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远古到20世纪,黄金和宝石书写欧洲珠宝的华丽篇章(中)

 RK588 2019-11-21

在早期文明中,珠宝并没有使用昂贵的宝石和金属,而是使用源于自然的有机材料。随着时间流逝,珠宝的材质越来越复杂,黄金和宝石也被用于护身符首饰制作,展示佩戴者的地位与权势。佩戴珠宝的意义逐渐发生变化,用于表达个性、品味和审美。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中世纪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首饰以宗教题材为主,选材主要是金银、珐琅彩。宝石用的并不多。首饰在当时不是用来装扮的,而是用来参加重要庆典活动的。因为“不能露出脖子和肩膀”的规定,项链、手链、项圈等饰品在当时几乎消失了。

随着西罗马帝国灭亡,人类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开始了长达1000年禁锢思想文明的漫长统治。欧洲13世纪开始了限制平民佩戴首饰的法律,这是当时统治阶级希望用首饰区分等级的心态。这之后的两百年,开启了显贵的皇室珠宝首饰时代,出现了很多造型别致的皇冠。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政治非常不稳定,对于主要财产的便携性要求很高。如果一个国王在战争中被击败而失去自己的土地和其他的财产,在流亡时这些珠宝可能就是他的唯一和全部财产了。除了装饰,珠宝在当时还发挥着一个富有家族财产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历史学家也发现在这个时期富有家庭对于贵金属金银的拥有量较之前的时代明显增多。

在12世纪时, Theophilus所著的Schedula diversarum artium一书中,对1100年以前的几乎所有工艺技艺做了描述,关于金匠的描述包含了场所、工具、流程等诸多方面,具体的工艺包括冶炼提纯、模筑、雕刻、珐琅制作、宝石镶嵌等等。因为珠宝在那时还具有一部分货币的功能,而且大部分的珠宝在易手后回炉重新融化,所以保存完好的古董珠宝数量稀少,但是得益于中世纪欧洲对于宗教的重视,很多宗教珠宝包括圣器被非常完好的保存到了今天。

在这些具体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欧洲珠宝被同时期的拜占庭深深的影响,法国、德国、意大利通过威尼斯和拜占庭帝国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拜占庭风格的工艺品在欧洲深受欢迎,甚至有不少的拜占庭手工艺人和工匠移居欧洲。

远至阿拉伯世界的奢靡风也被带到欧洲,用闪闪发亮的金线、珍珠和宝石装饰的奢华服饰深受欧洲王室贵族的喜爱,往往这些工艺是东方的,但表现的题材却又是欧洲的,东西方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始了新的融合,而珠宝更是矗立在这一大趋势的潮头。

十字军东征是欧洲中世纪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从1095年到1291年,在拜占庭君主的请求下,罗马教皇派出了浩浩荡荡的十字军东征队伍,这次征战名义上是帮助拜占庭帝国遏制土耳其的扩张,实质上教皇队伍的更高目标是借此攻占耶路撒冷,将这个圣地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四次东征的过程中,原来的圣战变了味儿,成为了掠夺和毁灭之旅。

原来请求保护的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彻底陷落,东正教徒以及犹太人遭受了屠戮和掠夺。这次大事件对珠宝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东征军带回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同时也把熟练的珠宝工匠艺人带回欧洲,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使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欧洲慢慢摆脱了之前的东方影响,形成了自己非常鲜明的艺术风格。

从十三世纪开始,欧洲开始出现了哥特式风格,这种风格的魅力来自于比例、光与色彩的美学体验,体现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哥特式风格对珠宝的影响巨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透底珐琅的成熟和大规模运用,镂空的贵金属框架内通过填充半透明的珐琅材质,经过复杂的烧制呈现出如同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镂空大窗的独特质感。这一时期的珠宝主要是供神职人员使用的宗教珠宝,其他题材的珠宝比较少见。

中世纪晚期,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于是在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兴起了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6世纪)

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文化经济和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由于文艺复兴带来了是思想解放,所谓的复兴实际上是一种打破了封建束缚的。而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放所带来的人们思想意识的解放。文艺复兴的概念,带来了新的审美观念、思想解放与自由的追求,而这一追求反映在了珠宝设计方面,更是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黄金在此之前一直是首饰工艺的最前沿,而文艺复兴时期,越来越多的宝石镶嵌占据了首饰最醒目的位置。

当由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欧洲,首饰的装饰艺术也进入了以身体、服装和饰品三者和谐统一的时期。当时的人们认为,首饰应该勾勒烘托出人体的自然美,于是出现了凸显人体自然曲线的优雅风格。随着人体的解禁,人们可以有限度的露出优雅的脖颈,佩戴装饰珍珠钻石的项链,散去包裹的长发,配以羽毛、宝石制成的美丽头饰和耳环。

