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学习摘要】本篇对比学习《姬氏道德经》道理卷初节,本节主体内容对应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第十一、十二、三十三、四十四、七十一和二十四章。为体现经典完整性,对比学习不具体分章展现,先整体介绍《姬氏道德经》道理卷初节原文和姬英明先生解读,其次介绍《老子河上公章句》原文解读。 《姬氏道德经》道理卷初节原文及解读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捻埴①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②,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③,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④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⑤?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德者不居。 【导读】本节的核心点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以实有与虚无的对比为起点,给我们列举了数十种显而易见的事例,就是想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摒弃“我外”过分获取的弊病、关照“我内”的本初,就会宁静很多,宁静“我内”就会博大,内心博大才能有所容、有所得、有所长。这也是本节乃至本卷和“德经卷”对个人修为的内修要求,对我们现世人生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解读】车轮是由三十根辐条固定到车毂之上的,有了车毂至车轴之间空虚的存在,才成就了车的作用;揉和黏土制成器皿,有了其中空的存在,才成就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和通气天眼建造窑室,有了门窗和气眼之内空的存在,才成就了窑室的作用。所以说,“实有”能以各种形式给人们提供便利,正是由于有“虚无”形态的存在,才会产生各自的作用。缤纷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看不清道路边际;纷繁悦耳的妙音会使人的听觉失灵听不到危险的声音;丰盛鲜美的饮食会使人的味觉受到伤害;纵情围猎会使人的内心受到血腥影响而变得狂暴;稀世罕见之物会使人增加贪婪的欲望,进而做出有害德行之事。因此得道的圣人在教化引导我们时,要我们注重内心的修为而不是眼前的诱惑,要我们摒弃虚华的物欲诱惑而注重内心的修为。能认识了解他人的本质,是聪明的人;能认识明了自己的本性,才是真正的明慧之人;能战胜别人的是有强大力量的人,能战胜自我弱点的才是真正的强者;能知道满足的人,是真正的富有的人;能顽强坚持向自己所定目标而力行不懈的人,是真正有志气的人;不离失其根本的人,才能够真正地长久不衰;即使身死也不会被人们所遗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者!名利与生命相比较,哪一样更值得珍惜呢?生命与财物相比较,哪一样更为贵重呢?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较,哪一个弊病更大呢?过分偏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过多蓄敛财富就必定会招致可悲的下场,所以说能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能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只有以这样的思想践行)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知道却从不自以为知道,就是最高尚的优点;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就是最大的缺点。得道的圣人是没有祸患的,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祸患,所以才能没有祸患。那些垂头无力之人,是难以立起大志向的;那些步子迈得太大的人,也是难以远行的。自以为自己最重要的人,反而得不到别人的重视;自持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辨真理;自我夸耀的人,反而建立不起功勋;自大自满的人,反而是不能长进的。以道的视角来说明:就好像是吃了很多无用的食物,使身体长出多余的赘肉,反而会令他人心生厌恶,所以说有德明道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注释】① 捻埴:搓和泥土。② 牖:在厅堂是正前窗,在窑室是天窗。③ 爽:伤。④ 腹:修养,内心修为。⑤ 病:祸患,弱点。 《老子河上公章句》对应章节整体解读 【11】三十辐共一毂,古者车三十辐,法月数也。共一毂者,毂中有孔,故众辐共凑之。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治国者寡能,摠众弱共使强也。当其无,有车之用。无,谓空虚。毂中空虚,轮得转行,轝中空虚,人得载其上也。埏埴以为器,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为饮食之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凿户牖以为室,谓作屋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言户牖空虚,人得以出入观视;室中空虚,人得以居处,是其用。故有之以为利,利,物也,利于形用。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坏,腹中有神,畏其形亡也。无之以为用。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12】五色令人目盲;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也。五音令人耳聋;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五味令人口爽;爽,亡也。人嗜于五味于口,则口亡,言失于道也。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妨,伤也。难得之货,谓金银珠玉,心贪意欲,不知餍足,则行伤身辱也。是以圣人为腹,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不为目,目不妄视,妄视泄精于外。故去彼取此。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性。【33】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恶,是为智。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胜人者有力,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自胜者强。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也。知足者富,人能知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强行者有志,人能强力行善,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不失其所者久,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长久。死而不亡者寿。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44】名与身孰亲。名遂则身退也。身与货孰多。财多则害身也。得与亡孰病。好得利则病于行也。甚爱必大费,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多藏必厚亡。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知足不辱,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于身。知止不殆,知可止,则财利不累于身,声色不乱于耳目,则身不危殆也。可以长久。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可长久。【71】知不知上,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不知知病。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夫唯能病苦众人有强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无此强知之病者,以其常苦众人有此病,以此非人,故不自病。夫圣人怀通达之知,托于不知者,欲使天下质朴忠正,各守纯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强知之事以自显著,内伤精神,减寿消年也。【24】企者不立,企,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则不可久立身行道也。跨者不行,自以为贵而跨于人,众共蔽之,使不得行。自见者不明,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其所行以为应道,殊不知其形丑,操行之鄙。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蔽之,使不得彰明。自伐者无功,所谓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也。自矜者不长。好自矜大者,不可以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赘,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日赋敛余禄食以为贪行。物或恶之。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有不畏恶之者。故有道者不处。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