胆汤等,使温胆汤

的应用范围扩展到现代医学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等临床各科,涉及祖国医学数十种证候,多个脏腑。可见,《三因》之温胆汤是以《集

验方》温胆汤为源创立,后世灵活变通,不断拓宽其适应证,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科

等多种肝(胆)脾(胃)不和之痰证。

    [疑难阐释]  关于方名“温胆”的涵义  有关温胆汤究竟是“温胆”,还是“清

胆”,曾有争议,见仁见智。考姚氏之温胆汤,其性温者为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

三两,甘草一两,共十两;其性凉者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共四两。方之药性

以温为主,且主治亦明言“此胆寒故也”,故云此方是“温胆”,似无异议,然陈氏之温

胆汤,减生姜四两为五片,则方中温性之力大减,相对而言其凉性有增,可谓其具有

“清胆”之效。因其组方立法源于姚氏,遂沿用“温胆”之名。

    胆者,中正之官,主决断,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胆之生理特点正如罗美所谓:“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

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2)。故治胆之方,

多以“温和”为要。如姚氏之方欲温其胆寒,组成重用生姜,虽温而不刚燥;而陈氏之

方意欲清胆,通过减生姜之量,而突出竹茹“甘而微寒,又与胆喜温和相宜,”(《本草

思辨录》卷4)。因此,温胆与清胆之方,均应兼顾胆喜静恶扰及“以温为常候”(《医

方考》卷2)之生理特点,总以和顺胆气为主。

    [方论选录]

    1.吴昆:“胆热呕痰,气逆吐苦,梦中惊悸者,此方主之。胆,甲木也,为阳中之

少阳,其性以温为常候,故曰温胆。竹茹之清,所以去热;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枳实

所以破实,陈皮所以消滞,生姜所以平呕,甘草所以缓逆。伤寒解后,多有此证,是方

恒用之。”(《医方考》卷2)

    2.汪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

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

甲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经》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又曰:阳气满

不得人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故《内经》用治不眠。二陈非

特温胆,亦以和胃也。”(《医方集解.和解之剂》)    。

    3.罗美:“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

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大病后,或久病,或寒热甫退,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

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熵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净之

腑,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土家湿热反乘,而木不得升也。如是者首当清热,

及解利三焦。方中以竹茹清胃脘之阳;而臣以甘草、生姜,谓胃以安其正;佐以二陈,

下以枳实,除三焦之痰壅;以茯苓平渗,致中焦之清气。且以驱邪,且以养正,三焦平

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胆家有不清宁而和者乎?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

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乙癸同源而治矣。”  (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2)

    4.王子接:“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热人足少阳之本,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

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

寒而温之也。用二陈专和中焦胃气,复以竹茹清上焦之热,枳实泄下焦之热,治三焦而

不及胆者,以胆为生气所从出,不得以苦寒直伤之也。命之曰温,无过泄之戒辞”。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5.张璐:“胆之不温,由于胃热不清,停蓄痰饮,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

畅,而失温和之性,故用二陈之辛温以温胆涤涎,涎聚则痰郁,故加枳实、竹茹以化胃

热也。”(《张氏医通》卷16)

    6。陈念祖:“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

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寒而怯,宜用龙牡桂

枝汤加附子之类。(《时方歌括》卷下)

    7.张秉成:“治胆虚痰扰,惊悸不眠等证。夫人之六腑,皆泻而不藏,惟胆为清净

之腑,无出无人,寄附于肝,又与肝相为表里。肝藏魂,夜卧则魂归于肝,胆有邪,岂

有不波及于肝哉!且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即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得

木而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

之处,故有惊悸之状。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

中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成方

便读》卷3)

    8.秦伯未:“本方以和胃、化痰、清热为目的,亦非肝病方。因胆附于肝,其性温

而主升发之气。肝气郁滞,则胆气不舒,从而不能疏土,出现胸闷、呕恶等胃症状。胃

气愈逆则胆气愈郁,用和降胃气治标,间接使胆气舒展,肝气亦得缓和。所以本方称为

温胆,是根据胆的性质,以期达到升发的作用,与温脾、温肾等的温字,意义完全不

同”。(《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  诸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本方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除张秉

成外,皆主张痰热所致,胆胃不和为患,用药均重视竹茹之清胆胃之热,“二陈”之燥

湿化痰。罗氏首先阐述胆腑的生理特性,指出“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府,喜宁谧,恶

烦扰”,并详论胆胃不和的病理机制,法拟清热及解利三焦,通过驱邪与养正并用,达

“三焦平而少阳平,三焦正而少阳正”之效,侧重竹茹之清胃热为君,生姜、甘草为臣

和胃的扶正方面。吴氏所论亦同。王氏认为二陈和中焦,竹茹清上焦,枳实泄下焦,以

治三焦,而退胆热,复胆温和之体。汪氏则指出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

金即所以平甲木也”,似颇有见地,然不免有不知“竹茹为疗少阳腑热之药”之嫌(《本

草思辨录》卷4)。张璐亦以枳实、竹茹为化胃热之用,并言“胆之不温,由于胃热不

清,停蓄痰涎,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畅,而失温和之性”,指出“胆胃不和”

由胃及胆的病机。陈氏强调温胆汤“温之者,实凉之也”,并与龙牡桂枝汤加附子所主

之证相区别。秦氏注重“本方以和胃、化痰、清热为目的”,复胆气之舒,期升发之常,

与温脾、温肾之大温大热相去甚远。张秉成言及肝胆的生理、病理联系,认为胆虚即木

郁而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惊悸之状,推

温胆汤“温和”之义,认为“二陈”加味诸品奏“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功,无温胆

之药而复胆腑“温和”之性。总之,诸家之论各有侧重,尤对温胆之涵义各圆其说,而

无不与胆腑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

    [验案举例]

    1。湿痰惊搐  《名医验案类编》卷7:某男,4岁。因跌仆坠水,受惊致昏厥不省,

口开眼闭,喉间痰响,手足抽搐。面舌俱白,指纹滞黑,脉动滑,乃跌仆坠水受惊受

湿,痰热阻塞气机所致。以温胆汤开达上下以治之。处方:广陈皮钱半,半夏钱半,菖

蒲钱半,茯苓二钱,枳实一钱,贝母三钱,黄连一钱,钩藤一钱,竹叶一钱,竹油二

钱,姜汁一分,甘草五分。前方甫灌一匙,呕出痰涎而苏,尽剂而瘥。

    按语:此案用药以豁痰透络为主,避去呆滞之品,是深得此中之味者。

    2.呕吐绿痰  《名医验案类编》卷6:某男,18岁。先日头痛,忽恶寒发热。证候

见吐出痰涎,纯是深绿色,一昼夜不息,饮食进口即吐出,口苦心烦不安,小便短涩,

脉左搏指有力,舌苔黑而干,是肝胆两经风火郁结所致。先宜苦温降痰,继宜安胃和

脾。处方:炒竹茹二钱(姜汁炒),炒枳壳一钱,制半夏一钱,广陈皮一钱,云茯苓三

钱,炒山栀一钱,吴茱萸五分,黄连五分。次诊,两剂呕吐即止,舌苔稍滑,左脉软,

热退,心仍烦。处方:法半夏一钱,广橘皮一钱,云茯苓三钱,川黄连八分,炮干姜一

钱,乌梅三枚。三诊,两剂身热退清,心亦不烦,舌苔转白,脉和缓,拟扶脾以进食。

处方:潞党参二钱,焦白术一钱,云茯苓三钱,制半夏一钱,广橘皮八分,炮干姜八

分,缩砂仁八分。二剂食量大进。按肝胆两经治法,古人每寒温并施,以厥阴之寒,少

阳之火,相为倚伏,故用山栀、黄连清少阳胆经之火,吴萸、干姜温厥阴肝经之寒,惟

呕多伤脾,终以扶脾收功。

    按语:此案说明肝胆治法,足开后学心胸,且可与仲景泻心诸方相发明,学者隅反可也。

    3.春温夹痰热  《名医验案类编续编》卷6:某男,40岁。素因嗜食厚味,内积痰

热,又外感时邪而起。证候为头痛身热,胸脘痞闷,烦躁不安,舌苔黄且渴已延一候。

诊脉浮滑且数,浮脉主表,滑脉主痰,数脉主热,以脉合症,此春温夹痰热内蕴,又值

时令温暖,腠理开泄,外感时邪,肺先受病,故见头痛身热,胸脘痞闷,烦躁不安等

症。前医进辛凉解表之剂,如荆芥、豆豉、薄荷、牛蒡、银、翘、甘、桔等味,服后胸

烦如故,而表热亦未尽解。考《临证指南医案.温热门》结论云,此病夹有痰热者,用

温胆汤。盖夹有痰热之人,痰热熏蒸于外,亦足以致身热而有余,必须清其痰热则身热

胸烦始解,其理甚明。用蒌贝温胆汤加味以清其痰热,兼宣通气分,则诸病自除。处

方:瓜蒌霜钱半、皮三钱,法半夏钱半,粉丹皮钱半,小枳实钱半,川通草一钱,川贝

母三钱,茯神、茯苓各三钱,焦山栀三钱,淡竹茹钱半,六一散四钱,广橘红一钱,冬

桑叶三钱,广郁金钱半,射干钱半。服两帖,身热胸烦尽解,更用清养胃阴之药调理数

日而愈。

    按语:辨证既明,方亦轻稳,是得力于叶法者。

    4.脑鸣  《甘肃中医》  (1993,5:22):某女,38岁,已婚。1986年4月5日诊。

患者自觉头颅内隆隆作响,左侧尤甚,已半年之久,经中西医治疗未效,而来就诊。经

详询,半年前因邻居纠纷郁闷在胸,继则出现左侧脑鸣,常常因此导致失眠多梦,胆小

易惊,烦闷易动,舌质红,脉弦滑。方用温胆汤加味治之,半夏lOg,云苓12g,陈皮

12g,竹茹lOg,生姜lOg,甘草6g,柴胡8g,香附12g,菖蒲lOg,4剂。

    二诊(4月9日):症状大有好转,其失眠、烦闷等亦大轻之,又宗上方续服4剂,

患者欣喜告之,诸症皆愈。

    按语:本证之作,因情志不调,气机不畅,郁久成痰,痰热与郁气搏击,上扰清窍

所致。故以温胆汤清热化痰为主,佐以柴胡、香附以条达气机,使郁开气畅,痰不自

生,再伍以石菖蒲开窍。诸药共熔一炉,相得益彰,使郁结开,痰热清,上窍利,脑鸣愈o

    5.小儿厌食症  《四川中医》(1992,2:27):某男,9岁。1988年5月5日诊。患

儿不思饮食近半年,口不干,大便结,喜食糖果冷饮,活动如常,小便可。舌质淡红,

苔白厚腻,脉濡滑。治以理气调中,健脾燥湿,消导开胃。予温胆汤加味:陈皮lOg,

半夏、茯苓、枳实各12g,竹茹9g,甘草3g,焦三仙、鸡内金、鱼鳅串各15g。服3剂

后,食欲大振。但苔仍白厚,继以原方加白蔻、砂仁各5g,干姜3g。再服2剂,病

愈。

    按语:小儿厌食病例的共同特点,多有恣食肥甘,生痰蕴湿。痰湿阻遏脾之运化,

则出现胃不受纳,脾胃之气重浊,则苔生厚腻,痰湿郁而化热,则出现口苦、大便结,

若胃气不降而上逆,则为呕。温胆汤中含有二陈汤以燥湿祛痰、理气和胃,枳实取其降

气逆、消导积滞;少佐竹茹以轻清其郁积之热,加鱼鳅串、焦三仙、鸡内金,均为开胃

健脾消食之品。

    6.味觉失常  《中医杂志》  (1964,10:27):某女,44岁,教师。门诊号98400,

1963年8月7日初诊。据述每至夏季则失去味觉,两月前突然又作,由医院反复检查,

原因未明。服药1月余,并配合针灸治疗,均无效,脉濡,舌苔薄腻,与温胆汤祛痰法

治本,佐以和胃开窍治标。处方:姜夏、茯苓各三钱,炒陈皮、炒枳壳各一钱半,清炙

草一钱,炒竹茹二钱,乌梅三钱,干石菖蒲一钱。

    服上方三剂后,食西瓜略知甜味,再与原方续进,至8月24日味觉完全恢复正常。

    按语:《难经.三十七难》云:“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五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

知五味矣”。如痰在胆经,逆于脾胃,沃于心窍,故口舌为之不和,味觉因之不辨。方

用温胆汤清净胆气,胆清则心脾气和,窍开而味觉灵敏矣。方中加乌梅,乃《局方》二

陈汤合乌梅同煎,主要取其和胃化痰之功。

    7.病态眨眼症  《中成药研究》  (1982,10:37):某男,9岁,小学生,1979年3

月5日初诊。患不自主眨眼症3年余,最近1周余加剧。经诊为“病态眨眼症”,患儿

眨眼频繁不能自制,经常头晕,精神呆滞,遗尿,纳呆,恶心,脉细数,舌苔薄腻。治

拟化痰理气,佐以补肾。予温胆汤加味,处方:制半夏12g,陈皮9g,茯苓12g,甘草

9g,枳壳9g,姜竹茹9g,远志9g,陈胆星9g,生牡蛎30g,夜交藤30g,仙灵脾20g。

连服14剂,眨眼症消失,遗尿亦愈。

    按语:本案诸症皆责之痰湿上扰,肾虚不固。痰浊中阻而见舌苔薄腻,纳呆,恶

心;痰浊上扰则头晕,精神呆滞;又因痰阻气滞,郁气上窜双目致眨眼不止。《医学入

门。杂治赋》曰:“怪病多痰”,故用温胆汤加陈胆星、远志,化痰理气,调和肝胃,配牡

蛎、夜交藤以安神,合仙灵脾以补肾,数年顽疾归从“痰”治而愈。

    8。时疟  《黑龙江中医药》(1985,6:21):某男,45岁,干部。于1966年7月中

旬患外感,治之旬日不解,且寒热典型,休作时不规则。体若燔炭,冷则厚被重裘,身

重头如裹,胸闷咳痰难出,食欲贫乏,肌肉消瘦,经某医院寻找疟原虫阴性,诊断:“发

热待查”。用青、链霉素等效微。患者另延某中医,遂按正疟投方更正。于7月31日延

予往诊,见症同上,脉滑兼数,舌苔白而厚腻,小溲如油汁,大便稀溏。疏温胆汤去姜

加黄连,服三剂,寒热罢而诸症失。复诊舌苔未净除,食欲精神未振,继投夏、苓、

朴、陈皮、苡仁、扁豆、木瓜、黄连、滑石等调理而安。

    按语:,时疟为病,与湿、热、痰有关,湿热犯人,以夏令多见。夏天之阳热下行,

地之湿气上蒸,人在气交中,有感之发病。湿为阴邪,得热熏蒸,可化痰浊。若三者互

为因果,粘滞胶结,症必缠绵。以温胆汤去姜加黄连,令痰湿得化,邪热得清,则病瘥

人安。

    9.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辽宁中医杂志》(1987,6:9):某女,46岁,干部。

