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文重发|周公开创了什么样的封建制度?@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之周公第二节

 繁星1 2019-11-20

编者按:2019年3月9日晚,“《诗经》中的上帝颂诗”即将开讲《诗经·鲁颂·閟宫》,重发“杨鹏评点史记人物”关于周公的一组文章,以作为背景资料。这是讲周公的第二篇。欢迎关注“《诗经》中的上帝颂诗“。

周公等人创建的中国封建制度,比欧洲封建制度早熟约2000年。周王室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要点是“祀”与“戎”,保持祭祀礼乐与军事优势,具有“教军合一”特征。欧洲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的主要差别是:西方封建制度下,君王并非“教军合一”,而是教会独立,政教分离,君王不具备垄断宗教的权力。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今天我们讲周公第二节。上节课我们讲了周公摄政与东征平叛,讲了他还政于成王,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节我们讲周公的封建制度。从周武王到周公,逐渐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式封建制度,这就是周制。

西周分封略图

《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周公以来,中国创立的延续时间较长的社会制度,主要就是秦制和周制。周制主要由周武王和周公等人开创,秦制主要是秦始皇和李斯等人开创。我之所以强调中国式的封建制度,是因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时间比较早,比欧洲的封建制度早了大约2000年。公元十世纪以后,欧洲才逐渐形成了封建制度。欧洲的封建制度跟周公等人开创的封建制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中国式的封建制度有一些核心特征是西方封建制度没有的。中国封建制度的特征是什么?与西方封建制度核心的差别是什么?我们本课要讲清楚。

中国封建制度有什么特征呢?

中国的封建制度有什么特征呢?我不想用教科书上关于周朝封建制度的定义,我想请大家根据史料自己来定义。我们先看《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周武王推翻了商朝以后,封赏功臣谋士,“师尚父为首封”。师尚父是第一个获封的,他功劳最大。 “封尚父于营丘”,就把他封在营丘这个地方。曰齐,建国就称为齐国。“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其他的人都根据功劳的大小受封。

《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建立七十一个国家。什么是封建制度?封就是封爵位,封土地,让你自己去建立邦国。

我们以师尚父为例。他在朝廷里面的官位是“太师”,爵位是“公”,封地是营丘,建立的国家叫齐。

封建制度的“封”,指的是给功臣子弟封给爵位、土地和人民。封建的“建”,就是建立邦国。土地封出去,就是世袭领地。以齐国为例,爵位、土地世袭。 另外行政、司法、军事、经济、社会高度自治。齐国还很特殊地拥有对外征伐权。完全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构建。

周公旦封在鲁国,他当时爵位是“公”,当官为“太傅”,建的国家叫鲁国。鲁国跟其他的国家不一样,因为后来周公旦摄政为王当过代理天子,所以,周公以后鲁国享受的是天子礼乐。

土地封出去就成了世袭的,周天子没有权力再取回来。《诗经》上说:“薄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只是名义上的 ,不是实质性的。虽然土地是天子封给功臣亲戚的,但实质上属于受封的功臣或亲戚。

周天子把爵位、土地分封给了功臣子弟,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独立的邦国。诸侯王、各贵族们对周天子也负有义务。每年要来朝觐述职。新王的任命,重要官员的任命,需要得到周天子某种形式的册封认可。要向周天子缴纳贡赋,尤其是军赋。要参与周天子组织的征伐活动等。总之,他们承担着保卫王室的基本义务。就这样构建起了中国式封建社会的等级系统。

最上面的是周天子,其次是各诸侯,这两者的关系,是封建社会最核心的关系,这是贵族之间的关系,是贵族集团内部的分权。下面的卿大夫是帮诸侯和天子做事的人,士是帮卿大夫和诸侯做事的人。各层贵族内部,还有更细的级别划分。比如说,孔子的父亲就属于中等的士。孔子办私学,他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士。孔子的教育对象不是卿大夫,不是诸侯,更不是天子。《论语》所表达的价值伦理,更多是用于训练士的。

周王室靠什么来保持比较优势?

