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是常见临床急症,因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以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来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增加了心电图分析的复杂性。这次教学查房结合1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右束支传导阻滞、再发心肌梗死”诊治过程中研究生提出的有关临床心电图问题加以讨论。 杨医师(研究生) 患者男性,83 岁。因“胸痛 5 年,心悸 3d,加重 3h”入院。患者 5 年前因胸痛于我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出院后时有心悸(自扪脉搏 150 次 /min),自服慢心律(盐酸美西律片)可缓解。患者 3d 前再发心悸伴心前区不适,自服慢心律不缓解,症状加重 3h 来急诊描记心电图(图 1)示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节律匀齐,频率 100 次 /min。aVR 呈 Rs 型;V1~V6 QRS 波群均以负向波为主,形态支持室性心动过速。但在Ⅱ每个 T 波降支上均可见直立 P 波 (P-R 间期 0.20s),似 P波与 QRS 波群存有 1∶1 关系。急诊按室性心动过速静脉应用胺碘酮,查肌钙蛋白 I(cTn I):0.044ng/ml(正常:0.01~0.23ng/ml)。入院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后30min后患者心悸、胸痛缓解,心电图(图 2)可见窦性心律,P-R 间期 0.22s;QRS 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Ⅱ、Ⅲ及 aVF 有异常 Q 波;Ⅲ、aVF ST 段抬高0.05mV,其后有 T 波倒置,V1~V6 ST 段压低 0.1~0.35mV,其后有 T 波倒置,示右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心肌缺血。遂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5h 后患者复查心电图(图 3)可见Ⅱ、Ⅲ及 aVF Q 波加深 R 波减小;V1 出现 q 波,V2 R 波降低、初始出现挫折,V3~V6 R 波明显降低、q 波加大,示再发急性下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次日,患者认为症状缓解要求回家服药治疗、定期来院复查。半个月后来院复查心电图(图 4)示Ⅱ、Ⅲ及 aVF 抬高,ST 段恢复至等电位线,T 波转为直立;V4~V6 R 波见回升,Q 波略减。 王医师(研究生) 这是 1 例以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来诊、有心肌梗死病史、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心电图复杂,在诊治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一些困惑的问题: 1.患者入院心电图(图 1)示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为什么不确诊室性心动过速,却按室性心动过速给予药物治疗? 2.节律匀齐的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常见于哪些情况,心电图应如何分析和鉴别? 3.房室分离是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有力证据,图 1 找到P 波,心房率等于心室率,P-R 间期>0.12s,有房室分离吗? 4.本例有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否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5.本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否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心电图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6.心动过速患者 cTn 升高应如何分析?本例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和最后的心电图诊断是什么? 刘医师(主治医师) 1.患者入院心电图(图 1)示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为什么没有确诊室性心动过速,却按室性心动过速处理? 图 1 示节律匀齐的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QRS 形态呈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但不符合左束支波型特点(V1~V6 呈负向同向性),aVR 呈 Rs 型均支持室性心动过速;但ⅡT 波降支均可见明显切迹,示其后重有正向 P 波,且 P-R 间期固定,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不能排除窦性心动过速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所以图 1 不能只据 QRS 形态特征诊断室性心动过速。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是常见的临床急症,在心电图一时难以鉴别时,应按室性心动过速处置,这不仅是治疗的需要,同时终止后的心电图有助进一步明确诊断。本例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后转为窦性心律,示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宽 QRS波群(图 2),与心动过速不同,证实图 1 为室性心动过速。 