从这个时期开始,首饰佩戴逐渐开始了性别趋向,而少了阶级象征。女人佩戴耳环、胸针、项链等美丽首饰,而男人仅仅佩戴腰带、戒指和手链。这一时期,各类经典神话人物被广泛运用到珠宝设计中,这段时期豪华且色彩丰富、运用了复杂搪瓷技术的珠宝极具观赏性。珠宝图案的重点是宗教,使用的宝石也根据色彩和神秘特性来选择。

这一时期新的切割技术出现,宝石的形状更加丰富,新的贸易路线则让宝石、珍珠、金和银等珠宝材料更多样。藤蔓花纹的图案被大量使用,出现在项链和戒指等珠宝上。到了15世纪末,意大利的中产阶级兴起,当时的珠宝风格流传到欧洲,对后来的英格兰产生深远影响。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统治时期是文艺复兴的末期,也是英国历史的黄金年代,她极其喜欢珍珠、色彩艳丽的宝石和一些特定的寓言动物,这份喜爱也对英格兰的上层阶级产生了影响。此外,这个时期也流行肖像微缩模型,很多吊坠都是刻有浮雕的宝石或贝壳。精心制作的项链链条多有叶子图案,图案连接处有搪瓷。

由于这个时期流行高领,大多数宫廷贵族选择尽可能不露肤,珠宝想从华丽的面料中脱颖而出,一般都被佩戴在领子上方、头发里或钉在裙上。这个时期印章和装饰门面的四叶饰戒指也很流行,每个手指都会佩戴。当时充裕的珠宝——多层珍珠项链、吊坠和多环的戒指在肖像画中也有体现。

由于当时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艺术家都曾在金匠作坊学习,很多金匠本身就是杰出的画家或雕刻家。画家设计珠宝在当时一点都不奇怪(之后由一位金匠铸造,再由另一位雕刻上珐琅,然后再由技师镶嵌宝石)。许多人物画作中的珠宝在不经意间透露了主人的身份和喜好,更记录了那个时代最经典的珠宝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还很流行一种听上去多少有些玄幻色彩的毒药戒指(poison ring),就是经常出现在欧洲宫廷电影和宫斗小说中出现,可以藏东西的神秘戒指。虽然叫毒药戒指,但其实里面真正装毒药的还是少数。更多时候人们在佩戴这种戒指时,会在戒指的暗盒面放一些头发或者药丸之类。贵族们则常把沾着香水的东西放在戒指里面,因为那时的欧洲贵族们极少洗澡,味道十分难闻,实在忍不住了,就借势把戒指放在鼻子下闻闻。(据说路易十四一生只洗了7次澡)

总体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在珠宝设计中也充满了变化的细节。充满奇思妙想的多种材质和丰富多变的构造让每一件作品都绝不平淡。在文艺复兴的思想下,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被珠宝装饰。而这些在自由思想下,被创作出的瑰宝,怎能不让人迷恋?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17—18世纪)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巴洛克是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发源于罗马,而后迅速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当时的法国、荷兰等国家。它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绘画、室内装饰、珠宝设计等各个方面。到了18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这是个炫富的年代。巴洛克是异形珍珠的音译,也是这是时代的名字,另外,这时期首饰用了富于动感的造型元素把炫富做到极致,恨不得把宝石全都镶上去,所以这个时期的珠宝繁琐堆砌,奢华到极致。

巴洛克之前,文艺复兴时代的珠宝就是小型雕塑。到了巴洛克时代,珠宝开始变得抽象、对称,跟巴洛克风格一致的是此时珠宝恢弘的气度和从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

巴洛克风格珠宝最有代表性的设计叫塞维涅蝴蝶结(Sévigné bowknot)。这是最早的蝴蝶结珠宝,诞生于17世纪中期。法国作家塞维涅夫人(Marquise de Sévigné,1626-96)让这种珠宝风靡一时。这大概就是几百年前的“网红”效应。

洛可可风格跟巴洛克风格珠宝的最重要区别就是设计上的女性化和不对称了。洛可可珠宝的色彩十分娇艳、柔和、轻盈、华丽、精致、细腻。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其工艺非常重视宝石的配色,大宝石边上绕上一圈又一圈的小宝石,绿配红,红配蓝,或是祖母绿搭配钻石和珍珠,极尽最绚烂的冲突色彩。

18世纪,随着钻石切割的发展和社会的富足,珠宝设计不再仅仅以精神寄托和民族文明为设计主题,更多是以给佩戴者增添光芒和优雅为目的。在洛可可风格的珠宝中,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花卉、枝叶、缎带等有女性特征的元素成为珠宝设计的主角。

18世纪,随着钻石切割的发展和社会的富足,洛可可风格项链的中央装饰物也开始丰富起来,大量精美的坠饰开始出现,不过这些项链都不是直接佩戴在肌肤上的,通常会在项链底下衬上天鹅绒的衬垫,或者直接将天鹅绒缎带和丝质蕾丝打成蝴蝶结直接佩戴。

洛可可时期的裙领裁剪为非常美好的“U”形,短项链比巴洛克的位置更加上移,也就是更加贴合女性的颈项。项链的造型比之前更加大尺寸,配合高耸的夸张假发,更加彰显女性骄傲的身份和地位。

