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 38讲

 湘韵斋 2014-07-05

清暑益气汤 II 《温热经纬》

主证分析

上次课讲到祛暑剂,祛暑剂的清暑益气汤。历史上应该说有几个清暑益气汤,主要的有两个。我们这里《温热经纬》的清暑益气汤,过去也叫王氏清暑益气汤,有的教材写王氏清暑益气汤,以区别于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这两个方,王氏清暑益气汤本源是从薛生白《湿热病篇》的方来的,《湿热病篇》应该说是治湿热,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燥湿力量比较强,所以他突出在暑湿。王氏清暑益气汤根据薛生白《湿热病篇》的方,薛生白用来治湿热,是湿热的后期,后期湿不重了,也就化燥伤气伤阴了,气阴两伤比较突出。所以这两个方有不一样的。王孟英《温热经纬》用来治疗暑热伤气伤阴,主治和李东垣的有差别。

暑热气阴两伤

暑热:身热,心烦

脉数

脉虚

伤气:体倦少气,精神不振

伤津:汗多,口渴,小便短赤

这个方的侧重点是暑热,以暑热气阴两伤为主。这个暑热可以有发热,暑热扰心,暑气通于心,可以心烦、脉数。这反映暑热本身的表现。伤气、伤津反映出一组基础气虚表现。由于汗多,津伤引起气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精神萎靡,津伤可以口渴,小便短赤,暑热汗多,所以体现的脉像偏虚脉,脉虚数。

清暑益气汤的构成,就分三部分,临床表现构成这个证候。所以这个方定为二类方,主要体现一些暑病用药的特点,和它的基本治法。针对证候构成的这三个方面。

功用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解

西瓜翠衣

清解暑热

西洋参

益气养阴

麦冬

养阴清热

石斛

养阴清热

荷梗

清解暑热,行气

黄连

清解暑热

知母

清解暑热,滋阴

竹叶

清心利水

粳米

益气养胃,补充津液

使

甘草

益气养胃

西瓜,我们说它是天生白虎汤。西瓜翠衣,西瓜皮,外面绿的那一层,擅长清解暑热。西洋参益气养阴,联合起来,照顾到暑热引起的气阴不足。作为君药。

臣药有两组。臣药主要是考虑伤阴。暑热伤阴是证候表现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伤气,往往跟伤阴,阴液损耗有关。麦冬、石斛是用来养阴为主的。荷梗既能清解暑热,也有一定行气作用,说它中空通气。

黄连知母是清解暑热,也是常用药。黄连配合竹叶能够清心。知母有一定的滋阴作用。竹叶清心利水,甘草粳米联合起来益气养胃。和药,安中。粳米还能补充津液。

整个方来讲,治法、配伍比较清楚,围绕着暑病伤气、伤阴,清暑益气汤构成有点像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在包括温热病,温病,也包括暑病,到后期,这个气阴两伤阶段用的,这两个方有什么区别?竹叶石膏汤在清解暑热方面,没有清暑益气汤的力量强,因为清暑益气汤黄连、知母都配在里面,和西瓜翠衣结合。养阴清暑力量要比竹叶石膏汤强。但竹叶石膏汤,它照顾到胃气上逆。它考虑用半夏针对这种胃气上逆,所以结合和胃降逆,从病机上作为兼证,还有胃气上逆的特点,而且这两个方,竹叶石膏汤用的季节,各类的温病伤气伤阴,温热后期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是暑病的一个专用方,因为过去来讲,西瓜翠衣暑天才有。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买得到西瓜。从清暑益气汤也体现出这个君药,它不一定是价值很高的君药。西瓜翠衣和西洋参,两个都姓西,一个是非常贵的,一个非常便宜。到现在,西洋参以家种为主的。价格大概降低了。但是从两个药的价值来说,还是比较悬殊。但只要能够针对病机,都可以作君药。中医用药,他并不是单以贵贱。所以从清暑益气汤也反应出很多特点。所以暑病伤及气阴,一般用王氏的清暑益气汤为好。要挟湿重的,当然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有它这个特色。所以在祛暑剂里面,我们主要讨论这两个方了。王氏的清暑益气汤,

运用

辨证要点

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

随证加减

· 暑热较重(发热较高),加石膏。(增加清透力量)