2.节律匀齐的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常见于哪些情况?应如何分析和鉴别? 节律匀齐的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是指 QRS 时间≥0.12s,频率≥100 次 /min,节律匀齐的心动过速,临床常见于室性心动过速(占 80%)和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传导异常(束支传导阻滞、非特异性 QRS 波群增宽和旁路顺传)。 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的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结合临床有助诊断,必要时需借助电生理检查,这里主要讲心电图的分析思路和鉴别要点。 2.1 心电图资料要求 要做发作 12 导联心电图(QRS 形态分析);加 1~2 个常描导联,必要时应加做食管导联(分析 P波与 QRS 波群关系);发作前、后 12 导联心电图(对照分析)。 2.2 分析思路 心律失常的通常分析思路: (1)分析 P 波(心房激动起源); (2)分析 QRS 波群(心室激动起源); (3)分析 P与 QRS 波群关系(房室关系,进一步明确心室起源); (4)依据提早、延迟或矛盾现象分析; (5)结合临床和心电图动态演变做出心律失常诊断。 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由于 QRS 波群宽大、快速伴明显的 ST-T 改变,使重在 ST-T 中的 P 波难以分辨,所以不能应用心动过速的常规分析思路,常以 QRS 波群分析入手:QRS波群分析(关注热点,初步鉴别)→找 P 波、分析 P 波与 QRS波群的关系(分析难点,有决定意义)→对照发作前、后心电图(应重视,有助于鉴别)。在分析中各步鉴别要点如下: 2.2.1 宽 QRS 分析 (1)胸导联(V1~V6):无 RS 型或 RS 时间>100ms,支持室性心动过速;负向同向性或正向同向性,支持室性心动过速;心室初始除极速度 / 终末除极速度(Vi/Vt)<1,支持室性心动过速;不符合典型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支持室性心动过速。 (2)肢体导联:aVR 初始呈 R 或 r/q>40ms 或 QS 降支有切迹,支持室性心动过速;Ⅰ和 aVF 均以负向波为主(无人区电轴),支持室性心动过速;Ⅱ R 峰值>50ms,支持室性心动过速。上述 QRS 形态分析支持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但不能排除旁路顺传,只在心肌无明显病变情况下有助与束支传导阻滞(差异性传导)鉴别,在心肌有明显病变(如心肌梗死)时鉴别意义受限。 2.2.2 P 波与 QRS 波群关系分析 (1)寻找 P 波:找 P 波清楚导联(常选Ⅱ、V1 或 QRS 波群低电压导联易识别 P 波或食管导联);多导同步对照(有助 QRS 波群分裂与 P 波识别)。 (2)分析 P 波: ①直立 P 波同窦性(房室分离),支持室性心动过速;与窦性不同(与心室有关),支持房性心动过速。 ②逆行P 波:位于 QRS 波群前,支持室上性心动过速;位于 QRS 波群,支持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 ③P 波与 QRS 波群关系:房室分离(占 50%)为室性心动过速;1∶1 逆传(占30%)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逆传二度(占20%)为室性心动过速。对 1∶1 逆传增加迷走神经张力有助鉴别。 2.2.3 发作前后对照 (1)窦性 QRS 波群:有束支传导阻滞或心室预激且同心动过速,支持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心动过速不同,支持室性心动过速。 (2)期前收缩的 QRS 波群:室性期前收缩同心动过速,支持室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伴差异性传导同心动过速,支持室上性心动过速。 对宽 QRS 波群的心电图分析应注意下列 3 点: (1) 要客观对待各鉴别要点(均有例外),结合临床、对照分析有助鉴别。 (2)室性心动过速可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存,应警惕漏诊。 (3)注意识别伪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伪差、巨 R 波 ST段抬高、F 波重叠)引起误诊。 3. 房室分离是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有力证据,图 1 在QRS 前找到直立 P 波,心房率等于心室率,P-R 间期>0.12s,有房室分离吗? 每个 QRS 波群前均有直立 P 波 (1∶1 关系),P 波与QRS 波群有无传导关系不能简单用是否≥0.12s 判断,应该用是否≥窦性顺传的 P-R 间期分析。如本例图 2 顺传 P-R间期 0.22s,图 1 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 间期虽>0.12s,但<窦性顺传的 P-R 间期,P 波与 QRS 波群无传导关系,为等率性干扰性房室分离,符合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反之,如预激综合征并发房性心动过速时,1∶1 顺传时 P-R 间期确可<0.12s。 对同学们提出复合存在的有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问题,请刘教授帮助大家分析。 刘医师(教授) 1.