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纲辨证

 chapter9 2019-11-20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之一。即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望闻问切四诊所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初步判定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临床思维过程。是分析病证共性的辨证方法。任何一种疾病,从大体部位来说,总不外表证和里证;从基本病性来说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可概括为实证和虚证;从病证的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阳证和阴证两大类。在八纲中阴阳是总纲,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阴证包括里、虚、寒证,阳证包括表、实、热证。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是中医辨证的基础,适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而其他辨证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简史

八纲渊源于《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及至清代,程钟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含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1949年以后随着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作为辨证纲领具有了重要意义。

辨证内容

八纲辨证具体可分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和阴阳辨证。

表里辨证

即通过判定病证的在表在里来分析病变部位外内浅深以及病势进退的辨证方法。

①表证。一般指因六淫(即异常气候因素)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犯人体所引起的轻浅证候。临床以发热与恶寒(或恶风)并见、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特征,可兼见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主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由于体质强弱不同,感受的外邪轻重各异,所以表证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一般分为表寒证、风袭表虚证、表热证:ⓐ表寒证,又称风寒束表证。以外感寒邪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头身痛甚、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等。治宜辛温解表。ⓑ风袭表虚证,又称风邪袭表证。以外感风邪而营卫不和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风、头痛、自汗出、脉浮缓等。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与表寒证的无汗为表实相对而言,风邪袭表证之自汗出习称表虚。为了有别于肺脾气虚、卫表不固之表虚证(属内伤病范畴),故称风袭表虚证。ⓒ表热证,又称风热犯表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重而恶寒轻、口渴、咽痛、舌边尖红、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

②里证。泛指病变部位深在,即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引起的证候。与表证相对而言,其概念较笼统,范围较广泛,凡不是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证候,都属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里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及一切内伤病。里证的形成一般有3种途径:ⓐ表证不解,病邪内传入里而成。ⓑ外邪直接侵犯内脏而成。ⓒ因情志内伤,劳累过度,饮食不当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致。各种里证的病位虽同属于里,仍有浅深轻重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为轻浅;在脏、在下、在血者,较为深重。里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按八纲分类,有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之异。其具体辨证必须结合寒热辨证、虚实辨证,以及脏腑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等进行。

③表证和里证鉴别要点:ⓐ发病及病程。新病、病程短者多属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多属里证。ⓑ证候特点。发热与恶寒并见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多为里证。表证多伴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及咽喉不适等肌表、口鼻症状,脏腑症状不明显;而里证以咳喘、心悸、腹痛、吐泻等脏腑症状为主。ⓒ舌、脉象。表证的舌象变化不大,里证的舌质及舌苔变化较大。表证多见脉浮,里证多见脉沉或其他多种脉象。

④表里同病。临床上,除单纯的表证和里证外,在同一病人身上,表、里证可同时并见,这种情况往往见于:ⓐ病邪同时侵犯表里。ⓑ表证未解,病邪已入里。ⓒ原有里证,复感表邪。表里同病时临床常见表里俱热、表里俱寒、表里俱虚、表里俱实,或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证。治疗时或表里兼顾,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如外邪由表内传而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而尚未达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所引起的证候,习称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治宜和解少阳。

表证和里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称表里出入。如病邪过盛、机体抵抗力较差或误治、失治等,致使表证不解,表邪内传入里,出现里证,为表证入里,表示病情加重;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病邪从里透达于外,为里邪出表,反映病势减轻。

寒热辨证

即通过判定病证属寒属热,以辨别疾病性质,弄清机体阴阳盛衰的辨证方法。

①寒证。由阴盛或阳虚所产生的以寒冷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多因感受寒邪,或内伤久病、阳气亏虚,或过服生冷、阴寒内盛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蜷卧,面白无华,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量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细无力等。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证。其具体辨证,必须结合表里辨证、虚实辨证,以及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进行。

②热证。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多因外感阳热之邪,或寒湿等邪化热,或七情过激、气郁化热,或饮食不节、食积化热,或过食辛辣温热之品,或房事劳伤、阴虚生热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面赤,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宁,尿黄便干,痰、涕黄稠,舌红、苔黄,脉数。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证。其具体辨证,必须结合表里辨证、虚实辨证,以及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进行。