· 暑热轻者,去黄连。(黄连太苦寒)

· 小儿夏季热:宜清透虚热,去黄连、知母,加白薇、地骨皮(清透药物)。

使用注意

暑病挟湿不宜使用。(因为比较干润)

临床使用时以气阴两伤,暑天这个季节气阴两伤,为它辨证的要点。


第六章 温里剂

温里剂的方剂相对不多,因为有很多在补益剂当中和其它各章当中,也是结合温里方法,体现温里治法的,散在其它各章之中。这里比较典型的温里为主的方,有些代表方。所以方量不多,但体现一个大的治法。就是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外邪直中

里寒证

寒在经脉

温经散寒

寒从中生

寒在脏腑

肺气虚寒

温肺散寒

心阳虚损

温补心阳

中焦虚寒

温中祛寒

肝经虚寒

温肝散寒

肾阳不足

温补肾阳

心肾阳虚

回阳救逆

温里剂的那章概述,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实际上也结合前面八法里面温法的内容。它比较详细的展开。其中强调了这样两个问题,一个强调了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穿越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

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不是绝然区分了。

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呢,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

概述里也讨论了关于这个章节的分类,和里寒证的层次。在讲温法时,曾经联系到这个层次谈到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

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少阴阳虚,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所以我们这个教材,是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做为三节。体现了三个层次。但是其中非常标准的里寒证呢,以中焦虚寒做为第一节。温经散寒放在第三节,是这样安排的。

至于寒在脏腑,我们分章节里面,温中祛寒以脾胃虚寒为主。回阳救逆针对了少阴阳虚,以心肾阳虚为主。所以作为脏腑来讲,你这里中焦虚寒,心肾阳虚作为代表的,其它各脏还是有虚寒,像肺气的虚寒,肺阳气不足,一般从中焦虚寒结合治疗,培土生金。像肝经虚寒,往往肝肾同源,同时在温经散寒里面寒邪直中,直中厥阴的一部份治法体现在这些地方。这里因为像当归四逆汤一类,既说它寒伤经络,也说它寒伤厥阴。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综合来看待里寒证。但有些教材是完全按照五脏来分,也有这个。历来传统中医教材,是按这三个层次分为多。

温中祛寒

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

阳虚失温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朮

中焦虚寒证,应该说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这是阳虚失于温煦。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阳气做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所以失于温化,那就津液容易凝聚,那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失于温通,气机可以阻滞,又由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升降失常,呕吐、泄泻、腹痛,由于是阳虚失温,造成寒性收引凝滞引起的吐、利、腹痛。这种腹痛往往喜温喜按,阳虚形成偏寒偏虚了。舌像呢,因为舌质较淡,加上脉沉偏于弱,这是阳虚的舌脉特点。所以中焦虚寒的临床表现。

理中丸

病机及证候分析

中焦虚寒

失温

四肢不温

失运

不欲食、吐、利、腹痛

失化(土不_水)

抽搐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沫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胸痹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阳气不足,作为气它还有固摄作用,也可以对于人体的津液的固摄、血液的固摄产生问题。所以在理中丸主治当中,有阳虚失血,病后喜唾涎沫。临床上有些,过去看一小孩子长期吐、利、泄泻的,经常流口水,病后喜唾涎沫,对津液失去固摄。阳虚失血,一般以下部出血居多,因为理论上讲,吐血、衄血、便血,以及月经过多等等,这个都可以,但一般以下部出血的为多。

我们教材的主治分几个部份,第一部份基本的中焦虚寒见证,刚才讲到的温煦的能力,四肢不温,四肢清冷,以及腹痛,喜温喜按,吐、利、呕吐、泄泻,以及舌像脉像,这是基本的。反应出中焦阳虚失去温煦,失去温通,失去温化以后的一个表现。

主治里还有阳虚失血,还有胸痹是由于阳虚之后相对的阴寒内盛,寒性收引气机不通,心脉痹阻,造成这种阳虚型的胸痹。这个方它是个基础方。所以即使是阳虚型胸痹用这个方,还要结合它具体的有没有瘀血阻滞,还是痰凝,痰湿凝滞,胸痹往往兼夹痰瘀。这来加减组成一些复合方剂。这个方是基础方,反应基础病机。包括病后喜唾涎沫,这都是阳虚不能固摄造成。

