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你为啥不满意?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1-19

李清照,你为啥不满意?

这几天没事就琢磨李清照,发现在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晓雾》一词中,有个地方大有文章可做,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此处还没有被许多老师注意到。

这个地方就是“学诗谩有惊人句”,很多人都以为这只不过是易安的故作玄虚,或是她“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我却以为,这句话别有深意。

首先,谩是徒然,空有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学写诗只写了一些惊人的句子”。这就有一个不合常理的地方,古人写诗,写得出惊人句也是才华的体现,要不然老杜为什么要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呢。在这里易安明显就是对写出惊人句感到不满,或者说是困惑。联系上下文,当天帝殷勤问她归何处时,她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学了若干年的诗歌只能写出“惊人”的句子。

问题出现,清照为何对自己写出惊人句不满,她一定是有着更高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似乎凭她自己很难达到,所以,她才要乞求天帝,“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曾长时间思索,李清照她为什么不满意?她还想要什么?任凭我绞尽脑汁,但依旧茫然摸不着头脑,直到我读了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特征》这本小书时,我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拍案狂呼曰,“吾得矣。”

李清照,你为啥不满意?

牟宗三先生在解释“下学而上达”这句话时说:

“下学而上达”中的学,是以上达天德为最终目标,用现代化的语言来解释,它的作用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行。因此学的材料极为广泛,包括”礼”、“乐”、“御”、“射”、“书”、“数”之类。只是在学习期间并没有想要成为某方面专家的企图,心中念念不忘的便是怎样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德行就是怎样转智为德。”

话虽如此,却知易行难,因为这种转化需要一种启示,这种启示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需要“觉”或者是“悟”。

牟先生说,“这种“觉”或“悟”极有意义,它等于德性之间的开启或悟发”。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清照的疑惑,她说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无论她写诗写得多么好,就是迟迟无法将知识转化为道德,可以这样认为她写惊人句无法让她在道德上更上一层。无法达到“天德”。按照儒家的说法就是写了很多惊人句就是体会不到孔子所说的“仁”,也就成不了“圣”。毕竟传统儒家不同于西方基督教,孔门子弟一致认为,人只要道德修养到位,就可以体悟“天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要达到“天人合一”,清照觉得自己缺少“悟”或是“觉”,用现代术语解释,就是易安觉得自己缺乏灵感,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就是差了一层,这一层就叫“悟”,而这“悟”清照她一直觉得就是上天赐予的。因此,天帝问她需要什么的时候,她说,她需要“觉悟”。她认为,一旦自己“觉悟”了,自己就可以“蓬舟吹取三山处”,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我们完全可以说,这里就是象征的写法,“仙人”代表着“天道”、“天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这个风就代表天帝给予她的“觉悟”。

分析到这里就很清晰了。清照虽然是千古留名的女词人,其实她的内心深处可能并不想做个填词写诗人。她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毕竟,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她的母亲也是颇知诗书的大家闺秀,她的夫婿赵明诚也是饱读诗书,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断出,儒家对清照的影响一定不小。囿于她女子的身份,她基本不可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这些她还是做得到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除了努力学诗作词之外,她迫切的希望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够转化到道德上,她欠缺的就是“觉悟”,所以她才向天帝祈求,我们也才能理解她为什么会说“学诗谩有惊人句了”。

李清照,你为啥不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