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春

 LOVE天使的外婆 2019-11-20

探春——红楼梦里竹林七贤山涛的身影(下)

(2019-4-16)

(续昨)红楼梦里的探春生于末世运偏消,而历史中的山涛这个人,也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末世。末世最大的特质之一,就是顶层的秩序已经开始混乱乃至崩溃,正如三国时期,曹魏代汉,司马氏代魏,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种上层社会组织已经混乱不堪的情况下,魏晋名士们遂回归山林,在大自然中找寻人生的真正乐趣和意义,鄙薄那些官迷和伪道学。而山涛作为竹林七贤聚会的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人,当然也是竹林七贤推崇自然鄙夷浊世思想的传承者。所以,红楼梦里的探春,也是以自然为尊而不同于俗众的人。

紧随其后的便是以嵇康、阮籍等人为首的竹林七贤所引领的“竹林玄学”。与这一时期政治上的黑暗高压相呼应,竹林玄学一反正始玄学儒道合流的态度,大力推崇道家“自然”的思想,激烈排斥儒家及司马氏官方所主张的“名教”的思想。主张避世,主张不为世俗教条拘束,回归人自然的本性与良知。他们将“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奠定了后来玄学的主命题——“名教”与“自然”之争。

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

——《晋书.嵇康传》

    《世说新语.赏誉篇》载云:“人问王夷甫:‘山巨源义理何如?是谁辈?’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又注引顾恺之《画赞》曰:“涛有而不恃,皆此类也。”(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三国时期也是玄学的开创时期,玄学早期特质为儒道合一,即挖掘儒家和道家在崇尚自然方面的共同点,又将其不同之处互为补充。实际上,早期的儒家和道家,都认可天道也即自然之道为人和社会追求的最高标准,只是儒家乐观地相信存在一个合乎天道的人间秩序,如上古的礼法秩序,是君子应该主动追求去实现的;而道家则在本质上不相信人类主动追求这样一个秩序的合理性,人类的各种秩序和建构,和自然比较起来,就和垃圾堆一样糟烂腐臭不堪,君子应该追求的不是去翻垃圾,而是小国寡民,纵情自然山水中,思考宇宙的真理。

竹林七贤显然在本质上是道家的,他们认同自然之道的至美和人间政治的污浊,追求前者、冷眼旁观后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行为决策又不可能不带有儒家思想的影响。竹林七贤实际上都曾经任过官职,只是激烈如嵇康等人,因为无法认同司马家的统治,而拒绝在司马朝出仕,并参与了反对司马一族的政治力量,而导致最后被杀;而山涛因为与司马懿夫人张春华的亲族关系而结识司马炎,最终在司马一朝做官三十年至去世。但观山涛在任命中的言行,却万不能用投机分子或者禄贼来形容他,因为山涛的作为,完全符合儒家的规范,儒家虽然有云,道不行可浮于海,邦无道富且贵,耻也;但也说过君子当齐家治国,立言立功。嵇康和山涛的不同人生选择,就像嵇康自己说的一样,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但都值得君子追求的道而已。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最具有儒家思想的一位,所以他身上固然有集好友雅啸山林的一面,也有出仕,为天下苍生立一番事业的高大抱负。就像探春先主导了大观园诗社,号召大家赏花吟诗,又主导了大观园改革,为了改善大观园众人的生活而积极改变一样。

山涛在做官过程中,一直在从事人事工作,他最为人称道的事情是寻访没有被人发现的奇人逸士,提拔起来为朝廷所用。而大观园改革,是将本来半野生的花草养起来卖掉挣钱,结合《不自弃文》的话,也可以看作是对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的一种抽象比喻。

山涛的特点是出身贫寒,正如探春的庶出一样,贫寒的出身既让他能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和枯燥,又在读书有了更高远的见识和追求之后,遂将其高尚志向与在贫寒的成长条件中磨练出的忍耐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结合,产生他人难以相比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使得山涛的为官生涯可以说是儒道结合的,一代名士既不同流合污又能在能力范围内成人成己的典范。