方义分析

温中祛寒
补气健脾

干姜

温中阳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人参

温补脾胃

白朮

健脾

 

使

甘草

助人参补气,调和药性

是温补结合。我们教材里面谈到整个温里剂概述里,也反复强调了,温和补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虚寒,是仲景时代,从他开始对后世影响很大。体现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这样一个原则。这个方是很典型的一个方。君药,干姜,温中阳,侧重于祛内寒,温补脾胃,温脾胃阳气,和人参结合,温补结合。主要解决脾胃阳虚问题。

佐药的白朮是考虑到脾不健运,阳气不足,运化无力,用白朮健脾,帮助脾胃运化。用甘草既能帮助人参补气,又能调和药性。使药力持久发挥。因为做为丸剂,它是服用较持久,丸者缓也。

理中丸,如果要它发挥作法迅速的话,仲景认为丸不及汤。就要用理中汤、人参汤治胸痹这一类,要比较迅速打开这种阴寒凝聚,用汤剂较好。

方义分析,过去医家有并不统一,有些认为应该人参为君,认为它阳虚,本质上还是虚,所以应该用人参为君药,这类医家意见占少数。比如成无己的解释,《伤寒》方君臣佐使,他就认为人参为君。多数的认为应该生姜为君。毕竟是以寒为主。实际上整个《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仲景方,可以发现,人参为君极少。人参,仲景几乎时候都不作君药。他虽然没有明确君臣佐使,从它的地位,针对很多方里用的地位,它实际上除了助正祛邪,它补气方面大多数是一个辅助地位。而当时的用方用药,作为寒证,对温这个是很突出的。这是理中丸的方义分析。

同时我们也谈到汤和丸,在力量和发挥作用方面的一个差别。

配伍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

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溏(吐利),舌淡苔白,脉沉细。

为温中祛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从这个方里,刚才提到腹痛,历来多数认为是脾胃本身阳虚,寒性收引造成腹痛,也有一部份因为提到腹痛,把肝结合起来,认为是由于脾胃阳气不足,相对就会肝旺。因为肝脾的关系,即使肝本身不旺,土虚就要木贼,就这样一个关系。但理中丸用药,这个基础方这方面并不突出。有时会看到参考书提到。从中焦阳气虚,由土不荣木,反过来可以引起这种肝脾不和,这里理中丸有一系列的加味方剂。

加减及附方

阳虚甚

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纳送升降失常

胃不纳谷

不欲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

楂曲理中汤

胃不降浊

呕吐

加砂仁、半夏

砂半理中汤

脾不运湿

湿滞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我们这里往往以附子理中丸做为一个代表。下面还列了一些楂曲理中汤,砂半理中汤,理中化痰丸这些。还包括连理汤这类,供参考了。因为临床常用附子理中丸,有单加附子,有加肉桂成桂附理中,住方面用得多一些。它的特点,中焦虚寒比较重的,特别是在四肢不温,或者吐利。特别泄泻比较突出的,往往加附子,增加温阳的力量。有的说这是加附子,脾肾都阳气不足,这个不一定,就是中焦虚寒,加附子,附子理中丸还是很多这样用的。加肉桂当然温阳力量强,加了肉桂以后,一般都涉及到脾肾阳气都不足。

加减变化

气机阻滞

脘腹胀满

+ 枳实、茯苓

枳实理中汤

出血

吐血、便血

+ 黄耆、当归、阿胶、艾叶

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 艾叶、益母草

固本止崩汤

吐涎沫

+ 益智仁、山药

表兼风寒者

+ 桂枝

桂枝人参汤

这是一些理中丸基础的化裁方,或加减方法。供参考。

小建中汤 《伤寒论》

病机及证候分析

理中丸是个基础方,小建中汤病机稍微复杂一点。它是个常用方。也是个名方。

中焦虚寒
肝脾不和

阳虚寒凝
土虚木乘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舌淡,脉细弦

化源匮乏
阴血不足

血虚失荣

心悸,面色无华

阴虚内热

心烦,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治疗的病机,到目前讨论的是很多,总体共同特点,考虑到中焦阳气不足,中焦虚寒是主要的。肝脾不和这个问题,还是现在并不统一的认识。共同的是阳气不足,而且阳气不足,中焦虚寒有一定的时间,造成化源匮乏,脾胃属于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化源匮乏以后,化生的阴血也会不足。既有阳气不足,又化生阴血不足,产生一种阴阳两虚,阳虚寒凝就可以有类似小建中汤的腹痛,喜温喜按。阳虚有舌淡,脉细,当然它有又夹阴血不足,舌淡,脉细,这是阳虚兼有阴血化生不足的表现。阴血不足又继发血不养心,一般都有一定的病程。血不养心,可以心悸,以及面色无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就是血虚失荣。