1700年到190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珠宝的嘉年华一点也不为过。1725年在巴西发现了钻石矿,这极大的刺激和发展了欧洲人对钻石打磨琢型的研究。在这之前人们认为最珍贵的材质是珍珠和黄金,钻石由于切工的限制,往往只能素面朝天地在一旁作点缀,并不十分夺目。

point cut——尖琢型钻石戒指

17世纪之前,珠宝大量采用point cut(尖琢型)和table cut(桌形琢型)钻石。point cut是将钻石原石的八面体进行打磨,从而使它的晶面变得光滑。与钻石原石相比,尖琢型没有太大的改变;而table cut则是将八面体钻石原石的尖顶磨成像桌面一样的四方形刻面,下方的尖顶磨出一个小方形。这两种切工都是极为原始的,并不能很好的改善钻石的火彩和亮度。

table cut——桌形琢型钻石戒指

所以拍摄早期的钻石首饰时,很多巴洛克时期珠宝里的钻石是黑色的。这不是钻石本身的颜色,而是因为钻石刻面太少,光线无法反射到镜头里造成的。同样的道理,过去很多绘画中也能见到不少“黑”钻,其实都是白钻。

当然,并非所有的钻石呈现黑色都是由于切工的原因,历史上的确存在“货真价实”的黑钻,“黑色奥洛夫(Black Orlov)”就是其中最富神秘色彩的。“黑色奥洛夫”是一颗举世罕见且极具份量的天然黑钻,它本是俄罗斯皇室专属,重67.50 克拉,通体黑亮。后因十八世纪时为俄公主奥洛夫拥有,而获名“黑色奥洛夫”。又因其身后被赋予的各种传说,使“黑色奥洛夫”成为珠宝界的一颗名钻。

黑色奥洛夫(Black Orlov)  67.50克拉

根据传说,这颗黑钻石来自印度朋迪榭里处的一座圣殿,在当地被称为“梵天之眼”(Eyes of Braham),主石原本重195克拉,镶嵌在古印度朋迪榭里(Pondicherry)地区的一座印度教神像“梵天”的眼睛上,“梵天”也就是印度教中三大主神之首的“创世神”,所以也被称作'创世者之眼'(The Eye of Brahma) 。

佩戴黑色奥洛夫的奥洛夫公主

如此名贵之物难免会招来一些见财起意之人,其中庙内的一名僧人就动了凡心。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这名僧人盗走了神像的一只眼睛。于是“梵天”大怒,降大灾难于人间,并诅咒此后所有拥有这颗黑钻的人。在过去它的持有者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用跳楼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一系列变故彻底让“创世者之眼”成为珠宝界的一颗名钻。

黑色奥洛夫(Black Orlov)  67.50克拉

前后佩戴过它的奥洛夫公主和李奥妮拉公主均跳楼自尽,珠宝商帕里斯在将“黑色奥洛夫”卖出后也厄运缠身。经过后来一系列的自杀事件和它本身的颜色,最终它被人们称为“黑色奥洛夫”。“梵天之眼”从神像上摘除时原重195克拉,为了破除传说中的诅咒力量,被分割成三块,辗转被民间收藏家收藏,直到1990年才在纽约的拍卖会重现。

黑色奥洛夫(Black Orlov)  67.50克拉

随后到洛可可时期,大多数钻石都脱离了“黑色”的外表,开始露出其闪亮而透明的本色。这时的钻石则大量采用rose cut(玫瑰琢型)钻石,rose cut钻石由24个三角形切割面组成的拱顶和一个底面组成,这一切工极大的增加了反射进入钻石的光线,使其看上去更加熠熠生辉。

随着rose cut在17、18世纪日益成熟,钻石和红蓝宝石终于开始露出他们的“庐山真面目”,一跃成为价值千金的名贵宝石。

当时人们的珠宝理念较为实用,常见方式是将一件珠宝设计成可单独拆卸的好几件首饰,他们既可以成为一件主作品,也可以分别用于不同搭配。镶嵌好的宝石经常被直接缝制在衣服上,在欧洲王宫里,男人佩戴着镶着宝石的宝剑、腰带、搭扣、肩章等来吸引女性注意。人们也很喜欢在头上佩戴很多珠宝,并让他在头顶高高耸立起来,珍珠、宝石和鲜花被穿成串戴在头上。

路易十五的皇冠,最大的那颗“钻石”是“摄政王钻石”的复制品

但18世纪的珠宝很少留存下来,大部分首饰被打碎,宝石被拆下重新用在别的地方。那些最著名的宝石则在王室的皇权更迭中被重新镶嵌。就比如最著名的重达140.64克拉的“摄政王钻石”,就先后被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查理十世和拿破仑三世镶嵌在自己加冕的皇冠之上。当然,拿破仑一世则选择把这样一颗硕大无比的宝石镶嵌在自己的双刃佩剑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