山涛早年虽然艰难,但是其雄心壮志也早已经在和妻子的闲谈中显露出来。

《世说新语.贤媛篇》注引王隐《晋书》亦载:“韩氏有才识,涛未仕时,戏之曰:‘忍寒,我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为夫人不耳?’”(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680页)

而探春也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

山涛能够在两大冲突的势力和权臣之间保得自己周全,不引起他们的一点对自己加害的念头,也是多亏了自己毫无私心私念的作为。就像探春在管理大观园时,特意对赵姨娘相关的事情秉公处理。而虽然她向贾母为王夫人说情的行为也不至于让王夫人把她当自己人看,却也没有得咎,从而在管理大观园时得到了王夫人的任命。

同时,山涛又一直试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帮助那些品德高尚的士人,提拔不为人所知但有才德的人,同时在皇帝司马炎询问他意见的时候,从符合正道的角度给出公允的回答。即使是因为帮助他人受牵连被贬官了,山涛也不以为意,而是继续在被贬之地寻访、提拔被埋没的人才。

就像红楼梦里,探春既深知黛玉诗才出众,又在王夫人被无端迁怒时,允公劝谏贾母,在迎春被仆人欺负时,挺身而出帮迎春痛斥刁仆,在王夫人命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无故抄捡大观园的时候,对王善保家借势对她的欺辱,给予鲜明的回击。

儒家说,至仁者勇,贾家三小姐探春的厉害,也就是勇气,不是来自她自身的欲望,而是来自她的仁,恰恰是因为对家人姐妹仆人的爱之深,才能受不了一点外界对她们无端的侮辱和压制,而敢于出头抗争。

同时,勇又来自于大智大慧。在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就想收缴全国的兵器和取缔民兵制度。山涛对这一作法极不赞同,就公开谈论兵道的重要性并获得了朝野的认同,然而司马炎并没有听。

直到八王之乱之后,因为民间没有战斗力,直接被胡人入侵,中华文明遂进入了第一个大乱世。这时候,大家想起来,才纷纷叹息山涛当年说的对。

“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于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及永宁之后,屡有变难,寇贼猋起,郡国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

所以,抄捡大观园的问题,也是被探春先看了出来其本质问题,并明明白白地说了出来,虽然她也没有能力改变最后贾府败亡的走向,但其背后的智慧可见一般。

探春的诗作中,两首咏菊花诗也可以看出,端的是名士风格: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馀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分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这里,短鬓、葛巾都是男子的发式和饰品,可见探春的诗完全是从须眉男儿的角度出发而作的,“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都是引用了古代的风流才子的事迹,而且山涛正好也是一个酒量极大的人,一次能喝八斗。——史载:涛饮酒至八斗方醉,帝欲试之,乃以酒八斗饮涛,而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

最后一句“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恰恰写出了名士在酒酣大醉之后,一路走,一路畅谈大笑,抒发豪迈的情操,即使被世人侧目也无所谓的风骨,正是竹林七贤的写照。

第二首诗中,“宴赏才过小雪时”能聚众办宴会,而且宴会的主题还是赏菊这么高雅的事情的人,似乎也只能是古代名士了。“金淡泊”“翠离披”,又可以引申为对金钱淡薄,而“离披”有一著名典故,即宋代邵雍诗中“赏花慎勿至离披。离披酩酊恶滋味”,又和名士赏花痛饮之后醉熏熏的样子联系起来了。

而在刘姥姥游大观园一回,我们可以一窥探春房间的布置,也真真是名士气派: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著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著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著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著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著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著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著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著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著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著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著小槌。