首先阳虚,可以有内寒,阴血不足到一定阶段又会继发虚热,所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这一类。在临床上虽说不是很突出,往往具有一种活动以后一身有燥热,手足烦热,产生一种燥热。这是认为有阳气不足,阴血又不足这样造成的,所以阴阳两虚。这表现的方面比较多,比较复杂。

还有一类看法,这个人数也不少,认为由于这个中焦虚寒,脾胃化生阴血也不足,所以就有肝脾不和,其中包括有肝脾不和因素,所以才产生这种腹中疼痛,一种拘急疼痛。和理中丸就是吐、利、腹痛、喜温喜按,这个比较标准、典型中焦虚寒式的腹痛,有一点区别。所以用到小建中里,张仲景曾经提到过,法当腹中急痛,急痛,结合他用药来讲,它有拘急疼痛的特点。所以小建中汤它还要体现柔肝缓急止痛,这个治法。这是小建中汤病机分析中,历来有所认识不同的方面。这可以参考结合来理解它。

临床上用小建中汤治疗的腹痛,脘腹疼痛相比之下,这拘急疼痛是多一些,疼痛程度要比理中类的要重一些。所以说有中焦虚寒兼有肝脾不和,阴阳不足,阴阳不和,这个说法,全面一些。所以很多教材还是提到了肝脾不和的问题。这是病机分析,证候分析当中要解释的。

它是由于根本是中焦虚寒,阳气不足,化生阴血也不足,形成阴阳两虚。中焦虚寒之后可以讲土不荣木,造成肝脾不和,那疼痛当中又有肝木克伐脾土的拘急疼痛的特点。这是病机,我们结合医家多方面看法。说它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有道理,说它阴阳不和也有道理,阴阳不和就阴阳两虚了。

治法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温中补虚是中焦虚寒,温补结合。和里缓急就包含有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的意思。

方义分析

饴糖

祛寒养血

桂枝

温里祛寒

白芍

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生姜

协助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大枣

佐使

甘草

补气

饴糖温的,能够祛寒,又是甘润,能养血。阴阳双向调节的。用它来建中气,恢复化源。

臣药,运用桂枝汤里的基本结构,桂枝、芍药。芍药益阴养血,缓急止痛,由于这时候不仅仅是要养血,还要缓急止痛,它和桂枝相配,体现了阴阳双补,又要缓急止痛,因此药量加倍。要照顾到和里缓急止痛这样的特点。

佐药,生姜大枣,仍然体现了两个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一种结构。就桂枝、生姜到饴糖之甘,甘草,形成一个辛甘化阳,温补中焦阳气,饴糖甘味,芍药酸味,大枣、甘草这样下来酸甘化阴。又是一个双向调节的,阴阳并补的一个结构。姜枣在此为佐药。甘草既能补气,使全方也体现一种温补结合,这桂枝甘草对于化生阳气来说,温阳通阳是很好。芍药甘草能够益阴缓急,所以这个方是只能说,利用了桂枝汤这种阴阳双向调节,在表和营卫,营卫双向调节。到内调阴阳,阴阳双向调节。它不能看作是桂枝汤的加减方,是个新方。但是组方结构阴阳双向调节上,是利用那个思路。用治表的调和营卫方,成为治里的调和阴阳的方。这是一个典型。正像徐彬讲的,桂枝汤,外证得之,化气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外证能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这是一个典型例子。

配伍特点

· 阴阳并调,温中为主。

· 肝脾同治,补脾为主。

针对它的病机是由中焦虚寒为主的。而且用药里面,肝脾同治,以补脾为主。对肝是益阴、柔肝、缓急以止痛。全方是温补中焦阳气。

运用

辨证要点

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弦。这个强调的腹痛,喜温喜按,是由于小建中汤在临床上用于脘腹疼痛,用得很多,特别是现在像用于溃疡病这一类。用得较多的。