于1986年2月6日因晨起酱油色尿就诊。述1年前曾因晨起酱油色尿住某医院内科,

诊为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经治半月酱油色尿消失出院。1年来每于情绪波动或劳累后晨

起发病,近2日酱油色尿加重而求治。诊见患者精神委靡,倦怠无力,腹胀痛,面白少

华,舌质淡苔白略厚,脉沉细而数。检查:体温37.5℃,脉搏114次份。血常规:血

红蛋白8.5g。白细胞5400,红细胞380万。溶血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阳性。

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此乃胆胃失和,脾阳受损,痰湿内生,交阻中焦化热

所致。予温胆汤加味。半夏、竹茹、枳实各9g,陈皮12g,茯苓9g,甘草6g,滑石

18g,黄芪12g,3剂。2月8日复诊:酱油色血尿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腹胀痛亦减

轻。但患者仍有乏力,面色少华。将方中黄芪加至18g,更加附片5g,先后调治12天,

血尿消失,诸证悉除。又进3剂巩固,追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的血尿颜色深暗,非热邪下注膀胱所致,乃胆之疏泄不利,脾胃升

降功能失司,痰湿内生,滞留于中焦。以温胆汤调和胆胃,祛湿化浊,更加附片、黄芪

扶助脾胃之阳。药证合拍,故能奏效。

    lo.嗜睡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89,1:27):某女,45岁。于1988年4月初

诊。患者体胖,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欲睡,伴有神疲乏力,胸闷不舒,食欲不

振,舌苔白腻,脉细。前医曾投平胃散、补中益气汤,疗效欠佳。据舌、脉、症合参,

诊为痰湿内阻,升降失调所致,改用温胆汤调治。方药:半夏lOg,橘红lOg,茯苓

lOg,枳实lOg,竹茹lOg,冬枣3枚,甘草3g。3剂后病愈大半,再以六君子汤5剂调养而愈。

    按语:《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瞠目,阴气盛则瞑目。99《血证论》卷6谓:

“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本例系湿留日久,寒凝成积,痰湿留滞三焦,阻遏中阳,

故令其瞑目嗜卧,投以温胆清其痰湿,用竹茹、生姜、甘草和胃补脾,令痰湿去而三焦

畅,浊阴降而清阳升,故睡眠随之复常。    。

    n.脱发  《国医论坛》(1993,6:30):某男,35岁,司机。1987年6月25日初

诊。患者平素嗜好饮酒,近一周来头发成把脱落,头晕头沉,心烦急躁,失眠多梦,恶

心纳呆,身困乏力,小便黄赤。查其头发稀疏,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治宜温胆汤

加味:半夏lOg,陈皮lOg,青蒿20g,黄芩15g,枳壳12g,茯苓15g,丹参30g,菊花

lOg,竹茹lOg,甘草3g。

    服药2剂,恶心除,饮食稍增,余症亦轻。守上方再服3剂,寝安神佳,脱发明显

减轻,手抓仅有几根脱落。此痰热已清,守上方去蒿、芩加杞果15g,旱莲草15g,女

贞子12g,黑芝麻15g,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以善后。3个月后随访,脱发已停,新发

已生。

    按语:本例因患者平素酷嗜饮酒,日久导致痰热内蕴,脾运失常,气血化源不足,

血虚风盛,发失所养而引起。又肾藏精,其华在发,发的生长全靠精血的濡养;肝藏

血,发为血之余,血能生发、荣发。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首选清化痰热,活血祛

风之剂先止脱发,待痰热清化,血活风祛,再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以固本收功。

    12。哮证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3:19):某男,54岁。1988年7月21日

住院。患者1981年夏季南方出差得支气管哮喘,以后历年夏季复作。四天前因天气炎

热又发作,因服西药疗效不佳,故住中医科治疗。症见:气促胸高,喉间痰鸣,咳痰白

而胶粘,咳出不利,胸闷气短不得卧,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两肺呼吸音粗糙,

并有哮鸣音,右下肺有湿哕音。胸片报告右下肺炎。证属热哮,方用温胆汤加味:陈

皮、半夏、枳实、杏仁、蝉蜕、炙杷叶各9g,全瓜蒌、鱼腥草各30g,炙桑皮、茯苓、

炒葶苈各15g,胆星、猪牙皂各6g。水煎服,每曰一剂。药服三剂,咳嗽胸闷减轻,喉

间无痰鸣声,肺部哮鸣音消失,但右下肺仍有细湿性哕音。前方去蝉蜕,加知母9g,

续进9剂,病愈出院。愈后未再复发。  .

    按语:本例患者系肺有宿痰,又感风热之邪,以致痰热互结,阻塞气道,痰气交

阻,互相搏击,故呼吸困难,喉间痰鸣。用温胆汤加宣肺解痉之蝉蜕,通窍消痰之皂

角,功在清热化痰,宣肺利气,解其痰壅气闭,故效果颇佳。

    13。流行性出血热  《中医研究》(1994,2:34):某男,51岁。因发热、头痛、腰

痛5天,少尿、眼睑浮肿1天,于1993年3月1日人院。人院诊断:EHF(重型),少

尿期。辨证:肾阴耗伤,湿毒犯胃。西药补液、利尿等常规治疗;中药滋肾生津,育阴

利湿,方用猪苓汤合左归饮加减,治疗4天后,小便量增多,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但由

于受到惊吓,该患者出现阵发性心慌,触事易惊,目瞑惊悸不安,伴口苦,食少,舌质

红,苔黄腻,证属热病之后,余热未清,痰浊不净,痰热相搏,气机不利,加之病中热

毒内伤,心胆亏虚,故表现为多恐善惊。治疗以清热化痰为先,兼以镇惊安神。处方:

半夏10g,陈皮10g,竹茹10g,枳实10g,黄连6g,茯苓15g,焦栀子10g,炒枣仁

20g,龙齿30g,生牡蛎30g。服3剂后,失眠,心悸消失,舌苔渐化,仍口苦,食少。

继进3剂,痊愈出院。

    按语:流行性出血热属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余师愚《疫病篇》云:“瘥后触事易惊,

梦寐不安,乃有余热挟痰也,痰与气搏,故恐惧。”

    温胆汤方中半夏辛温通阳,和胃降逆,燥湿化痰,为治呕祛痰之专药;竹茹味甘微

寒,降胃气,清痰热,除烦止呕;枳实味苦微寒,行气宽中,破气消积;陈皮辛散苦

降,理气燥湿,调中化痰;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宁心,化痰利水,甘草和中健脾;加入

黄连、栀子以助竹茹清热,枣仁、龙齿、牡蛎以养心安神,药证相合,故收佳效。

    工4.舌麻后缩  《甘肃中医》(1995,3:25):某男,工7岁。1985年7月2日初诊。

患者3个月前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而住院,经用西药而解。出院后10日,即见舌麻,

舌往后缩,稍欠灵活,未治。现证同前,尚有胸脘痞闷,厌油纳少,心烦口苦,苔白稍

黄厚,舌质淡,脉缓。药用竹茹、半夏、茯苓、陈皮各12g,远志、石菖蒲、桔梗各

9g,枳实18g,甘草3g。2剂。二诊见苔渐转黄,湿渐化热,遂守上方加黄连6g,令服

2剂。三诊见舌麻消失,舌缩好转,舌质变红。湿热未尽,心火外露也。守二诊方,黄

连加至12g,2剂而愈。

    按语:本例初诊为胆热挟痰,上扰心窍之候,故用温胆汤加桔梗、远志、石菖蒲,

二诊痰湿已渐化热,故加黄连6g,三诊重加黄连者,心火外露也。由于药对其证,故

收效捷。

    15.病毒性心肌炎  《陕西中医》(1996,8:367):某女,7岁。1992年u月10日

诊。患儿1个月前曾因发热、咽痛、心慌、胸闷等症状,.某医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而住院治疗,经西药治疗诸症好转而出院。近2天又因感冒而感胸闷憋气,心慌乏力,

脘痞纳呆,有时头昏,夜寐不安,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滑,心电图示“心肌炎”。中医

证属痰湿内蕴,心阳不振。治宜化痰燥湿,温通心脉。方选温胆汤加减:陈皮、半夏、

枳实、丹参各9g,茯苓、瓜蒌各12g,川芎6g,甘草3g,水煎服。连服6剂。心慌,

胸闷憋气递减,续以上方调治月余,诸症俱失,脉转平缓。复查心电图为正常心律。

    按语:本例子素体质较差,脾胃虚弱,脾为生痰之源,脾气不升,则停湿成痰,痰

湿内蕴,阴浊凝聚,阻于中焦,则碍脾运故纳呆乏力;阻碍清阳上升则头昏;阻碍胸阳

则心慌胸闷憋气。方用温胆汤理气化痰燥湿,热象不明显去竹茹,加丹参、JIlg养血活

血以通心脉,瓜蒌通胸阳,散痰结,药证相合,切中病情,故收效显著。

    16.唾液过多症  《新中医》(1996,9:2):某男,47岁,教师。1994年8月6日

初诊。半年来口中唾液分泌过多,逐渐加重,以致羞于与人交谈,曾在多家医院就诊,

均未见效。刻诊:症如上述,伴见咽喉部梗阻不适,咽痒作咳,口干思饮,大便偏干,

睡眠差,纳可,舌红嫩,苔少,脉细滑。确属气阴两虚,痰热郁遏,治宜补益肺脾,清

热化痰。处方:西党参、生黄芪、白术、茯苓各15g,麦门冬、五味子、法半夏、陈

皮、竹茹、炒枳实各lOg,淮山药20g,炙甘草6g,5剂。药后口中唾液明显减少,诸

症好转,精神振奋,继宗原法守方再进10剂,基本痊愈,复以5剂以巩固其效。

    按语:脾主涎,唾液过多症,显系脾虚不运,致津为饮,积饮成痰,而为气阴两虚

夹痰饮之证,故用温胆汤健脾化痰泄热,合生脉散补益肺阴,生黄芪、淮山药、白术补

益脾气,药证相符,而获佳效。

    [临床报道]

    一、内科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冠心病心绞痛  用温胆汤加远志、石菖蒲、淫羊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5例,其

中显效8例,好转14例,无效3例。25例病人在治疗前均作休息时心电图检查,不正

常者20例,治疗后心电图显效者5例,改善者6例川。    ‘

    以本方加参三七、制南星、厚朴、郁金为基础方,治疗冠心病40例,其中痊愈13

例,好转22例,无效5例。加减法:心绞痛明显者加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胸闷显

著者,加全瓜蒌、薤白;血压高者加怀牛膝、生杜仲、茺蔚子;胆固醇增高者,加山

楂、决明子。

    以生脉温胆汤治此病235例,随症加减:心前区胀痛,胸闷短气,痰多不得卧,舌

淡、苔白腻,脉沉滑者,加瓜蒌、薤白、桂枝、细辛;头痛烦躁,下肢胀痛,舌黯有瘀

点,脉沉涩或结代者,加桃仁、红花、赤芍、蒲黄、川芎、丹参;失眠心悸、胸闷乏

力,舌淡红或发紫,脉细弱者,加白术、酸枣仁、首乌、远志、黄芪、当归;腰酸乏

力,畏寒肢冷,唇青,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微欲绝者,加附子、生龙牡,重用

人参;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腰酸遗泄,舌质红,脉细数者,加枸杞子、女贞子、山萸

肉、黄精;头晕舌麻,两颧发红,舌质红,脉弦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生牡蛎;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者,加参三七、泽泻,重用山楂;血压高者,加牛膝、茺蔚子。

总有效率84%,最短有效时间为5天,最长为60天。

    从中医“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理论出发,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从痰论治之

法,以加减温胆汤(全瓜蒌、石菖蒲、郁金、竹茹、枳壳、陈皮、云苓等)治疗30例,

并与活血化瘀的冠心Ⅱ号方作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缓解显效率66.7%,总

有效率86。7%;中医证候显效率76。6%,总有效率93。3%;心电图显效率16.7%,总

有效率为46.7%,与对照组比较,其对心绞痛及中医证候的疗效明显好于后者。

    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冠心病31例,基本方药:枳实10一12g,竹茹10—15g,陈皮

10—15g,半夏6—10g,云苓lO一15g,甘草3—10g,生姜3—6g,大枣3—5枚。加减

法:心绞痛明显,伴唇舌色暗,脉涩兼有心脉瘀阻症状,加丹参、红花、三七以化瘀止

痛;气短,气喘,下肢水肿明显者加人参、黄芪、防己以补气利水;痰多胸闷甚者,加

瓜蒌、桔梗以宽胸理气祛痰;胸胁胀痛,情志不畅者,加郁金、香附以理气解郁。结果

提示,温胆汤加味治疗痰浊郁阻型冠心病,可以明显缓解胸闷、心绞痛等症状,改善心

电图缺血型S7-了改变,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血脂、血粘度。  .