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了功臣贵族们去建国,虽然规定了各诸侯国对周天子宗主国的义务,但是周天子如何保持自己的比较优势呢?如何使这些诸侯国遵从自己呢?主要就是两条,这就是《左传》里面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祭祀,宗教权,周王室要保持宗教优势。“戎”就是军队,要保持军事优势。

作为周天子,作为宗主国,要想保证在贵族联盟中的主导性,就得有祀与戎的优势,即宗教优势和军事优势。这两大优势是周王室协调各诸侯国的重要条件。“祀”就是软实力,“戎”就是硬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两手都硬,你才可能有权势来调解和平衡诸侯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才当得上天下的共主。

周公这种设计,相当于把中央政府变成了教会加军队。这个比喻不一定准确,只是为了让大家加深印象。在周公设计的封建制度中,周王室宗主国的核心职能有两个:类似教会加军队。

我们来讲一下祭祀权宗教权。“祀 ”,周天子首先垄断了对上帝的祭祀权。诸侯国中,除了鲁国,没有其他国家拥有直接祭祀上帝或祭祀上天的权力。

《说苑》上说:“天子祠上帝,公侯祠百神,自卿以下不过其族 。” 宗教权、祭祀权是按照等级进行划分的。祭祀上帝是天子的权力。公侯们可以去祭祀百神,百神主要是指自然神。还可祭祀他们的祖先。卿以下都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周天子可以祭祀自己的祖先,可以祭祀自然神,重要的是周天子独享祭祀上帝的权力。

除了祭祀上帝之外,周王室还要向天下颁布历法。周王室史官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然后制法历法,周天子向天下颁布历法。

《尚书》上说:“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时。”指观察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然后制定颁布历法。几千年历史到今天,颁布历法的权力都属于中央政府。古代中国不允许民间观测星象和发布星象消息,那可是死罪。周天子每年冬季都要颁布历法,这是中央王朝的特权。

周王室负责颁发历法

《公羊传》:何休注: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於太祖庙。

周公那个时代,历法和祭祀混在一起的。史官们负责历法也负责祭祀。我以“朔政”为例。所谓“朔政”,就是每年冬季周天子要向天下颁发历法。周王室史官要观察月亮运行轨迹,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大地上完全看不见月亮的时刻,称为“朔”,这就定为农历一月一号的开始。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每年会有些小差异。历法要依次进行调整,不然,时间长了积累起来,容易造成历法混乱。周王室的史官必须很精细地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然后向天下宣布“朔政”,颁布历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大家知道老子是周王室的史官,史官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观测日月星辰,“历象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老子写《道德经》,用了不少古代星象学的术语。如果不了解古代星象学,《道德经》很多句子我们都读不懂。我在掌上国学院讲《道德经》的课程里,有不少关于古代星象学的介绍

周朝封建制的内在矛盾

周王室软实力上的核心工作,一是祭祀权,祭祀上天,祭祀上帝;二是颁布历法。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很多诸如制订法律,记录历史,设定军事、外交、结婚、丧事等方面的礼仪等。但最核心的就是祭祀上帝,制定历法。有了这两项,就能够维持周王室的软实力。这对周王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周公封建制的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世袭制与维持优势的矛盾。嫡长子世袭制,往往很难保证继位的每个周王,都有大本事,都热心于祭祀上帝,热心于组织史官进行日月星辰的观察,颁布比较精准的历法。

周王室要想保持宗教和天文知识上的比较优势并不容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宗教、历法这些知识的软优势之外,硬优势就是军事。“宗周有六师”,“宗周”就是指陕西西安,周人的大本营有六师。“成周有八师”,“成周”就是指后来周公营建的洛邑,现在的洛阳。“虎贲”主要是指禁卫军。一个师2500人,“六师”、“八师”再加上“虎贲”,周王室的军队接近4万人,军队数量不少。各诸侯国得缴纳军赋来支撑周王室的中央军。周公建立这样的制度,他认为王室的控制要点,就是宗教优势和军事优势

我们从周王朝的机构设置,就能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综合性的最高政务官和最高事务官之外专门的两个部门,一个部门是师,由武官组成,负责军事组织;还有一个就是卜、 册、史,是史官,负责宗教祭祀活动及天文观测等。

各诸侯国都是独立国家,要维持周王室的权威,要点就在“祀”与“戎”。一手要控制好宗教-意识形态,一手要控制好军队,可以用“军教一体”这个概念来概括。周公的这个设计,对中国后代君王统治中国,影响极其深远。