随证加减

· 寒甚加干姜 (中焦虚寒重)

· 气滞加木香

· 便溏加白朮

· 虚甚加人参、黄耆、当归

中焦虚寒较重加干姜,毕竟温中阳来说,靠桂枝和饴糖之温,增加干姜以后,温中力量更强。那要根据它中寒的情况。小建中汤全方气滞比较突出,脘腹疼痛,胀,这些气滞,行气力量不足,可以加木香。兼有大便溏泻的要增加健脾的力量,加白朮。而如果气虚明显,有一组基础气虚兼证,人参、黄耆可以结合。有黄耆建中汤,黄耆建中汤是加强了补气作用。温补结合,加强补气作用。所以用黄耆建中汤,反映了小建中汤基础上的两个特点,一般用,一个特点是它明显有气虚表现,另一个是这种气虚失去固摄特点。比如有自汗,可以用黄耆建中汤,仲景治疗虚寒证和后世运用,也是这方面居多。

当归加了以后,当归建中汤,那是用于妇人产后气血不和,腹痛。用当归既能养血,又能活血止痛。

使用注意

1.     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     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建中汤它以桂枝汤相当于一个基础,这种架构,偏于甘味,所以仲景在用桂枝汤嘱呕家不能用。胃气上逆或中满,中焦阻滞用甘味,甘者令人中满,不宜使用。脘腹疼痛,属于阴虚内热,尽管这个方有益阴养血,以温阳为主,也是不适合的。

大建中汤 三类方

建中汤在温里方面,还有一个教材还有三类方,大建中。大、小建中的区别,小建中虚为主,都有寒,大建中实证为主。疼痛,小建中是腹痛,喜温喜按,大建中是寒实,寒实证。所以大建中像蜀椒这一些,它还有一个散的作用。临床发生往往外寒直中,本身阳气不足,内外之寒结合,由外寒引动。所以他描述主证当中,腹中寒可有胃气上逆,呕逆,由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临床一般两种情况。一个由于内外之寒结合,造成阴寒内盛,寒性收引,形成一些像腹肌痉挛,古人说叫阴凝成像,阴寒凝滞重了就产生有形的这个,出现按之有包块。

还有一类更多的是本来阴寒内盛,又加上外寒直中,比如蛔虫引起腹痛,蛔虫成团引起腹痛,药少力专,温里散寒,又结合建中气的饴糖。所以这两个虚证、实证,一个实证为主,一个虚证为主。这个是不同的。

了解一下大、小建中汤的区别,重点提示一下,这个是三类方。

吴茱萸汤 《伤寒论》二类方

主治

病机与证候分析

肝胃虚寒
浊阴上逆

阴虚失温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胃气上逆

食谷欲呕

寒凝气滞

胃脘痛,喜温喜按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浊阴随胃气上逆─干呕吐涎沫
阻于胸膈─胸膈满闷
浊阴循肝经上犯─颠顶头痛

脾不升清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伤寒论》当中主治涉及到三经,它是三经寒邪,也就是说,用它,阳明呕吐,寒在阳明的呕吐,在厥阴的头痛,少阴的吐、利,分别有三条。所以开始有些人怎么都用这个方,一方治三经,这是要理解的一个重点。

另外,方中的吴茱萸,使用的作用,和人参的关系,有些人认为这个方虚寒为主,有虚,应该是人参为主,也有这个看法。归纳一下,吴茱萸汤在三经中间的一个作用,都是针对的阴寒之气上逆,从病机分析的重点,围绕着阴寒之气的上逆。

吴茱萸汤用药,特别u要注意生姜的用量,生姜的用量在仲景用法里,可以说是很突出的用到六两,哪怕是和胃降逆为主的,旋覆代赭汤生姜用量够大了,五两,在方中最大。而这个方里用到六两,说明用它的降逆作用,是用得很突出了。因为生姜凡是用来降逆,用量都比较大。有这个特点,降逆量是比较大的。这是吴茱萸汤学习当中,一个病机的分析,一个用药特点。这始重点掌握的。

对于病机分析,因为涉及到三条,我们下次再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