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杨恒坡  武梁祠位于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村北,是东汉时期武氏家族墓地。立秋过后,一个凉爽的下午,探访武梁祠。 其实读高中时就来过这儿,那是三十多年前,在老师的带领下,骑自行车前往的。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武梁祠里唯一的一位工作人员,姓朱的一位老先生。老先生个头不高,慈眉善目,慢条斯理地给同学们讲解有关画像石的一些知识。后来知道这位老先生外号叫“朱石头”;老先生抛家舍业,就为了这几十块石头。村民不解,又敬佩,所以称其为“朱石头”,真实姓名倒没几个人记得了。几十年过去了,老先生怕早已作古,但我相信他仍然活在许多人心中。汉代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从第二任皇帝惠帝起,皆称“孝X帝”。“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孝起源于三代(尧舜禹),成型于孔子,光大于曾子。曾子作《孝经》,后来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作为曾子故里的嘉祥,孝文化显然要更胜一筹,远远走在其它地区的前列。不过“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据历史记载,到了东汉末年,“孝”在嘉祥已经过了头、变了味,甚至到了“生不奉养,死而厚葬”的地步。武梁祠就是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武氏家族并不见于历史记载,但根据出土文献,得知武氏家族声名显赫,属望族。武氏墓共葬十一人,其中出仕者四人。墓主之一的武梁,曾做过刺史佐使;梁弟武开明,官至郡丞。开明长子武班,曾任敦煌长史;次子武荣,最高做过执金吾丞——京都洛阳皇家护卫队总司令。可以说,正是由于这样崇高的地位,才使得武梁祠的建造成为可能(当然,“武梁祠”是通俗的说法,正式名称是“武氏墓群石刻”)。嘉祥境内取之不尽的优质大青石,则为武梁祠的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武梁祠现存双石阙、石狮一对、汉碑两方及四十六块画像石。武梁祠的石狮子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石狮子,但并未得到认定,现在认定最早的是四川雅安的高颐墓石狮,雕刻于公元209年。武梁祠石阙铭文记载:建和元年,太岁在丁亥,三日庚戍朔四日癸丑,孝子武始公,弟绥宗,景兴、开明使石工孟孚、李弟卯造石阙。值钱十五万。孙宗作师(狮)子,值钱四万。狮子并不原产于中国,西汉年间安息国(今伊朗)朝贡,运送几只狮子到长安,从此中国才有了狮子。逐渐地,狮子走进了石刻领域,成为许多中国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也就是说,武梁祠石狮子比四川高颐墓的石狮子要早上半个多世纪。但年代认定是很严肃的,上述文字毕竟不是刻在石狮上的,所以并不能予以认定。武梁祠的精华在于四十六块画像石。这些画像石题材分为三类:社会生活、历史故事、鬼灵神怪。“事死如生”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观念,孝子贤孙建造祠堂、石室并在石室内壁刻画精美的图画,就是为了表达孝心,就是为了让死去的先辈能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得更好。画像石里价值最高的,据说是“水陆攻战图”,再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最有名、艺术价值最高的,莫过于“荆轲刺秦王”了。荆轲怒发冲冠,被两名彪形大汉死死抱住;秦始皇狼狈而逃,被斩断的半只衣袖还未落地,一旁的秦舞阳瑟瑟发抖。画工抓住了“刺秦”的瞬间,活灵活现地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里的“荆轲刺秦王”图,就源自于武梁祠。另外,“泗水捞鼎”图也刻画得惟妙惟肖。周显王(?—前321年)时期九鼎没于泗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当有资格获得九鼎,于是“使千人没水求之”。就在大鼎出水的一刹那,一条蛟龙腾空而起,咬断了粗大的绳索,鼎重新没于水中;那些正奋力拉扯的大力士,一个个人仰马翻。还有“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车马出行图”等,都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可以说,武梁祠不仅是汉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武梁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武梁祠画像石与埃及浮雕、古希腊瓶画并称为“世界三绝”,而尤以武梁祠画像石为最。 武梁祠最早见于历史记载,是在北宋时期欧阳修的《集古录》中,此前一直深埋于地下。清代济宁运河同知、钱塘(今浙江)人黄易对武梁祠的发掘功不可没,正是黄易使武梁祠誉满天下。鲁迅先生对武梁祠画像石同样赞不绝口,他在《朝花夕拾》后记里说:“最完全的是山东嘉祥县的武氏石室。我仿佛记得那上面就刻着老莱子的故事……”走出武梁祠,夕阳西下,整个建筑被涂上了一层金色,灿烂而辉煌。武梁祠是一个家族显赫的历史,武梁祠更是一个民族不灭的记忆!
|