这与欧洲封建制度有核心差别。欧洲因为有独立的教会,所以欧洲封建制度下的君王,没有宗教的垄断权,对社会的控制程度,远不如中国君王。

孔子在《论语》中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围绕“祀”,“征伐”围绕“戎”。孔子很明白周王室的核心职能,就是“礼乐”和“征伐”,就是“祀”与“戎”。

这其实不是一个有道无道的问题,而是实力较量的问题。周王室怎么去保持自己在“祀”与“戎”、在礼乐和征伐方面的优势呢?这个问题周公本人也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为什么我说封建制有一些矛盾、周公并没有能够解决呢?周王室作为嫡长子继承制,它与封建制下的诸侯国自治竞争有一个天然的矛盾:嫡长子继承制限制了竞争,它不可能保证王室的每一位王的能力都很优秀,如果遇到“烽火戏诸侯”那个荒唐的周幽王,还怎么能够保持周王室“祀”与“戎”的优势地位呢?

封建制的内在矛盾如何解决?

各诸侯国是自治的,相互竞争。人的天性都是要扩张自己,就会有一些王或者是一些卿大夫,他们势力坐大,实力上升。这样,就会打破诸侯国跟周王室之间的权力平衡。

面对周王室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各诸侯国自治竞争实力变化之间的矛盾,只有两种解决的路径:一种就是改变周王室的权力结构,吸纳各诸侯国能干的代表们,逐渐进入到中央王朝治理中来,这样使王跟贵族之间,有一种规范化的、更扁平化的关系,让各诸侯有途径参与中央王室, 然后有规范化的贵族共和制度。

1215年英国《大宪章》

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宪法性的文件。

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其实是封建制度的自我完善。贵族们联合起来,逼迫英王跟他们签了协议,约束君王的权力。大宪章把英国贵族与英国君王之间的关系,用一种法治化的方式进行了规范,例如规定君王不能干预教会自治。这样,英国的封建制度就变成了以贵族联盟为中心为基础,来约束君王的这么一种结构。而且采取了比较法治化、规范化的形式来管理。大概因为很多英国贵族他们是商人,习惯于用契约来解决问题。这一种办法,就是诸侯国力量上升,形成对周王室宗主国的一种权力约束,让各诸侯可以比较规范地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治理,这是一种选择,以贵族联盟为基础的选择。

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战

三十七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祝聸射中王臂。

公元前707年的繻葛之战,周恒王率领陈、蔡、虢、 卫等国军队去讨伐郑国,郑庄公发兵自救,结果把周师打败了,而且还射中了周天子的肩膀。你看,周王已经失败了,但是在中国,胜利的贵族们却没有在打败周王之后,约起来跟周王签一个协议,商讨哪些事周王能做,哪些事周王不能做。以此继续维持一个贵族共同治理天下的格局。英国的贵族们这么做了,但中国的贵族们没有这么做。

如果不以诸侯的自治和竞争为基础,以此构建国家,约束周王室保障贵族共和,那么还有另外一个办法来解决矛盾,就是把诸侯的自治和竞争给消灭掉,把贵族消灭掉。这种做法,周王可能想做,但没有能做到。

谁做到了?这就是后来的秦朝,秦始皇做到了。周公建立的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诸侯国自治竞争,然后与周王室保持一个贵族共和、贵族分治的结构。秦王朝把贵族彻底消灭,把诸侯国消灭了,维持了中央王朝世袭制和君主集权制。大家看,周朝的封建制下是有诸侯的。秦王朝建立的秦制就是把诸侯消灭了,不再有诸侯了。有贵族诸侯的时候,是贵族诸侯在管理庶民百姓。所以,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平民造反,也没有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没有特别残暴的战争。“秦制”把诸侯给消灭了,成了天子直接面对庶民。中间没有诸侯了,只有天子,还有为天子服务的卿大夫和士。结果就变成天子直接跟庶民发生关联,这就出现了后来陈胜、吴广的造反。从此以后,中国的改朝换代,多是以平民造反为基础。

我们讲完了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周公等人创立的封建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周公等人还创立了以德配天的礼教,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下一课,我们讲周公制礼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