    2.病毒性心肌炎  以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火(热)交结,扰动心神型病毒性心

肌炎,方组:黄连、姜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竹茹、枳实、大枣(生姜)。计治疗

15例,3个月治愈率约为66%,6个月治愈率约为84%。

  .将20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经本院或外院确证为病毒性心

肌炎。治疗组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泻火解毒,泄胆化痰,宁心安神。嘱患者卧床休息。

对照组:卧床休息、吸氧,给予口服维生素E 20mg每日3次,辅酶Q1010mg每日3

次,维生素C 0.2g每日3次,静脉滴注二磷酸果糖50ml每日1次,1o%葡萄糖水

500ml+胰岛素8U+10%氯化钾10ml每日1次,两周为1疗程。治疗组158例,3个

月治愈率约为60%,6个月治愈率为75%。对照组50例,3个月治愈率为52%,6个

月治愈率约为62%。

    3.高血压病  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病u例,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竹

茹、枳实、甘草。形体胖,嗜睡乏力者,加佩兰、胆星、菊花;形体瘦,失眠,多梦

者,加磁石、远志、菊花。服药最少6剂,最多20剂。结果治愈6例,有效4例,无

效1例。

    4.室性早搏  运用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治疗67例室性早搏,方组:陈皮10g,半

夏12g,茯苓18g,枳实6g,胆南星6g,黄连9g,甘草6g。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

15~30g,党参15—30g,黄精12—30g;失眠多梦,加炒枣仁15—40g;瘀血症状明

显,加丹参15—30g;气滞者,加柴胡6—15g,香附9—15g,佛手9—15g;阳虚者,

加仙灵脾15~30g,附子6—9g,补骨脂15~30g;手足发胀者,加泽泻15~30g;下肢

浮肿者,加泽泻15~30g,泽兰15~30g,冬瓜皮30g。结果治愈51例,好转9例,无

效7例。对功能性早搏疗效最好,16例患者全部有效,对风心病早搏疗效最差,6例患

者治愈3例,好转1例。

    5。心脏神经综合征  对确诊为心脏神经综合征的35例患者,许氏认为其病机乃胆

虚痰热内扰,用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的温胆汤加减治疗。方药用:陈皮10—12g,茯苓

15~20g,枳实、竹茹、制胆南星、石菖蒲各10g,制远志、煅龙骨、煅牡蛎、全瓜蒌、

法半夏各lO~20g,炙甘草、黄连各6g,琥珀末(冲服)4g。水煎服,每日1剂,15

天为1疗程,共观察2疗程。结果治愈29例,治愈率83%;.好转6例,占17%。

    (二)消化系统疾病

    1.胆汁反流性胃炎  以温胆汤加昧为基本方(陈皮lOg,半夏12g,茯苓15g,

枳实12g,竹茹9g,甘草6g,生姜3片)治疗2l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兼郁热者,

加黄芩、黄连;胃痛者,加元胡、五灵脂;腹胀者,加川朴、莱菔子;呕吐者,加

代赭石、旋覆花;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嗳气者,加香附、苏梗;湿重者,

加苍术、白蔻仁;胃寒者,加吴萸;便秘者,加大黄;脾虚者,加党参、白术;胃

阴亏,加白芍、乌梅;纳呆者,加山楂、焦曲。治疗1个月后,疗前中等或大量胆

汁反流者15例,治疗后胆汁反流消失8例,显著减少4例;大量转至中度2例,

无变化1例。少量胆汁反流者6例,治疗后5例消失,1例好转。其合并症亦有不

同程度好转。

    2.胃脘痛  采用黄连温胆汤为主,治疗胃脘痛50例。加减法:伴有呃逆者,加旋

覆花、代赭石;吐酸者,加煅瓦楞、乌贼骨;纳呆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便溏者,加

苡仁、山药;脘痞者,加黄芩、干姜;脘部灼热者,加黄芩、蒲公英;腹胀者,加厚

朴、大腹皮;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脘腹喜暖者,加干姜、砂仁;舌质紫暗或有

瘀点瘀斑者,加丹参、三七粉。临床治愈3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

92%。并附验案1则。    .

    3.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王氏认为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或由情志不调,或由寒

温不适,或由饮食不节,或因虫积等因素,引起气血郁积胆腑,致湿热瘀积中焦,使中

焦传导失司,气机不畅而为病,且因病程日久,体力不支,不耐峻烈攻下,故用温胆汤

化裁治疗,方可达到疏肝利胆,理气和胃,化痰浊,平肝火的作用。共治66例,平均

36岁,总有效率98。5%,疗程平均9天。

    4.十二指肠球部炎  用自拟“栀连温胆汤”治疗十二指肠球部炎70例,结果治愈

74.3%,有效17.1%,无效8.6%。总有效率91.4%。方组:栀子、黄连各7g,陈皮

15g,半夏lOg,茯苓12g,炙甘草3g,竹茹lOg,枳壳、金银花各15g,黄芩lOg,砂

仁7g,沙参12g,石斛15g,麦冬7g,珍珠母30g。

    (三)神经系统疾病

    1。中风  以芩连温胆汤加减作为基本方,若肢体疼痛或麻木明显,舌质暗红或有

瘀斑者,去川贝、牛膝、橘皮,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阴虚明显者,加白芍、生

地、石斛、玉竹、玄参;便秘者,加瓜蒌、火麻仁,改枳实为风化硝、炒枳壳;睡眠差

者,加酸枣仁、远志、夜交藤。治48例中风,基本痊愈25例,显效19例,无效4

例CtsJ。

    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葛根、川芎、水蛭、地龙、丹参、石菖蒲组成温胆抗栓汤,具

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活血化瘀之功,治疗痰郁实热所致的中风(脑血栓形成)30

例,均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手足麻木,肌肤不仁,体胖或舌

胖,苔腻,脉滑等症,平均治疗时间为62.4天。痊愈14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

效3例。

    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中风急性期者35例,其证均属痰湿壅滞脉络,治以燥湿化痰,

清热通络为主,加减法为:兼有神疲倦怠,气短,懒言,脉细者,加太子参等;兼有瘀

血症状见舌强言謇,舌黯红或有瘀斑者,加丹参:稀莶草、田三七等;兼有肝风内动,

时有抽搐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兼有阴虚症状者,加生地、麦冬等;兼有腹

胀,便秘者,加火麻仁、大黄、芒硝等;如昏迷,不省人事者,加安宫牛黄丸、苏合香

丸等。总有效率为91%。

    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中风76例,基本痊愈率为46.1%,总有效率96。1%。

加减法:伴头痛头晕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语言謇涩者,加石菖蒲、远

志、郁金、胆南星;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舌暗有瘀斑者,加黄芪、赤芍、当

归、.丹参、地龙、桃仁、红花;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

磁石、珍珠母;上肢瘫痪重者,加片姜黄、桑枝;下肢瘫痪重者,加牛膝、杜仲;口角

歪斜重者,加白附子、僵蚕;血压高者,加泽泻、山楂;血糖增高者,加葛根、天花

粉,并据病情对症治疗。此乃抓住中风为火、痰、虚等因素为引起肝风内动的关键,取

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之功。

    2.中风后遗症  采用温胆汤合解语丹加减治疗痰浊阻滞型失语症工0例,处方:白

附子lOg,全蝎6g,菖蒲IOg,茯苓lOg,胆南星lOg,郁金lOg,广地龙15g,天麻

lOg,陈皮lOg,枳实lOg,制半夏lOg,竹茹lOg,丹参20g,川芎12g。结果显效5

例,有效5例。治疗前后语言功能积分比较,差异显著(P<O.01)cuj。

    将黄连温胆汤加黄芪组成芪连温胆汤,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痰热痹阻,络脉空虚者

62例,总有效率为98%。药用:黄芪30g,黄连12g,半夏15g,茯苓lOg,陈皮12g,

枳实、胆星、竹茹各log,郁金20g,厚朴12g,菖蒲30g。随症加减:烦躁不安,加莲

子心lOg,栀子12g;大便秘结,加大黄6g;肢体肿胀疼痛,加泽兰30g,防己24gLmj。

    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34例,认为中风后遗症病机多为本虚标实,病因

不外痰、湿、瘀、热、风、虚等,且湿、热、瘀、风、虚俱可化为痰证,故选祛痰之温

胆汤加味;清半夏12g,陈皮6—9g,茯苓24g,生甘草、竹茹、枳实(或佛手)各6g,

生黄芪15~45g,三七粉(冲)2—5g,地龙10一15g。伴高血压者,加草决明30g,菊

花15g,同时服复方降压胶囊,另配合体育锻炼。结果: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94.10/61213。    .

    3.眩晕  应用温胆汤加葛根、丹参、钩藤、生磁石为主,治疗梅尼埃病62例,分

别服药工一3剂,诸症迅即缓解<其中5例因呕吐不止而配合输液)。缓解后继续治疗者

23例,追访16例,结果1年未发者8例,2年未发者5例,3年以上未发者3例。又用

本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良而致眩晕者6例,一般服药3—5剂,发作间隔时间明显

延长,6—8剂后变动体位即不再发作Lxj。

    以温胆汤加减,其方药组成为:制半夏、陈皮、黄芩、竹茹、白术各lOg,泽泻、

钩藤各15g。计治内耳眩晕症52例。结果:痊愈48例,好转3例,无效1例L2“。

    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梅尼埃病86例,其中男35例,女5l例。年龄30—40岁16

例,41—50岁43例,51岁以上者27例。病程7天一半年。方药组成:半夏、陈皮、

竹茹、枳壳、僵蚕各lOg,茯苓、地龙各15g,谷精草20一30g,甘草6g,生姜3片。

每日1剂,经6一工5剂治疗,治愈52例,好转33例,无效1例[24j。

    以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18例,基本方组成:法夏lOg,云苓lOg,枳实lOg,

竹茹15g,陈皮lOg,炙甘草5g,大枣3枚,生姜4g,钩藤12g,天麻lOg,僵蚕lOg,

麦谷芽各12g,风寒诱发者,加荆芥lOg,防风lOg;耳鸣甚者,加磁石12g;呕吐甚

者,加代赭石15—30g;因情绪不佳诱发者,加郁金lOg。结果:痊愈10例,显效6

例,进步2例。

    4.癫狂  安化县中医院用温胆汤加酸枣仁、铁包金治疗癫狂病30例,患者神志不

清,苔黄舌红,脉弦缓者,配合小承气汤加黄连、栀子、香附、珍珠母;初起语言错

乱,精神失常,脉弦小者,加龙齿、珍珠母、菖蒲、远志。结果:痊愈18例(其中1

例复发),好转11例(复发3例),无效1例L2“。

    以行气泻火,除痰安神之法,用本方加酸枣仁、远志、天竺黄为主,治疗癫证10

例,狂证16例,均为成人患者,病程在14—40天之间,结果痊愈19例,好转5例,

无效2例。其加减法:心火炽盛,神明错乱,加万氏牛黄清心丸;火盛痰壅,兼阳明实

热,加用礞石滚痰丸,或加大黄、芒硝各30g;气郁痰结,阻塞窍络,合苏合香丸C27j。

    以温胆汤加减治疗26例癫症,4例狂证,总有效率达87%。其基本方药为:竹茹、

陈皮、姜半夏、茯苓、甘草、枳壳、炙远志、菖蒲、炒枣仁、生龙牡、珍珠母、麦冬。

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胆南星、明矾、礞石滚痰丸等;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

郁金、川芎等;痰热伤阴者,加南沙参、生地、白芍等;躁扰不安者,加莲子心、朱

砂、琥珀等;热盛心烦者,加黄连、黄芩、栀子、大黄、龙胆草、生石膏等;躁狂奔走

者,加生石决明、生铁落等。平均疗程78。7天。

    5.神经官能症  有报道对更年期综合征及妇女结扎后神经官能症:,应用温胆汤有

一定效果。共治疗77例,结果痊愈56例,好转2l例。

    亦有运用温胆汤加减(竹茹lOg、炒枳实lOg、陈皮lOg、姜半夏lOg、茯苓log、

甘草6s.生姜3片、大枣3枚为基础),胁痛加香附lOg,元胡lOg;欲哭心烦,加小麦

30g,大枣加至15枚;失眠多梦,加炒枣仁30g;心悸,加龙骨、牡蛎各30g;食滞,

加焦三仙各15g;气虚,加党参16g,黄芪15g;血虚,加当归15g,首乌15g。12天为

1疗程,服药1—2个疗程。结果治愈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

92.4%。

    6。郁症  采用黄连菖蒲温胆汤治疗因情志不舒,气郁所引起的郁证32例。基本

方:黄连3g,菖蒲、竹茹、枳实、陈皮、半夏、柴胡、甘草、厚朴、茯苓各lOg,生姜

引。临症加减:心烦失眠,加莲子、炒枣仁、夜交藤各30g,远志lOg;气血虚者,加

黄芪30g,当归15g;呃逆者,加代赭石30g,木香lOg;月经不调者,加香附lOg,益

母草30g。治疗结果:32例经半月至1月服药后症状消失,均痊愈,随访1年内未见复发。

    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65例,结果显

效者119例(72。1%),好转43例(26。1%),无效3例(1.8%)。提示此方能治疗多

方面的疾病,其原理之一可能是通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来完成的。

    8.重症精神病  用温胆汤辨证加减,并酌情配用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礞石

滚痰丸,治疗重症精神病149例.,发病原因有遗传因素者64例,其余均因忧虑刺激而

引起,病程以3—5月为多见。其中以精神分裂症最多,为101例,躁狂忧郁症工3例,

反应性精神病工3例,更年期精神病10例,其他12例。治疗结果,痊愈117例

(78.53%),基本治愈2例(1.34%),好转24例(16.10%),无效6例(4.03%)C333。

    以温胆汤加味,治疗精神分裂症30例,服药16—38天者居多,‘结果痊愈16例,

好转工2例,无效2例。加味方如下:法夏、陈皮、枳实、竹茹、菖蒲、黄芩、胆星各

9g,茯苓、瓜蒌各12g,黄连6g,生铁落30g(先煎),生姜4片,甘草4.5g。加减法:

心悸不宁,加朱砂3g(冲服),龙骨、牡蛎各30g;不寐,加琥珀3g(冲服),远志9g;

大便燥结不下,加大黄10--30g,玄明粉10—15g;血瘀,加丹参24g;桃仁、红花各

9g;痰涎壅盛,加天竺黄9g;纳少,加焦三仙各9g。少数病例配合冬眠灵lOOmg,一

日三次。

    9.老年性脑动脉硬化症  周氏从1988年9月一1992年4月采用温胆汤合天麻钩藤

汤加减治疗30例,结果显效2l例,有效9例,疗程均为两个月以内。加减法:阴虚

者,加太子参15g或党参15g;胸闷瘀浊者,加瓜蒌lOg,薤白lOg;心烦失眠甚者,加

柏子仁6g,酸枣仁15g;头痛,加白芷lOg或蔓荆子lOg。其治是以补肾滋肝,育阴潜

阳为法.。  、    ‘

    10.颅脑损伤  以脑外伤病人舌象变化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自拟活血温胆汤治

疗颅脑损伤工5例,结果9例缓解,5例有效,无效1例。基本方+丹参、桃仁、远志、

菖蒲、枳实各12g,制香附、红花、竹茹、半夏、陈皮各9g,茯苓15g,木通、厚朴各

15g,车前子30g。便秘者,加大黄12g;痰多者,加胆星、竺黄各9g;胸闷胁疼者,

加青皮、川楝子各lOg,瓜蒌15g;头疼重或伴血压高者,加黄芩、丹皮各12g,夏枯

草18g;食欲不振者,加神曲、山楂各lOg。

    u。失眠症  以温胆汤随症加减治疗失眠症276例,多梦易醒,酌加生龙齿、柏子

仁;因情志刺激,肝气郁结,酌加柴胡、香附;心悸易惊,酌加黄连、远志等。每日1

剂,早晚各1次温服,10剂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 Et,服药3个疗程病情无明显改

善为无效。276例中,痊愈198例,占71.74%;显效46例,占工6.67%;有效25例,

占9.06%;无效7例,占2。3%;总有效率94.47%。

    “心胆虚怯”,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并不少见。其表现失眠的伴随症状:

恍惚惊怖,心虚胆怯,心悸善恐,精神紧张,神魂不宁,筋惕肉困,遇事怯弱,多恶

梦,目眩,口苦,舌苔薄白,脉细弦等。王氏以温胆汤为主(橘皮、半夏、茯苓、炙

草、竹茹、枳实)。治疗心阳虚怯型失眠50例,全部治愈。病例选择多在发病30天以

内,服药3--20剂。有阴虚(虚中夹实)兼证者,如心烦、多汗、手足心热、口干或睡

中恍惚多梦,虚烦不寐,脉细数,舌质赤等,加生地、鳖甲、牡蛎、珍珠母、百合;有

心脾两虚兼证者,如心慌气短,神疲乏力,食少体弱,面色不泽,夜寐不熟,脉弱,舌

苔淡白等,加党参、炒白术、熟地;有心肾不交兼证者,如心悸健忘,虚烦少眠,头晕

目花,遗精,.脉细数,舌红少苔等,加五味子、生地、麦冬、山药;多痰者,加菖蒲、

远志、天冬;气滞不畅者,加元胡、郁金;胃气不和者,加厚朴、神曲;血瘀内阻者,

加当归、桃仁、赤芍、红花。    .    .

