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因拒绝贸易而引发的战争,结果代价远超想象

 夜读史书 2019-11-21

自古以来,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物品的依存度就很高。比如中原地区的茶叶、金属器皿、草药、丝绸等物品,在蒙古草原上都属于奢侈品。另外中原的许多生活日用品,在蒙古草原上也有很大的需求。但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所以双方的贸易时断时续,这就直接导致了蒙古草原上经常出现物品供应奇缺的情况。

嘉靖二十年(1541年)8月,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派遣使者到明朝,请求开放边境互市,进行贸易。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贸易对双方其实都有好处。不过,嘉靖皇帝非常讨厌蒙古人,他认为蒙古人冒犯了他的威风和尊严,令他难以容忍。所以蒙古人的贸易请求被直接拒绝掉了。不仅如此,明朝还出重金悬赏“购买”俺答汗的人头。

面对明朝的傲慢态度,蒙古人很快就予以了“回应”。同年10月,几支蒙古部队侵入山西北部和西部,将这一区域洗劫一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7月,俺答汗再次派遣使者来到明朝,请求开放边境互市贸易。这次派遣的使者原本是个明朝人,后来被蒙古人俘虏,所以改换了门庭,为蒙古人打工。当使者进入明朝境内的时候,立刻被抓了起来。朝廷以叛国罪的罪名将其押送到北京后处决了。对于这一结果,俺答汗非常愤怒,他率领三万多名蒙古骑兵再次入侵山西,并击溃了守卫的明朝军队,省府太原城郊遭劫掠和焚烧。

此后,蒙古军队就不定期地进入明朝境内进行劫掠。由于蒙古骑兵机动性很强,明朝军队很难做出大规模集结,所以在双方多次交手中,明军总是屡战屡败。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蒙古人袭击了宣府(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再次打败了驻守当地的明军。俺答汗放出话来,如果明朝拒绝互市,那么下次蒙古军队将直接攻打北京。此事让嘉靖皇帝感到紧张,不过特别爱面子的嘉靖帝认为此时如果同意互市,那对他的威严将是一次严重打击,因此毫不犹豫地再次拒绝了。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9月,俺答汗率军突破了古北口的防线,兵临北京城下。时任内阁首辅的严嵩竟然对兵部尚书丁汝夔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丁汝夔会意,命令明军坚守京城,不得出战。结果俺答汗纵兵在北京城外大肆劫掠长达八天时间,然后带着抢来的东西毫发无损地撤走了。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庚戌之变”。

从1550年的“庚戌之变”后,到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前,蒙古人年年都会入侵明朝境内。明朝不得不派重兵保卫北方边境,每年都要为此花费巨额的军饷,代价可谓是非常沉重。到了嘉靖朝晚期,明朝国库内的存银已经是空空如也。而嘉靖皇帝对于蒙古人的频繁入侵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心,因为此时他已经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上面了。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嘉靖帝驾崩于乾清宫,时年60岁。裕王朱载垕继承皇位,即隆庆皇帝。

隆庆帝登基后,一直致力于改善明朝的对外关系,并取得了积极成果。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史称“隆庆和议”。自此,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宣告结束,明朝北方边境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所有战争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所需的资源。对蒙古人而言,能通过贸易方式获得所需物品,那就完全没必要再通过战争去劫掠了。所以,贸易往往是解决战争的最有效手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