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宁汉画甲天下

 海曲上人 2019-11-23

济宁汉画甲天下

为治理运河,新任济宁运河同知黄易遍查运河两岸各县县志和水利图。

清乾隆五十ー年(1786年)的一天,黄易来到了嘉祥县县衙。在结束了各项繁琐的公务后,略显疲惫的他,随手从桌上拿起一本《嘉祥县志》翻看了起来,其中一段不起眼的文字引起了黄易的注意: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不尽者三尺。

据当地百姓相传,此处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昌邑王刘髆的陵墓,这一偶然的发现,让身为金石学家的黄易大为兴奋。根据这一线索当年九月,黄易亲赴其地出资进行发掘,果然发现了淤没的祠堂、石碑和一对石阙。随即,黄易雇人拓下祠堂石壁上的画像和石碑上的碑文。细心审视之后,黄易却发现,此处并非是百姓口中所盛传的太子墓,而是曾在五百年前出现于宋人记載中但失踪已久的武梁祠。

济宁汉画甲天下

根据武梁祠的位置,黄易接着又在附近发现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以及“武氏祥瑞图”“孔子见老子”等二十余块汉画像石。随后黄易出资购地建房,将其它所有画像石嵌入四壁,妥善保管。

所谓汉画像石就是在石头上刻画然后再把它们作为建筑的零部件组合成墓室、祠堂、汉阙,从本质上而言,汉画像石就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汉代厚葬之风盛行,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

武梁祠又称武氏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城南15公里,武翟山北麓的纸坊镇武翟山村,原是东汉末年嘉祥仕宦世家武氏的一处祠堂,现存石阙、石室各一对,汉碑两方、汉代画像石44块,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画像遗存。

济宁汉画甲天下

在当时,武梁祠和散落汉画像石的发现,轰动了整个金石学界,这一发现打开了两干多年前汉代的生活全景图。虽说黄易将发现的汉画像石集中保护了起来,然而对武氏祠堂及其墓地并没有进行发掘,整个的武氏祠堂及更多的汉画像石依然被深埋地下,等待着另一位文化巨人的到来。

1955年5月4日,一辆马车从济宁方向驶往嘉祥,当马车抵达嘉祥城南的一处石桥附近时,从车上下来两个学者模样的人,其中一位是历史学家郭沫若。建国后,国家要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全国各地逐级进行了申报,负责这项工作的正是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早就听说过嘉祥武梁祠,但是没到实地看过,心里没底,于是决定亲自看一下。下车后的郭沫若先生卷起裤腿,走到桥下,看到整个桥墩子上有大量的汉画像石,非常惊奇地说:“汉石桥,原来都是用汉石垒成的桥,这些都是宝贝啊,用到建桥上,太可惜了,回去给县里建议,一定要把这些汉画像石收藏起来。”

济宁汉画甲天下

接着,郭沫若直奔武氏祠,武氏祠内精美的汉画像石让他大为着迷,在每块石头前都仔细观看好长时间,并详细记录,但由于时间关系,郭沫若当天便离开了嘉祥。两年之后,郭沫若再一次来到了嘉祥武氏祠。

也正是郭沫若先生的两次到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1961年,嘉祥汉画墓群石刻与北京故官、曲阜三孔、敦煌石窟等一起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氏祠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题材内容分为神话传说、经史故事、现实生活三大类,这些画面的内容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既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又透视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社会发展轨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尤其是其中的历史故事最为丰富,有“中国汉画像石人物看山东,山东汉画像石看武氏祠”之说,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这些来自汉代民间的图像,使我们在与历史久违了两千多年以后,得以借此想象当时的社会生活,认识和了解通过传世文献所不可知晓的汉代社会图景。

济宁汉画甲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