    12.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运用温胆汤加丹参治疗此病62例,取其理气化痰,活血

化瘀之功。加减:腰酸,加仙茅、淫羊藿、女贞子、墨旱莲;耳鸣,加杞子、灵磁石3

面浮肿,眩晕,加黄芪、天麻、泽泻、车前子;头痛,加钩藤、蔓荆子、川芎;心烦失

眠,加黄连、肉桂、夜交藤;痰热盛,加天竺黄、陈胆星;惊悸,加珍珠母、浮小麦;

腹胀,去甘草,加大腹皮。15剂为1疗程,并积极配合心理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

4l例(66。工3%),有效18例(29。03%),无效3例(4.84%),总有效率为

95。16%C393。

    (四)呼吸系统疾病

    1.百日咳  有人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百日咳26例,无论开始痉咳或已进入痉咳发作

期,连服5剂,痉咳完全消失。处方用法为:百部4.5g,竹茹3g,枳实3g,莱菔子

3g,稻香陈6g,款冬花4.5g,云苓4.5g,橘络2。1g,半夏3g。炙甘草2.1g,、藕片

4.5g,川贝3g。    .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以黄连温胆汤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各30g为基本

方。胸痛甚者,加郁金、丝瓜络各lOg;口渴,加麦冬、北沙参各30g;咳血甚,加黄

芩炭、藕节炭各lOg,白茅根30g;便秘,加栝蒌仁、郁李仁各lOg。治疗24例。、结果

痊愈2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

    以温胆汤加味:枳实、竹茹、半夏、茯苓各lOg,陈皮12g,生姜、大枣、甘草各

6g,治疗10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患者。胸痛、咳吐脓血痰者,加郁金lOg,金银

花、蒲公英、、败酱草、白茅根各30g;口渴甚者,加麦冬、沙参各30g;便秘者,加栝

蒌仁、郁李仁各lOgo结果痊愈8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

    (五)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功能衰竭  运用加味温胆汤治疗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辨证指标为恶

心呕吐,脘痞纳差,口粘苔腻等湿浊中阻见症。法宗化湿泄浊,健脾和胃。方组:半

夏、陈皮、竹茹、枳实、苍白术各lOg,茯苓12g,生姜5片,焦楂曲各15g,制大黄

6—15g,甘草3g。煎汤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以1周为1疗程,最长治疗4

个疗程。结果显示加味温胆汤对改善临床症状,纠正酸中毒和改善临床肾功能均有显著

疗效,因而有利于延缓病程进展,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

    二、妇科

    妊娠恶阻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按照“六腑有病,以通为补”的原则,采

用“苦辛通降”之法并根据其他脉证,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妊娠恶阻15例,结果痊

愈l0例,进步6例,无效1例(其中有2例为再人院患者)。

    三、五官科  .  、

    1。声带息肉  王氏治由气机郁滞、痰湿蕴热、气滞血瘀所致的声带息肉,用温胆

汤加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行气利咽。药用:竹茹15g,法半夏15g,黄芩12g,陈

皮lOg,茯苓15g,枳实lOg,茵陈15g,杏仁lOg,桔梗lOg,降香lOg,甘草5g。8例

屑痰热积滞者,单纯用温胆汤加减而治愈。

  2.咽异感症  采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咽异感症145例,方组:半夏lOg,陈皮lOg,

茯苓12g,竹茹lOg,枳实lOg,甘草lOg,紫苏lOg,射干lOg,每日1剂,5天为1疗

程,最多用药3个疗程。加减:咽干咽痛,加胖大海、青果;心悸失眠,加黄精、远

志;咳嗽痰多,加桔梗、百部;病久乏力,加黄芪、党参。结果治愈75例(51。7%),

有效68例(46.9%),无效2例(1。4%)。总有效率98。6%。并指出此病相当于中医

“梅核气”。

    四、其他

    1.有机磷中毒后遗症  对42例不同严重程度的有机磷中毒后遗症患者,以温胆汤

为基本方。头痛眩晕,加白蒺藜、蔓荆子、菊花、天麻;腹胀纳呆,加藿香、厚朴、槟

榔、广木香;恶心呕吐,加砂仁、白蔻仁、佩兰;失眠惊悸,加柏子仁、酸枣仁、夜交

藤、珍珠母、磁石;胸闷抑郁,加柴胡、郁金、菖蒲、全瓜蒌;痰热盛,加黄连、黄

芩、胆南星、天竺黄;便秘,加生大黄。治愈率80.9%,总有效率100%,平均治疗

14。5天,文中附2例病案介绍L47j。‘

    2。习惯性痉挛  以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竹茹、枳实、僵蚕各6g,陈皮、钩藤

各9g,甘草3g,茯苓5g,生姜2片,大枣2枚;对照组采用安定0.12mg/kg.d,分2

次服。疗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个月。治疗结果:治疗组47例,治愈40例,显效4

例,有效3例。对照组20例,治愈17例,显效3例。两组比较P>0.05。其副作用比

较,治疗组所有病例均无倦怠、嗜睡等症,且21例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增进,占治疗总

数的44.7%。对照组8例有精神不振,占治疗总数的35%[48J。    .

    [实验研究]

    1.止呕作用  朱氏等以温胆汤为基础,加黄连、西洋参、薄荷等组成具有化痰清

热,和胃降逆作用的参连温胆合剂,临床观察120例患者,观察组对呕吐控制率在

70%,胃复安组为61.9%,单纯化疗组为33。3%。其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及全身反

应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与单纯化疗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动物

实验证实本合剂既能对抗阿扑吗啡所引起的呕吐,又能对抗CuS04引起的呕吐,对抗

顺铂引起的胃肠平滑肌兴奋致吐作用L49J。

    2.镇静作用  朱氏等发现,温胆合剂可缩短异戊巴比妥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时

间,并可协调小鼠的运动。国外研究同样表明,加味温胆汤有抑制小鼠自发活动作

用,抑制咖啡因所致运动亢进作用,延长硫喷妥钠睡眠时间和轻度肌肉松弛作用,但无

抗戊四唑惊厥作用,抗最大电刺激惊厥作用和驯化作用,与安定作用同L0j。

    3.双向调节血压  国外研究示,加味温胆汤对呼吸循环系统静注30mg/kg以下剂

量几乎无影响,静注lOOmg/kg呈一过性升压,尔后降压的双重作用;抑肝散(对照)

静注lOOmg/kg呈一过性降压作用L50J。

    4.抗应激溃疡  国外报道加味温胆汤腹腔注射50~400mg/kg对出血性胃溃疡有与

给药量呈线性的抑制效果。从溃疡抑制率与给药量所作的图上,根据最/b-乘法求出腹

注ED50为53(34~72)mg/kg,口饲2000mg/kg,有抑制倾向,8000mg/kg,有明显作

用(P<0.01),同时测定,加味温胆汤腹注25mg及lOOmg/kg可明显减少胃液量(P

<0.01),对游离酸度和总酸度亦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与抑肝散作对照L50:)。

    5.预防心肌缺血  高氏等以加减温胆汤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缺

血影响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加减温胆汤可预防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急性心肌缺血,与

冠心Ⅱ号及消心痛作用类似L4j。

    [附方]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卷8)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去瓤、切、炒  陈

皮去白各三两(各15g)  白茯苓去皮一两半(7。5g)  酸枣仁微炒  大远志去心,甘草水

煮,姜汁炒各一两(各3g)  北五味子  熟地黄切、酒炒  条参各一两(各3g)  粉草五

钱(1.5g)  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

用: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等。

    本方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减去清胆和胃之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

神之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故虽无清热之功,但增补养心神之力,

遂成化痰宁心之剂,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诸证。

.沈绍功教授温胆汤

温胆汤化载: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香附10g、鸡血藤40g、丹参30g、菟丝子10g、车前草30g、草决明30g、生薏苡仁10g、泽兰15g。

把几个药要说一下:竹茹,清热化痰的。实际上深老师的温胆汤是四个药:竹茹,枳壳、云苓、陈皮。但后来又加上石菖蒲和郁金,这六个药。我们现在临床上这六个药用得比较多,但是有时还用这四个药,以这四个药为主叫温胆汤。我们还加了石菖蒲和郁金。所以你们看我给大家的那本书《沈绍功验案集》,这是我们06年编出来的。所以我们有温胆汤四味,有温胆汤六味,有温胆汤八味,调的是不一样的。四味就这四个,六味加石菖蒲郁金,如果温胆汤八味的话加了川芎和丹参,它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怎么个不一样呢?比如温胆汤四味的时候它没有血分的问题,基本在气分的问题,用这四个药就可以了。

       如果在血分和津液代谢有问题,那就加石菖蒲和郁金。石菖蒲芳香开窍、豁痰,可以祛痰。郁金理气活血止痛,走血分。那两个药呢?一个是化痰,一个是活血。所以病走的深一点的时候加这两个药。

       如果病人血分淤血更加明显,那还会加川芎10克、丹参30克。这就是淤血明显的会加上这两个药。这就是我们治病的时候会一层一层逐渐的深入,逐渐深入去治疗。所以这四味药配合祛痰利湿健脾和胃。

       加香附和气血藤。香附和鸡血藤是理气活血的,理气活血偏温,香附有偏温的作用。尤其女同志在月经前后乳房胀、肚子胀、腰难受、气机不通、理气活血。鸡血藤有通经脉的作用。大家也要记住藤类的药,像鸡血藤、忍冬藤、路路通这些都是走细的经脉的,就是病久了而且不容易去的地方,它能去。所以像鸡血腾可以治疗妇科病,可以治疗关节炎,可以治疗手脚的麻木。手指、手尖、脚尖那个麻木都可以治疗。

       另外丹参。丹参我昨天也和你举了叫养血和血,功同四物的作用。但是这个女同志出血量多,淋漓不断,丹参不用,鸡血藤有时也不用。这个你要看病人的状况,那就是动血的药,如果病人出血量很大,动血的药几乎就不用了,就要去掉。要用止血的要。后面我还会讲,我就在这里提一下,记住了。不是说什么妇科病我都是丹参、鸡血藤我全上,那要看病人的变化。因为我突然想起了一个病人和我讲,说人家跟我说了,当归可以补血,然后就吃了,吃完了后月经淋漓不断快两个月。当归应当来说是补血了,但是她吃了就出血,当归在中药上有养血和血的作用,有的人很敏感,所以你用丹参她就出血不止,而且还淋漓不断,所以出血量多的人就要去掉。

       菟丝子。菟丝子这个药是调妇科的,但是菟丝子一般和泽兰相配。菟丝子和泽兰相配是调整内分泌的,这两个药是对药。菟丝子10克,泽兰10-15克。但不要太大量,一般我就用10克。这两个药叫什么呢?用时髦的话叫调节内分泌的,菟丝子和泽兰是调节内分泌的,而且这两个药有非常好的美容作用。美容尤其是泽兰美白皮肤。但这皮肤亮与不亮、好与不好与身体有很大的关系。身体好的人皮肤就好,身体不好的人皮肤就不好。但是有的女同志满脸黄褐斑。我会说:“瞧瞧你的黄褐斑。”30多岁40多岁满脸都是黄褐斑,我说:“这就叫黄脸婆像六七十岁的人啦。”我说:“你赶紧调啊,你不调到六七十岁我可调不过来了。”她说:“那怎么办呢?我听你的。”我说:“第一个要好好睡觉,第二个,我用药物给你调。”所以记住了用菟丝子和泽兰这两个药,而且这两个药非常温和,不会吃了热什么的感觉。

?

