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泻。 清气宜升,浊气宜际。若清阳之气不开而下趋,就会出现腹泻,治宜健牌升阳以止泻,若浊阴之气不降而上逆,就会出现胀满,治宜行气降浊以宽满。 气有余, 便是火。 正常人的气血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由于情志因素或脏腑功能失调,破坏了气血的平衡状态而致阳气偏胜时,就会出现“火”的证候。这是朱丹的一句名言,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宋丹溪还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认为人体总是有余于气,所以“相火”易动,因而主张“滋阴降火”,被后人称为“养阴学派”的创始人。 气不足,便是寒。 张景岳认为,阳气是生命之本,如果阳气不足就会出现寒的证候。 临床上所见到的各种虚寒证,都与脏腑的阳气不足有关。 如心阳不足可出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四肢厥冷、心血瘀阻、脉微细等上焦虚寒证,脾日不足可以出现腹中冷痛,口泛清水,四肢不温,气怯形寒,泄泻或便满等中焦虚寒证,肾阳不足可以出现形寒肢冷、小便清长、阳痿遗精等下焦虚寒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