本例患者复律后有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否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右束支传导阻滞不影响 QRS 波群初始向量,所以通常认为右束支传导阻滞不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但再灌注治疗的关键是时间,在关注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表现的今天,必须认识到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继发 ST-T 改变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缺血、损伤表现,不影响的是坏死的表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继发 ST-T 改变的特点是与 QRS 波群终末运行缓慢向量(右心室延迟缓慢除极)背离,V1、V2 出现 ST 段非水平型压低,T 波非对称样倒置,可掩盖这些导联 ST 段抬高。如有抬高,实际抬高的程度应比心电图表现的更重;如伴随症状出现显著压低提示急性心肌缺血(结合临床观察动态变化有助识别)。本例图 2 虽有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心室肥大可引起V1~V6 ST 段压低和 T 波倒置,但本例患者有明确症状,V2~V5 ST 压低达 0.3mV,应提示急性心肌缺血。5h 后(图 3)出现坏死性 Q 波,ST 段压低幅度减小,示广泛前壁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2.本例患者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史,再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心电图分析应注意哪些问题? 陈旧性心肌梗死多有坏死性 Q 波,部分可有倒置 T 波,伴室壁瘤的患者可有 ST 段抬高,这些影响在心电图分析中均应加以注意。 (1)坏死性 Q 波:本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Ⅱ、Ⅲ、aVF 有坏死性 Q 波,如再发症状后 Q 波加大(图 3),示在该区再发梗死;反之如 Q 波变小或消失应想到背离区域病变,或在其他区域新出现坏死性 Q 波,图 3 V1~V6 均示再发另一部位梗死(多支病变)。 (2)ST 段抬高:本例图 2 在Ⅲ、aVF ST 段抬高,其后 T 波倒置,应想到 3 种可能: ①室壁瘤(第 1 次心肌梗死后一直有,无变化); ②梗死后心绞痛(伴症状,一过性抬高); ③再梗死(符合梗死心电图演变),本例图 3Ⅱ、Ⅲ、aVF Q 波加大,图 4(半个月后)ST-T 恢复,示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基础上再发下壁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3.心动过速患者 cTn 升高应如何分析?本例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和最后的心电图诊断。 3.1 cTn 升高的临床意义 cTn 是心肌损伤坏死的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危险分层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诊断敏感度 100%,特异度 91%,均优于肌酸激酶同工酶,且持续时间长)。在心肌细胞中,cTn 绝大部分(>90%)结合在肌丝上,少部分(cTn T:7%;cTn I:3%~5%)游离于胞浆中。在心肌梗死早期(坏死前)心肌细胞膜损伤,胞浆内 cTn 快速释放入血,血清 cTn 可在 3~5h 开始升高。发生心肌坏死后肌丝纤维不断裂解,cTn 持续释出,24h 达高峰,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持续时间 cTn I 在 7~10d,cTn T 在 10~21d,即 cTn 增高曲线。临床除心肌梗死外还有 20 多种原因可引起 cTn 升高。cTn 升高结合缺血证据有助于Ⅰ型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和治疗;掌握 cTn 升高的变化规律有助于 cTn 升高的鉴别诊断。如剧烈运动、心动过速、急性肺栓塞(右心室急性扩张)等引起的一过性心肌损伤,cTn 可出现一过性增高,在 1~2d 内恢复正常;心力衰竭引起的 cTn 升高呈慢性升高(升高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是预后不良的独立指标),这些特点均有助于与心肌梗死鉴别。 3.2 心动过速 cTn 升高应如何分析 心动过速可引起心肌氧的需供失衡,进一步引起心肌损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 cTn 一过性增高和一过性 ST 段压低(24h 内恢复),应示为心肌损伤,此时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而细胞无组织学坏死。复查心电图和 cTn,如心电图 ST 段压低时间超过 24h 或者符合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cTn 符合 cTn 增高曲线方能确诊心肌梗死,此时心肌细胞坏死,结合在肌丝纤维上的肌钙蛋白持续释放入血。 3.3 心动过速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室性心动过速来诊(缺血性心律失常);反之室性心动过速可引起心肌氧的需供失衡,在无冠心病的患者可引起Ⅱ型心肌梗死,在冠心病患者可诱发Ⅰ型心肌梗死。本例第 1 次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示室性心动过速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有关;心动过速诱发缺血症状和区域性 ST 段改变,示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诱发多部位(多发)Ⅰ型心肌梗死。本例综合 4 次心电图应诊断:再发右心室、下壁(ST 段抬高型)和广泛前壁(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室性心动过速;右束支传导阻滞。 (本次教学查房参加讨论的研究生有:杜艳青、高佳慧、巩祺芸、贺茜影、刘奥雪、李婷婷、鲁曦、王洋洋、杨文丽、杨晓慧、赵志娟) 作者:刘叶 刘仁光 杨文丽 王洋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