   以下是生薏苡仁。生薏仁是利湿的,又有化痰作用,另外生薏苡仁有美白的作用,还有防癌的作用,防止癌症。所以我建议生薏苡仁大家可以熬粥喝,喝粥。或有的人身上爱长瘤子、包块、结节经常熬生薏苡仁喝。像肿瘤,患癌症的病人,让他隔三差五就熬粥喝。像那个抗癌克。抗癌克就是把生薏苡仁作成了注射剂,专门做肺癌,在美国做了好多例,效果都不错。它是生薏苡仁做的注射剂,打进去,它那技术也挺好的。生薏苡仁可以防癌。昨天也给大家讲了:癌症西医的治法是根治法,根除,根除完了后是放疗和化疗。中医是人瘤共存。但早期中医也建议根治术,根治术完了以后吃中药。不要再去化疗。有时我不说了,化疗把病人打死了,打了副作用很大,病人非常痛苦。所以生薏苡仁记住了,这本身就是利湿药治湿热的病。另外通大便,我刚才说了草决明。

   车前草这个药呢,吃了清热利尿、利湿。用车前草的时候,一个是他本身有利尿的作用,像病人如果服用利尿剂的时候,它的利尿剂要减量。大家都知道西药用速尿或者其它的利尿剂的时候,安体舒通什么的,一利尿,赶紧补钾,它丟钾。所以像这种病人的时候你给他用车前草和泽兰的时候,利尿剂减量,减完的时候钾片要减量。中药的利尿剂利完的时候不像西药的利尿剂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它没有那样的副作用。

2. 温胆汤    

组成: 陈皮2钱,半夏1钱半,茯苓1钱,枳实半钱,甘草半钱,远志1钱,酸枣仁半钱。 

出处: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经验秘方》。  

功效:定心志。

3. 温胆汤    

组成: 半夏1钱,枳实1钱,竹茹1钱,茯苓1钱,甘草3分(炙),广皮1钱,钩藤钩2钱。 

出处: 《古今医彻》卷一。   

主治: 伤寒挟惊。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 

4.:温胆汤 

组成: 半夏3钱,橘红1钱5分,枳实1钱,黄连1钱,天麻2钱,苏子1钱5分,厚朴1钱,黄芩1钱,竹茹1钱,生姜汁5匙(泡用)。  

出处: 《活人方》卷六。   

主治: 痰气火并结于中宫,在上则眩晕,干呕作酸;在下则腹痛便燥。  用法用量: 上水煎泡,加姜汁午前后服。  

5.:温胆汤 

组成: 人参、茯神、远志、朱砂、金石斛、生地、麦冬、枣仁、甘草、五味子、柏子仁。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   

主治: 怔忡,包络动者。  

6.:温胆汤 

组成: 制半夏1钱5分,枳实8分,陈皮1钱半,茯苓1钱半,人参1钱,熟地3钱,炒枣仁3钱,远志1钱,五味子1钱,甘草(炙)5分。  

出处: 《笔花医镜》卷二。   

主治: 胆气虚寒,梦遗滑精。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7.温胆汤 

?

组成: 半夏(制)2钱半,枳实2钱半,茯苓半两,橘红1钱半,甘草1钱半,酸枣仁(温汤浸,去壳)2钱半。   

出处: 《直指小儿》卷一。   

主治: 小儿惊悸顽痰。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入竹茹少许,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8.温胆汤 

组成: 生姜4两,半夏2两(洗),橘皮3两,竹茹2两,枳实2枚(炙),甘草1两(炙)。   

出处: 《外台》卷十七引《集验方》。    

主治: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去滓,分3服。 

制备方法: 上切。  

9.:温胆汤 

组成: 远志、枣仁、茯神、当归、川芎、钩藤、半夏、广皮、甘草、香附、茯苓。   

出处: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主治: 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经血忽闭,面青筋搐,口吐涎沫,此缘惊则气乱,恐则气结故耳。  

10.温胆汤 

组成: 半夏1两,枳实1两,橘红1两5钱,茯苓7钱半,甘草(炙)4钱。  

出处: 《明医杂著》卷六。   

主治: 胆气怯弱,惊悸少寐,发热呕痰,饮食少思。  

用法用量: 每服1-2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11.温胆汤 

组成: 半夏(汤洗7次)2两,竹茹2两,枳实(麸炒,去瓤)2两,陈皮3两,甘草1两(炙),茯苓1两半。  

出处: 《三因》卷九。  

主治: 痰热内扰,心胆气虚,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眩悸呕恶,及癫痫等。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锉为散。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之所以平甲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又曰: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半夏能和胃而通阴阳,故《内经》用治不眠。二陈非特温胆,亦以和胃也。 2.《成方便读》:夫人之六腑,皆泻而不藏,惟胆为清净之腑,无出无入,寄附于肝,又与肝相为表里。肝藏魂,夜卧则魂归于肝,胆有邪,岂有不波及肝哉。且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则不能遂其生 

12.:温胆汤 

组成: 半夏(汤洗去滑)1两半,麦门冬(去心)1两半,茯苓2两,酸枣仁3两(炒),炙甘草1两,桂心1两,远志(去心,姜汁炒)1两,黄芩1两,萆薢1两,人参1两。 

出处: 《三因》卷八。    

主治: 胆虚寒,眩厥,足痿,指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虚劳烦扰,因惊胆慑,奔气在胸,喘满,浮肿,不睡。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用长流水1斗,糯米1升,煮蟹眼沸,扬2000-3000遍,澄清,取2盏,入药在内,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不以时服。 

制备方法: 上锉为散。  

13.温胆汤 

组成: 人参、白术(去芦)、茯神(去皮木)、当归(酒洗)、生地黄(酒洗)、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半夏(姜汁炒)、枳实(麸炒)、黄连(酒炒)、竹茹、山栀(炒)各等分,甘草3分,辰砂5分(临服研末调入)。 

出处: 《回春》卷四。   

主治: 内有痰火,惊惕不眠。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大枣1枚、乌梅1个,水煎去滓,入竹沥调辰砂末服。 

制备方法: 上锉1剂。  

14.组成:半夏  竹茹  枳实各6g  橘皮9g  炙甘草3g  白茯苓4.5g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

1,美尼尔氏综合征应用本方加减:竹茹30g,枳实12g,制半夏10g,茯苓12g,陈皮15g,甘草6g,生姜3片。兼头痛、心烦、耳鸣加栀子10g,黄芩10g。失眠、多梦加远志10g,枣仁15g;呃逆、嗳气加柴胡6g,郁金15g;伤食加神曲12g,焦山楂30g;外感加藿香12g,荆芥9g;伴气虚者加党参15g,黄芪15g;血虚者加当归15g,熟地15g;眩晕甚者加天麻10g,赭石15g,痰湿甚者加南星10g,菖蒲12g;胃寒者生姜改干姜,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22-82岁。结果;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临床治愈,共41例;7例好转。疗程最长者30日,最短者6日。

2.癫狂症应用本方加减:竹茹、陈皮、姜半夏、茯苓、甘草、枳壳、炙远志、菖蒲、炒枣仁、生龙牡、珍珠母、麦冬。日1剂水煎服。治疗癫狂症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4-49岁,其中30岁以下者21例,占70%。结果:近期临床治愈(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能坚持全日工作)13例,占43%;显效(主要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能坚持一般轻工作)5例,占17%;有效(部分精神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占27%;无效(主要精神症状无变化)4例,占13%;总有效率87%。

3.老年病应用本方加减:陈皮10-15g,半夏10-15g,云苓20-60g,枳实10g,竹茹10-15g,甘草5-10g,生姜5g。加水500ml煎至300ml,早晚分服,或水煎200ml,晚顿服。治疗中风、眩晕、头痛、胸痹、咳喘、感冒、癫痫、失眠252例,男172例,女80例。其中中风128例,眩晕、头痛49例,胸痹心悸47例,咳喘13例,感冒3例,癫痫3例,泄泻3例,失眠5例。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显著改善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各项检查指标有所好转;无效:症状无变化或死亡者。结果:中风痊愈21例,占16.4%;显效64例,占50%;好转38例,占29.6%;无效5例,占4%;总有效率96%。眩晕、头痛痊愈14例,占28.6%;显效28例,占57.5%;好转7例,占13.9%;总有效率100%。心悸、胸痹痊愈12例,占25.5%;显效27例,占57.5%;好转7例,占14.9%;无效1例,占2.1%;总有效率97.9%。咳喘治愈2例,显效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失

眠治愈2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0%。泄泻治愈2例,好转1例。感冒3例全部治愈。癫痫治愈1例,显效2例。

4.阳痿应用本方加减:青陈皮各2g,竹茹8g,枳实6g,半夏3g,土茯苓20g,茯苓15g,蜈蚣9g,蛇床子10g。先用200ml清水浸泡约15分钟,再加水350ml,煎380ml左右,1剂2煎,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每日2剂.治疗时禁房事、烟酒、油腻及辛燥之品。治疗阳痿35例,年龄25-60岁;病程6个月至3年。临床症状主要为房事时阴茎举而不坚,不能进行房事,或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苦干;或胸助胀闷,呕恶苦水,肢倦纳差;或阴囊潮湿瘙痒;舌苔湿腻浊或垢,脉虚弦或滑。以阴茎能自行勃起,房事成功为疗效标准,结果:完全治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者21例,症状好转者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药理作用 主要有祛痰,镇静,抗溃疡和镇吐等作用。

1.祛痰:陈皮、半夏、甘草有祛痰作用。

2.镇静;加味温胆汤有显著的镇静作用;用加味温胆汤小鼠腹腔注射;(1)抑制自发活动,作用与剂量呈线性关系。(2)对抗咖啡因诱发的运动亢进。(3)明显增强催眠药的作用。(4)对戊四唑诱发的小白鼠惊厥无作用,但有延长小鼠死亡时间的倾向。

3.抗溃疡:加味温胆汤腹腔注射对小鼠出血性溃疡有与给药量呈线性的抑制作用,并可明显减少胃液量,对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有明显抑制作用。

4.镇吐:半夏、生姜有一定的镇吐作用。  

温胆汤临床运用举隅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药方》, 由张仲景小半夏汤与橘皮竹茹汤化裁而成。后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上方加茯苓、大枣。为现代临床通用方。主治胆虚痰热内忧之虚烦不眠、惊悸、口苦呕涎。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神经衰弱症、心血管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脑病、支气管炎、胆囊炎等, 效果满意, 介绍如下。

1 神经衰弱症 

某女, 30 岁。心烦不寐3 月, 伴头晕, 胸闷, 欲吐, 失眠, 多梦, 食欲不振, 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弦细。证属胆胃不和之虚烦不寐。治宜养心安神, 解郁除烦。方用温胆汤加减: 茯苓12g, 竹茹6g, 半夏、枳实、陈皮、百合、白芍、麦冬各10g, 生地黄、酸枣仁各15g, 甘草5g。水煎服, 每日1 剂。服药15剂, 症状明显改善。按: 神经衰弱属于中医不寐。证由情志所伤,肝失条达, 气郁不舒, 郁而化火, 加之饮食不节, 宿食停滞, 积湿生痰, 因痰生热, 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痰湿壅遏于中焦故胸闷欲呕。用温胆汤化痰清热、行气和中。加酸枣仁、百合、生地黄、白芍、麦冬养心阴安神志、育阴除烦。使肝气条达, 气机通畅,痰热等症消除, 则病愈。

2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 

某男, 45 岁,心前区反复疼痛2 年余, 加重1 个月。病人多在精神紧张、劳累后发作,伴失眠多梦, 头昏胸闷, 口苦纳呆, 胆怯心悸, 舌质淡红、苔黄腻, 脉滑。中医辨证为胸痹, 证属胆虚痰热内扰。治宜化痰清热, 镇惊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减: 胆南星、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陈皮、半夏、黄芩各10g, 瓜蒌、煅龙骨、煅牡蛎各15g, 茯苓12g。水煎服, 日1 剂。10d后胸痛明显改善, 连服25 剂, 临床症状消失。

按: 本病属于中医胸痹范围。患者思虑过度,劳伤心脾, 脾虚气结, 津液不得输布, 遂聚成痰, 湿阻气机, 日久化热, 痰热上扰而致本病。故用温胆汤加味化痰清热, 疏利气机, 加龙骨、牡蛎镇惊安神。而获良效。

?

3 高血压脑病 

女56 岁,突然眩晕, 肢体麻木, 头痛, 呕吐, 口眼歪斜, 语言謇涩, 血压21. 3?14kPa, 舌质红、苔厚腻, 脉滑数。证属痰蒙清窍。治宜清胆和胃、理气化痰, 佐以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半夏、竹茹、枳实、胆南星、石菖蒲、栀子、郁金、川芎各10g, 生石决明20g, 山楂15g, 茯苓12g, 天麻6g, 甘草5g。水煎服, 每日1 剂。治疗1月余, 血压正常, 语言清楚, 面瘫治愈。

按: 高血压脑病属于中医“中风”范围, 主要因忧思恼怒, 肝阳上扰而风动, 气机失调, 横逆犯脾,脾运失司, 内生痰浊, 肝风挟痰火横窜, 蒙蔽清窍,闭阻经络。用温胆汤清胆和胃、理气化痰, 加菖蒲、郁金开窍通络, 天麻、生石决明平肝熄风, 山楂、川芎行气活血, 使气机调和, 气血通顺, 痰除络通, 诸症尽除。

4 支气管炎 

某男, 60 岁,咳嗽、气喘、吐痰6 年, 加重7d。7d 前因感冒咳嗽加剧, 咳吐黄痰, 胸闷而痛, 两胁胀满, 舌苔黄厚, 脉弦滑。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痰热阻肺。治宜宽胸理气、清肺化痰。方用温胆汤加味: 半夏、陈皮、黄芩、桑白皮、厚朴、苏梗、枳实、浙贝母、杏仁各10g, 茯苓、瓜蒌各15g, 竹茹6g, 甘草5g。水煎服, 每日1 剂。服药3 剂, 咳嗽减轻, 连服6 剂后症状消失。

按: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属中医内伤咳嗽。多为邪实与正虚并见, 肝气郁结化火, 木火刑金,肺失肃降; 脾失健运, 水谷不能化生精微上输于肺, 反聚为痰浊, 上贮于肺, 即“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痰湿蕴肺, 遇外邪引触, 痰从热化,诱发本病。用温胆汤加味以宽胸理气、清肺化痰之品施治而使咳喘消失。

5 胆囊炎 

某女, 36 岁,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4 年, 加重2d。病人于2d 前因情绪不佳而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 发热, 体温38. 5℃, 伴口苦咽干, 心烦欲吐, 食欲不振, 大便干结呈球状, 舌质红, 苔黄而干, 脉弦数。腹部B 超示胆囊炎。查体: 右上腹压痛, 莫菲氏征阳性。西医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中医辨证肝郁胆热。治宜疏肝利胆、清热除烦。方用温胆汤加减: 柴胡、半夏、黄芩、酒大黄(后下)、 枳实、白芍、陈皮、栀子、郁金、竹茹各10g,、金钱草30g, 延胡索15g, 川楝子12g, 厚朴6g, 甘草5g。水煎服, 每日1 剂。服药3 剂, 热退, 便软。上方去大黄, 连服10 剂, 诸症消失。按: 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因胆附于肝, 其经脉络肝, 情志郁结, 致肝失疏泄, 而气郁痰生, 痰热内扰, 胆失疏利, 胃失和降, 胆胃不和则胁痛, 口苦, 心烦欲呕, 故胆病多兼见痰证。用温胆汤加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之品, 热退便通则病自愈。