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槌子去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那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给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边便设著卧榻拔步床,上悬著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自竹林七贤开创了名士一派作风以后,名士的风格也就基本固定下来了:首先,名士们对中国文化中的琴棋书画诸艺术应该非常擅长。而红楼梦中给贾府四姐妹琴棋书画的才能,也是同此相对应的。探春不仅因为擅长书法而在房里设满笔墨纸砚和名人书法,更有米襄阳“烟雨图”这样的千古名画,和白玉比目磬这样象征了上古雅乐礼教和孔子击磬等圣人佳话的乐器,还有菊花这样被高人逸士陶渊明写诗称颂的花,和拔步床上悬着的,象征林间风景的“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而黄花梨乃木中良品,大理石的纹路即象征了山水景致,又是石中奇才,花梨大理石大案,也确实配得上山涛。而整体朗阔的布局,和颜真卿“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的墨笔,更是点出了纵情山水里,闲适石林中的名士风范。

而贾母走到探春的屋子后面,还说了一句话:“这梧桐开得到好,只是细了些”。

这句话可有什么指代么?当然,红楼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每一句话都是惜墨如金,只会压缩信息,而绝对不肯来半句虚笔的。如果继续查考和山涛有关的诗词的话,就会发现除了嵇康写过《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外,还有司马彪写过一首诗,就叫《赠山涛》:

苕苕椅桐树,寄生于南岳。上凌青云霓,下临千仞谷。 处身孤且危,于何托余足。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鷟。今者绝世用,倥偬见迫束。班匠不我顾,牙旷不我录。 焉得成琴瑟,何由扬妙曲。冉冉三光驰,逝者一何速。 中夜不能寐,抚剑起踯躅。感彼孔圣叹,哀此年命促。 卞和潜幽冥,谁能证奇璞。

苕苕,就是高而细的样子。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山有三岭,枕带长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倾。” 王闿运《上征赋》:“匪峭峻而夐崇,羌浑浑而苕苕。”

司马彪也是司马家族一个好学而不被用之人,所以他写这首诗给山涛也是一诗双比,一方面比自己有才能而不被用,志向高而处境孤独;另一方面也是把山涛比作这棵梧桐树,虽然志向高洁,又如璞玉浑金,但是出身寒微,夹在各个势力的夹缝中,在各种危险的边缘苟活。所以这首诗才能既明自己心志,赠给山涛的话,也能获得山涛的同感。

而探春屋后这颗梧桐,既然被贾母评为开的好,那定然也是和探春一样高标志远,风姿绰约了;然而,它也和探春一样,缺少根基,枝叶纤细,处境危险。

最后,探春这位来自山涛的人,她的命运和山涛有什么联系吗?史书记载,山涛去世于农历三月三日,也就是古代的寒食节和清明节,而按照判词的提示,探春也将在清明节左右如风筝一般远嫁,千里东风一梦遥。

而按照最近的考证成果,贾家象征中国,贾家的败落就象征中华文明大势已去:继续分析红楼梦里的宁荣二府:宁国府乃是万世皇家,贾家衰落即中国文明大势已去。那么,红楼梦里诸女儿们在贾家衰落之前后的命运,也就象征了作者对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分子,在这千年未有之巨变之前的反应。探春所代表的儒道合一,即出世又入世的世人之风,既是作者心中所钟意的,他也一定会给探春一个留下希望空间的结局:也许探春远赴重洋之后,终将在异域文化和人民中间,有自己的一番作为,就和过去现在将来在世界各地奋斗的华人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红楼梦作者云山雾罩的创作思路,其实说开了也并不复杂,那就是以小见大,以家喻国,以故事喻史,将浩瀚繁杂的中国古典、历史、戏剧取其精华,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改头换面,掐头去尾,浓缩到一部表面上看是写闺阁的小说里,或者说,是把历史神话同闺阁故事集成起来。

 庄子云,道之所在,在粪溺。佛教也认为,整个宇宙是无穷无尽的环环相套。贾府家事里蕴含的道理,可能并不比真国家的道理少,三小姐探春的人格,也未必比历史上山涛的器量狭小。见微知著,而不是茫然地去追逐虚名浮利,往往能更接近宇宙的真谛。(续完)(据豆瓣小组《亦儒亦道、入世而歌;从红楼梦里的探春看竹林七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