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中医,只研究“经方”而不研究“经药”,不合格!

 紫気東來 2019-11-21

中国人,不了解、不相信中医者,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中国医生,不了解、不相信中医者、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医生。

中医,不了解、不熟悉“经药”、“中药临床药学”,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

中医药的发展是先有药后有医
现行《中国药典》单味药的处方剂量,是限制中医医生用药和治病救人的紧箍咒……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用其某一成分的含量高低来判定和鉴定,是要把中医中药引向歧途……
清代名医徐大椿有言:“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如菟丝子去靣皯,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邪,则辛散之药甚多;以其滑泽耶,则滑泽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药皆不能去而独菟丝能之?蓋物之生,各得天地一偏之气,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但显於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其深藏於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故古人有单方及秘方,往往以一二种药治一病而得其中。及视其方,皆不若经方必有经络奇偶配合之道,而效反神速者,皆得其药之专能也。药中如此者极多,可以类推……”
回归《神农本草经》、《伤寒》中药之本是保证中医临床疗效之根本。
《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中医药理论同源。
《伤寒杂病论》药证源于《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方药根基于《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
《神农本草经》是《伤寒杂病论》问世的基础。
《黄帝内经》是《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之源。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性效与功用在《伤寒杂病论》得到应验。
理必《内经 》,法必《伤寒》,(方)药必《本经 》
由于历史原因,经方中很多药物,其名称与现今完全相同,但有些药物其品种、入药部位、性效等发生了变迁,古今有别。即“古今方药不相能”,影响了经方疗效,影响经方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有时影响了中医药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国内外中医药学术有效的交流。
 当前存在的问题:
1、不懂中药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的临床疗效迥别。     
2、不清楚经方(包括经典方)经药与现代方剂与药物的差异。 
3、不懂中药饮片生品与炮制品之临床性效差异。     
4、误导患者对中药饮片临床疗效的认知。   
建国以来,中医药教育,只注重“经方”(包括经典方)的研究,忽略了“经药”的研究,这就造成了
1、现代中医(特别是“学院派”中医)对“经药”的错误认识。        
2、造成了中医治不了大病,治不了急危重病的认识误区。       
3、近年来中医研究生对“经方经药”的认识缺失,直接造成了部分研究课题的失误结果。
目前中医药人存在的致命伤:
记住了经方药物名称,却没有掌握药物名称的实际意义:如桂枝、王不留行、茺蔚子、山茱萸、酸枣、夏枯草、仙鹤草、地肤子…
记住了汤方药物,却未掌握单味药物的炮制、剂量,如药物的枚、钱、升、斗、铢等。
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深入开展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不少临床医生提出问题:
辨证施治准确,处方极当,而出现临床性效疑窦。而多数临床医生只从其自身医理思考不知药物其因:药物品种、入药部位、性效理论等古今有别。
著名中医学家孙启明教授曾言:千百年来,《伤寒论》注家几百家,他们研究《伤寒论》时,只抓住“方和证”的研究,而忽略了“方和药”的研究,尤其是方和药物品种的研究,这是中医传统研究课题中的一大疏漏。

研读“经方”必先研读“经药” 

应用“经方”必会用“经药”

只有精通“经药”才能精通“经方”

岐黄同仁齐聚  共研经药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