讨 论 温胆汤为清胆和胃之名方, 中医认为“百病皆因痰作崇”、“治病先治痰”。以上病证虽症状不同, 但病机相同, 属异证同治之法。有此证即用此方, 充分反映中医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灵活的治疗原则。临床凡属胆虚痰热内扰所致病证,均可用温胆汤加减治之。方中二陈汤之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安胃祛痰之剂, 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虚热, 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 热除痰清, 胆自宁,诸症消失。临床加减应用, 皆获良效。

黄槐温胆汤

     王自敏,女,1938年出生,河南开封市人。历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肾病内科主任、肾病研究所所长、河南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肾病内科名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zhengfu

特殊津贴。

     王自敏1962年河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在中医临床科研岗位上工作40年,治学严谨,博采众方,擅治肾病,对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泌尿系感染有显著疗效。近十几年来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独到见解,首倡慢性肾功能衰竭“虚、浊、瘀、毒”四大病机,临床中紧扣病机,选方遣药,采用优化综合疗法,总结出治疗本病的六则治法:扶正固本,兼护卫气;标本兼顾,祛邪为先;和胃降浊,清热化湿;活血化瘀,通脉解凝;选药性平,调和阴阳;内外结合,综合治疗。提倡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研制出治疗肾病的系列方药,如治肾Ⅰ、Ⅱ、Ⅲ号和救肾胶囊、尿威冲剂、肾衰灌肠Ⅰ、Ⅱ号。撰写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疗学》、《中西医临床肾病学》专著两部,获省厅级科研成果奖五项。

     组成: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制大黄6克,生槐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甘草6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

     功能:和胃降浊、清热利湿。

     主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胃肠道症状,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者。

     用法:上药清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合并2次药液,滤取药液500毫升,餐前服用250毫升,日服2次,每日1剂。

     方解: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哕逆”的范畴。其病因错综复杂,多由外感、内伤、劳倦、中毒、失治、误治等引起。肾功能衰竭后人体各脏腑功能紊乱,湿、热、浊、毒蓄积体内,影响脾胃功能,使脾失健运,胃不和降,出现纳差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本方适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胃肠道症状,症见纳差不欲食,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舌苔白腻,舌质淡红,脉细,证属湿热浊毒壅盛者。

     本方由温胆汤去枳实加大黄、生槐花、白花蛇舌草而成,故名黄槐温胆汤。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疾消;竹茹清热化痰,止吐除烦;大黄苦寒泻下,可通腑降浊、泄热解毒、活血祛瘀;生槐花、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上述药物和胃降浊,清热利湿,清除体内因肾衰而蓄积之毒邪,改善胃肠道症状。

     临床运用:若胃脘胀满、哕逆较重者加砂仁、白叩;腹部痞满、大便干少加枳实、厚朴,此二药与方中大黄共用乃小承气汤也;舌质淡紫、身有紫癜为瘀血阻络,加丹参、鸡血藤;头痛、血压偏高加钩藤、夏枯草;尿素氮、血肌酐持续升高加六月雪、蒲公英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黄连温胆汤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连温胆汤在治疗诸多情志异常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辅以辨证加减调治各类相关疾病。结果 通过对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癫痫、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总有效率达86.53%。结论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良好疗效。

     黄连温胆汤是以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为基础逐渐演变发展而来,我们在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用于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癫痫等多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60例,采集时间为1996年3月~2003年3月。其中更年期综合征102例,神经官能症98例,美尼尔氏综合征46例,精神分裂症8例,癫痫4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例。女156例,男10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方组成 黄连、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枳壳、丹参、郁金、菖蒲、酸枣仁等。

     1.2.2 加减方法 气虚体弱加党参、黄芪;湿滞纳差加砂仁、内金;肝阳上亢加龙骨、牡蛎;气滞便干易枳壳为枳实。

     1.2.3 服用方法 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2次,共取汁400ml和匀,平均分两次早晚服用,10天为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1.4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黄连温胆汤的临床疗效 例

     2 典型病例

     2.1 神经官能症 患者,女,42岁,干部,2001年4月初诊。患者于入院前1年因单位某事件受精神刺激,自此出现心悸、失眠、头晕,尤以入睡困难,寐而易醒,依赖“安定”方能入睡,且用量由每晚5mg增至15mg。精神忧郁,食纳欠佳,月经紊乱。查舌质淡,苔白腻,眼眶周围黑晕。证属气机郁滞,痰火内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予谷维素40mg,口服,1日3次,中药仍投以黄连温胆汤,10剂后,自诉睡眠已明显改善,安定减至每晚7.5mg,月经来潮。嘱其停用安定,继续服药观察1周,睡眠基本正常,遂告出院。

     2.2 精神分裂症 患者,女,12岁,学生,1998年2月19日初诊,患者1月前因不慎从二楼坠下致骨盆骨折,此后出现神志混乱,不避亲疏,笑骂无常,打人毁物,经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来我科就诊时患者面红亢奋,言语错乱,由家人扶持。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证属惊恐伤神、气机逆乱,痰火内生、清窍受蒙所致。治以祛痰开窍、解郁化痰。方选黄连温胆汤,守方治疗6剂,神志已清,惟感倦怠乏力,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缓无力。知是邪气将尽,正气受损,前方加入党参、黄芪等补气药以善后,再5剂后患者痊愈,随访2年无复发。

     2.3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患者,男,62岁,2001年10月就诊。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已3年,入院时表现为言语含混不清、无故嬉笑、反应迟钝、肢体运动迟滞、不能自主进食,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小滑数。本例入院时辨证属肝胆气郁化火、上扰清空、瘀血阻络。因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0余年,我们在应用西药平稳降压的同时,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其中丹参用量增至30g。用药8剂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表情自主,可缓慢正确对答,舌苔转为薄白。再4剂中加入胆南星15g,枳壳易为枳实,服后自觉神情气爽,行动自如,可自主进食,生活基本自理。继续调服6剂,随访至今再未复发。

     3 讨论

     本方所治诸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特点:情志因素,故在临床上多见情志异常的表现。《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分析病机:其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张介宾《类经》曾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怒动于心则肝应。”情志活动是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气郁滞不畅,疏泄不及,导致血瘀。“血者,神气也”。血瘀反过来又可导致神志的改变。其二,异常情志活动所致的肝郁气滞,影响脾胃运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蒙清窍,可致瘀阻络脉,痰瘀互结,则发生脑血管病变。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壳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郁金、菖蒲开窍醒神,黄连泻心火,酸枣仁养心安神。诸药配伍,辅以加减法,更显本方灵活精巧。从现代药理分析,黄连可直接扩张血管;郁金可减轻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及脂质沉积;陈皮、茯苓可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枣仁、丹参、茯苓、菖蒲均具镇静安神之功。诸药相配,与现代医学中治疗上述疾病的几条基本原则———扩冠、改善微循环、镇静安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提示本方在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潜在的可行性、优越性。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积累病例和临床的观察与探索。值得提出的是:在治疗与情志相关的疾病时,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不可有所偏废,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心理治疗居 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了解、掌握患者的特殊心理进行疏导,使其心境平和愉快,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737100甘肃金昌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医院中西医科

温胆汤临床新用《家庭中医药》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禾口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许多医生认为本方确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临床中,笔者认识到:本方的运用,关键是先要抓住主症,再要辨清兼症,贵在加减灵活运用。凡病在胆、胃,症见痰热,临床表现为口苦、呕涎、虚烦、不眠、惊悸、癫狂、头昏、眩晕、舌质红、苔白腻、脉象弦滑者,均可使用而获佳效。此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美尼尔氏综合征:证属肝风内动,痰饮上逆。症状表现为,头眩,目闭难睁,视物旋转,耳口乌耳聋,口苦纳呆,恶心呕吐,卧不能立,睁眼或翻身转侧眩晕,呕恶更甚,舌微红,苔厚腻,脉弦滑。治宜理气化痰,降逆平肝,兼以健脾和中,使用本方时应合《金匮》泽泻汤之泽泻、白术治疗,或可加桑叶、白芍、钩藤、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及加白蔻仁、砂仁等药以芳香和胃。组方要点是泽泻量宜大且倍于白术。

     神经官能症:证属气郁痰热上蔽清明。症状表现为.多愁善感,精神恍惚,胸闷喜叹息,自言自语,少寐多梦易惊,两胁胀满,纳呆口苦,肢倦乏力,舌淡红,苔腻,脉弦滑或细。治宜清热化痰,疏肝理气,使用本方时应合柴胡、香附、石菖蒲、郁金、远志等疏达肝郁、开窍安神药物,或可再加胆南星、栝楼等药以加重化痰主力。

     癞痫:证属胆涎扰乱神明。症状表现为: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口苦纳呆,肢体困倦等。发作时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涎沫,牙关紧闭,或口中尖叫,

?

少刻即醒,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镇痉熄风安神,使用本方时应加钩藤、僵蚕、全蝎、胆南星等药以镇痉熄风,并加重化痰之力,可加白芍、桑叶、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失眠者还应再加枣仁、远志、夜交藤等药以安神。现代医学诊断的癫痫性眩晕、癫痫性头痛等一些虽无典型的癫痫性发作症状,但通过脑电图明显确诊的患者,只要辨证符合,亦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慢性胃炎:证属痰浊中阻,胃失和降,脾失健运。症状表现为:胃脘胀闷疼痛,食欲不振,口苦恶心,泛吐清水,嗳气,胸闷,肢困体倦,大便不实,苔腻,脉滑。治宜健脾和胃,理气化痰,使用本方时应加入焦三仙、砂仁、炒白术、厚朴等健脾利湿药物,并可加吴茱萸以温中,或加黄连、黄芩以除热,或可力口丹参、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

     结语:痰为诸病之源,善治痰者能治百病,温胆汤是一清热化痰,治胆、胃病之良方。经书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化痰必须理气。所以在药物增减方面,一是可多加行气之品以佐之;二是不可滥用甘温滋补之品;三是因脾胃为生痰之源,故应稍加入一些培补脾胃的药物,使痰不生。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现代养生》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较孙氏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用量,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的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症。 许多医生认为本方确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临床中,笔者认识到:本方的运用,关键是先要抓住主症,再要辨清兼症,贵在加减灵活运用。凡病在胆、胃,证见痰热,临床表现为口苦、呕涎、虚烦、不眠、惊悸、癫狂、头晕、眩晕、舌质红、苔白腻、脉象弦滑者,均可使用而获佳效。此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美尼尔氏综合征:证属肝风内动,痰饮上逆。症状表现特点为:头眩,目闭难睁,视物旋转,耳鸣耳聋,口苦纳呆,恶心呕吐,卧不能立,睁眼或翻身转侧眩晕,呕恶更甚,舌微红,苔厚腻,脉弦滑。治宜理气化痰,降逆平肝,兼以健脾和中,使用本方时应合《金匮》泽泻汤之泽泻、白术治疗,或可加桑叶、白芍、钩藤、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及加白蔻仁、砂仁等药以芳香和胃。组方要点是泽泻量宜大且倍于白术。

     神经官能症:证属气郁痰热上蔽清明。症状表现特点为:多愁善感,精神恍惚,胸闷喜叹息,自言自语,少寐多梦易惊,两胁胀满,纳呆口苦,肢倦乏力,舌淡红,苔腻,脉弦滑或细。治宜清热化痰,疏肝理气,使用本方时应合柴胡、香附、石菖蒲、郁金、远志等疏达肝郁、开窍安神药物,或可再加胆南星、栝楼等药以加重化痰之力。

     癫痫:证属痰涎扰乱神明。症状表现特点为: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口苦纳呆,肢体困倦等。发作时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涎沫,牙关紧闭,或口中尖叫,少刻即醒,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化痰,镇痉熄风安神,使用本方时应加钩藤、僵蚕、全蝎、胆南星等药以镇痉熄风,并加重化痰之力,可加白芍、桑叶、生牡蛎等药以平肝清热。失眠者还应再加枣仁、远志、夜交藤等药以安神。现代医学诊断的癫痫性眩晕、癫痫性头痛等一些虽无典型的癫痫性发作症状,但通过脑电图明显确诊的患者,只要辨证符合,亦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慢性胃炎:证属痰浊中阻,胃失和降,脾失健运。症状表现特点为:胃脘胀闷疼痛,

1. 方剂药物统计分析

半夏一般要姜制,如果痰饮多或惊恐甚者加大用量,若口中烦渴者或燥渴去半夏。半夏经常用于体虚或大病后,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如渴或胃阴虚则可以加入粳米、麦门冬、糯米,如热则可以加石膏、竹叶或加大竹茹量。陈皮药性柔和,和胃化 痰。如果有用枳壳,或患者痰热较重,或肠胃不虚,则可以不用陈皮。一般用生姜而不用干姜,有时用姜汁,重在止呕、祛痰、和胃。如无水饮停滞于胃肠,无呕吐,无 外感,可不用生姜。如虚寒下利,则用干姜代替生姜,可以在处方中加肉桂、附子之类。

方剂中绝大多数用枳实,而少用枳壳,选择用麦麸炒,以柔和药性。枳壳一般不用于有腹泻者。枳壳和陈皮相比,枳壳偏凉,理气清湿热的作用较强,陈皮偏温和胃、燥痰更宜。如无胸闷、腹胀、痰多等气滞痰多之象,可用枳壳,如病症较轻也可用陈皮代替。竹茹性微寒,一般用于胃热呕吐、胸闷、烦躁、痰热咳嗽、惊恐失眠、肝胆湿热、妊娠恶阻、中风痰迷。如果无热象,甚则为寒象,方中可以不用竹茹,如果热象严重、神志昏蒙或痰话者可以加大竹茹用量,甚至用竹沥或天竺黄代替竹茹,可以同时加入黄连、石菖蒲、朱砂等药。大枣一般用于脾胃虚弱或有惊悸之人,并能调和药性。但大枣对治疗痰饮无直接作用,也有医家不太重视用大枣,而用其他补虚安神之药代替。

温胆汤治疗湿热氤氲之病,此时当汗出而热不退,身不大热但有低热,心烦而欲呕 吐,可根据情况加入芦根、石膏、知母、白芍等药,体虚惊悸不寐可加人参或党参、 远志、五味子、酸枣仁。党参益气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五味子生津敛汗,并有安神之功;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熟地滋阴补血;人参益气,可以治疗汗下后惊悸。若因寒犯胃,气郁而呃者,则此方为宜。朱砂治疗惊恐发狂,肝胆湿热。秫米、糯米治疗胃阴虚而不眠。