③寒证和热证鉴别要点。应综合分析全部症状和体征,重点是肢体寒热的轻重程度及对冷暖的喜恶、口渴及饮水状况、面色的赤白、神态的静躁、大小便及舌、脉象等。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者为寒证;相反,表现为发热面赤,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证。

④寒热错杂证。有时在同一患者身上寒、热象同时并见,如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治疗时应视症状出现的早晚及部位的不同,根据轻重缓急采用相应的治法。

在一定条件下,寒证和热证可以相互转化。寒证化热者,如外感寒邪,最初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继而转为高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即由表寒证转为里热证,表明机体正气未衰、邪正相争。热证转寒者,常见于邪热毒盛的情况下,或因失治、误治,以致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散失,即由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甚至恶化为亡阳证。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严重阶段,有时会出现寒极似热的真寒假热证或热极似寒的真热假寒证。真寒假热证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内有真寒、外有假热的表现。虽有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但饮不多、脉大无力,以及伴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寒象,即为此证。真热假寒证是由于阳热内盛、格阴于外,出现内有真热、外有假寒的表现。虽见恶寒、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恶寒而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脉沉但重按必数而有力,即为此证。

虚实辨证 即通过判断病证属虚属实,以辨别机体正气与邪气盛衰状况的辨证方法。

①虚证。是对人体正气不足而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具体可分为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与阴虚证4类:ⓐ气虚与阳虚两证都源于阳气不足,临床表现也较为相似,都有面色淡白或白光白、神疲、自汗等症。区别在于气虚无寒象,以乏力懒言、动辄气短、脉弱等为主,治宜补气;阳虚则表现为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等,治宜温阳。ⓑ血虚与阴虚两证同属阴血不足,都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少苔、脉细等。区别在于血虚无热象,仅表现为面色无华、爪甲不荣、手足麻木、舌质淡、脉虚或芤,治宜养血;阴虚则伴有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盗汗、遗精、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虚热之象,治宜滋阴清热。

②实证。是对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所产生的各种证候的概括。由于病因和累及的脏腑不同,实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感受外邪往往发病急骤,以发热、吐泻、疼痛、脉实有力为主症。如因内脏功能失常,致使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病邪结聚,则表现各有其特点。治疗以祛邪为大法。

③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主要在于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精神状态、脉象等。一般病程长、体质弱、精神委靡、声息低微、痛处喜按、脉无力者为虚证;病程短、体质强壮、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痛处拒按、脉有力者为实证。

④虚实夹杂证。即正气不足与邪气过盛同时并见。既可为以虚为主的虚中夹实证,又可见以实为主的实中夹虚证,具体表现为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治疗时须明辨虚实主次、先后缓急,或以攻为主,或以补为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

虚证和实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先为实证,由于失治或误治等原因致使病程迁延,病邪虽已减弱,但体内正气也渐耗伤,此为实证转虚,为临床常见;虚证转实则临床少见,实际上是因虚而致实,如先为虚证,又感受外邪或痰饮、瘀血等停滞堆积,出现因虚致实。

在病情发展到比较严重阶段或病情复杂时,还可能出现真实假虚或真虚假实等情况。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质为实,却表现出类似于虚的假象,即所谓“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指疾病本质为虚,反表现出类似于实的症状,即所谓“至虚有盛候”。鉴别两者要全面分析症状、体征、病程、病史及患者体质状况等。一般脉有力者为真实,脉无力者为真虚;舌苍老坚敛、苔黄厚者为真实,舌胖嫩者为真虚;新病、体质较强壮者为真实,久病、年高体弱者为真虚。

阴阳辨证

是通过判定病证属阴属阳,大致区分病证位置、性质及邪正盛衰状况的辨证方法。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对表里、寒热、虚实的总概括。临床凡以抑制、沉静、寒冷、晦暗等为证候特征者,属于阴证;相反,凡以兴奋、躁动、火热、光亮为证候特征者,属于阳证。与其他六纲一样,阴证和阳证可随机体抗病能力的变化而相互转化,阳证转为阴证常常表示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示病情趋于好转。此外,阴阳辨证还有分析人体阴精阳气虚损不足的功能,阳气亏虚可形成阴寒相对偏盛的阴证;阴液不足,阳气相对有余,又可表现为虚热状态的阳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