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属阴化形,胃属阳化气,阴阳和济,方能共健康

 容得草堂 2019-11-22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个观点:“阳化气,阴成形”。 明代著名的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脾是脏,胃是腑。

脏是实心的,像脾、肝、肾等等。腑是中空的,像胃,小肠,大肠。

脾属阴,胃属阳。

阴化形,阳化气。

形和气必需结合才能运动,有生命。

比如玻璃水杯,玻璃杯子就是脾,杯子的中空就是胃。

脾胃结合,才能装水。

积滞,就是不停地往杯子里装水。

水多了,溢出来了,就会伤脾,就会湿邪泛滥!就会导致:不吃饭、不长个、不长肉、肚子胀、没精神、吃饭不香、睡觉不香、大便不调、放屁臭、舌苔厚!

积滞的同时还造就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脾湿。

脾脏属阴,主运化升清,以阳气用事,脾阳健旺则能运化升清,故喜燥恶湿;胃腑属阳,主受纳腐熟而降浊,赖阴液的滋润,故喜润恶燥。脾易湿,得胃阳以济之;胃易燥,得脾阴以润之。脾胃燥湿喜恶之性不同,但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

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才能保证脾胃的正常纳运及升降。脾胃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脾虚运化失常,清阳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降浊;胃失和降,也可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最终均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便溏、泄泻、嗳气、呕吐等脾胃纳运失调等症。若脾虚气陷,可致胃失和降,而胃失和降,又可影响脾气升运,均可出现脘腹坠胀、头晕目眩、泄泻不止、呕吐呃逆、内脏下垂等脾胃升降失常等症;脾湿太过,湿浊中阻,可致纳呆、嗳气、呕恶、胃脘胀痛等胃气不降之症;胃燥阴伤,又可损及脾阴,出现不思饮食、食入不化、腹胀便秘、消瘦、口渴等症。

当出现阴阳不和之时如何调理:

脾胃湿困

证见:脘腹饱闷发胀,纳食不香,头身及肢体困重,苔白厚腻。治则:燥湿运脾。

胃阴不足

证见:唇舌干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脘痞不畅,便干溲短,舌尖红少津,脉细数。治则:温胃益气益胃生津

胃气上逆

证见:脘腹胀满,纳呆呃逆,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治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