汗下后不解,呕而痞闷,或虚烦不眠,肉瞤筋惕者,可以用人参、酸枣仁、五味子、熟地。

伤寒迁延,日数多,而热不退,出现呕吐、失眠、多梦、神乱、惊悸、烦躁、痰多, 可加柴胡、黄芩、人参、桔梗、麦门冬、黄连等。口中烦渴,去半夏,加麦冬、五味子、天花粉、知母。

表热未除,加柴胡。里急后重,大便自利者加茯苓、白术、煨干姜,去枳实。表里俱大热者,加石膏、知母,去半夏。烦躁虚惊,加当归、生地、栀子、远志,调朱砂末。

心中颠倒懊憹者,加栀子、乌梅。妊娠恶阻因于胃热,有呕吐、心中烦、喜冷饮者,加麦门冬、芦根、黄芩。小儿口渴、阴冷、吐酸、身热唇红、小便赤者可加黄连、灯心草、麦门冬。痰躁(痰火作热烦躁)、痰话(痰火作热惊惕不安、错语失神),惊惕失志、神不守舍,可加大黄连用量、加朱砂、竹沥、山栀子。小儿或虚人感寒而有痉挛、身振者,不用竹茹等凉药,可以加紫苏、防风;如果热入少阳可以加柴胡,不用竹茹而加黄芩。精神痴呆,悲喜交加、哭笑无常、惊悸失眠、失神可用石菖蒲、远志、竹沥。奔豚可加桂枝。湿热之象,目黄、遗精、浮肿等可加萆薢。精神烦躁、不眠、惊悸等精神症状不管寒热虚实都可加酸枣仁。思虑过多、气滞、抑郁悲观,可以用香附。容易惊恐而有痰涎,可以用钩藤。女性经闭或血虚身振,可以根据情况加当归、川芎、白芍、地黄。痰腻作眩,可以加天麻,可加重半夏用量。痰气火并结于胸腹,胸闷、干呕、吐酸,可用苏子、厚朴、黄芩、黄连。心悸怔忡属心血虚,或肝血虚,或胃阴虚,无寒象,而有轻微阴虚火旺,可以用人参、茯神、远志、朱砂、石斛、生地、麦门冬、酸枣仁、五味子、柏子仁。汗吐下后胃脘部虚痞、呕吐可以用人参,呃逆连连更要用人参,身热不退、寒热往来也可考虑用人参。 

2. 温胆汤运用概述

温胆汤治疗的病症有:不寐、梦寐不安、惊悸、怔忡、短气、四肢浮肿、自汗、食欲不振、烦躁(含虚烦)、寒热往来、咯痰、便秘、谵语、癫狂、痫、恶心、呕吐、口苦、流涎、遗精、肉瞤筋惕、胸闷、疲倦乏力、下利、眩晕、咽痛、胆痛、呃逆、惊风( 包括小儿惊风)、咳嗽、汗吐下后调理、痨证、萎证、目疾、闭经、子悬、妊娠恶阻、腹胀、梦魇、昏冒、斑疹、湿温、湿热、湿火、伤暑、伏邪、冬温、白瘩、咯血、疟、失志、痰厥、中风、类中风、癫痫、郁证、喑哑、带下、潮热、嗜卧。男子小便不利、心痛、胸背痛、膈噎、健忘、胸胁痛、肝寒、面青、脱营、卑慊、太息、筋缩、痘、便浊、耳鸣、心下悸、多疑等症。

温胆汤倾向于治疗痰饮引起的上述诸多病证,相较二陈汤治疗偏于气实脉盛者。

因惊悸而生诸证,可用温胆汤,或与金银同煎,竹茹则随其寒热虚实而定。

温胆汤治伤寒后及一切病后虚烦,夜睡不宁者兼心胆虚怯,食前服,适合热服,不

效加远志、五味子、酸枣仁。痰躁,痰话,惊惕失神,神不守舍,属痰热证,可用温胆汤加黄连、竹沥;心虚加人参、酸枣仁。口燥舌干去半夏,加知母、麦门冬、五味、花粉、生地。内虚、大便自利去枳实,加白术。心内烦热加黄连、黄芩、山栀子、麦门冬。表热未清加柴胡。内实心烦加黑栀子。呕则以人参代竹茹。血虚加当归、白芍。头眩身摇加白术。

咽痛加桔梗。安神可以加茯神、朱砂、乌梅、竹沥、龙眼肉。定神志,没有心烦、热象,可以不加竹茹,用远志、酸枣仁。伤寒寒热,特别是下利瘥后劳复者去枳壳。食欲不振,体虚者,有时要去枳壳,去其消克。形气俱虚,或因汗、吐、下后及气虚者,均加人参。

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熟地黄、人参) 治疗病证基本同温

胆汤,同时兼治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患者虚多邪少,本方更善于治疗梦遗、惊惕。胆寒肝热,烦闷不宁加竹茹、白芍,如痰热更盛加黄芩。

参胡温胆汤( 温胆汤去竹茹、陈皮,加人参、柴胡) 治伤寒汗下后,寒热往来,呕

而痞闷、虚烦不眠,用人参、柴胡治疗少阳之呕,人参擅长治疗虚呕或汗下过多而体虚且效快。

竹茹温胆汤( 温胆汤加柴胡、桔梗、黄连、人参、香附、麦门冬) 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悸恍惚、烦躁多痰不眠者。

加减温胆汤( 茯神换温胆汤中茯苓,加山栀、白术、黄连、麦门冬、当归、酸枣仁、人参、乌梅、竹沥、朱砂) 专治胆虚惊疑,如人将捕,神不守舍。

3. 各论

(不寐)

温胆汤最擅长的为胆虚,惊悸不寐者,眠而精魂散乱,异梦惊悸者,温胆汤最适合。

若虚烦不得眠,兼见少阳口苦、呕涎、惊悸证者,可用温胆汤。

大病后或凡汗下后虚烦不得眠者,有痰饮可用温胆汤,或加秫米;惊悸不宁者,属

心气虚,加酸枣仁、远志,或合酸枣仁汤,去川芎;体虚、脉弱用参胡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加人参、茯神、远志;触事易惊,梦寐不安者,属余热挟痰,可加黄连、石菖蒲、胆南星、栀子、知母、旋覆花、橘红等:

有痰在胆经,神不守舍,亦令不寐,痰者用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胆南星、炒酸枣

仁,或同下青灵丹。

不寐,痰火旺而血少,有痰在心经,神不归舍,而不寐者,温胆汤加酸枣仁、竹沥、姜汁。

妇人肥盛,郁结痰火,浊气痰火扰之则不寐,温胆汤用猪胆汁、炒半夏曲,加柴胡、炒酸枣仁。

不寐,由胆火郁热,口苦心烦,可选温胆汤加橘红、桑叶、丹皮、山栀、钩藤。

无邪但痰盛之不寐,或失眠由心胆俱怯,触事易惊,营血不足,可用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加人参、熟地、酸枣仁、远志、五味)。

不寐,伴失志郁抑,痰涎沃心,怔忡,可选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

不寐,属痰滞,可用温胆汤加胆南星、酸枣仁、雄黄末。

不寐,有时可用温胆汤化痰,或加入犀角、羚羊角、龟板、虎睛、琥珀、龙齿、珍珠。 

(伤寒劳复)

大病瘥后,血气津液未复,余热未尽,若因劳动再发热,舌红淡或微有白苔,身发

热,肢体疲倦,懒于言语,或自汗出,神志虽清,沉迷欲睡,饮食无味,可用参胡温胆汤( 人参、柴胡、茯苓、枳实、橘红、半夏、甘草、姜、枣) ,或加酸枣仁、远志。

(伤寒迁延不愈)

伤寒迁延不愈,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惊恍惚,烦躁,痰多,可用竹茹温胆汤( 温

胆汤加柴胡、桔梗、黄连、人参、香附、麦门冬、姜、枣) ,竹茹、甘草应量大。

过经不解,虚烦不眠,热不甚盛,可用温胆汤加人参、柴胡。

(瘴疟)

瘴疾日久或瘴止后虚烦不眠,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不祥或异象,眩惑夜不安寝者,可用温胆汤,大便利者不可服用温胆汤。

疫疟,属客忤初起,寒热日作,间有谵语,夜多恶梦时或躁扰,心悸胆怯,舌苔淡白,间挟淡灰,脉乍大乍小而乍数乍疏者,先予苏合香丸除邪,后予温胆汤加减。( 淡竹茹、姜半夏、炒广皮、辰茯神、青龙齿、牡蛎、桂枝、炙甘草、紫金片) 。

疟愈后尚不嗜食,大便难,脘中欠爽或大便不通,可加瓜蒌仁、杏仁、白芍、枳实

汁。

疟邪痰饮盛,烦热,神昏,发狂,谵语发斑,脉弦滑者,可用温胆汤合小陷胸汤加

薤白。

温胆汤治疟邪,痰多浊稠,或呕吐清水,耳鸣耳聋者,可用温胆汤去甘草,加瓜蒌实、荷梗、碧玉散。

(咳嗽)

痰证咳嗽后期调理可用温胆汤。

(咳血)

咳血,口苦、头痛、面颊红、多怒、两胁痛,属于肝火犯肺,可用温胆汤加青皮、

白芥子、柴胡、山栀;若肝火横决、怒逆者加姜黄、大黄。

(小儿咳喘)

小儿咳喘,属痰实或气痰交搏,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防风,如防风温胆汤。

(类伤寒 )

伤寒状痰证,初起便胸膈满闷,寸口脉浮,发热憎寒,恶风自汗,气上冲咽,不能喘息,头不疼,项不强,右脉数而左脉平,如无热用温胆汤。

伤寒夹惊,如脉弦而作呕者,温胆汤加钩藤、姜和大枣,看情况是否去竹茹。

(下后)

下之后定神志,可用温胆汤或加酸枣仁,后续可用太乙保生丹、聚宝丹、蝉蝎散继续调理,防止复发。

伤寒内实,大热通利之后,开始不能直接用四君子汤等补剂,防止白术等药温而闭

气,可以用温胆汤或二陈汤加前胡。

(饮食症)

若饮食不甘,口苦不寐,属胆热乘脾者,加味温胆汤去熟地,加丹皮、山栀、桑叶、生酸枣仁。

胆热,可参考选用温胆汤加人参、远志、酸枣仁、熟地,如十味温胆汤。

因思伤脾者,不得饮食,腹胀满,四肢无力,不能食或偏食,可用温胆汤。

(子悬)

治因惊而发子悬( 胀满呕逆) ,可用温胆汤加黄连,或加姜汁益元散。

(恶阻证治)

热阻恶食,喜冷饮,心烦闷,温胆汤加黄芩、黄连、芦根、麦门冬、生姜。

(产后诸病)

产后不语者,用温胆汤加石菖蒲汁。

妇体素肥,产后气郁生涎,时或昏冒,可用温胆汤调理。

产后血少,怔忡,恶梦,卧不宁,精神恍惚,可用十昧温胆汤。

(潮热)

潮热,心烦,睡不宁,可用温胆汤。

寒热潮热,或日晡发热,可用参胡温胆汤加芩连。

(惊悸、怔忡)

惊悸,因事有所大惊,心虚胆怯所致,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

自汗,宜温胆汤,呕则以人参代竹茹。眠多异梦,随即惊觉,温胆汤加酸枣仁、莲子肉、以金银煎下,十四友丸或镇心丹、远志丸、酒调妙香散、琥珀养心丹、定志丸。

怔忡,痰结,可用温胆汤。汗吐下后,正气虚而悸不得卧,可用温胆汤。

神志病如惊风、癫狂,或者吐下之后神衰脉弱、心胆虚怯、语言不定,可用补心汤

合温胆汤,即温胆汤加人参、当归、龙齿、桔梗、桂心、黄芪、远志。

惊悸因痰火者,时作时止,可用温胆汤,可加黄连、生地、茯神、酸枣仁、归身、远志。

卧多惊魇,口中有声,温胆汤送服远志丸。

惊伤胆,神乱不定,过则怔忡失志,邪少虚多,可用十味温胆汤。

惊悸属痰火而惊惕不眠,兼气虚者,宜清痰火并补虚,温胆汤加人参、地黄、酸枣

仁、黄连、山栀、麦门冬、朱砂、乌梅、竹沥。

怔忡因痰火,时作时止,可用参胡温胆汤,火盛则可用温胆汤加炒黄连、山栀、当归、贝母。

胆经有痰,胆火上越而惊者,可用温胆汤加龙骨、牛黄、酸枣仁、琥珀、柴胡、白

芍。

温热新瘥,触事易惊,梦寐不安者,属余热挟痰,可用竹茹、黄连、石菖蒲、半夏、胆南星、栀子、知母、茯苓、旋覆花、橘红等。

(虚烦、烦躁)

肥人虚烦,不眠,不饮,属痰,可选温胆汤。

虚烦,微恶寒发热,心烦,不寐,气逆欲吐,头身不痛,可用温胆汤加知母、麦门

冬,或温胆汤加麦门冬、生地。

虚烦,头昏口燥,心内烦躁,无外热,或大病后津液枯竭,烦而有渴者,温胆汤或

加麦门冬、生地。

大汗后虚烦兼痰者,可表现为失眠,痰多,恶梦,梦多,惊悸,可用温胆汤加减。

脉虚细,可用十味温胆汤;发热痞闷,脉虚而呕者,可选参胡温胆汤,或加酸枣仁。

伤寒病后虚烦,竹叶石膏汤为主方,若天大寒,可用十昧温胆汤代替。

伤寒,烦躁发热,舌燥,口渴,妄言,属心包络火盛,可用温胆汤加川连、钩藤、

淡竹叶;兼痰,加天竺黄、川贝母;心气虚而躁烦,不宁不寐,左寸脉虚小,可加茯神、 远志、酸枣仁、丹参补心安神。甚者加朱砂、金箔之类,虚甚加人参。

外热内烦,上渴下利,或呕或痞或痛,可用温胆汤加入黄连,枳壳或可去。

(呕吐、呃逆)

如受惊伤胆者,善呕,可用温胆汤

吐逆,吐为痰或痰食,脉寸滑,可用温胆汤

气上逆,烦热,胸满,呕吐,若惊悸不眠,可用温胆汤。

呃因于痰饮者,其声缓匀,且吞酸面泽而脉滑,可用温胆汤。

久吐伤胃,温胆汤加清火药配人参以扶胃气,然后徐进米饮。

因痰气壅滞胃口,食不下而作呕者,可用温胆汤去甘草,加姜汁、瓜蒌。

吐青绿苦沫,属胆汁外溢,可用温胆汤加吴萸、干姜、苍术.

