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10续

 zhengjinbb1981 2019-11-19

接上一篇,头条一直不能正常显示,重新发,改一下标题。

2、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1同位素标记法

这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做了一些叙述上的变动。因为“化学性质相同”,所以原子序数相同的元素可以进行相同的化学反应;因为“物理性质特殊”,所以原子序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特殊同位素才容易被检测出来。新教材这部分的介绍浓缩了同位素标记法的精华,只是体会起来对高中生要求有点偏高。

新教材这里还介绍了放射性和稳定性同位素,这一点挺好的。以前缺乏相关的介绍,不少教辅、模拟题,甚至一些经典的动画,都把18O视作是有放射性的,讲光合作用鲁宾和卡门的实验时,都宣扬他们用仪器检测产物氧气中的放射性。甚至北京卷还出现过15N放射性为背景命制的试题,好在多年之后,大方承认了该题命题在这方面是有问题的——这种态度值得称赞。

2.2分泌蛋白合成的过程与蛋白质分选、细胞器中的糖类等

这个问题有点大,也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限于知识面相对较窄,我还是从蛋白质分选出发来说好了。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10续

首先,所有蛋白质的合成都是从游离的核糖体开始的。这里附带说一下,其实,细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在不结合mRNA的时候,并不会结成葫芦形(8字形),其大小亚基是分开存在的,只有在小亚基先结合了mRNA之后,大亚基才会结合上去形成完整的核糖体。

对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等处的蛋白质,游离核糖体负责完成整个多肽链(蛋白质)的合成。对于一些定位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膜(膜整合蛋白)或者细胞外的蛋白质,游离的核糖体先合成信号序列,随后肽链的合成暂停下来,然后由信号序列引导至内质网,在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完成多肽链的合成。

(1)新教材这部分叙述和现行教材的差异在于:现行教材讲分泌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完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而新教材讲的是分泌蛋白先在游离核糖体合成一小段,然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继续进行多肽链的合成。这个叙述首先是更准确的,另一方面也和前面介绍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相呼应。

(2)昨天还有教师问我,高尔基体的功能怎么处理,我想这个问话的潜台词应该是:以前讲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是功能不同,还需不需要讲讲。说实在话,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观点还一直出现在各种教辅中。按理,现行教材都没有这个内容的表述了,而且现行教材流行了那么些年,这些不合时宜的表述应该早就烟消云散了才是。但我还是就我所知谈一下。

老教师想强调的是高尔基体参与了细胞壁的合成,而动物没有细胞壁,所以高尔基体在动植物中是有差异的。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细胞壁本质上还是细胞分泌物,植物细胞壁除了纤维素是在质膜上合成外,其余的成分(比如果胶、半纤维素等)基本都有高尔基体的参与。区别无非是动物的细胞分泌物中蛋白质更多一些,植物这里多了点细胞壁。但我们同时需要注意,哪怕是植物细胞壁,其中也是含有少量蛋白质的,这些蛋白质对于细胞壁的修饰和植物的防御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属于植物的分泌蛋白,而不是某教辅或者某度上讲的植物没有分泌蛋白。

另一方面,教材对高尔基体的功能的表述是:主要对来在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包装、分类和发送。这个表述的含义并不是说高尔基体参与的工作是针对分泌蛋白的,实际上对于定位在植物细胞质膜上的膜整合蛋白和某些细胞器的蛋白质来说,它们走的路线和分泌蛋白类似,只是最终不是分泌出来,而是定位在植物细胞内特定的位置上。

由上面的介绍可知,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更多是统一的。对于初学者,应该多强调细胞的统一性,过于强调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差异,在高中阶段纯属画蛇添足。

(3)细胞器和细胞膜上糖类的朝向问题,这是上一次读书预告的内容。我还是先上一张图吧(红色箭头示意糖基朝向)。

人教2019版高中生物新教材读后感10续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可以进行糖基化,也就是两者都可以在蛋白质加工时加上糖基,虽然两者糖基化的方式有点差异。两者糖基化加上的糖基都是在细胞器内完成的,因此此时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的这些糖蛋白,其糖基是指向细胞器内部的。如果这些蛋白质驻留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那么就会成为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蛋白质,并且糖基朝内。如果这些糖基化的蛋白质被分泌小泡包裹着离开高尔基体形成溶酶体,溶酶体也会继承这种糖基的朝向;如果分泌小泡跑向质膜,与质膜融合,那么原先的糖基很自然的就表现为朝向细胞膜的外侧。这样就可以容易解释为什么细胞膜的糖被是在细胞膜的外侧了,而且学生也不会认为细胞器中不含有糖蛋白,只是这个处理的难度在于学生不知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糖基化,或者教师也可以从胞吞角度去考虑,毕竟新教材介绍胞吞时,强调了胞吞也需要和质膜上的蛋白质结合来完成,这样形成的内吞小泡也会随之含有糖蛋白,并且内吞小泡的糖基朝向小泡内部,内吞小泡可以和其它膜性结构融合,从而去解释细胞器内的糖蛋白及其朝向。

3、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内膜系统≠生物膜系统。实际上,我们会发现生物膜系统这个词语在专业书籍上并不存在。专业书籍讲的是内膜系统,也就是那些可以直接或间接由内质网转变而来的结构所构成的系统。在内膜系统中,并不包括线粒体和叶绿体,但是这两者却属于所谓“生物膜系统“。我个人是一直不太明白人教为什么一直坚持生物膜系统的提法,上一版本的课标曾经有生物膜(细胞膜)系统的表述,2017课标删掉了这个词,还没有看到新教材的时候,我以为人教会把生物膜系统也删掉,但事实却和我想得出入比较大。

保留这个,可能在编者看来不管是内膜系统还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的膜其在组成、结构上相似度太高了,虽然功能上没有内膜系统那么联系紧密,但是依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点来看,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在某些方面也和质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有着相似的隔离以及允许某些物质通过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