呕伤胃津,热邪乘胃,食入即吐者,应辛凉化痰,可用温胆汤加石斛、山栀,或用

温胆汤去甘草加山栀、豆豉、姜汁。

胃虚有火,呃逆而渴,舌苔微黄,可以用温胆汤去枳实,加姜汁、炙枇杷叶。

痰饮有火,呕吐、微渴、咳嗽、舌苔淡红而鲜或带微白者,为痰饮兼胃火,可以用

温胆汤加枇杷叶、山栀子。

呕吐恶心,属肝犯胃,可用温胆汤合左金丸。

(昏冒)

伤寒后昏冒,如果脉弱、血气空虚,可用十味温胆汤;如伴有寒热往来、日晡所发

热,可用参胡温胆汤加黄芩、黄连。

(耳聋)

耳聋多恐,属肝虚者,可用温胆汤下养正丹。

温热症身凉后,尚有耳鸣耳聋等症,属邪留于胆经,可用温胆汤加石菖蒲、通草、

钩藤、柴胡、菊花、荷叶等。

温胆汤治疗疟邪,呕吐清水或痰多浊稠,耳鸣耳聋者,可用温胆汤去甘草,加瓜蒌实、荷梗、碧玉散。

(健忘)

健忘、怔忡、惊悸属心血不足,挟痰者,可用温胆汤,可倍茯苓,加天竺黄、竹沥。

痰证之精神恍惚、健忘,可用温胆汤合金箔镇心丸。

(太息)

因惊吓而太息者,可用温胆汤。

(笑)

独言独笑,属痰多气郁,可用温胆汤降涤扰心涎沫。

(怒气)

怒郁不解或生痰者,可用温胆汤。 

(郁证、多思虑、失志、忧)

逍遥散、温胆汤、越鞠丸加减可以治疗诸郁证。

郁证之人不一定时有可悲之事,只是心中不快,或强颜欢笑,郁结在脾,半年不食,或午后发热,或烦闷作渴,加呕,或困卧如痴,向里坐,亦喜向暗处,或变为虚怯,或脉沉而涩,饮食喜静,胸背痛,或变嗝噎,气满腹胀等证,妇人经水极少,或为堕胎,崩带虚劳等证,男子小便点滴,治疗可用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 温胆汤去竹茹,加香附、人参、柴胡、麦门冬、桔梗)。

伤神不睡者,思虑即引起怔忡失志者,可用十味温胆汤。

间有虚劳下部冷,思虑劳心虚者,可用十味温胆汤。

忧思伤脾,不思饮食者,可用温胆汤,对全不食者效更佳。

有所求不遂,或过纵自悔,嘘嗟夜语,若有所失,独语书空,宜温胆汤加人参、柏

子仁为丸,朱砂为衣,或温胆汤加人参、柏子仁为汤剂,或加味温胆汤( 温胆汤加香附、橘红、人参、柴胡、麦门冬、桔梗) ,或同服定志丸,仍佐以酒调辰砂妙香散,也有不用竹茹者。

(癫狂)

癫狂或由惊恐而发,如心藏虚损,气血不足,可用清心温胆汤( 温胆汤加石菖蒲、

当归、芍药、黄连、麦门冬、香附、白术、人参),痰热用温胆汤加清热药,或调下飞矾。

治因惊而发癫狂,可先用蒿芩清胆汤调下许氏惊气丸,后用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加

党参、麦门冬、熟地、远志、辰茯神) 善后。

有治疗因恐而狂,神扰语妄,先用胆南星、川连等泄降痰火,同时服白金丸,再以清心温胆汤安神定志。

(痫)

痫证者,可以温胆汤主之,如五痫宜攻痰者,可以丹矾丸主之。

其因惊发痫者,可用温胆汤加竹沥、胆南星,如直视吐沫,可加羚羊角、钩藤、天

麻、丹皮、连翘、胆南星、竹沥、橘红、前胡。

痫病日久,心脏气血不足,清心温胆汤( 温胆汤去竹茹,加竹茹、白术、石菖蒲一

钱、黄连、白芍、当归、香附、麦门冬、川芎、人参、远志) 。

(谵语、郑声)

谵语郑声本有实虚之不同,如果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发躁,或反发热而妄言者,此为阴格阳之谵语,可以用温胆汤合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

神志失常,癫狂,谵语,有热者可加黄连、栀子、竹沥、茯神、朱砂、乌梅、酸枣仁,体虚加白术、麦门冬,血虚加当归。

(眉棱骨痛)

治眉棱骨痛不可忍,属痰厥,可服温胆汤。

(痘)

痘,血寒,颜色灰惨,血凝不活,面青,腹胁胀满,筋缩,呕清水,或泻青菜色,可用温胆汤。

(心下悸)

心下悸者,可用温胆汤,火盛者加黄连。

(湿气)

湿气饮停胸膈,胸膈闷痛、心烦、干呕、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舌苔黄腻,属饮热并重,湿热与气互结者,宜苦辛通降,佐以淡渗,可用黄连温胆汤。

(温病)

温病过程中,或病后,呕恶烦闷不得寐,可用泻心汤温胆汤。

肺受温邪,气病有不传血分,邪之不传营者,不传心包,未归阳明,独留三焦,可

用温胆汤之走泄。

(湿热、湿火、湿温)

湿热病天气,病脾土,见证多胸痞脘闷、不饥、不食、不便,或大便溏滑,或湿郁化热,走入肌肉,发为阴黄,黄而昏暗,如熏黄色,而无烦渴热象,或渐次化热,舌苔黄滑,口干而不多饮。已化热者,宜苦辛淡清,用温胆汤,发黄,酌加茵陈、黄柏、栀子之类。

湿而化火,宜苦辛淡清法,可用黄连温胆汤,重加茵陈及栀柏、绛矾丸。

病湿温湿热,当从三焦分治,中焦宜苦降辛通,可用黄连温胆汤。

苔虽白而不燥,或渴喜热饮者,邪虽化热,而痰饮内盛也,可用黄连温胆汤。

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身热口渴,湿热内留,而木火上逆,属湿热挟痰饮,可

用温胆汤加瓜蒌、碧玉散等。

温热脾虚者,又或舌苔黄腻,属中焦气分被湿热熏蒸,法宜苦辛开化,清中必兼益

气生液,可用参胡温胆汤。

(伏暑)

暑湿与食滞郁蒸,误进寒凉,苔黄痞满,呕恶便阻,应投辛通苦降之剂,温胆汤或 加黄连、黄芩、大黄、瓜蒌,此后如果便解但痞闷,温胆汤随症加减。

伏暑恶寒发热,时有时无,或轻或重,舌白脉大,此暑挟湿粘腻,宜用温胆汤加杏

仁、通草、青蒿、黄芩等味,通胃泄邪也。

(冬温)

冬温吐泻伤胃阳,而神昏,脉软无热,食欲不振,可用人参温胆汤;若烦热舌干,

胃阴损甚,应加麦门冬、西洋参、粳米、桑叶、骨皮、石斛等甘凉濡润之品。

(伤暑)

伤暑汗出,而不大热,舌黄腻,烦闷欲呕,属卫分已解,但邪阻肺胃,气分未清,可用黄连温胆汤

伤暑初起,恶寒发热,咳逆气喘,因素有痰饮而伤暑,可用温胆汤合苏子降气汤。

中暑吐泻并发,若泻止而吐犹未止,乃邪在中焦,可用黄连温胆汤。

暑热不解,灼干胃津,舌红鲜泽而口渴,食入即呕,可用温胆汤去枳实、甘草,加栀豉、石斛。

(燥气)

津液聚于胸膈为痰,阻结气分,正在心下硬痛,法宜苦辛通降,可选温胆汤。

(伏邪)

伏邪治疗如需补泻兼施,则可以用十味温胆汤,善后归芍二陈汤,加谷芽、神曲。

(白痦)

白痦未见,发热身痛,面色晦滞,舌苔点腻,胸脘不爽,呕恶便溏,脉大而缓,属

湿热蕴蒸,可用黄连温胆汤,亦应加杏仁、瓜萎皮、通草、豆卷等通泄三焦。

(遗精)

古代也比较重视遗精,一般强调是梦遗,心不宁、日有所思而得者。

遗精因日有所思,可用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去竹茹加熟地、熟地、炒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梦遗因肝热胆寒,或时心悸,心不宁,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远志、莲肉、

酸枣仁、茯神,或同服玉华白丹、固阳丸,也有不去竹茹者。

精滑,肢肿,食少,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脉左关迟,属肝寒,可用温胆汤。

不寐属肝经有痰,或有多疑不得眠如狂,可用温胆汤加酸枣仁。 

(胆痛)

胆痛伴有胸膈胁肋痛、口苦、善太息、振寒,用温胆汤。

(面青)

面青而滑润,属胆腑气怯者,用十味温胆汤去枳实,加酒煎服。

(惊风)

小儿惊风症寒热不明时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苏叶、防风,如防风温胆汤。

小儿惊风病势已减,神志未定或有痰饮证,可用温胆汤调理。

温胆汤可做急惊风后续调理,可以防止复发。

温胆汤药性温和而不燥,着眼点在于治疗惊风这一精神症状,如果有明显寒热可以

适当加减,竹茹不是必用药,可加苏叶、防风、酸枣仁、全蝎、大惊丸、小惊丸、定志丸、蝎饼、全蝎散。

(心痛)

因水饮聚涎,表现为心痛如刺,可用温胆汤加白术。

(声暗)

凡大惊大恐,猝然致喑者,可用十味温胆汤。

(痿痹)

痹症伴胃气壅塞、呕吐、大便闭,可用加昧温胆汤合更衣丸。

痿症有因遗精而起者,如遗精又因肝主疏泄失常所致,治宜兼肝,用温胆汤加人参、茯神、酸枣仁、莲须主之。

(目疾)

目疾表现为痰证,患者体胖、胸痞、食少倦怠、脉沉滑,可用温胆汤加黄芩、黄连,病甚用滚痰丸也可。

(梦魇)

病后血气未复,精神未全,而多梦梦语,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如加归芍更好。

(下利)

外热内烦、下利上渴,或痞,或痛,或呕,可用温胆汤加黄连。 

(痰饮)

痰饮在中上焦,如流涎、失眠、眩晕,用温胆汤;如惊,则加蝎尾;如症见少阳阳

明,则用柴胡温胆汤。

(斑疹透后)

斑疹已透,火清毒解之后,虚烦、呕吐恶心、惊悸、不寐可以用温胆汤;如有神昏、谵语、目睛微定、舌色鲜红,则为热痰乘包络,应该加犀角尖、鲜石菖蒲、天竺黄、川贝母、连翘、钩藤、丹皮、淡竹叶、竹茹、朱砂之类开热痰。

(中风、类中风)

中风,肝风上逆,卒然昏仆,口歪流涎,手足不遂,可用十味温胆汤加减。

中风因痰火内发,迷人心窍,精神恍惚,舌强难言,可用温胆汤加竹沥、姜汁或涤痰汤( 温胆汤加人参、石菖蒲、胆南星) ,热盛加黄芩、黄连,二便闭,用礞石滚痰丸攻之。

治疗类中风可以用十味温胆汤加减:初病夹痰,以沙参、孩儿参易人参;初病热盛,以生地易熟地;心肺火旺,以麦门冬易远志,以白芍或女贞易酸枣仁。筋惕肉瞤,则羚羊角必用;佐以猫莶草治疗口眼歪斜效佳。经络不和,血脉不通,则可加以参须、归须,或助以橘络、丝瓜络。大便结燥则养阴润燥,或以五仁丸润之,切不可下。

(筋惕肉瞤)

汗后虚烦不得眠,筋惕肉H 闰,属气血虚兼火者,可用十味温胆汤去五味,加柴、芍、连;有身摇不得眠用,可用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去竹茹,加酸枣仁、人参、远志、熟地、五味子) 倍人参;体虚甚可多加人参,血虚甚则生地、当归、白芍。汗下后虚烦,烦而不得眠惕晌者,属有热,可加用味温胆汤( 温胆汤去枳壳,加人参、生地、白芍、当归身、川芎、酸枣仁、柴胡、黄连)。

(血热肝旺)

血热肝旺者,男子宜温胆汤加左金丸,妇人更宜三黄四物汤。

(肝寒)

肝寒用温胆汤加吴茱萸、生姜之类。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三两(90g) 甘草一两 (30g),炙 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3首同名温胆汤中有两方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验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全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但仍沿袭温胆汤。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化裁,如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卷上);去姜、枣,易枳实、茯苓为枳壳、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功用方向亦随之转为以清胆和胃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附方】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去瓤,切,麸炒 陈皮去白,各三两(各90g) 白茯苓去皮,一两半(45g) 酸枣仁微炒 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各一两(各30g) 北五味子 熟地黄切,酒炒 条参各一两(各309) 粉草五钱(15g) 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用:益气养血,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痰浊内扰证。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恶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浮肿,饮食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

       十味温胆汤即由本方减去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

       仁、远志而成,适用于心胆虚怯,痰浊内扰,神志不宁诸症。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临床报道】

       许氏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中风急性期35例(脑出血7例,脑梗死26例,脑出血合并有脑梗死2例;35例患者中半身不遂者14例,半身不遂兼有舌强语謇者7例,偏身麻木者14例)。就诊时间均在发病2周内,疗程为1~2个月。基本方:陈皮8g,茯苓15g,法半夏、枳实各12g,竹茹、石菖蒲各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结果:痊愈(患侧肢体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者)15例,好转(患侧肢体肌力达3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者)17例;无效(遗留偏瘫后遗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3例,总有效率91%。作者以为中风病的发生主要与风、火、痰、瘀、虚因素有关,急性期一般以风痰上扰,痰热腑实多见,其中尤以痰湿为基要因素。故急性期的治疗宜以除痰为主,首选方剂当推温胆汤。患者服用温胆汤后,普遍反映精神好转,肢体麻木症状改善。[许少素,等,温胆汤加减治疗中风急性期35例 新中医 1994;26 (8):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